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连营后刘备死了(从火烧连营到刘备的死,大家有什么观点呢?)

网友提问:

从火烧连营到刘备的死,大家有什么观点呢?

优质回答:

刘备征吴,被东吴青年都督陆逊一把火烧毁几百里连营,导致惨败。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冲动是魔鬼"的教训。人在浮躁、狂怒下,往往失去理智,已没有正常人的判断和思维。

魏、吴、蜀三国,唯蜀的国力最弱。所以诸葛亮岀山之前,在与刘备的隆中对中,就天下形势进行了精僻的分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占据了天时,东吴父子三人已经营多年,占据了地利,唯刘备能取得西川,可占人和,这样方可成为三足鼎立。

并为刘备谋划了长远规划和基本国策:取得西川后,要东和孙吴,联手北拒曹操。以待时机。若有机遇,可攻下洛阳,进取中原,再图东吴,使天下统一。

蜀汉政权建立后,扼守荊州的是关羽。他不顾诸葛亮离开荊州前的反复嘱托,竟同时与东吴、曹操两线开战,结果败走麦城,为东吴吕蒙所擒,被孙权所杀。

桃园三结义的二弟被杀,刘备闻报己气昏过去,一心要报仇,任何人的劝谏早已听不进去。诸葛亮出于无奈留守成都,刘备举全国军力,号称几十万,杀奔东吴而去。刘备安营下寨后,把布署军事图送到成都让诸葛亮看一看,把把关。

当诸葛亮看到倚山、且有众多树木包围着的几百里连营布署图时,顿时大惊:我军亡矣!还未来得及纠正,就传来了坏消息,蜀军已被火烧连营导致惨败,刘备只带了少数残兵败退到白帝城中。

刘备又气、又羞、又恨。竟在白帝城一病不起。临终前招来诸葛亮交待后事。他这时的头脑异常灵光,在托孤中还展现出他的高明之处:子刘禅托付给丞相,能辅则辅,不能辅,丞相可取而代之。自立为君。这其实是在打预防针。

诸葛亮本身就是一个忠心不二的忠臣良相,闻言更加感激涕零。他用毕生的精力实现了"躹躬尽粹,死而后已"的诺言。成为千古名相。更受到后人的敬仰和尊重。。

其他网友回答

刘备的一生非常的坎坷。前大半生蹉跎漂泊不定。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开始转运,先是抢了东吴大半个荆州,之后又出兵益州占领了川蜀之地。这段时间可以算是刘备的高光时期,也是刘备人生中最得意巅峰的时期了。但俗话说的好,乐极生悲这句话形容刘备就十分的恰当。正当刘备志得意满之际,他最信任的关羽狠狠得坑了刘备一把。关羽大意失荆州让刘备彻底慌乱了手脚。本身以刘备的计划,以益州为大本营,然后以荆州为大前方,凭借其进可攻退可守的天然优势和曹魏以及东吴争夺天下。但关羽的战败让刘备梦想破灭。刘备为了拨乱反正所以不顾一切的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

刘备从火烧连营到白帝城病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仇恨和利益会使人迷失双眼。会让人产生误判。刘备光想着要夺回荆州、重新占据战略主动的地位。但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他的这场战争太仓促也太冒险了。首先一点荆州按照刘备和东吴的约定,就应该是属于东吴的。之前关羽强占着荆州不还给东吴,首先就理亏了。而刘备贸然对东吴动手,很可能会导致孙刘联盟破裂,最终便宜了曹操。另一方面,刘备太过于自信了。他以为凭借四万的兵力就可以击败东吴。但事实上他严重的误判了敌我双方的实力差距。最终导致了蜀汉遭受了又一次重大打击。

事实上刘备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在孙权主动求和之际,借坡下驴答应孙权的求和,然后再重新谈一下如何划分荆州问题。这才是最恰当的做法。但那个时候的刘备已经飘了。刚刚占据益州的刘备认为自己军力强备,击败东吴不是问题。但刘备忽略了东吴本身实力就在蜀汉之上。而且东吴以逸待劳可谓是占尽了优势。诸葛亮和赵云的苦口婆心没有劝住刘备。刘备一意孤行要打东吴,给东吴一个教训,并且夺回荆州。结果反而让蜀汉再次受挫。

战争初期,刘备确实占到了一些便宜。但等东吴缓过劲来之后,蜀汉和东吴就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这种局面对于劳师远征的刘备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急于求成的刘备露出了破绽。刘备后勤保障困难和兵力分散,这些都给了东吴机会。东吴陆逊抓住机会开始转守为攻,一举击败了刘备。夷陵之战刘备几乎是全军覆没。就连刘备自己要不是赵云救援及时,他都得成为东吴的俘虏。夷陵之战后不久,刘备又急又气就病倒了。结果一病不起最终逝世。归根结底刘备之败亡完全是咎由自取。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其他网友回答

刘备为关羽报仇,出兵伐吴。深入吴地二三百里,平地扎起七百里大营,求胜心切,自以为打了一辈子仗,又见多识广必能胜券在握。随后为后生所算计,足以让其羞愧难当啊!

公元221年7月(蜀汉、彰武元年)刘备亲率五万大军伐吴,一路之上势如破竹,直入吴国地界。孙权派遣使臣求和,被其拒绝。蜀军气势如虹,一直深入吴地二三百里,而且又在平地扎起连营,足有七百里之长。此时刘备踌躇满志,正在寻找时机与吴军一决雌雄。

孙权一面派使臣向曹丕称臣,一面组织兵马五万御敌。派出年轻的书生陆逊为主帅,这使得众将大为不服。陆逊一上任立刻采取措施,他认为蜀军气势正盛,势头强劲不可与之硬碰硬。于是采取避其锋芒的对策,坚守不战。这样相持了七八个月,刘备有些沉不住气了,将水军撤到了岸上,变成了陆军。(应当水路并进,撤去了水军,失策了)

渐渐的陆逊看出了蜀军的破绽,找到了致胜的方法。他先派小股部队进行试探性进攻,虽然失败了。但找到了破敌之策,派出大部队各持火炬,一攻破营寨就立刻放火。大火开始蔓延,逐渐各个大营连成一片片。七百里大营瞬间变为火海。刘备眼见已成败势,手下兵卒八九成已被大火吞没。吴军虽然前后围堵,刘备在手下将官的保护下还是逃走了。此战吴军大获全胜,蜀军惨败元气大伤。

刘备逃到白帝城,速招诸葛亮,将身后之事托付于他。而后便满带遗憾离开世界。

伐吴之事本来就可以避免,名不正言不顺,没有借口。因为篡汉者是曹丕,而非孙权。孤军深入吴国,不占地利之势。况且人数众多,给养供应不方便。七百里连营之势,岂能据敌?曹丕得到这个消息,都说刘备不知兵法。就是说他不会打仗。

总结:刘备太意气用事了,为了给关羽报仇。举大军伐吴,即破坏了盟友关系,又让曹魏坐收鱼人之利。按理说征战了一辈子 应该成熟许多了,但观为人心浮气躁,最终被后生所算计。兵败夷陵,白帝城咽下最后一口气。悲哉!惜哉!

欢迎关注(咸知天下事)

其他网友回答

从火烧连营到刘备的死,这段历史确实让人辛酸。我从三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第一,从兄弟情谊上,我是赞同刘备的。

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桃园结义的时候开始到南征北战,东躲西藏到有了益州作为根据地。这么多年的感情可以说是让人难以割舍,所以当关羽被害,张飞在伐东吴前被杀,这三个兄弟之间的情谊变成了刘备孤家寡人。刘备从兄弟情谊上应该是非常的悲伤,而且拿下益州和汉中后,刘备自认为有实力可以和东吴或者曹魏一战,所以他作出讨伐的决定,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刘备的决定。

第二,从历史争霸角度,我不赞同刘备。

刘备的初心是恢复汉室,要恢复汉室就要付出常人所没有的恒心和毅力。当得知关羽被杀以后,刘备舍大义而赴小义,这就是刘备的不足之处,不能够为大家而舍小家。刘备完全可以忍一忍,等待合适的时机一击必中,而不是着急报仇,因为一着急可能很多事情都会想的不周全,容易让敌人钻空子。果然,孙吴钻了空子,火烧连营,刘备被打败!

第三,这是一个足以改变三国走势的一次败局。

夷陵之战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它就像萨拉热窝事件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在蜀汉和孙吴之间的一个导火索被点燃了,让多年来的孙刘联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虽然后来又修复,但是回不到从前了。而且蜀汉和孙吴之间的战争,曹魏是受益者,给了曹魏几年的发展空间,从赤壁之战中彻底缓过神来,所以这是一个足以改变三国走势的一次败局。

唉!历史很奇妙,自己研究着实让人着迷!

历史如秋天的落叶,回不到从前了

其他网友回答

说起三国,其实大家都特别关注的就是刘关张三兄弟。这三个异性兄弟感情简直比海都要深。

刘备火烧连营的起因也是因为关羽和张飞的死亡,刘备把这一切的原因都归咎在东吴身上,其实最早就是因为东吴害死的关羽,因为关羽一个人的死亡引起了连锁反应。

首先不得不说张飞的死亡:张飞死亡的原因,虽然说是虐待士兵引来了手下将领的抱复,但是起因却是因为张飞要忙着报仇。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老将黄忠老将军也是在讨伐动物的时候牺牲的,如果刘备真的听了诸葛亮的话,这些厉害的老将根本就不会牺牲。

但是说一千道一万真正火烧连营的原因,说白了,就是因为刘备太骄傲了。

诸葛亮一直苦苦劝阻,刘备不能去讨伐动物,当时张飞也在一边煽风点火,于是刘备讨伐的时候就没有带诸葛亮。

另外讨伐东吴的时候,刘备几乎都是自己说了算,谁的意见他都听不进去,总认为自己领兵打仗这么多年了,怎么可能还打不过东湖的一个小书生。

最后的结局就是让陆逊火烧连营的计策成功了,其实刘备要是真是带着诸葛亮跟着去出征,也许根本就不会出这个错误。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从火烧连营到刘备的死大家有什么观点呢.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