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总结)

怎样把历史课堂上得生动有趣?

优质回答

我是理科生,但我十分喜欢历史。

接下来我和大家分享我自己对学这门科目的一些想法。 我觉得对于老师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慢慢热爱这门学科。我记得我们以前上历史课老师很少给我们讲课本上的知识,因为那些说白了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了,他总是用二十分钟给我们讲一些历史故事,加之我们老师很有表演天赋,他的课堂总是伴随着笑声,平时爱睡觉的学生上他的课都是充满了激情,然后剩下的二十分钟给我们自己看历史书上面的知识点,每次考试我们班历史成绩都是名列前茅。此外,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是每个人一周找两篇历史故事写在作业本上面,然后班上的同学互相交换作业本看。我觉得这个方法特别好,让我们了解了很多历史事件。

其次,我们学生也很配合老师,上他的课都积极提问,甚是活跃,加之我们的老师又很和蔼,我们私底下关系都很好,所以就不像和其他老师那样显得很怕老师一样,相处的就跟朋友一样,上起课来就更加轻松,我也就是从他教我们起开始慢慢喜欢历史的,虽然,我高中读的是理科,但对历史的热爱依旧不减,我读历史并不是因为什么以史为鉴,我是纯粹的热爱而已,我要真以史为鉴,那我就得好好学习我的考试科目去了,哪还会有时间看历史书。

总而言之,我觉得一堂优秀的历史课是老师和学生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当然这需要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努力(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每次考试成绩要优秀)。

多看看野史。记得高中时期,学习历史很机械,不过,后来来了一位历史说话幽默,有时讲些课本上没有的野史。例如大汉奸吴三桂投靠清朝,觉得此人真是卑鄙龌龊,大明不曾亏待你,竟然投靠外族,引鞑子入关,后来了解到,原来是吴三桂本不是这样的,而且也准备勤王保护崇祯,只不过晚了一步。后来就准备投靠李自成,可是李自成,不仅霸占了吴三桂的小老婆陈圆圆,还把吴三桂的父亲关进大牢,是可忍孰不可忍,结果就投靠了大清,李自成是自作孽不可活,吴三桂降清,原来是有深仇大恨的。

说话幽默些,课堂之余讲些段子。化学有些枯燥乏味,不过老师喜欢引经据典,一度让我怀疑其是语文老师,像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等等,只要你喜欢,总能发现乐趣的。

历史学习总结怎么写?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问的比较笼统,没有具体所指,就只好笼统地说一下。

学习历史,大的方面无非就是时代、人物、事件等。以这些为核心,扩散开去,做一下思维导图,基本的历史史实就清楚了。

俗话说,阳光底下无新事。又有人说,我们现在过的每一天,无非都是历史的重演。所以,写历史学习总结,除了要总结历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他们的历史意义之外,还要联系当下,鉴古而知今,挖掘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这样的总结才有深度。

初中历史主要应该学习什么?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作为一个在中学教了十二年历史的资深老师,我可以结合我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历史中的问题,为大家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希望对大家的历史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从历史的知识来看,初一年级主要学习中国古代史,时间范围从170年前的元谋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时间跨度比较大,涉及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制度,包括七个单元或者说八个阶段,分别为远古人类、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学生首先在把这个七个阶段的特征掌握了,这有利于宏观把握初中历史的框架体系。

要培养一定历史的时空观念,比如说学到夏朝这个知识点时就要首先从宏观上把朝代的顺序掌握了,这是最基本的历史素养,从而为以后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下一步,要能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科技五个方面来学习每个阶段、每个朝代,甚至是个别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如何评价秦始皇?就可以上面五个方面来回答。并且可以纵向以朝代,横向以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科技可以建立一张知识表格。

第二,初二历史主要学习的内容为中国近现代内容,八年级上册内容归纳下来就是讲了一句话,这句话就是中国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阶层的又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如何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时间范围为从1840到1949年具体来讲主要四个专题“列强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近代化探索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八年级下册主要讲解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程,具体包括如下阶段:建国、巩固、一化三改、宪法、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改革开放等阶段,涉及政治、经济,农业、法治、外交、国防、科技、祖国统一、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列表总结初二知识具体如下:

第三,初三历史为世界史,主要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三大块。世界古代史主要学习上古文明和中古文明,上古文明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又分为大河文明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海洋文明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中古文明重点讲了日本大化改新、伊斯兰和阿拉文明、中古欧洲文明为主。而世界近现代史也主要讲解了资本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史、民族解放史三大块内容,重点掌握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这条线索,具体包括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革命、初步确立、工业革命、扩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凡华体系、危机、干预、二战、三科、二战后美欧日发展、多极化、全球化。初三内容具体知识表格总结如下:

在初中阶段,初一主要学习中国古代史,初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初三开始学习世界史。

首先,我认为历史的学习要从学会理大纲开始,比如历史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再分别细分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再分别细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再分别细分很多细小知识点等。

其次,在学习每一单元每一课时都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并且记录笔记,尤其是重点强调的知识点,在学习完一整个单元知识后要列提纲,总结知识点。在初三学习中会更着重学习综合题目以及结合政治学科知识统筹所有题目考点。

最后,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紧跟这一学科教师的脚步,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打好基础,扎实每一个知识点,才能综合学习,列好提纲。

照片显示的是现在初中阶段学习历史课本目录。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教学方法?

优质回答

学习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不断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主动性:如果你对一项实物不敢兴趣,或者不是很想去做,但是不做这件事情对于你来说影响又很大,那这时候你就应该要建立起对这件事情的兴趣

满足感:昨个假设,有一道数学题放在你的面前,你解了很久还是没有解出来,于是你陷入了沉思,突然来了灵感,终于解开了这道题,这时候你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感觉自己获得了进步,增强了继续解题的动力。学习历史也是同样的道理

耐心:这个应该是通用的,不管所什么事情,如果没有耐心的话,什么事情也不会做好,学习更需要有耐心,不能应该不理解某句话或者某件历史事情发生的意义而放心思考,这样是不会取得进步的,一定要保持耐心,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慢慢的也会积少成多

认真:当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不能受到周围的环境所影响,专心,专注于你正在做的事情,你会发现当你做好这件事情之后心情完全会变得不一样

其中不管怎么做,学习贯穿我们的一生,一辈子都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的去主动学习,中学习当中找到学习的快乐,培养起学习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不用别人催促,我们照样能把一件事情做好

历史片段教学要做好哪些准备?

优质回答

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学历史课改的主战场。教学理念和观点的体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落实。新教材的运用等,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展示出来的。要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则是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西谚有云:“没有准备,就是准备失败。”中国也有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一、备目标

在上课之前最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明确这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做好一节课的备课工作。在一节历史课上需要完成哪些目标?如何来确定这些目标?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明确历史教学的要求。中学历史课程要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本质,即是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要从21世纪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的特点出发,突破以知识记忆为目标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中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规律,纠正急功近利的简单化做法。所以,课程标准指出,要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各个环节中体现“以人为本体的文明历程”、“以真为前提的学习途径”、“以思为宗旨的目标体系”、“以实为特征的教育功能”四个基本理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历史教育和历史科学的角度出发,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和历史认识中的主体地位。

中学历史课程要使学生树立“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基本意识,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式。从注重实践、体验历史的认识过程出发,课程标准中将历史学习能力分为一般学习能力和历史学科特有的认知能力。一般学习能力又分为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思想四项,这四项能力贯穿于历史学习的始终;历史学科特有的认知能力又以递进关系,分为识记鉴别、领会诠释、分析综合、评价论证四项,并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挂钩。所有的能力要求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作了明细的说明。

2、明确三维目标

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学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历史知识的教学应该是基础,是不可以剥离出历史教学的;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终目的。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缺失,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二、备教材

1、钻研教材

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对教材通读一遍,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要求,把握要点。读教材上的文字图画内容,理解教材写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是怎样写的?然后把教材上的内容变成教师的已知点,从这些已知点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容。

上好一堂历史课并不是单纯的学教材,而是要用好教材。如果只是在教材中寻找知识点,并让学生圈点,这又使历史教学落入枯燥乏味的境地,这与“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又有什么区别?只能使学生认为历史课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新教材中引用了很多原始史料,并且还增加了“动手动脑”、“各抒己见”、“小论坛”、“史海拾贝”和“史海指南”等内容,在备课时就应该考虑如何在课堂上适当的使用这些材料。如在《统一的隋唐时代》中有一目内容是“贞观之治”,就可以结合教材所提供的两个“各抒己见”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更了解贞观之治的情况。

2、补充史料

在仔细分析研究教科书之后,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课本外的史料。采用多种途径,如运用投影、录像、分发资料卡、阅读纸等,向学生提供各类材料,包括文字、图像、统计材料等。通过对历史材料的研习,师生可以展开对历史问题的论述,这样就改变了教学中仅仅是对教科书的释读,从而使学生了解到具体、丰富的材料,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历史学习的深入进行,这样也可使学生得出“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观点。

通过对材料的收集、辨析、推论,使学生了解了历史的情况,提高了阅读能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同时也应注意对补充材料的取舍,取其能体现教学知识点的材料,而非将所有搜集到的材料一股脑的展示给学生,那只是史料的堆砌。如在讲到“南京大屠杀”的时候就可以引用一些《拉贝日记》、《东史朗日记》的部分内容配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图片资料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

3、选择重点

一堂课的时间有限,需要选定重点内容,组织重点活动,而重点活动是应该围绕重点内容来设计的。教师须在课前仔细的研读教材,找出一节课的重点。

什么是教学的重点呢?从理论上讲,教学重点是体现教学目标要求的最本质的部分,是集中反映教学内容中心思想的部分。从实际操作上讲,一节课的重点,是该课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

那么,如何确定一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呢?一般来说,对教学重点的选定,可以从某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某一知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某一内容对学生认识上的作用等方面来考虑。选定教学重点,还要从学生认知水平的角度上来考虑,即教学重点的确定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些教学内容虽然在历史上和教材中有着较重要的地位,但学生已经比较了解了,这就要斟酌是否还要重点讲授。如讲到李白和杜甫的诗,学生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他们的写的诗,就可以略讲诗的内容,而把重点放在他们诗歌的特点和形成自己风格的背景上。

4、确定难点

难点是对学生而言的,是指学生难理解、难辨析、难解答、不易接受的学生内容。难点是由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教学之间的差距而形成的。通常我们把教材中比较抽象,学生对其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或者本质属象比较隐蔽,需要用新的方法去认识的内容,便可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备学生

在现今的备课中还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过多的侧重于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因此在备课时就需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以便在教师能在课堂教学时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于学生情况的分析可以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学生的技能水平、学生历史学的认知和相关知识储备、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方面去考虑。针对学生的不同的情况,教师可以在备课时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水平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已表现出一定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质疑探究问题的欲望也比较强烈。但他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还停留在非好即坏的判断标准上,所以在这方面就可以培养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非好和坏的绝对性评价。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历史学科,对于历史学的认识还相当少,相关的知识储备也相对的少。绝大部分的历史知识都是戏说的电视连续剧中获得,初中学生课外阅读量也很少,所以必须要先培养学生的学史方法。

初中学生的感性认识大于理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偏重于具体史实,多运用影像资料和图片资料。他们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能够制作简单的幻灯片或运用网络收集史料,所以在课前可以让学生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这样既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又有助于配有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不过初中学生家中计算机的普及率不是很高,所以偶尔在课前可以让有条件的学生做准备。一般在学校中都有图书馆,其中历史书籍会占有一定的数量。所以在备课时也可以考虑让学生在图书馆中查找资料。初中学生从历史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相对较薄弱,备课时也时需要注意的。

当然由于地区差异,郊市的学生相对郊区的学生其知识面要窄,接触的信息量少。所以对郊区的学生可以增加信息的培养。

四、备教法

教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产生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运用其意义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如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关键是为了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对历史进行认识。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围绕着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而展开。在学生的活动上,要让学生动脑,而不是单纯地动嘴或动手。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包括课程、教材、班级、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而不是刻意模仿和简单借用某些方法,这样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问题教学法的使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也是很重要的,不是想到问什么问题就问。提问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问也要能够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到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而应用比较新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在《国民党统治的危机》一课讲到重庆谈判时,我问学生,毛泽东是否应该去重庆和蒋介石谈判,试说明你的理由。结果学生各抒己见,十分热闹。最后,双方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这样提问,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确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提问时也要注意难易,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问题太简单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如果太难,不符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有一定的思维量,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多些。

课堂提问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如“是不是”或“对不对”的判别型问题主要针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是什么”或“怎么样”的描述性或“为什么”的分析型问题主要针对中等生;“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或“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问题主要针对优等生。这样,才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压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收获。

总之,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可以顺利而流畅的上好一节历史课。当然在课堂之上可能还会发现一些问题是在课前没有想到的,所以在每上好一堂课之后对所上的课重新反思一遍找出不足之处在下节课前针对这这些问题做好准备。只有在实践和改进中才可以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

对于中小学生的历史教育现状,你认为效果如何?应如何改进?

优质回答

1

我觉得现在学校历史教育的现状很不令人满意。

首先,从升学的角度来说,(初中)历史学科的分数占比很低很低。

既然考试分数占比这么低,那我们可以设想历史考试的内容会是怎样呢?

可以预见的是——历史考试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篇幅来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我们当今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也就是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考试充其量只是考一考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死记硬背程度如何罢了。

所以,这样的历史课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一个亲戚的孩子在高一年级分科的时候死活不肯选读历史,因为他说他非常厌倦历史课的死记硬背。

这是非常可惜和令人痛心的!

2

其实由于历史学科本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课堂是最容易做到妙趣横生和让学生得到丰富的文化滋养的。

而且,历史课太重要了!

第一,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这句话是英国17世纪的哲学家培根说的。

我们每个人的错误其实古人也犯过,所以读史可以让我们吸取历史教训和经验,避免或者尽量少犯前人所犯过的错误。

读史还可以极大地增长我们的智慧。

毛主席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据说他在去世前几天都在读史书,眼睛看不见了,就让一位大学教授读给他听,他在中南海的藏书高达十万册,读而未藏的书那就没办法统计了。

可以说,他的思想智慧之所以能超出他那个时代,与他长年读史书、因而得益于历史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是分不开的。

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一句名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所以说,历史课的重要性绝对不可小觑!!!

第二,一堂好的历史课绝对不应该是死记硬背那么简单和枯燥。

老师在课堂上除了讲解书本知识之外,完全可以补充讲解历史事件的背景,也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有趣的史料。

(我们的历史太博大精深了,有趣的史料太多太多了)

补充有趣史料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更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增加上课的趣味、活跃课堂气氛。

第三,更重要的是,老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比方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大家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看法或者感想?或者你能从这一历史事件中得到什么启示?

或者提出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参与热烈的讨论或者举行辩论赛。

每个学生或者每组学生可以在本子上提纲挈领地写出自己或者本组的观点,(停一停),其实我们发觉——这个过程不就是在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写作能力吗?

然后让他们各抒己见或者每组安排一个代表来论述、让不同组的学生参与辩论,这些辩论的内容如果写成文字,难道不就是一篇议论文吗?

所以说,这个讨论或者辩论的过程其实是在锻炼学生写议论文的能力。

而且辩论本身不就是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吗?

那么怎样提问呢?

就像头条问答那样提问啊!

学生也可以像在头条作答那样用文字作答啊!

这不就把历史学活了吗?

对回答得好的学生,老师也可以设一个“青云奖”——精神鼓励和表扬。

相信语文老师会非常感激历史老师。

毕竟自古文史不分家!

语文写作的课堂上,当你旁征博引的时候,有很多引语和成语不就是来源于历史典故吗?

第四,老师还可以顺带讲解传统文化知识,所以历史课也可以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起到助攻的作用。

传统文化里面的内容教学可以教会学生为人处世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当今社会的物质文明虽然已经很发达了,但是我们的“幸福”指数是不是也跟着水涨船高了呢?

我看不见得!

很多人由于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导致自己的人生过得很迷茫很痛苦,甚至有些青少年学生出现了心理方面的问题、比方抑郁和焦虑……。

而我们的祖先对为人处世和人生的意义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被誉为“近代社会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曾经说过:“人类的希望在东方,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华文明必将成为世界主流。”

还有不少西方名人也对中华文明有着类似的论述。

说明我们的古圣先贤的确给我们后代子孙留下了迈向“幸福”的指南针瑰宝。

历史课堂也可以涉猎这些传统文化知识!指导我们学生人生的前进方向、培养学生为国家社会作贡献的正确价值观、利己利人!过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

总之,除了物质文明的发达之外,我们的“幸福”指数也要跟着提高!

第五,历史课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爱国情操。

中华民族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英雄人物,那些英雄人物虽然已经离我们现在很远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时时刻刻都在滋养着后人。

每当国家有难时,总有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保卫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历史课堂可以通过学习我们浩瀚的历史和众多的历史英雄的故事,来培养我们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

3

所以说,历史课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加倍重视它,并且要把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堂变得妙趣横生!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如此则学生幸甚!

历史是一问很重要的学科,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历史观,进而培养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但是,现实中的历史教学很不受重视,我觉得是很大的误导。我在历史教学中都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穿插到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讲解,培养孩子的历史观,让学生对过去感兴趣、对未来有信心,不能就一味的让背背背,谁能喜欢。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