新年总结:鼠年读过的53本书

过去的这个鼠年不怎么太平,基本上没什么出门的机会,上半年宅在家里,下半年呆在雁栖湖。不过正因为这个契机,有一些静心的时间,读了格外多的书。
这些书我大部分读的是纸质版,实在有些绝版或者外文图书很难买到,才在iPad上看电子版。逢岁末尾牙,记录一下,以备未来查用,也给有类似需求的朋友做个参考。
鼠年一共53个周,正好读了53本书。全文很长,为方便查阅,按照读的情境分组如下:
01-07 和出版社结缘读的书,包括科普、英语;
08-17 本科毕业前夕读的书,包括黑洞、广相;
18-39 研究生上课时读的书,包括空间、星系、恒星、辐射机制、脉冲星、行星;
40-52 寒假准备科研读的书,包括物理基础、实测、射电;
53 闲书,包括小说。
01. Lonely Hearts of the Cosmos
Dennis Overbye,多种版本
我在国内买了两个这本书的译本,一本叫《环宇孤心》,是中信出版社组织几个英语专业出身的人译的,已经绝版了;还有一本叫《宇宙的寂寞心灵》,是台湾远流出版社的繁体竖排版。两个中文版都很差,犯各种科学上的小错,不如读原文。
我挺喜欢这本书的,所以英文我也买了两版,一个是上世纪出的红框精装版,印刷和纸质装帧都很好;另一个是新世纪出的蓝色软封版,包含了作者加的后记和补注,但印刷差点。猪年夏天在南美中心实习时,我就开始看这个新版本,但英文读得特别慢,一直拖到了鼠年。
这本书讲的是星系宇宙学的发展历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哈勃去世后,跨到八十年代末。讲了哈勃(星系物理之父)、桑德奇、惠勒(黑洞之父)、爱因斯坦(相对论之父)、茨维基(暗物质之父)、霍金、霍伊尔、史瓦西、薇拉·鲁宾等等一代代天文学家的工作、成长,以及研究重心在欧美不同大学、研究所之间的辗转。
这些人物在公众中知名度一般,但在天文界如雷贯耳。世界上这个题材的书屈指可数,尤其此书作者有天文硕士学历,还有和这些科学家的一手访谈,特别值得一读。我在南大天空院楼里,还看到墙上挂着此书中心人物阿兰·桑德奇的大幅照片。
据CC老师说,这本书适合和另外两本书一起看。一本是山西人民出版社翻译玛西亚·芭楚莎的《那一天,我们发现宇宙》,也是星系宇宙学发展史。从十九世纪末开始讲起,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哈勃崭露头角为止。
另一本是Ann Finkbeiner写的《A Grand and Bold Thing: An Extraordinary New Map of the Universe Ushering In A New Era of Discovery》(一件又猛又刚的事情?),讲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新一代的天文学家如James Gunn是怎么继续建设斯隆巡天,推进星系宇宙学发展的。
这三本书就像连续剧一样,正好首尾接起来了。书中记叙的故事,造就了如今星系宇宙学的局面。既然搞这方面研究,未来一定要看看。
02.大图景肖恩·卡罗尔 著,方弦 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
这本书是之前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送的,特别厚一本,挺硬核也挺杂的一本科学哲学讨论。涉及到了不少领域的基础知识,物理、生物、心理学各方面都有,但主要是为了说明作者的一套哲学观点(诗性自然主义),告诉读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认识世界。不是一本典型的介绍知识的“科普”书。
我应邀给这本书写了推荐语,发在湖南科技社的公众号上,可以点击这里查看。
03. 登月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朗的一生詹姆斯·汉斯 著,陈巧蓉 译,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
这本书是尼尔·阿姆斯特朗的人生传记,从他童年开始,一直到他去世,中间额外介绍了一些登月任务的细节。不得不感慨,这人真是干哪成哪行,从一开始做科研、参军,到最后开企业、当教授、环游世界,裹着国旗下葬,这辈子真是圆满了。
说起这本书有点惭愧。书是湖南人民出版社浦睿文化送的,嘱托我写篇评论。结果我看完书时,正好在忙毕业的若干事情,就搁下了,最后也没写成。其实这本书写得特别好,翻译得也通顺,我三天手不释卷地读完了。当时恰逢Space X成功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枚商业火箭,读此书格外有意义。强烈推荐给航天、太空、传记爱好者。
04. Is Einstein Still RightClifford M. Will, Nicolás Yun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谈这本书有点毛遂自荐的意味,因为我接下了它的翻译合同,预计牛年夏天就要付成稿给出版社了。这本书是两位美国教授写的一本科普书,新鲜出炉,英文版2020年刚刚由牛津大学出版。
看名字就知道这本书是关于相对论的,更确切地说是介绍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英文版写得不错,三百页左右,图文并茂。特别是我第一次拿到盖着“Not for Public Release”印章的内部版,刚读时还有点小激动。期待一下最后做出来中文版的样子。
05. 翻译的基本知识钱歌川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2019年印
既然接了翻译工作,肯定要增加一下理论修养。作者是翻译泰斗,所写的文章也是足足的民国味道。薄薄的一本小册子,每节都举了些通俗易懂的句例,除了语法知识,更有文学和文化介绍。挺有趣味性的,当作消遣看看也好。
06. 中式英语之鉴Joan Pinkham、姜碧华 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矮矮厚厚的一册,原是中译英的教程,但是看作是英文写作的指导也未尝不可。毕竟大多数中国人还是以中文思考,再在纸面上落成英文的。这本书的好处在于,作者是英语母语的职业翻译,用语地道,而不是像国内同类书那样,都是研究翻译的中国人写的。另外全书都是英语写成的(仅有个中文封面),读下来也培养语感。
据说这本书在翻译专业里挺有名的,我觉得比大学时用的那些蜻蜓点水、充满习题的“学生式”英语写作教材好不少。
06. OxfordGuide toEnglish GrammarJohn Eastwood,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4 1stEdition, 20022nd Edition
没得说,牛津出的英语辞书肯定是最权威的。这本书四百五十多页,把所有语法、字词用法、标点都讲到了,有什么疑惑在这里必然能查到。内含近义辨析、错例解读,通读一遍,大有裨益。另外这本书2002年重版、1994年初版,所以也不像国内教材那样有些老古董用法。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前几章有些很基础的语法和例句,在国内的基础教育里面却不怎么提。估计有很多人会以为是错误用法,至少不会主动去写这样的句子。比如:
“Hewalkedawayafreeman.”
07. Oxford-DudenPictorial Spanish and English Dictiona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这本书还是疫情前买的,想着未来可能去智利,就买了西班牙语和英语的双语版。它的最大特色是插图,画得美轮美奂,如同艺术品。而且内容非常丰富,囊括生活各方面,几乎可作为百科全书看待。譬如描述帽子的词有几十种,描述刀叉的词又几十种,等等。从交通、工业,到历史、体育,各种术语都有。我问过英国本地的朋友,里面的内容虽然杂,还是比较实用的;如果和专长某方面的母语者聊天,对方必定知道这些东西的叫法。
一张游乐场的画面:你知道“摩天轮”用英语怎么说吗?这就好比对于中文母语者来说,不会只知道“猪肉”是“猪肉”,更知道“猪肉”是“五花”、“里脊”、“排骨”、“后肘”。同理,若在外国买肉,如果除“meat”之外还懂别的称呼,必然会让交流顺畅很多。这本书在孔网上便宜得吓人,十几块、几十块钱就能买到国内八十年代引进的旧版。旧版和新版的内容基本一致,只略有几张插图不同。08. Introduction toBlack Hole Physics
Valeri P. Frolov, Andrei Zelnikov,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毕业前在学校图书馆看了这本书,正好刚做完引力透镜的课题,发现这本书里面相关的内容特别好,估计其它部分也不会差。虽然精装封面这个引力透镜花里胡哨的,但其实是本挺严肃的教材。我还读了一些其它的黑洞物理教材,大多写得太难。这本书语言直白,基本上公式都有物理解释,本科高年级水平应该能自学。包含的范围也广,还有很多示意图,挺适合想做黑洞相关研究的学生入门。不禁后悔,要是早些看到这本书,肯定更有帮助。09. 弯曲时空中的黑洞
赵峥 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北师大赵峥老师的大作,推导了经典/半经典黑洞性质的方方面面。这本书的好处是,它在前半部分对后面用到的相对论和数学形式进行了简单介绍,再加上是中文写的,所以不需要太高的物理门槛,就能够大体上捋顺书中论述的内容。如果想知道黑洞的一些神奇性质在数学、物理上具体是怎么得出的,就可以查一查这本书。10. 黑洞与时间弯曲
基普·索恩 著,李泳 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我觉得是湖南科技社大名鼎鼎的“第一推动”系列里面的扛鼎之作,诺奖得主对那些亲历年代的回顾,一部关于黑洞的科学史。大物理学家的文笔也很不错,读起来引人入胜。一些物理图像还是值得嚼一嚼的。这本书也出了好几个版本了,新版那个黑白轮盘封面的装订还可以。我读了最早的两个版本,不知道是装订还是时间问题,封面很容易就脱落了。11. 黑洞简史
[美] 玛西亚·芭楚莎 著,杨泓、孙红贵 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这本书比上一本还通俗,因为是门外汉写的,所以关注点都在八卦上。当时为了给中科院写诺奖科普,读了这本书。里面有些访谈故事是独家的,在互联网上查不到。12. General Relativity from Ato B
RobertGeroch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本科毕业论文做的黑洞引力透镜,答辩前恶补了一通可能被问的问题,所以读了一些广相的书。这本书真是书如其名,写得非常简单易懂,甚至还配了若干卡通插图。目前我还没见过比这本书更适合入门的,基本不需要数学准备,非常友好。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亦是个神奇的出版社。他们从国外出版社处获得授权,将外文教科书在国内重印,内页与原书完全一样,只加上一个中文出版的封面。原价几百上千的洋书,就变成了几十块的国货。降低求知门槛,善莫大焉。我已经买了一摞。13.广义相对论基础
赵峥,刘文彪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仍然是赵老师的大作,比上一本难一些,但也算比较基础,注重物理图像。我特别喜欢开头介绍研究历史的部分,让我想起了杨福家的《原子物理学》的风格,使学生先意识到这个学科风起云涌的态势,很容易激起继续学习的兴趣。现在很多大学本科都采取这本书作为课本,是一本比较中规中矩的国产教材。14. Observatories andTelescopes of ModernTimes: Ground-BasedOptical and RadioAstronomy Facilitiessince 1945
DavidLeveringt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6
这本书是我在南大图书馆外文区发现的一本非常好的作品,介绍了现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各个排得上号的地基天文台和望远镜。如果想用某个望远镜观测,都可以来这本书里先查查自己需要了解的基础知识。美中不足的是,虽然讲的是天文台这种具象的东西,但书里却缺乏彩图。另外可能受作者经验所限,写到后半部分的那些天文台,慢慢就变成陈列各种参数的流水账了。认识各大天文台和望远镜,是做实测研究的第一步。为了纪念自己从此踏上实测天体物理之路,我拍毕业照时与此书合了影。
15. Astrophysics for Physicists
AmabRaiChoudhuri,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10
这本书是我在外文区发现的另一本很好的教材。我听过很多人抱怨,天文的知识太琐碎,学起来不像理科,反而像高中生物那样,变成了考验背诵、记忆了。这基本上是由于教材写作思路的缘故。物理教材往往从几个基础的实验定律出发,推导出丰富多彩的结论,让人读下来感觉体系非常清楚。而一般的天文学教程是按照研究的对象来撰写,先写太阳系,再写恒星,再写星系,再写宇宙学,等等。各部分之间毫无关系,难免让人觉得混乱。这本给物理学家的天体物理书,正是效仿前者的思路。开篇先介绍单位制和度量衡,把秒差距、央斯基等都讲清楚了,后面再分别介绍有哪些定律是基本的,哪些模型是推导出来的。对于习惯了学物理的学生(譬如高中参加过物理竞赛),借由这本书进入天文领域,是非常合适的。南大图书馆外文区真是宝库,临走前遗憾没有常来这逛逛。外文区的一些高质量图书16.夜观星空——天文观测实践指南
特伦斯·迪金森 著,谢懿 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2018年印据谢老师说,这本书对天文爱好者来说相当于圣经。我不是个资深天爱,只是觉得书里的内容怪有意思,比如怎么赤手空拳测量两颗星之间的角距离,怎么选择望远镜款式,等等。毕业前,谢老师将此书题赠予我。按他的话说,写了“致某某”,就是将整本书致给你了。临走前他还送给了我好几本他任编委的《天文爱好者》杂志,拳拳师恩,无以言报。
17. 追寻蓝色星球——李杰信的太空梦
[美] 李杰信 著,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年毕业搬宿舍时把成箱的书都打包寄了回家,只有这本不压秤的小册子放在手上,收拾间隙翻阅了几天。这是华裔太空科学家李杰信的一本自传,叙述了他的成长,以及在NASA参与一些重大项目的经过,并做了一些太空实验的科普。李是华人里面杰出的一位,因为亚裔在西方科学世界坐上重要位置的例子不多。特别是在NASA这样一个有军工背景的神秘单位,他作为一个管理者,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动这么多事情,是非常了不起的。这本书出版于千禧年,满满的地摊质感。读此书时我还觉得管理太空项目远在天边,没想到没过多久,就结识了管理中国太空科学项目的负责人。18. 空间科学概论
吴季,科学出版社,2020年在国科大上“空间科学概论”一课,当时此书还未上市,吴老师直接从出版社要来一批送给我们。他原来在中科院空间中心担任主任,管理中国的空间科学,相当于NASA或者ESA局长这样的角色,对全局有宏观把握。因此此书写作格局很高,包括航天各大管理系统、科学前景、技术展望。虽然薄薄一册,却是对我国空间科学现状最好的侧写。当时正逢嫦娥五号成功返回,兼之吴老师担任工程总师的GECAM卫星上天。历史的风云在眼前交际,令人倍感兴奋。我亦请吴老师在我的书上落款。
19. 从太空看宇宙:空间天文学吴鑫基、温学诗 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此书是为“空间天文学”一课买的,虽然并非指定参考书,但国内实在是没什么介绍空间望远镜的材料。挺厚挺重的一本精装书,较不喜欢的是书内页是铜版纸,灯光底下有反光。书的好坏都很明显。好处是它涵盖的航天器种类出乎意料地多,连我们做报告讲的GALEX这种小卫星都成了书里浓墨重彩讲的东西。坏处就是讲得太过浅显,只大略地谈谈技术指标和科学发现。能看出来还是遵循的科普写作思路,和“空间天文学”课上精确到每个部件技术的专业度大相径庭,因此未堪重用。20. 人造卫星与空间碎片的轨道和探测
吴连大 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猪年夏天在国台空间碎片中心玩耍时,与同学共读过这本书。此书属于国台天文系列之一,由紫台吴老师著,听说在碎片组十分实用。它本质上是讲轨道力学,因此学过南大的天力和球面再来看此书,基本上各种概念都是已知的了。冬天我给北大法学院的团队指导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的比赛,案例是航天器碰撞,因此又把它翻出来查了查技术指标。我们分析材料时常常讨论到深夜,那种温暖与友谊,令人心旷神怡。他们经过辛苦的准备,最终在比赛中力克群雄,获得中国赛区冠军,马上就要继续参加亚太和全球的比赛了。预祝他们获得好的成绩!由比赛的“最佳辩手”同学拍摄
21. 星系与星际边缘
威廉·H. 沃勒、保罗·W. 霍奇 著,师且兴 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这本书绝版了,不容易买到。表面上看是本科普书,实际上是星系物理的通识书。当然它没有什么数学物理的东西,只是定性地描述一下不同类型星系的观测特征。我有时候觉得,科普书并不比教材更次一级,尤其是一些物理图像上的东西,往往比教材解释得还更清楚些。比如此书开篇介绍的星系三维分类体系,在一般的星系天文书里反而没有。22.宇宙中的星系
Linda S. SparkeJohn S.Gallagher 著,邹振隆 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本科时上星系物理课就用过这本书,不过当时没有从头至尾讲。到研究生的星系天文课,又按照书里的知识点,重新讲了这本书。英文名叫Galaxies in the Universe: An Introduction,中英版本在网上都能买到。严格来说这本书写得并不算好,但是国内星系物理入门的中文教材实在太少,各学校都用这一本。在我看来此书有两个问题:一方面,某些章节的推导甚至思路有问题,跳步严重,解释不清;另一方面,章节之间关系组织混乱,读下来感觉没头没尾。除此之外,习题也实在太简单,和正文内容没什么联系(变成纯考数学运算了)。中译本到底差不差?邹老师是国家天文台的老天文学家,研究星系物理;毕竟术业有专攻,措辞上比专业翻译略逊一筹,也可以理解。个人觉得中文翻译不太影响理解书的原意,阅读障碍主要还是原书的写作问题。23. 恒星光球的观测和分析
D. F. 格雷 著,黄磷等 译 ,科学出版社,1981年
这本书是“恒星大气与谱线分析”这门课的推荐参考书,英文版名叫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Stellar Photospheres,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C. David F. Gray写的。我找到的英文电子版是2005年印刷的,上面没写何时初版,但1981年就有中译本了,估计原书也够老古董的。所以我不是特别信任它讲仪器的部分,因为所引技术文献多是六七十年代的,不禁让人怀疑目前还有没有效。读这本书的物理部分也并不让人享受。它首先花了一整章引入傅立叶变换的一套数学体系,然后才进行物理的介绍。所以如果没有花足够时间啃下前文的推导,在阅读后半部分时经常会遇到不知所云的物理量。我只想拿它查查某些概念,却不得不从头读到尾,这实在是太不友好。但是如果想完整学一遍,其实还算写得挺清楚的。24. 恒星大气物理
汪珍如 曲钦岳 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这是本科“理论天体物理”课上用的一本教材,早就绝版了,所以我手里用的还是当时班里统一影印的版本。网上的电子版有两种封面,一种是藏红底子烫金的,一种是黄白青配色,画着一幅天体插图的。其实两种是同一本,分别是精装硬壳与外面套的封皮罢了。这本书本科时认真学过一半,因此重读也只是复习一下辐射转移的知识。我觉得这本书在同类教材中算是比较详尽的了。各章之间关联虽然不是很密切,但单独拿出来读也不会有哪里解释得不清楚。不过这本书对我而言有特殊的意义,不仅因为它让我回忆起了曾经大学与朋友共度的时光,更因为作者夫妻都是南大的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曲院士是原南大校长,汪教授也出身名门,他们两个对南大和天文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捧起这本书,有些青春和历史的厚重在里面。25. 恒星物理
黄润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这本书是“恒星大气与谱线分析”这门课的另一本推荐书,挺厚的一本。国家天文台出的这个天文学系列,都是研究生难度,是由刚刚故去的王绶琯院士牵头编撰的。此书是一部非常硬核和完备的著作,黄院士生前在云南天文台工作,在写作时应该融入了很多自己的理解方式。像推导辐射转移方程,就用了一种非常特别的思路。虽然结果是一样的,但乍一看过程,简直弄不清在推导什么。我觉得多看看这种书,有助于让自己的思维活化一些。这本书整体非常侧重数学推导和定量的物理模型,例如后面恒星晚期的演化,一般书中只会定性描述现象,但此书对每一阶段都列了很大篇幅的公式。如果需要进入这个领域,通读此书应该可以掌握很全面的理论知识。但如果只是查一些定性描述,这本书就不太适合了。26.恒星结构演化引论
李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2017年李台长也在云台工作,他写的这本书省略了大部分公式,比上一本薄很多。尤其是在恒星复杂的晚期演化部分,语言描述变多了,把定量公式换成了连篇累牍的定性描述。这本书和上本书的内容大同小异,只有组织顺序不一样。我觉得论述多一些,对新入门者来说更友好一些。27. Introduction toStellar Astrophysics
Erika B?hm-Viten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这本书是“恒星内部结构和演化”这门课的推荐教材,一共分为三卷,分别是Volume 1 Basic stellar observations and data、Volume 2 Stellar atmospheres、Volume 3 Stellar structure and evolution。它是华盛顿大学一位德国天文学家写的。第一本讲坐标系、星等、距离、恒星分类等基本概念,第二本讲辐射转移、对流、谱线形成等机制,第三本讲恒星演化和特殊类型恒星。第一卷相对简单,第三册定性的东西多。另外,后两册均在开头几章将上一册的内容复习一番,因此上一本若没学明白,看下一本时还能增进理解。这套书是我这一年里读的最好的一套课本,我基本上把它从头到尾仔细推了一遍。它讲得特别清楚细致,章节分得很碎,同一个原理用比喻、配图各种方法轮番讲解,很适合自学。我尤其记得它里面讲黑体辐射时用了一个“开灯的窗户”比喻,非常形象透彻。这套书虽然是英文的,但非常好读,我考试复习时平均每天都能推100页左右。了解恒星物理,不可错过这本教材。唯一的不足就是课后习题没有答案,有的题目要求自行查表,不太方便。28. 恒星结构与演化
[德] 基彭汉 [德] 魏格特[德] 魏斯
StellarStructure and Evolution
R. Kippenhahn, A. Weigert,A. Weiss,1989 1st Edition,2012 2nd Edition这是北大出的一套物理学书系,其中包括很多引入的外文图书,把英文版重印了一遍(清晰度与原书一样),包上中文书皮,但卖的是中国图书的价格。经济上相当亲民,而且内容质量很高,我已经买了若干本。这本恒星结构演化的书,写作思路很特立独行。一般的书都是以物理过程为中心的,比如讲对流就专讲对流,讲核反应就专讲核反应。这本书是以建立理论为中心的,一部分专门讲基本方程,一部分专门讲边界条件,一部分专门讲模型,一部分专门讲数值求解,等等。这种写法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它的难度与黄院士那本相似,涉及的前沿问题多一些。29. 散度、旋度、梯度释义
[美] 斯彻 著,李维伟等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2020年印看封面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多么高深的书。它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让人尽快地理解散度、旋度、梯度。但是它也不是那种画满了小猫小狗的儿童趣味数学。里面的推导风格仍然和大学微积分/高等数学一样,只是每一步都展开得很详细,并解释了几何意义而已。散度、旋度、梯度的运算不太直观,必须要用得熟练,才能不时时去查书。因此,好好地把这些运算推一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很多物理教材里面,会直接讲解含有这些算符的公式所表示的物理现象。如果反应不过来算符的物理含义,理解会很困难。30. 麦克斯韦方程直观
[美] Daniel Fleisch 著,唐璐 刘波峰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学会了算符,就可以看懂麦克斯韦方程组了。这本书展示了怎么通过基本的电磁学规律,总结并推导出麦氏方程组的最终形式。麦氏方程组是电动力学的基本内容,在各个学科都应用广泛。如果花十几块钱买本书,就能对它有印象深刻的理解,那还是很值得的。这本书的排版还是很不错的,留白很多,不让人眼花缭乱。有些遗憾的是,和上一本不是同一个系列,装订不太好。我这本背胶太脆,很容易折断。31. 电动力学导论
[美] 大卫·格里菲斯,贾瑜等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
Introduction to Electrodynamics
DavidJ. Griffiths, Pearson Education,1981 1stEdition,1999 3rdEdition,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印格里菲斯这本书是非常经典的电动力学教材了,相信本科学过电动的都接触过。机械工业出版社有一个翻译版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有一个英文影印版本。它是典型的“外国教材”风格,图像很多,解释得也细,不像中文教材那样都是干巴巴的装腔拿调。我觉得英文版比中文版读起来舒服一些(除了读得慢以外),中文版的翻译太过于生硬,反而有些语义不通了。32.电动力学
郭硕鸿,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1版,2008年第3版,2014年印郭硕鸿的这本书在国内很多大学都是教材,中规中矩,也不太厚。本科第一次学的时候觉得有些部分太过抽象,现在复习再看,觉得还挺提纲挈领的。中文教材有个通病就是排版太差,让人读着索然无味。此书好处是有矢量分析的附录,查起来比较方便。33. Radiation Process inAstrophysics
George B. Rybicky, Alan P. Lightman, Wiley-VCH, 1979 1st Edition, 2004 2nd Edition复习电动的目的是为了学辐射过程,因为辐射就是空间中传播的电磁波。这本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哈佛大学天体物理中心给研究生用的课本,但据Jack老师说,现在哈佛已经不怎么介意这些东西了。这本书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一直讲到了分子结构和谱线。我用的是2004年重版的版本,但估计没添加新的内容,因为没有提到什么前沿研究。这本书的主要知识我都从头推了一遍,明显能感觉针对哈佛学生这个群体,写得简略抽象,没有展得太开。34. 天体物理中的辐射机制
尤峻汉 著,科学出版社,1998年尤老师这本书内容和上一本差不多,虽然少了原子和分子谱线的部分,但是其它辐射机制写得更深入,还涉及了比如随机游动近似、逃逸概率法这种比较实际的内容。特别是使用了一些量子力学的知识,其实比哈佛那本还要稍难一点。另外这两本书章节安排顺序不一样,哈佛那本先讲辐射转移,再回顾电动力学,而这本书正好倒过来了。我同期各门恒星课都在开头讲辐射转移,所以对我来说哈佛那本更好用。35.中子星与脉冲星天体物理
张承民、潘元月、王德华、杨佚沿 著,科学出版社,2019年秋季学期跟着张老师上“高能天体物理”的课,讲白矮星、中子星、黑洞。正好在网上看到他这本讲致密星的书。不得不说,书和上课的内容重合太多,后来干脆退课自己看书了。跟这门课一样,张老师这本书非常科普,主要就是讲一些八卦故事,列举一些观测事实。涉及少量模型,也是以定性描述居多。——说不定高中生也能看懂?36. 脉冲星
F. G. 施密斯 著,李启斌 译,科学出版社,1982年
关于脉冲星的中文书不多,翻来翻去就翻出了这本八十年代的书。这个作者和国内天文界似乎有交情,写得也很接地气。全书没几个公式,定性地讲讲各种观测证据和理论,回顾研究历史。虽然它成书早,但像灯塔机制等大方向的脉冲星解释已经完成了。所以重要知识没有明显的缺陷,如今看来,仍然是一本非常好的给天文同行的高级科普。在当时,脉冲星的发现不过是十五年前的事情,所以这本书里明显能看到很多历史的痕迹,比如花很大篇幅讨论白矮星脉动、双星绕转等其它可能的脉动解释。现在的脉冲星书里即便谈到这些,也没人知道那么详细的研究背景了。读这种老书别有一番滋味。37. 脉冲星物理
吴鑫基、乔国俊、徐仁新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这本书真是脉冲星领域的中文扛鼎之作了,读的时候一直惊叹,北大老师们的知识面太广,太渊博了。这本书从观测脉冲星的历史、望远镜技术、数据处理方法,一直讲到多波段机制、精细脉冲模型,甚至夸克星等非常前沿的理论物理内容。单是把其中“X射线双星”一部分拿出来,细讲就可以开一门课了。写作也流畅易读。如果想系统地了解脉冲星,特别是以一种很实用、很深入的方式,不能错过这本书!去年年底给清华大学超级计算机的校队当指导老师,比赛有道题是用超级计算机挖掘脉冲星数据。我在给他们讲课的时候,也给他们推荐了这本书。最近很高兴地得知,他们在几百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进入到全球前二十名的决赛角逐当中,愿他们最终也能取得佳绩!在清华东主楼讲报告
38. 太阳系物理与化学
[美] 刘易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SolarSystem
JohnS. Lewis,Elsevier,2004 2nd Edition上学期国科大有门“行星科学导论”,本来和我的领域没什么关系,但是前几节课由南大的ZLY老师教,正好是我本科时天体力学的老师,颇感亲切;加上最近(尤其是国台)深空探测特别火热,于是也去蹭了蹭。这本书就是从课上退下来以后看的,650多页,字小,又特别厚。前言里说这是给麻省理工大二大三学生用的,所以自然没有太艰深的内容。此书涵盖太阳(星云)、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及系外行星,着眼点在化学成分、大气和地质结构,用到的化学和热力学知识比较多。每章后面还附了几页思考性质的练习题(无答案)。原书为2002年版本,一些新的研究没有囊括进来。比如系外行星只写了100多颗,但是2009年开普勒望远镜上天后,现在已经发现几千颗了。像奥陌陌这样近几年发现的奇特新天体自然也没写。不过瑕不掩瑜,它仍然是行星科学一本少有的入门好书。39. 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科学研究中的负责行为
美国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 著,曹莉 译,2014年这本书是“学术道德通论”课布置的必读书。本来连这整门课都只是明星直播翻车的产物,因此我对这本书就更没有什么兴趣了。但是期末读了一遍,发现居然还有点意思。书里面有很多情景小故事,提的问题都很现实,我发现挺难回答。譬如:课题组的大领导想在你的文章里面挂名,但他没参与工作,只是出了经费,你答不答应?实验有未知干扰,结果里有两个明显异常的数据点,影响预期结论,该不该去掉?导师让你给他公司打工,不让你搞自己的课题,该不该拒绝?发现同门有作弊造假嫌疑,但是影响导师声誉和自己前途,该不该举报?一起做课题的俩学生,是拆成两篇水论文挂两个一作,还是攒成一篇高质量文章,再竞争唯一的一作?……如果你也发现这些问题挺难回答的,那么读读这本书,可以知道在西式的科学机构里面,处理这些事情的“标准做法”是什么。40.Python编程:从入门到实践
[美]埃里克·马瑟斯 著,袁国忠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年这本书在业内据说叫“蟒蛇书”,因为皮儿上画着一个缠着涡轮的蟒蛇。其实这一套书上都画着同一条蛇,所以也很难说到底哪条蟒蛇更有代表性。总之这本书很出名就是了。本科时修了Python课(正如所有充满雄心壮志的理工科学生那样),不过后来科研一直在用数值软件,编程语言都扔下了。研究生又拣起来,感觉这本书确实不错,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排版也舒服。同一个作者还有《Python数学编程》《Python极客项目编程》《Python编程快速上手》等,都是好书。尤其最后一本,讲了用Python编Excel、移动鼠标等各种小技巧,非常有意思,普通人生活中也能用到。41. 宇宙尘埃——相似性与差异性
[印] 斯瓦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Dust in the Univers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K. S.K.Swamy上学期本想做一点PAH的研究,所以学了点星际尘埃。这本书对各种尘埃的介绍还是很全的,当然我的目的只是初作了解,所以一开始就没打算看到什么太前沿的内容。虽然后来我不再用PAH了,但此书作为一本入门的工具书仍然是很不错的。42.数学物理方法
梁昆淼 编,刘法、缪国庆 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版这本书是本科时用过的教材,国内常用的中规中矩的课本,知识密度很高。我知道有些专业的数学物理方法并不是这套内容,而是重点讲特征线方法、非线性波之类的。这本书主要是供物理和天文用,前大半部分在科研里面很实用,一直到研究生还需时时翻阅。43. 理论物理基础
彭桓武、徐锡申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017年印这绝对是一部牛书!由彭院士和徐教授所著,质量有保障。我列举一下从头到尾各章节的内容,便可见此书之牛: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热力学、流体力学、统计力学、量子力学、原子物理、广义相对论……我也是近两年才知道有这样一类书,把大学的高阶物理类课程用一本书全串起来了。言简意赅,基本没废话,也不缀什么图,开篇就是公式推导,一直推到最后一页,每一部分就是一门课的容量。此书与四大力学课本的关系,就像一册版《大学物理》与力热电光分册的区别。对我来说,这种高浓缩的提纲虽然不适合入门,但可以作自我检验和复习之用。读完这本书,相当于学了个理论物理的本科了!这本书作为北大物理书系的第一本出版,以慰两弹元勋的在天之灵。去年毕业前我还捧着这本书照了张相,以纪念和各门理论物理课相爱相杀的几年。令人挠头.jpg
44. 光学
高文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本科时光学是选修课,当时和另一门课冲突,再加上做理论研究确实用不到,就没修。研究生转来做实测,必须要用光学了,只好翻出当时的教材自学。南大这本教材质量还是很高的,写得通俗易懂,物理图像很清楚,自学起来很顺畅。不知道是不是这门课确实不难,三两天时间就基本看完了。45.天文光谱学——天文光谱的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导论
[美] 坦尼森,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Astronomical Spectroscop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tomic and MolecularPhysics of Astronomical Spectra
J. Tennyson, World Scientific,2011 2nd Edition既然转来做实测了,不学点光谱似乎有点说不过去。这本书是2000年前后伦敦大学学院大三学生用的课本,只用到了一点量子力学和原子物理的概念,作为研究生,阅读起来当然没有障碍。主要描述了不同原子和分子的谱线轮廓及形成机制,包括磁场、自转的影响等。只有二百多页,确实是个“导论”。46.天体物理方法
[美] C. R. 基钦 著,杨大卫等 译 ,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2019年印这本书值得好好推荐一番,虽然题目中没有包含“实测”二字,但实际上很适合当本科实测天体物理的教材。写作角度清奇,解释得非常清楚。比如开头讲视星等一节,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把眼睛细胞结构、色素蛋白质分子式拆开讲的。读完这节,终于第一次彻底明白了为什么人眼是指数响应。还有不吝大量篇幅讲解的宇宙线探测器、中微子探测器、流星雷达等,在一般的实测书里也很难读到。我见过一些多年天文科班出身的人,要解释一下超级神冈的原理也很勉强。从这个角度来说,读这本书是相当长见识了。这本书初版于1984年,所以保留了一些“怀旧”内容,比如照相乳胶一节。但中文译本是按照多次更新后的原书2005年第四版翻译的,所以绝大部分内容贴近前沿,完全不用担心过时的问题。看到书中说,译者所在的河北师大已经引入这本书作为本科实测教材。非常为他们的学生感到庆幸,如果我本科时读过这本书,对实测一定也会有新的认识。对于研究生来说,这本书适合先用来建立总体概念,再看更深层次的技术教材时会更适应。47. The Early Years ofRadio Astronomy
W. T. Sullivan,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84设计得非常精美的一本科学史作品,精装硬壳,正文用Courier New字体,仿照老式打字机的感觉。集合了一些射电天文大牛的回忆/综述文章,介绍了射电天文从产生到兴起的发展历程。里面特别有几篇分别写了英国、澳洲的射电发展,细节还是很丰富的。但是由于成书年代所限,此书没有囊括近几十年的发展情况。例如八十年代以后的天文台和大项目,在书中就无法找到了。48.射电天文工具
K.Rohlfs,T. L. Wilson 著,姜碧沩 译,2020年这本书国内搞射电的应该无人不晓吧,算是射电天文领域唯一能用的中文课本了。很佩服姜老师翻译的功夫,上学期正好上她的课,请她题了字。
但老实说,这本书实在不好读。能看出姜老师非常想遵照英文原意,因此能拆散的句子还是凑在一起写。奈何英文原文写得就晦涩难懂,思维跳跃,很多东西没有讲明白。忠实于原文,就导致学起来同样困难。如果功力深厚的译者愿意把原文打散了重述一遍,估计读者还是能学透的,但这绝对属于苛求了。这本书默认读者已经有了很多实测的概念。尤其讲干涉阵的部分,适合和《天体物理方法》结合着看,否则有些名词和插图根本看不懂在说什么。按姜老师原话,此书属于字典性质,有什么忘了的查查即可。按我的理解,就是只适合复习,不适合初学。49. An Introduction toRadio Astronomy
Bernard F. Burke,Francis Graham-Smit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3rd Edition相比于射电天文工具,这本书写得要友好许多。当然它只是个导论,所以内容简单些也理所应当。我觉得它的排版和插图设计更为舒服,自学起来更合适。50. EssentialRadio Astronomy
James J. Condon,ScottM. Ranso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此书比上一本还要简单,偏向科学而非工程。稍微难一些的东西如干涉阵的数学原理,甚至干脆不讲了。这几本射电的书有易有难,加在一起看,应该可以对射电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了。此书定位为研究生教材,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的天文系用过,哈佛也用过。在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的网站上,放着一个免费的、更新至2016年的在线版本,同时还有全书各章的提纲总结,和一份更新至2018年的习题解。地址为:https://science.nrao.edu/opportunities/courses/era该链接可以通过国内网络正常访问。科学共享万岁!51. CRAF Handbook forRadio Astronomy
本来想找一下射电知识的资料,不过这本手册和天文理论没什么关系,讲的都是射电频段要求、宁静保护、资金投入、国际合作等政策管理层面的东西。当然,作为一本(欧洲)射电天文频率委员会的官方手册,编纂得挺全的。了解一下社会层面的事情,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很不错。52.经典力学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年版,2019年印
Classical Mechanics
TomW. B.Kibble, Frank H. Berkshire,ImperialCollege Press, 2004 1st Edition, 20145thEdition为了学下学期的星系动力学,得复习一下理论力学。除了已有的戈德斯坦的教材,挑来拣去,选了这本。它在同类书里面算是写得比较友好的,又贴合天文实用。不像工科理力那样,大半本都在刚体运动徘徊,决不往拉格朗日和哈密顿多走几步。这本书一看就是为照顾初学者设计的,开头有几页字符含义表,明显是把整本书所用的符号都精心设计了一遍。读这类写作清楚、体系完备的书,令人觉得势如破竹,兼有增强自信心之功效。53. 掉伞天
蒋晓云,新星出版社,2015年这可能是这个总结里唯一的小说了。其实鼠年里我读的小说不止这一本,还包括重庆大学出版社“新陆文库”德语卷的《德语中篇小说经典》,“企鹅经典”系列下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雅罗斯拉夫·哈谢克《好兵帅克历险记》,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吉卜林《老虎!老虎!》(比人民文学的《丛林故事》多选了几篇,但杨立新和冷枞/杉翻译太差,以后一定绕道),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普里莫·莱维《元素周期表》等。这些都是好书,尤其最后一本,化学家写的短篇小说集,以21种元素串联在大学与纳粹集中营里遇到的人们,令人印象深刻。但在忙碌的学业下,这些虚构纯文学都只读了半本就搁在一边。唯一真正读完的,就是短篇小说集《掉伞天》。提起台湾现代文学,除了武侠与言情,大陆人的头脑基本空白。在台湾大名鼎鼎的作家,如赖和、钟肇政、黄锦树、童伟格、骆以军、胡淑雯,著名文学流派如原住民文学、大河文学、眷村文学,国内基本上闻所未闻。倒是林清玄这样新一代台人不怎么知道的作家,在大陆反而大行其道。蒋晓云的书严格来说应当称作“留学生文学”,区别于更老一代如严歌苓、北岛等人的“北美新移民文学”。这本集子里的故事多有关留学生,纷飞于大洋两岸,寄居于异国他乡,过的是现代生活,生出许多爱恨情仇。除此之外,也有台湾乡下的老人、跨种族婚恋、Office Lady、二代华裔……海外华人文化的那种diversity,生长于内地安居之地的中国人恐怕很难体会。普通话、闽南语、粤语、吴语、英语、日语、韩语……杂居在一起,每种语言都是不一样的思维。亚细亚孤儿的余音不散,边缘、遥远、漂泊、不稳定的感觉,十分强烈。这些故事有关爱情。2017年暑期去台湾时,与我同行的是一位台师大国文系的朋友。她郑重告诉我,这是她最喜欢的台湾作品。海岛与大陆文风殊异,当时我不懂;如今再度想起,才明白里面的细腻。
蒋晓云的故事注重一种朦胧心境的传递,只攫取时间片段,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仅描写某个时刻、某几天。而且这些故事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起承转合,往往到了结尾小荷初露的时候,便以在一种含蓄的氛围中走向终结。像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从相拥的赏花情侣身上,摇到枝头花端上去。这让我想起了19世纪赫尔曼·麦尔维尔的《阳台故事集》,在小说套路还未固化的时候,那些故事也有种信笔为之的滋味。但从技法上来说,蒋的写作又是传统的。她显然受了许多经典名作的训练和熏陶,最终像张爱玲那样,熔炼出了一种微妙的东方美。我常常遗憾大陆没有这样的作家。数亿年轻人的都市生活,只催化了粗制滥造的青春文学,而没有诞生在美学境界上隽永迷人的名作,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憾事。此书成文于1974年到1987年。算起来,都已是我导师的导师留学的日子了。
除特别标注外,图片版权默认笔者所有
侵权必究,转载请联系后台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