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清明的习俗)

马上就要过清明节了,你们那里是怎么过清明的?都有什么风俗?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清明节因跟“寒食节”有关联,我们这都是过三天,清明节的前两天就开始了。清明节,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习俗也很多,我们这一带,主要有以下风俗:

1.荡秋千:记得小时候,过“寒食节”家家都吊秋千,那时小该子多,荡秋千要轮班排号定时间,记得有首儿歌就是用来记时的:“丢(音)荡丢荡狗呀,吃个小牙虫,牙虫不大大,吃个葫芦把,葫芦把歪歪,吃个蝈蝈,蝈蝈跑了,秋千了了”,很是热闹。

2.祭祖:清明节的早上或上午,父子、兄弟们凑到一起,一同到祖坟地扫墓祭祖。仪式也

很是讲究,先逐个坟添坭,压纸(给先人送单衣),然后摆上供品,烧香烧纸,磕头施礼。现在烧香烧纸的不多了,文明祭祀,大都改送鲜花和花圈了。

3.赶灵山:灵山就是英灵山――胶东革命烈士墓园。每年清明节英灵山赶山会,也是祭奠纪念革命英烈的日子,来自全国各地的团体和个人,人山人海。我们当地,几乎是人人前往。

习俗也是文化,社会在进步,文化在发展。现在又有三天假期,踏青胶游拜亲访友作为一种时尚,逐渐走进平民百姓家。

(图来源网络)

在我们这里清明节的前一天早上人们起来,趁着太阳还没出来之前,男人们就约定好弟兄几个抗着铁锨镢头到自家坟前整理坟墓,叫做添土。就是把坟和四周杂草清理干净,再添上一层新土,坟头顶可能经过一年风吹雨淋已经不成型了,要重新换一个,要找一块粘土粘性大的,长满了一种土话叫做黄根子杂草盘结的土块,用铁锨挖成圆锥形搬来垛在坟顶上,这样就做成了坟头。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不懂风俗的,老年人会时常提醒别忘了到谁谁谁的坟上添土啊,是啊现在的风俗越来越淡化了,再过几代人恐怕就要渐渐失传了。

到了下午太阳快要落山了,人们会拿着几梱烧纸,好吃的好喝的,一挂鞭炮到坟前烧烧纸,放放鞭炮,磕几个头,在坟头上压上几张烧纸以示对先人的祭奠。

还有一项就是这天下午要准备去折几枝柳树条或者柏树枝好准备清明早上把枝条插在屋檐下,至于什么用意,这不知道这是老一辈子传下来的。清明节早上人们把枝条插在屋檐下,早饭要喝里面放些波菜或者韭菜的姑渣汤,再吃两个鸡蛋,这是多好的生活啊!这只有过节才能享受到的生活,这是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再有就是清明节有打千秋的习俗,家里有几个孩子的,为了增加孩子们的乐趣,大人会土法搭建个千秋,小时候小孩也没有什么玩具,那荡秋千的高兴劲真不亚于过大年啊,只是千秋少,外边来的孩子多,只好排队轮流玩,有时还难免起了争执,没办法啊。清明节来了,花儿也开了,树木也开始发芽了,孩子们也走出田野:折根杨柳枝柏树枝,拧成根哨子,用口一吹,哨子声一响,大地复苏了,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在春天里播种,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

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

优质回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小杜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绝句笔力雄奇,勾勒出晚唐清明时节风貌,颇给人凄清之感。仿佛自古以来,清明节便是一个自带清冷哀婉背景音乐的节日,总与祭祀、怀念相关。古人又究竟是怎样过清明节的呢?

清明节的习俗

古代清明节的习俗同样吸收了上巳、寒食两个节日的部分习俗,颇具特色。

(一)扫墓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是从寒食节吸收而来。清明祭祀是连接祖先与时人的纽带,是对先人的怀念与哀思,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清明蛋

国人在清明节往往会吃煮蛋以求子嗣,这来源于上巳节。上古时期,古人观察到鸟类卵生现象,产生卵生殖崇拜,《诗经》中便有帝喾妃简狄吞鸟蛋生下商人先祖契的诗篇“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秦汉时期,古人常在上巳节将蛋浮在水中祈祷求子,有时也将枣放入水中,以谐音“早子”求子逐渐演化成吃清明蛋的习俗。

(三)插柳枝

古人认为柳树可以吓鬼,称之为“鬼怖木”,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是家族旺盛,在清明节时往往会插柳枝。唐中宗赐给群臣细柳圈以避鬼“幸梨园并渭水拔除,则赐柳圈辟疠”,到了宋代插柳枝愈加流行,成为民间普遍习俗“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

(四)荡秋千

秋千由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汉武帝时在宫中流行起来,唐宋时成为清明节女子喜爱的活动,明清时甚至有时将清明节称为“秋千节”。清明时节万物复苏,困锁深闺的女子荡起秋千,可以排解苦闷,借机眺望远方,成为一时之盛,陆游曾写道“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

(五)放风筝

风筝最早用于战争时侦查敌情,后来人们以其高飞,寄希望能带

走忧愁,渐渐成为受大众喜爱的娱乐活动。清明踏青时节,放风筝也颇受欢迎。

清明节的活动尚有很多,如蹴鞠、斗百草、植树、拔河、斗鸡等,多是适宜春季进行、老少咸宜、流传至今的经典娱乐方式,在此便不一一赘述。

时值暮春,清明时节,不妨放下手中俗务,趁着小长假走出家门,为先人祭扫,陪家人踏青,给自己充电,绵延我们血脉中那一份对春日的热爱。

文:清凉山居士

参考文献:《诗经》《四民月令》《淮南子》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题主你好,百花杂坛希望与你交流。我们家乡清明节 的习俗主要有:

1,扫墓。祭奠祖先,纪念先烈。祭奠祖先,也叫上坟,以家族为单位。基本程序是为先人坟头添土,烧纸,跪拜叩头。为革命烈士扫墓以单位为主,集体组织进行。

2,赶饼,

材料 是小麦面粉,工具是鏊子。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不再详细介绍。

3,给娃娃戴松柏。清明节早上,太阳没有升起之前,父母把松柏戴在孩子头上。取的松树的谐音,惺惺,是本地方言,意思 是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希望孩子能够早起,上学不迟到。

4,放风筝。以前 是个体行为,潍坊,是风筝的故乡,每年举行风筝节,潍坊也叫鸢都。

5,打秋千。

6吃野菜,苦菜子。

7儿童制作柳哨。

8,村上的民间艺人在清明节下午演出茂强戏剧。

清明节的时间和习俗是什么?

优质回答

在阳历4月5日前后,扫墓祭祖,踏青是基本的主题

清明节是在每年阳历的4月5日或者4月4日,清明节当天家家都要上坟祭祖,寄托哀思。有些地方要在门上插柳条,门前放柳枝,用以避邪。

清明节为什么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优质回答

我国上下五千年,历来,都讲求“孝”。以孝为先,百行孝为先。

清明的存在,就是让我们后人对先辈、列祖列宗,有个慎终追远的行为举动、想法、记忆。让我们记得,我们前人、前辈、先人的努力,才有我们今天。我们应该去缅怀他们,记住他们。把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

还有,我国人造字很讲究的。孝顺,为什么叫孝顺呢?为什么要连在一起呢?我的看法是,孝了,才能顺,顺利,顺畅,大顺,所以你看,这里面厉害吧!

看看社会上,不孝的人,怎么能顺呢?连自己的爷奶、爸妈,生我养我,供书教学,风里来雨里去,含辛茹苦,拉扯大,现在居然为了利益什么的,不孝了,你说,天都看不过眼啦!这人,怎么能顺利呢?即使现有点钱,那是过眼云烟,不长久的。

所以,人,想好,第一,必须要孝顺。

以上是我一点粗浅悟感,请多指教,欢迎交流,互相学习。

感谢邀请!首先是对已逝亲朋好友的怀恋,清明节让人看到了死者所能受到的来自生者的尊重,生命可以是有限的,但是延续与纪念是无穷的。

其次,是对“本”和“根”的一种追溯和坚守,没有“根本”,人就是浮萍,到哪里都是漂着的,到哪里都不踏实。

再者,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清明节在历史上有一定的意义,变成传统节日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守。

最后,是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刚刚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人们渴望温暖,借着清明,走进自然,放松身体和灵魂。

这四点的产生都是有历史依据的。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为逃避政治迫害而流亡国外。在逃亡过程中,介子推割肉救了重耳,重耳登上王位后不仅没有封赏介子推,还在小人的建议下将介子推烧死,最开始的清明就来自介子推希望晋文公重耳治理出一个“清明”的国度,也是重耳对介子推的怀恋。

也有一说,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自然而然成为了踏春的好时节。

而清明节的产生,很大程度让后代对于生命的延续,对前人的尊敬,对历史文化的坚守有了更深的理解!

清明节注意的习俗有哪些?

优质回答

俗话说"三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在很多地方依然被坚守着。在这里说说俺们乡下习俗大家分享一下。

在我们那里寒食和清明节是不分的,都放在清明节一天过。早上也生火做饭,只是家家户户必须要吃煮鸡蛋。

清明节是祭祖的日子,这个全国各地基本一样的。俺们那儿必须在清明节之前到逝去的的亲人坟墓前烧纸(我们那儿叫火纸),摆点水果、烟、酒、花之类的贡品。或一样或几样,不拘多少。

清明节期间对出嫁的女儿是有严格规矩的。出嫁的女儿必须给父母亲送鸡蛋。送鸡蛋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如果父母双亲都健在的话,一定要赶在清明节十天或半月之前送。严禁在清明节前后几天回娘家的。如果有父母一方或是两个都不在的话,则一定要在清明节这天回娘家,给逝去的父母烧纸上坟。出嫁的女儿不管年龄多大,都是要回去的,实在不方便的就由儿子或是媳妇代替去。

传统民间习俗,并不一定象有人说的是封建迷信。它包含了传统文化思想的代代传承,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朋友们,你们那儿有什么不同的风俗呢,欢迎您说出来大家一起分享!

有哪些有关清明的诗词和习俗?

优质回答

清明节为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节日的来历和纪念介子推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纪念清明节的诗词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宋代.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日对酒》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植树、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射柳、斗鸡、蚕花会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听雨

清明时节雨檐低,

淅淅沥沥乱愁思。

何事关情何限恨,

三更梦醒五更鸡。

2011年4月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清明节的习俗.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