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写作背景简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写作背景10字)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的是什么?

优质回答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其中颔联中的“青春”的意思到底该如何理解,下面由我为您解答:

一、诗歌的创作背景

首先来看下这首诗: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的春天。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心系国家却又遭受过很多动乱的诗人。当时,杜甫正流落四川,当他得知唐军收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而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也宣告结束,其内心喜悦欢快之情无以言表,遂做了这首充满希望和欢快的诗作。

另外,杜甫原籍湖北襄阳,后迁至河南巩县,而洛阳正是他诗中所说的第二“故乡”。单是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句,就能看出在之前,因为动乱,包括杜甫在内的很多人不敢前往洛阳等地方,而现在这些地方终于收复了,杜甫便可以从四川启程,穿过巴峡和巫峡,再途径襄阳,便可以大胆前往洛阳了。

二、“青春”的涵义

这里的“青春”,显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青葱时光。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来分析一下:

“青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意思:一是指春天草木茂盛,其色青绿的情景;二是指青少年时期,意思是年龄、年岁尚不大;三是指美好的时光,珍贵的年华。

我们再结合全诗的意思来把握一下:

剑门关外毫无征兆地传来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喜讯,就忍不住落下泪水,打湿了衣衫。

回头看妻子和儿女,哪里还有愁云惨淡的样子,都正带着高兴劲儿,随意地收拾起了书卷和它物。

在美好的白天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美好的春光返回故乡,才是最让人迫不及待的事情啊!

那就快快动身起程,从巴峡穿行到巫峡,再经过襄阳,就可以直奔洛阳城了。

杜甫出生于712年,结合这首诗的背景,杜甫当时已经51岁了,所以说青春指青少年时期有失偏颇。那么,这里的“青春”,应该指公元763年春天的美好景物较为妥当。试想,杜甫一家人收拾好了行李前往洛阳的路上,正是美好春天,自然有美好的景物一路相随,给他们“作伴”。

三、写在最后

杜甫平生遭际坎坷,如此充满欢喜之情的诗作并不多。理解一些作品特别是一些词句的含义,着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上下句,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二是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都是我们增强理解力和准确把握内涵的必要途径。

以上浅见,有没有道理?欢迎交流。

指阳光明媚的大好时光。

《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什么共同之处?

优质回答

它们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九课的内容,都是三首七言古诗。展现了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

《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 表现了戍边战士的崇高精神。诗的大意是: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土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诗的后两句以成边将上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历经“百战”而“穿金甲”。则将戍边时间的漫长及战斗的频繁、激烈表现得淋离尽致。但是,将上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而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在身经百战之后,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全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和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 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诗的大意是:黄河奔流人海,华山高耸人云,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诗的前两句描写黄河和华山,对仗工整,意境雄浑。通过“三万里”“五千仞”的夸张比喻,以及“入”“上”两个动词的运用,让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富有生气。这两处景物,代表着北方的壮丽河山。诗的后两句笔锋转,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那些在金统治地区的遗民百姓,不禁发出一声喟叹。“泪尽”一词中 ,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呼之欲出, 读来令人心生酸楚。此时的陆游,已经罢归山阴故里,他本人是身在南方北望中原的,但在诗中却反过来,以遗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是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因而使得这首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社甫,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写这前诗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闻这消息不禁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大意是:身在蜀地时,忽然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酒衣衫,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 随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可以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本诗开篇便点出了写作的缘由,即“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是诗人当时所在的蜀地,“蓟北” 则是当时叛军的根据地,“忽传”写出了捷报到来的突然,因此诗人惊喜莫名,以至于刚一听到便涕泪如雨。“涕泪满衣裳”里,既有对战乱将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的欣慰之情,也有对自己数年来颠沛流离、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感慨之意,更有对回忆多年离乱的痛切之情,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感情,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五个字中了。接下来,诗人回头看到身边的妻儿也一扫愁容,自己不禁随意卷起书本,陷入这巨大的喜悦中。“漫卷”二字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激动心情,而“喜欲狂”更是直抒胸臆,把感情推进到一个更热烈的层次上。然后,诗人对“喜欲狂”作了进一步的描写:大白天便开始纵情饮酒高歌,想着正好能携这大好春光一同返乡。“放歌”“纵酒”,正是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的具体写照。不仅如此,诗人甚至已经想象到了返乡的路上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即从”“便下”写出了时间之迅疾,转瞬之间,从巴峡到巫峡,又从襄阳到洛阳,飞驰的想象将诗人忽闻捷报、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推向了高潮。全诗感情汹涌澎湃,为后人所推崇。

三首古诗均是爱国诗。感悟:国是我们的国,家是我们的家。当我们的祖国被敌人侵占,当我们的同胞被敌人欺辱,我们怎能不为之心痛呢?在这三首诗中,诗人都以深情的笔触抒发了内心深处强烈的爱国情怀,这种伟大的情怀,值得我们学习,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写作背景简介.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