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什么事迹和取得的成就?
优质回答
孔子教会了人们怎样不劳而获;教会了人们满嘴花言巧语,明里行君子事、做仁人,暗地里攀龙附凤,为获官职不择手段。《论语》就是孔子的自画像!
孔子最大的成就收了三千学子,周游列国。
孔子卒后,他的七十弟子成就都怎么样?超过孔子了吗?
优质回答
孔子长相丑陋,人生经历坎坷,但并不影响他的伟大。他天纵奇才,取得的成就简略概括如下:
一、开创了儒家学派,开启民智,使人们有了“德行”标准;
二、关心人民疾苦,反对暴政,提出了“仁”的政治主张;
三、创办了私学,使平民百姓也得以接受教育,不仅培养了许多优秀弟子,还留下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四、编写《春秋》,编订《诗》、《书》、《礼》、《易》等古文献。
实际上,孔子是自学成才。虽然有不少观点都说孔子师承老子,史料上确实也有不少二人问答的互动。但结合他们不同的学术主张,孔子称老子“老师”更多是出于尊敬,而老子对孔子的“教育”也止于点拨层面,至于系统的知识体系,孔子则是自行研习而得。
即便是自学,孔子的成就仍无法被超越。
孔门十哲之一的子贡,就对老师孔子相当尊敬。有人曾为了抬高子贡,贬低孔子。子贡听说后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几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比做太阳和月亮,说老师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而子贡也不是一般人,他算是孔子门下弟子中人生最圆融如意之人。他能言善辩,曾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挑动春秋五国的大混战,推动了历史进程;他还是儒商始祖又颇通政务,当官经商两不误,积累了庞大的财富和个人影响力;他对孔子相当尊敬,不仅资助老师周游列国,还是唯一一个多为孔子守墓三年的弟子,更是发起了将孔子推上“神坛”的“造圣运动”。
司马迁在写《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时,也给了子贡最多的篇幅,独占了三分一的笔墨。
子贡是文,子路是武,他们都是孔子重要的臂膀。
子路很早就跟随孔子学习,只比孔子小九岁。他原本是个山野粗人,性格火爆直率,为人又很仗义。子路经常跟孔子吵架,可实际上他们师生关系相当融洽。后来卫国内讧,子路加入了乱战,结果被乱刀剁成了肉酱。孔子太了解子路的为人,当他知道卫国发生内乱时,直接就说了五个字:“嗟乎,由死矣!”
子路的死对孔子打击极大,在子路死后第二年也病逝了。
子路的“忠“,“勇“,”义”,“礼”都十分为人称道,在临死之时,他想起孔子关于“君子死而不冠不免”的礼仪教导,嘴里念叨着“君子死,冠不免”,强忍剧痛,戴上帽子,慷慨赴死。
颜回是另一位孔门佼佼者,也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聪敏过人,才华最盛。常常被孔子作为榜样激励众弟子努力学习。而且颜回性格柔顺,向来与人为善。孔子曾说:“自从我得了颜回以后,弟子们就更加亲和向学了。”“他发了怒,很快就会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错误,马上改正,决不再犯。”
可惜颜回英年早逝,三十出头就死了,没能留下什么成就。在世时也生活落魄,他连生计都难以维持,经常吃不上饭。《论语》说他“屡空”。
子贡有钱,子路忠勇,颜回高才。他们三个位居孔门弟子的第一集团。
其他弟子名气也都不小。有被列入“二十四孝”的闵损,有被孔子骂到“朽木不可雕也”实则才华横溢的宰予,有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参……
篇幅有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孔子的弟子虽然出身、天赋、际遇各不相同,但经过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大多取得了不错的成就。而作为教师行业的鼻祖人物,孔子本身更是无愧“圣贤”之名。
孔子是儒家立的标杆,不能超越,难不成还能立谁为“标杆”?中华文化流派之争害死了很多人,也造就了很多人出名得利。真是“成者王侯败者寇”。教化、文明与血腥、残酷并存,谱写了中华历史。
也许你还想知道初中生厌学怎么办的知识介绍。
孔子在教育事业上有什么成就,他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教育家?
优质回答
西汉匡衡凿壁偷光,东汉孙敬悬梁刺股,晋代车胤囊萤孙康映雪,隋代李密牛角挂书。几千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世代传承着好学、勤学、乐学的精神。毛主席曾经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还说“饭可一日不吃教科,觉可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
一个人的一生有两件事:做人和做事,做人成人、做事成功即为圆满。学生阶段有两项任务:学做人,长本领。这都离不开学习。从这个角度出发,作为比学习更上位的教育,其意义怎么拔高都不为过。
孔子成为千古圣人,其内在的直接原因就是好学善教。今天的教育改革能从孔子那里汲取什么力量呢?
“仁者爱人”的教育情怀
孔子教育思想中“仁者爱人”的教育情怀、“有教无类”的价值追求、“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风范都蕴藏着无限的教育智慧,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亟待开发的宝藏。
孔子说“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中国伦理的根本价值标准,是调节人际关系的基本规范,是社会礼乐文明的重要根据。
儒家的“仁爱”思想养育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民族精神。孔子的仁爱思想流传数千年,时至今日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深入理解和探究孔子仁爱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既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教育的使命。
当前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并不是什么技巧问题,而是一个爱心问题。离开了爱心,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斯霞曾说过:“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让仁爱经成为师生的共同信念,铸造师生共有的“灵魂。
“有教无类”的价值追求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现代解读就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教育公平”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公平说得小些涉及到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关系着全国绝大部分的群众的切身利益,说得大些涉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着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着人心向背和民族未来。
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普遍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促进和维护教育公平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民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归宿。从国家对教育的大政方针看,“有教无类”已被重新引入当今的教育思想体系之中并越来越受到重视。
从宏观地来看,教育公平的缺失在城乡间、地区间、社会阶层间、学段间等方面都有表现。这些方面的缺失主要原因是在教育政策和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差异。教育政策影响教育公平,教育资源配置影响教育均衡发展。解决“不公平”和“不均衡”问题是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考验。
从微观地来看(具体到学校教育和学生个体来说),教育公平问题也相当突出。学校教育没有给不同天赋和智力水平的学生提供可选择性,对于某些学生而言,接受一个育人模式、是不公平的;学校教育没有给予弱势学生(包括残疾学生、留守儿童、贫困学生、学困生、被欺凌学生)相应的关注和尊重;受功利思想的影响,学校只重视升学率,老师只重视尖子生,同一个班里的学生并没有平等的“学校待遇”,有些学生(问题生、学困生)被边缘化问题非常明显。
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注重公平教育,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联系起来,真正做到“有教无类”,促进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健康的成长,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他以培养君子为育人目标。《论语》中有关君子的论述多达一百余处。我国素有“礼义之邦,君子之国”的美誉,传承优秀传统美德责任重大,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的真正的“中国君子”。
“君子教育”对全面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扩展青少年的价值视野,丰富育人内容有重要意义。新时期,在社会转型期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面对复杂的教育形势,为凸显育人特色、增进育人实效,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做新时代“少年君子”活动。
“君子教育”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礼仪教育、人格教”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以校园、家庭为主阵地,开展“衣冠整洁、文明礼貌、孝亲敬老、诚实守信、刚毅乐观、知荣明耻”六大主题,每个主题设计六个活动,“36个君子行动”构建起六年活动体系。
36个君子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学生文明习惯、感恩情怀、诚信操守和儒雅品格,让学生“文质合一”、“内外兼修”、“行端表正”、“知行统一”,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高尚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恰当的礼仪行为,塑造完善的君子之德。“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方法
孔子倡导因材施教,主张“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宋代大儒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古代所谓“材”是对一个人的整体概括,包括人的本性、禀赋、才能、志向、喜好、性格等各方面要素。然而,当前各级各类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个性化缺失,代之以标准化的强制。
统一教材、统一授课、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评价标准,完全把工厂的“标准文化”搬到了课堂,移植到学校。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生长、生成而不是制造、铸造,尊重、适应孩子个性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孔子还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乐”是孔子的人生态度,也是他追求的人生境界。《论语》以“乐”开篇,通览全书,时时可见,却无一个“苦”字。当前,在教育功利主义思想的驱使下,很多学生有厌学、苦学。让学生正确对待压力,学习战胜困难,发扬“苦学”精神是应该的,专注的态度、刻苦的精神、坚韧的品格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但今天的苦学已经“扭曲、变态、畸形”,是对学生的戕害和摧残。学习要出自学生的自发自愿,要顺应孩子天性。否则,只会耗费学生的生命,摧残学生的健康。快乐应该是学习的真谛,是人生的真谛。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要让快乐回归教育、回归学校、回归课堂。
孔子主张学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认为“学”必须通过“思”来提高,“思”必须以“学”为基础,两者相互为用,不可偏废。学思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有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思维发展,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这是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性目标。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善于用思考带动学习。善于思考要努力掌握思考的科学方法。在学与思问题上,我们的教育天平一味地倾斜,灌输式的学习隔离了学习的过程、剥夺了学生的“权利”、钳制了学生的思维,实际上也没有真正把握学习的本质。
孔子还主张“知行合一”《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古人云:“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是故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实践是获得一切真知的重要来源,是思考并获得成果的可靠基础。只有坚持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才能拓宽思考问题的视野,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智慧和才干。知行合一,既是教育的基本观念也是教育的基本方法。以“笃行”的思想思考教育,教育要为了生活、引导生活、从生活中。
从这个角度出发,目前中小学“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评估。有些课程除了考试几乎毫无价值,个别课程是否需要从小学开设?是不是需要全民学习?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从笃行的角度出发,教育的链条不是止于“学思结合”,还需进一步的“知行合一”。需要让教育设计创造能够满足知识化与行动化的物资环境、流程设计与制度保障,在实施学校既提供知识,又实践知识,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孩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风范
《论语》有言“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说,默记所学知识,学习而不知厌倦,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其不愧为今天教师的楷模。如何做个称职教师,孔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那就要做到终身学习、勤勉育人。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职业的读书人。教师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全球范围内,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正在变为社会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学习越来越成为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教师,不但要有崇高的师德,还要有深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在知识更新异常迅速的今天,如果只满足于目前的知识,那就如逆水行舟,会被被社会所淘汰。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拓宽知识视野,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在我国,教师的继续教育即在职研培已经趋向制度化,教师将是最先进入终身学习体系的一个群体,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诲人不倦”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是衡量一位教师是否具有敬业精神的重要标准。教师就应当跟孔子学做老师,象慈母一样热爱学生,以满腔的热情激励学生,以恰当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不厌其烦地教化学生,真正做到“诲人不倦”,成为一名真正的师者。
孔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以上论述就已涵盖教育价值、教育信念、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学方法、教师风范等方面。若能把握孔子教育思想核心,抓住关键,扎实推进一定会有收获,孔子教育思想会在当今教育中发扬光大。
孔子和老子谁的文学成就最高,对后世民族文化谁的影响更大?
优质回答
老子博学多才,讲的是道法自然,比喻它的才学是圆的。孔子说的是文明礼仪,是做人学习的榜样,比喻是正方形。俩人都是中华,文化创造者,各有所长。当今时代人,看你自己去修为,学圆的,还是学正方形,因人而学。这是我个人的想法。谢谢了。
感谢提问!
首先,先来认识一下孔子和老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他是前世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授。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是儒家的创始人,其思想及学说被他的学生收集于《论语》中。
孔子主张仁政,教人尊守王道。仁、义、礼、智、信是孔子核心价值观。他主张了为人处事的”中庸”关点,修身、治国、平天下在孔子教导中也是他最关键点。孔子的思想和关点都被历代统治者所接受。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是道家的祖师。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对自然界的现象有独道的关点。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最朴素的思维,”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对人与自然的关键论断。老子的言论信仰都体现在《道德经》中。
孔子与老子的文学成就谁最高呢?综上所述,本人认为孔子的文学成就还是大些。毕竟,在治国、教育、礼教、人伦、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著作问世,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对于老子来说,他与孔子相比,也是难分仲伯。孔子的学说偏重于社会,老子的学说侧重于自然。
所以,孔子与老子都可以说是后人的祖师与圣人,他们影响着今世与以后。
孔子的弟子后来都有哪些成就?
优质回答
惭愧,略知一二,仅供参考。
孔子主要是儒家的代表,儒家有三期发展。
第一期是先秦时,以孔孟为代表。
(1)一般认为,曾子传承老夫子心法,
作《大学》,负责教育夫子的孙子,子思。
子思作《中庸》,传承了孔门心法。
(2)子贡在夫子去世后开坛讲学,传播夫子思想,影响广大。
第二期是宋明时期,周敦颐,王阳明等。这个时期儒家吸收涵盖了佛家,佛家在中国也受到儒家的思想影响开出禅宗。
第三期就是近代熊十力,牟宗三先生为代表,王财贵教授就是牟宗三先生的学生。
具体的贡献我还不能确定的说,如果找到相关的资料,我分享给大家。这个问题很好,值得深思。
追求克己复礼的儒家学派的弟子们思维都比较老套保守,不可能有大作为的。唯一有作为的子夏恰恰是儒家的叛逆者,法家的启蒙人。墨子也曾学儒,后来叛逆出来开启墨家学派。所以,没有办法,要想有作为,唯一的出路就是背叛儒家,有点讽刺吧?
都说青出于蓝,为什么孔子的弟子却没有一个超过他的成就的呢?
优质回答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个人一旦被捧为神那就不允许任何人超过他。这和西方世界的批判哲学、否定之否定的理论截然相反。
孔子生前是很不得意的,孔子去世后,七十二弟子有的从政,有的经商,但还是有从事教育、传承儒家思想的精英。
子张是孔子晚年的弟子,在孔子去世后,继续从事教育,在战国时期形成了颇有影晌的学派,弟子三百多人。
对儒学发扬光大的尤其是子夏和曾子两个人,子夏到魏国宣扬儒学,被魏文候拜为老师,其下门徒众多,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学派,儒学大师荀子便是师承子夏。
曾子也是开宗立派的儒学大师,曾子门徒子思、子思下启孟子,最终形成了孔孟之道。在儒家思想中许多东西都是后人加上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方略,以及民为重、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其实在儒家思想的传承中,有很多人都超越了他们的老师孔子,如果从实际意义上讲,儒家文化是弟子大众的功劳,只不过凡提儒学,都必须打上孔子的旗号,亦如我们今天的孔子学院,其中许多精英都比孔子强的多,但是你只能出力,不许扬名,必须永远打着孔子的旗号。
题主这个问题,如果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那么,颜回(前521———前481)在孔子弟子中就是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孔子成就的。其依据:
1.孔子五十一岁后才得“道”,而颜回三十岁左右就得“道”,并在自然辩证法方面(包括“无为”自然观)超过孔子。《庄子·大宗师》记载:颜回分别三次向孔子汇报自己修身达到“道”的境界。其中第三次说“我坐忘了”。孔子问“何谓坐忘?”颜回回答(详见笔者2019年11月23日回答“孔子的众多弟子里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喜欢他?”内容)后孔子接着说:“同则无好(hào)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意即求同大道于“一”,就无好恶(wù),遵循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就没有旧的常规可以滞守了。你(颜回)果真成了贤人啊!我请求跟着你后面学习了。这最后一句话可以证明颜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颜回“年十三,入孔门”,勤奋好学,“闻一知十”(《论语》),十九岁左右学业已基本完成。后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孔子最优秀弟子、儒家五大圣人之一、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历代封建社会统治者追加其谥号:唐太宗尊其为“先师”,唐玄宗尊其为“兖公”,宋真宗加封其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其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其为“复圣”。山东还有“复圣庙”。这个“复圣”,联系《庄子·大宗师》记载的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兖,音yǎn。
3.颜回是孔子整理古代典籍的主要助手,尤其是呕心沥血整理《古易》(注:《易传》并非出自孔子一人之手,而是孔子与其弟子的集体共同之巨作),为后世人研读《古易》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二十多岁头发苍白,与之劳累有关。
4.颜回学业完成后开始讲学授徒,传授孔子学说、儒学《诗》、《书》、《礼》、《乐》、《易》等,形成了儒家学派——八大儒之一——“颜氏之儒”(《韩非子·显学》)。
5.颜回学说,分散于《论语》、《孔子家语》、《《庄子》、《荀子》、《史记》等巨著中,也大有研究、传承价值。
6.《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就是说古人将立德排在立功之前,视之为不朽。而颜回之德行是世人的楷模,就是留给后世不朽的精神遗产。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欢迎评论。谢谢邀请!
严正声明:
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孔子的成就和对社会的影响.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