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主要讲的什么?
优质回答
1、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
这类故事在《聊斋志异》里为数最多,也是最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的,如《婴宁》《青凤》《连琐》《连城》《鲁公女》等。此类故事情节大多为富有才情的书生或公子在打发孤独寂寞的读书生活过程中,偶遇由鬼怪狐妖幻化成的美貌女子。
两人一见钟情后,由于各种原因又暂时分别,此后历经磨难,有情人终成眷属。有学者指出,联系蒲松龄的个人生活情况,有理由认为这正是由他自身孤独寂寞的际遇而生发的幻想。蒲松龄大半生都是离妻别子,孤身一人在缙绅之家坐馆教书。
他在长期寂寞孤苦的独身生活中产生了希求艳遇的幻想。然而他的这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他便假借鬼狐故事聊以自慰。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故事虽然在情节上大致相仿,但塑造的人物形象却各有千秋。婴宁天真无邪,青凤温柔羞涩,连琐才华出众……均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们一般都是鬼狐仙怪,却无妖鬼之气,而是“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在她们身上寄予了作者对于理想女性和理想爱情的向往。她们不外乎都是才貌双全,温柔良善,坚贞而痴情,具有女子优良的品行。她们选择爱人,也不以身世门第论高低,而是重在以才德取人。
最重要的是,她们能够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作自我牺牲,冲破现实的层层阻隔,最终和爱人团圆。
2、人与人或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
友情故事也是蒲松龄看重的一部分,如《叶生》《田七郎》《娇娜》《蛇人》等。这类故事无论在风格上还是内容上都各有不同。《叶生》在很多学者看来是一篇作者感怀身世的自况之作。同时,也讲述了叶生报答知遇之恩的故事。《田七郎》报的不是知己的知遇之恩,却是朋友的扶助之义。
《娇娜》故事中尽管也有爱情故事,但是友情故事也是一条主线。这是一种有别于同性情谊又异于夫妻情爱的男女之间的友谊。而《蛇人》则是人与蛇、蛇与蛇之间的友情,以人与蛇、蛇与蛇之间的深厚情谊来反衬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3、不满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抗故事。
这类故事虽然多写鬼怪狐妖,但实际上是借此来反映广阔的社会内容。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抨击朝廷腐败黑暗,豪强仗势欺人,民冤深重而不得伸,最后只能采取极端手段或是借助鬼狐仙怪的法力,或是以牺牲复仇者生命为代价,才使善恶得果报,如《梦狼》《红玉》《商三娘》等
一方面影射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剥削,另一方面也是寄托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书中的鬼怪大多是有情有义的,而书中的人有许多却不如这些鬼怪善良。还有一点,就是大力主张自由恋爱,摆脱门户之见。故事中的人妖恋,人仙恋,人鬼恋,人人恋,其实也代表了不同层次的人群,顶级的肯定是仙家,次一点是妖,再次是人,再次是鬼。而且我觉得之所以古人能写出这么多精彩绝伦的书籍,跟想象力与无聊加不得势有很大关系!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优质回答
《聊斋志异》文言精美,叙事奇绝。一字一句,妙不可言。
读聊斋不读文言版,等于没读!寥寥数语,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娓娓道来,鬼狐描摹阴阳立判。蒲公如椽之巨笔,写妖写鬼,皆含哲学之深意;秀美文言之章,讽世讽俗,尽荡唯心之浅白。
每篇终结之论,作者异史氏之点评,更显识见之卓异。言怪力乱神,乃真无神论者;表岸然道貌,盖假作斯文。笔下之妖,有血有肉。触之生温,属阳,乃风尘尤物,不合俗流。人爱之美而嫌其出身者也!故妖异之。暗夜之鬼,精魂所至,近而生寒,属阴,乃闺门佳丽,桎梏难脱。寻其爱而顾其名,逞其欲而悖伦礼,故鬼怪之。狐仙戏谑,鬼怪诗文;神仙性逸,官者无为。庄谐引喻,比类示听。侠剑迷踪,画皮今古。
论文章之才气,聊斋篇篇精采。品寓意之深刻,探幽情之妙趣,尽在志异之中。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我们如果要用两句话来概括《聊斋志异》的重要内容的话,那就是郭沫若给蒲松龄故居写过的一副对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如何评价它?马瑞芳在《马瑞芳说聊斋》一书中指出:
《聊斋志异》写的鬼妖远远高于其他作家,因为聊斋鬼狐有深邃的思想意蕴和理想的寄托。所谓“刺贪刺虐”,是揭露封建社会黑暗,讽刺鞭鞑贪官污吏、贪赃枉法等一切虐害人民的罪行,“入骨三分”是说反映现实的深度。
《聊斋志异》写鬼,写妖,写神,写狐,当然更多的是写人。在《聊斋志异》中,人神有交往,人鬼有交替,人妖有转换,看得让你迷醉其中。这一切芸芸众生,构成了《聊斋志异》的和谐之美。
《聊斋志异》成为集志怪、神话、寓言于一体的小说宝典,也可以说得上是中国短篇小说的高峰,闪耀出夺目的思想光辉和独特的艺术光芒。
为何《聊斋志异中的疑难案件》一书受到一些人的重视?
优质回答
《聊斋志异》中写断案的小说也占一定的比例。与前人的作品比,《聊斋志异》的这类作品 写得更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之一是抓住了精彩的细节。古今作案的人,在作案前往往周 密筹划以掩饰罪迹,但总会有千虑之一失,这就是可以找到其罪证的某一个关键的细节。破 案者找到这个细节,可以使真相大白;小说家找到这个细节,可以使小说精彩成功。
《聊斋志异》中的案情小说,几乎每篇都有一个精彩的细节。
《折狱》写了两个案件,断案的是蒲松龄所崇拜的费祉。第一个案件的前半部分颇有点像莫泊桑的《项链》。淄川西崖庄贾某,“妻王氏将诣姻家,惭无钗饰,聒夫使假于邻。夫不肯;妻自假之,颇甚珍贵。归途,卸而裹诸袱,内袖中;既至家,探袖已亡。不敢告夫,又无力偿邻,懊恼欲死。”她的结局比《项链》中的主人公还惨,被拾得包袱的周成害死其夫 ,自己也自缢而死。这是一件“殊少端绪”的疑难案件,半年尚未破获。但“随处留心”的费公,发现了一个重要细节——纳赋人周成的包袱与被害人贾某身上的包袱都刺绣着万字文,“是出一手也”,于是查获真凶。
第二个案件,写阿甲妻与王五私通,谋杀本夫而嫁祸于人。费公扬言:“但得全尸(因尸无头),此案即消,消案后速可醮也。”费公正是抓住了报案人头者和投婚状者俱为王五一人这样一个细节,把罪犯审出。
《太原狱》写淄川孙进士审理一件姑媳互讼与人通一案,被讼为奸夫者则声称两无所私。孙公便命二妇以刀石击杀奸夫。于是从“妇衔恨已久,两手举巨石,恨不即立毙之;媪惟以小石击臀腿而已”这一细节中,辨明与奸夫通奸者为谁。
《诗谳》写周亮工任青州道时,审理一件杀人案,通过罪犯丢掉一把扇子这个细节,辨明“ 贺被杀在四月上旬,是夜降雨,天气犹寒,扇乃不急之物,岂有忙迫之时,反携此以增累者,其嫁害可知”,从而审出真正的凶手。
《于中丞》写于成龙审一件疑案,也是通过细节发现疑点。强盗伪装成护送用床抬着的病妇 ,但“岂有少妇在床,而容入手衾底者;且易肩而行,交手护之,则知其中有物矣;若病妇昏聩而至,必有妇人依门而迎,止见男子,并不惊问一言,是以确知为盗也”,这一系列的细节,都成为破案的钥匙。
至于《胭脂》中,吴公已指为铁证如山,而施公愚山看了宿介的申冤控状,拍案曰“此生冤也”,也是从状子中的细节“反复凝思”而作出的推断。所以蒲松龄在“异史氏曰”中叹道 :
“甚哉!听讼之不可以不慎也!纵能知李代为冤,谁复思桃僵亦屈!然事虽暗昧,必有其间, 要非审思研察,不能得也。呜乎!人皆服哲人之折狱明,而不知良工之用心苦矣。世之居民 上者,棋局消日,被放衙,下情民艰,更不肯一劳方寸。至鼓动衙开,巍然坐堂上,彼哓 哓者直以桎梏靖之,何怪覆盆之下多沉冤哉!”
这就是说,只有认真调查研究,善于从细节入手,才能审断无误。古来冤假错案很多,至今也难免。近读《春秋》杂志上刊载的《半个世纪前的一起特大错案》,即因“人证物证不实”、“侦察工作草率”、“案情分析不透”及“存在刑讯逼供”四大原因,形成错判,枉杀了六个无辜。不善于发现细节,也是侦察工作草率的一个突出表现。正如文中所举:“案发现场的七九弹壳顶火帽顶痕粗而浅,而潘立振使用的七九弹壳顶痕细而深。这个明显的不同 ,在第二次物证检验时,曾有不同意见,但未被采纳。”由此可见,既要发现细节,还要重视细节和巧妙地利用细节,才可以去伪存真,把案情引向大白。
细节能向破案者提供成功的机会,而在古今小说中细节当是灵魂。有人说阅读中有时会忘记人物、情节、题目,惟有一些活过来的细节留存记忆,甚至混入真实的记忆中。这是很有道理的。
《聊斋志异》里的故事都是假的吗?为什么?
优质回答
《聊斋志异》一部独具特色的短篇小说集。与前代文言文小说相比,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它植根于民间文学的沃土之中,吸取了思想营养。又广泛的接受了先秦时期散文、史传文学的影响。继承了志怪和唐宋传奇的优秀传统。
它以现实生活和下层人民的生活理想为小说创作的基础,展现人物传奇化,将幽冥世界社会化,将鬼狐花妖人格化。这样便可以为黑暗的社会中无以附丽的思想找到依托,可以借助人鬼相杂幽明相间的写作手法,更自由、更深刻描写那些生活中不许描写的现实生活。
象《红玉》写冯相如相见一段:一夜,相如坐月下,忽见东邻女自墙上来窥。视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故请之,乃梯而过,遂共寑处。问其姓名,曰:妾邻女红玉也。仅五十四字便把俩人初见时的情态写出来。语言凝而准确。
《翩翩》写俩少妇对话,更显得生动新鲜:一日,有少妇笑入,曰:翩翩小鬼头快活死!薜姑子好梦几时做得?女迎笑曰:花城娘子,贵趾久弗涉,今日西南风紧,吹送来也!小哥子抱得未?曰:又一小婢子。女笑曰:花娘子瓦窑哉!那弗将来?曰:方鸣之,腄却矣。
用古语典故和俚语方言溶为炉,活泼自然的写俩人声音笑貌。用文言文写人物,能使神形鲜活跳跃纸上。尽管略有淫荡,但她是鬼也,借鬼讽人。假亦真时真亦假。信则灵!
小说不同于报告文学、长篇通讯及新闻人物写真。小说人物往往是虚构的,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有人惊嗟:这是不是真的呀?则说明作家把书中人物写活了!更别说鬼狐花妖了,假的。
真与假,你从哪方面讲呢?从最讲真讲实的史料记裁还有文学记录来讲,你怎么知道里面全是真的呢?
反是文字记录,多多少少都有作者本人的情感,只是占多少的问题。
《聊斋志异》是小说,所有的小说都要艺术加工的,所以才有“小说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论断。
那么精狐怪神之说,是作者看到或听到的身边人物悲剧时,无能改变结局,只得借超常之力来帮作者实现愿意的。
还有一些内容不能照实写,当时统治者是不允许的,而作者却非常想表达出来,只能假借鬼怪之说来把自己想说的故事说出来。
用现在的眼光看,蒲松龄为什么要写《聊斋志异》呢?他一个怀才不遇的贫穷之人有没有从这本书里得到银钱而改变自己贫困的生活呢?这我并不清楚,怕是没有吧!但我可以从这本书里看到蒲松龄对真善美的热爱,还有对假丑恶的厌恶。
就以现在我们很多人从事文字工作,多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能把文字写作当成爱好者,多是真心喜欢的,他们只写自己想写的,不讨好别人,有些人一生就只能写完一本书。“从爱好变成职业时,什么都会变的。”
我认为蒲松龄就是一位心怀天下,想有做为而不可,不得不托志与书中人物,让他们显现人生百态,让好人有好报,坏人鬼来找的美好愿望。
其实他是知道生活中并没有那样的公平,好人能否有好报,并不是定论,坏人也不见得生活的就差。借书安慰善者,恫吓恶者,也是他的美好愿望。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聊斋志异简介及主要内容.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