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存10W+的年轻人都是怎么攒钱的?

最近大家一定经常听到一个词,叫“报复性消费”,指的是疫情过后,人们压抑已久的消费欲将迎来一次集中爆发。
尽管开年来苦苦挣扎的商家们都十分渴望所谓“报复性消费”的尽快降临。
但我们也注意到,好多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人们,却准备在疫情之后好好改造,开启洗心革面的存钱新生活。
网友“恒星时”在“疫情结束后会爆发消费狂潮吗”的知乎提问下,介绍了自己作为一个00后的心路历程。
他表示疫情教会了他两件事:
1、原来不点外卖自己下厨,能省下这么多钱!
2、现在买不起N95流下的泪,都是当初爆买steam打折游戏和包包时脑子里进的水!
图片来源:知乎网友“恒星时”
实际上,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消费观和金钱观开始转向警惕消费主义、好好存钱。
知乎上“你们是怎么存钱的?”“存钱有瘾吗?”等提问总浏览量超过6200万。
点开高赞回答,你能看到一群与消费主义背道而驰的年轻人,他们展现出了对存钱的热爱以及堪称硬核的储蓄执行力。
(这些知乎er不仅是爱存钱,还对存钱这件事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和推崇。)
经此一疫,小编忍不住想盘一盘:那些一个月不上班也气定神闲的年轻人,到底存了多少钱?
从这些资深存钱党身上,我们能get哪些存钱技巧来渡过开年不顺的2020?

曾经活在营销号里的90后,每天不是被信贷消费毁掉,就是被精致穷毁掉。但是真实情况可能没人们想得那么悲观。
年轻人被贴上这些标签,可能是因为确实有这样的年轻人存在。
《2019-90后单身人群白皮书》的调查显示,90后真实的存款情况呈现出两极分化、旱涝分明的情况。
确实有3成90后处于零存款状态。
但同时,也有3成90后有3-10万元存款,2成90后受访者的存款达到10万元以上。也就是说,默默存钱的年轻人还是大多数。
95后阿峰是一个游戏氪金玩家、追星男孩、汉服业余爱好者,但这些爱好并不妨碍他工作以来一直恪守的习惯——存钱。
在某一线城市工作仅1年,阿锋不声不响地让存款余额达到了五位数。
“我要求自己每个月至少能存下1000元钱。每当发工资,我就会马上把钱存入定期。”
为了存钱,阿锋每个月给自己的生活预算是4000元,其中包括2000元的房租。
当年轻人与高消费、高负债、零存款的形象为伍的时候,有越来越多像阿锋这样的90后、95后,正在用实实在在的银行卡余额驳斥这样的刻板印象。
根据富达国际2019年的一项调查,48%的年轻一代(18-34岁)已经开始储蓄,这一数字较2018年增长了4个百分点。
而在已经开始储蓄的年轻人群体中,54%的受访者在30岁之前就开始默默存钱了。
虽然追求及时行乐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消费信条,但阿锋认为,充足的储蓄是潜在大额支出的最好预案。
“我现在没有什么一定非花不可的消费欲望,但是我考虑到未来可能会想要旅行,可能会生病,这些都是要花钱的。”阿锋说。
这次疫情的发生,实实在在地印证了阿峰未雨绸缪的想法是多么机智。
为了更好地激励自己存钱,阿锋还加入了一个神秘的组织——豆瓣的“丧心病狂攒钱小组”。被阿锋安利了这个小组之后,小编仿佛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在这里,似乎随随便便就能找到一把存款10万+的90后。
年纪不大的组员们每天讨论的话题都是这样的画风:“30岁目标存款该有多少”“突然失业,你能舒适生活多久”“理财使我快乐,冲啊”……
在这样共同鞭策、全员致富的氛围下,组内还发起了2020年攒钱目标的FLAG大会。
作为存款还达不到小组人均水平的后进青年,小编大胆点进去瞅了瞅,顺便统计了下在野理财专家们2020年的攒钱目标。
在有效的600多条回应中,5-10万的攒钱目标所占的比例最高,几乎占到了回应人数的1/3。
其次则是立志要攒到3-5万、1-3万的年轻组员们,各超过了20%的比例。
从不少回复来看,这些目标并不是随便制定的。组员们甚至会把目标拆分到具体每个月要存多少钱,包括如何通过分配现金储蓄和理财资金来更好地达到目标。
图片来源:豆瓣丧心病狂攒钱小组
组内的新人老鸟们,每一个都是算盘打得飞起的理财小能手。
不仅把自己的收支安排得明明白白,还经常给每一个迷途知返的学生党和职场菜鸟提出严肃的建议。

天天在网上哭穷的年轻人,是怎么攒下钱的?
根据统计局数据,2018年北京市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月平均工资为7855元。
扣除一线城市昂贵的房租、衣食交通等日常消费,靠着工资实现大几万的存款指标看起来真的困难重重。
即使是丧心病狂攒钱小组的成员也发出了靠工资攒钱真的太难了的感叹。
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了三四年,王文的存款达到6位数。王文供职于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每个月都会记账。
“从学生时代开始大概记了5、6年。”
“2019 年我开始用账本App做预算,每次要超过预算那个线就很紧张,这会非常有效地阻止我花钱,可有可无的就不花了。”
图片说明:王文从2019年开始使用记账App,帮助自己更好的管理消费支出。
不过,王文也告诉我们,光靠合理支出并不能攒出可观的数字。在过去一年,他平均每个月能存下1万元,但其中只有2-3千元来自于省吃俭用。
在主业之外,王文还是个画手和线上作者,这两个身份帮助他凑出了剩下70%的存款。
我们翻遍了精于存钱的网友们在各大平台的分享,发现大家的致富方法论和王文大体相似,总结起来无非是“节流”和“开源”四个大字。
“节流”主要得靠抠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所以,记录和分享日常消费支出也是豆瓣丧心病狂攒钱小组的一大话题。
为了拯救自己不堪一击的自制力,存钱er们除了使用各种记账工具,还强推了365天存钱法、53周存钱法等等。
这种方法在知乎的相关提问和丧心病狂攒钱小组都被频频提及,显然已经成为了存钱党们心照不宣的江湖秘籍。
而要快速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更多年轻人选择了开展副业,像王文一样成为身兼数职的斜杠青年。
丧心病狂攒钱小组就热烈讨论过副业这个问题。
我们收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年轻人的回答,发现做代购、做代理、专业薅羊毛以出售优惠券以及开网店成为提及最多的高频词。
除此之外,兼职家教、文案和写稿也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副业手段。
而许多组员也往往不只拥有一项副业,而是各处开花,寻思着多渠道赚钱的门道。

克制消费、制定预算、利用业余休息时间继续工作……越来越多年轻人是真的在认真攒钱。那么,他们拼命攒钱究竟是为了什么?
即使没有疫情这只黑天鹅,王文也时常会考虑来自生活的任何不确定性。
“我不确定我会不会一直以职场人的身份工作,我可能什么时候就自由职业了,所以我需要存一点钱,至少能让我在一年时间里没有实质的经济压力。”
“存钱的意义可能就是为了让我不会因为钱而被迫放弃我喜欢的生活方式。”
前段时间,年轻人想提前退休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前,退休这样的词显示出无限的诱惑力。
《2019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指出,累觉不爱的年轻人甚至开始在规划自己提前退休的养老储蓄。
调查显示,作为独生子女出生的年轻一代基本不寄希望于上一代人曾经坚信的“养儿防老”。
相较35岁以上的人群,年轻一代对政府养老金的依赖也更少,而更倾向于选择储蓄和收益型基金作为自己的未来的退休收入来源。
同时,在舆论口中奔三的90后正在面临更多、更加现实的经济压力。
在90后目前面临的支出压力中,为父母提供舒适生活、为子女提供良好教育和创业占据了前三项。
从工作到结婚生子、赡养父母甚至未来养育子女的人生节点接踵而至,似乎只有好好储蓄能够保障生活这档连续剧正常有序地保持播放进度。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这句话随着年岁增长,也从年轻人的自我调侃变成了一种真实的心酸和担当。
年轻人存钱开始不仅仅考虑自己
每个拼命攒钱的年轻人似乎都在这个时候,把储蓄当做了增加安全感的砝码。
对于难于掌控未来生活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砝码越多越好,越重越好。
而如今的这场疫情,让年轻的90后、甚至00后尤其深刻地体验到了什么叫做“蝴蝶效应”,以及那句老掉牙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从这个角度来说,疫情似乎成为不少年轻人的人生快进按钮,让存钱这一习惯以及理财意识更早地成为了我们必须思考的事情。
每个勤俭节约努力存钱的年轻人,归根结底,他们积蓄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是随时应对不确定未来的底气,和能够改变生活中不满的勇气。
最后,不管是报复性存钱还是报复性挣钱再消费,希望年轻人们都能在2020搞定自己的现金流,从容不迫地“战疫”,有条不紊地生活。
(应受访者要求,阿锋、王文为化名)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DT财经(ID:DTcaijing)。第一财经旗下数据研究型新媒体,用大数据解读消费社会和商业图景,连接数据、机构和人群。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