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郑和为啥七下西洋?有什么目的?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长期以来,我们深受教科书和《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响,都认为郑和下西洋只有两个目的,即:寻找建文帝;恢复藩贡体系。
这两个理由言之凿凿而饱含道理,细细想来,确实无懈可击。
但是有个小问题:朱棣一辈子也没有找到建文帝,郑和6次下西洋也没有给朱棣带回“建文帝在海外”的消息,而且此时藩贡体系已经通过6次下西洋而建立起来了,明朝的朝贡国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但是,为什么在宣德年间,即1433年还有郑和第7次郑和下西洋呢?而且在郑和去世后,郑和的副手王景弘第八次出海,即教科书忽视的明朝第8次下西洋。
就算后两次不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毕竟朱棣已经挂了。但是明朝为了保持藩贡体系这样的虚荣,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有人说明朝国库没钱了,所以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那就应该在朱棣去世后立刻停止,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继位,停止这一壮举合情合理。
所以,在教科书之外,明朝下西洋绝对不是寻找建文帝和恢复藩贡体系这么简单。“静Yes”认为,明朝之所以8次大规模下西洋,是为了一个重要的目的:闭关锁国!
这听起来耸人听闻啊,在明吹眼中,明朝明明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闭关锁国不是清朝才有的恶政吗?
其实,闭关锁国自古就有,就连强汉盛唐都不例外,这里的闭关锁国不是说彻底关闭国门,不与外界交流,而是以官方贸易的手段,挤压和打击民间对外交流的力量,即:国进民退。
因为很多民间贸易集团和外国势力多有勾结,而且还有很多人借着海外贸易潜逃国外,最重要的是很多民间力量纷纷投身海外贸易,导致土地荒废,国家税收大减,而且这些民间力量也在想办法逃税漏税,这导致国家收入大受损失。
所以,为了国家安全以及经济的健康发展,历朝历代都大力发展官方贸易,垄断对外贸易通道,使得民间资本无路可走,从而达到消灭民间对外贸易的目的。
而明朝,做得更过分。
明朝前期,朱棣收复安南,将明朝势力延伸到东南亚地区,随后,郑和下西洋,并在马六甲海峡设置旧港宣慰司,直接封锁了东亚进出的海上通道。同时,郑和船队还沿途不断肃清海盗集团,确立明朝政府的绝对权威,要知道,海盗陈祖义就是明朝偷渡出海的人。
所以,这才是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这个目的在朱棣时期没有完成,在明宣宗时期完成了。而在明宣宗完成闭关锁国的目的后,明朝停止了下西洋的壮举,并从交趾撤军,至此,明朝彻底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郑和下西洋,一起出海的人员多,船只一百多只,共计走了三十几个国家,明成祖朱棣的思路有。郑和下西洋花了一百多条船,发展与其他国家关系,其它说法就是明成祖朱棣 追求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拿回来的海外的东西不少。
其他网友回答
郑和的无敌舰队—大明帝国万里海疆及世界海洋的绝对霸主,拥有摧毁当时世界所有海军的压倒性军事优势。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作者,英国李约瑟博士这样评价明初的中国海军:“中国明朝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中国明朝海军匹敌。”这个英国人的评价,一语道出郑和舰队的世界性定位!
近代海军不行,不是中国人不行,更多的是清朝皇帝没有战略眼光,活生生的将中国海军给断绝了!“从明朝海上霸主,到清朝有海无防,康熙究竟做了什么?”就明白清朝海军为何急速衰败!所以,明末中国海军还基本不落于世界,但清朝之后却急速衰落,谁之过?难道也怪儒家文明,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吗!说到底,是清朝统治者自身没有海洋思维,还不准下面人有!
其他网友回答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小编解释一下郑和下西洋是什么意思。
郑和下西洋是指:中国明朝早期一系列由官方朝廷组织进行的远洋航海活动。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让太监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多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从而加深了大明帝国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郑和下西洋共有七次,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郑和在船上因病过世。郑和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也是当代航海事业的顶峰。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澳大利亚、美洲等地。
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各种文献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点:
1、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根据《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西山杂志?三保太监下西洋》“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船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余。”
2、发展海外贸易殖民海外领地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但于明成祖年间仍然实施海禁政策,所以殖民之说不太可能成立。
3、扫荡张士诚旧部
郑和下西洋是由于明成祖派遣郑和去扫荡元朝末年义军张士诚的残余势力。于张士诚身故后,其部属联合日本倭寇威胁沿海地区安全。明成祖基于安全考虑便派遣郑和加之以扫荡。
从以上众说纷纭的说法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的正真目的,估计只有当时的明成祖朱棣自己知道了。
其他网友回答
先讲讲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大背景和所处朝代。
此事发生在大明帝国永乐皇帝执政期间,在公元1405年7月11日,皇帝下旨郑和率领一只几百艘大小船只,统领数万人组成的大明舰队起锚开拔,浩浩荡荡的向着那片未知的大海行进。郑和一共访问了几十个远在大洋彼岸的国家,并且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之后满载着各国的奇珍和新鲜事回归大明,并且一共进行了七次,最后一次的航海中,这位卓越的外交家,航海家郑和同志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享年62岁。
其实笔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多重的,第一:自然是宣扬大明朝国威,这也是朱棣这个皇帝的性格使然,大家有空可以看看明十三陵中朱棣的陵寝明长陵,其隆恩殿的建造规制是明清最大最其实磅礴的,故而由小见大,朱棣派郑和带领两万多人出航,自然是宣威为主,令四方臣服。第二:自然是经济考虑,朱棣的算盘打的还是非常棒的,让郑和打出大明的知名度后,扩大进出口贸易,让明朝成为全世界贸易的中心,大大有利于大明国库的营收。第三:这是野史的说法了,也有极大可能,毕竟朱棣的皇位是抢侄子夺来的,多少底气不稳,而建文帝又去向不明,故而可以在下西洋之时侧面打探一下建文帝下落,但这个目的仅仅是捎带的,不是主要目的。
唯一遗憾的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殉职后,大明再也没有这样的世界性的盛举了,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郑和为啥七下西洋有什么目的
也许你还想知道郑和下西洋的特点的知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