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出自哪里(成语“草木皆兵”一词出自哪里?)

网友提问:

成语“草木皆兵”一词出自哪里?

优质回答:

“八公山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出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出兵攻晋,两军在寿春城兵戎相见,苻坚就是那个灭了前燕,把清河公主、慕容冲姐弟两都拉进自己的后宫当老婆的那个,口味稍微有点重,对待攻晋也毫不含糊,出兵90万,而晋军只有区区8万之军抗敌,以十打一,必胜的一战,谁料首战失利,前秦大败,士气大挫,苻坚登城北望,遥望八公山上风吹草木,一飘一摇像极了晋军在操练,转头对苻融说,这是多么强劲的敌人啊,怎么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一开始的轻敌导致首战失利,于是重新布置战局,利用地形优势以扭转乾坤,这时晋军提出前秦军队后退以便晋军渡淮,苻坚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逞晋军渡淮之际杀个片甲不留,谁料在苻坚下令全军后退之际,晋军安插在前秦的人高喊前秦败了,秦军瞬间溃不成军,四散而逃,晋军乘胜追击,前秦大败,苻坚也中箭而逃,本以为以十打一的必胜局变成了以一打十反转局。

八公山位于淮河南岸,又名淝陵山,坐落于其南麓的小城寿春即今天的寿县县城寿春镇,2015年由六安市划归淮南市,还有很多典故都出自于这个默默无闻的刚摘下贫困县帽子的小城:寿春。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讲的是淮南王刘安在此炼丹成仙,丹药又被院中的鸡犬所食,皆升天成仙,除此之外,豆腐的起源也是刘安在炼丹过程中发明出来的,豆腐作为传统的中餐菜式已经走向了世界,还有专有的英文单词:tofu,不过最正宗的还属八公山上用珍珠泉酿成的豆腐。

寿春在古代作为兵家必争之地,遗址众多,现存古城墙为明朝所建,周长7公里,是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遗址之一,也是第一批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还有芍陂等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作为镇馆之宝现存于安徽博物馆的楚大鼎也是出土于寿春的战国时代楚墓。

虽然寿春现在没落了,但是相信随着中国的强大,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战略,寿春肯定还有崛起的一天。

其他网友回答

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即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秦苻坚集结百万兵力与东晋八万兵力展开对决,却以惨败告终,由此还诞生了一个成语,叫做“草木皆兵”。

苻坚和王猛的君臣组合应该是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和谐组合,可以媲美齐桓公和管仲、刘备和诸葛亮。在王猛的辅佐下,苻坚励精图治,基本统一了北方,百姓有了相对较长时间的稳定生活,关陇之地海晏河清。

苻坚开创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唯一的治世,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势头,或许南北统一指日可待。然而,历史上的走向总是出乎预料的。

建元十一年即375年,王猛去世了。他去世之前已经为前秦的未来有了充足的认识,他在临终前再三建议苻坚不要图谋晋室,而是解决北方悬而未决的各部之间的矛盾,他说:

“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王猛的建议是经过深思熟虑得出来的,倘若苻坚能够听从并执行,前秦必然不会止步于北方,但是向来很听王猛话的苻坚却没有将王猛的临终遗言放在心中,或者说他心中对于南北统一的渴望已经超过了其它。王猛在世或许还能劝住,但他去世了,谁也无法劝动苻坚。

他决定北方已经统一,内部的矛盾算不上什么大矛盾,等攻灭了东晋,所有的矛盾就能迎刃而解,但正如王猛所认为的那样,东晋虽然偏于一隅,但毕竟是正朔,岂是说灭就能灭的?但苻坚显然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他想要攻打东晋,这个想法滋生之后就再也没有压下去过。

382年初冬,苻坚在太极殿将攻打东晋的想法提了出来,自然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支持的人没啥新意,就是支持苻坚的决定,而反对的声音则很多,理由听起来都很充分,总结一下就是,前秦攻打东晋,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就如同苻融所说:

“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

东晋虽弱,却并非失去天命,且有谢安和桓冲等人辅佐,又有长江之险,并不好取。而前秦虽然强盛,但并非强大到可以攻下东晋,战士连年征战疲惫不堪,国内并不和睦,各族之间矛盾重重,各部落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反水给予前秦致命一击。

所有的这些声音,苻坚一个个反驳了回去,就像是进行了一场辩论会,苻坚舌战群臣,认为“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攻打东晋“犹疾风之扫秋叶”,他力排众议,最终攻打东晋的计划还是执行了。

前秦当时集结了百万大军,而当时东晋能集结的北府军不过才八万,这样悬殊的兵力差距给了苻坚莫大的自信。他认为攻灭东晋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因此百万大军很快就出发了。

383年的八月,苻融领25万大军为先锋先行出兵,而苻坚领近九十万起兵自长安出发,当苻融攻下寿阳之后,苻坚秘密领八千轻骑赶往寿阳与苻融汇合,然后攻下了几座城池。就在前秦有了几次胜利之后,苻坚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让已经成为前秦尚书的原东晋官员朱序去劝降谢石。

朱序这个人的存在可以说用一己之力改变了淝水之战的结局,原本谢石已经决定坚壁不出了,这样的话,等待着他的自然是惨败,而朱序告诉谢石可以迅速出兵,打前秦军队一个措手不及。

虽然前秦号称来了百万大军,实际上绝大多数还在路上,并未和苻坚一起到来,前秦在寿阳的实际兵力还不到三十万,完全可以挫挫他们前锋部队的锐气。

有朱序的准确信息,谢石决定主动出击,真的就让苻坚的这二十五万前锋部队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前秦士兵丢盔弃甲而逃。苻坚和苻融没有想到竟会有败得这样快,面对这样的情形,《晋书》记载: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这就是“草木皆兵”这个成语的出处,这一刻,苻坚是真的害怕了,竟然将那山上的一草一木都看成了晋军,作为前秦的皇帝,苻坚都如此害怕,更不用说前秦的士兵了,在前秦开始出现败势之后,大部分士兵就开始逃跑了。

他们害怕晋军,尽管晋军在人数上远少于前秦,但战场上看的不仅仅是兵力,还有很多的东西。

这一仗彻底浇灭了苻坚的信心,以至于在后来的战争中也没有恢复过来,等到前秦兵力在肥水北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谢玄就派使者对苻融说:“你们孤军深入,这样布阵的话,只能是长久之计,不能速战速决,时间长了对你们不利,不如让我渡河,咱们赶快决出胜负来。”

前秦这边的将领不愿意让晋军渡河,而苻坚则坚持让他们渡河,还说让他们渡到一半的时候,给他们致命一击,很快就能获胜,而晋军岂能不知道这个道理?

所以当苻坚下令士兵往后退的时候,朱序就在军中大喊:”秦兵败了”。后面的士兵根本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只命令要后退,本来心里就七上八下,再听到朱序的话,自然就认为秦军真的败了,所以赶紧逃跑。

后面一乱,前面的士兵也无心打仗,这给了晋军一个好机会,赶紧渡河然后攻打苻坚。苻融在战斗中被杀死,而苻坚也中了流矢,诸军溃散,苻坚惨败。

苻坚这才知道攻打东晋是一个多么错误的决定,才知道当初王猛的建议是那样的正确,他后悔没有听从王猛的良言,但是已经晚了,其代价是相当大的,不过两年,苻坚就被杀,北方重新乱了起来,而东晋经此一战有了数年的和平。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成语草木皆兵一词出自哪里.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