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原文及翻译(声声慢原文拼音)

如何解读李清照的《声声慢》?

优质回答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宋词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作品对后世有着较大的影响。

《声声慢》可能是易安后期的作品。李清照所处的时代,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靖康前后,她经历了由家庭幸福美满,国家战乱频仍,一人漂泊落拓,晚景寞苦凄凉的历程,感慨自然良多。这首词恰恰就是宣洩了一个漂泊落拓而又失去爱情的人内心苦闷的心景。词的上阕主要写境况而兼及心情的透露,下阕以景物旁衬而主要写心情。全首词迭字连用、借用口语,最能体现其妙处所在。

全首词用“寻寻觅觅”开场,把一个人内心空虚、百无聊赖的心境十分逼真的表露出来,寻觅不可得;接着便是冷清;冷清过后,自然就是“悽悽惨惨戚戚”。这七组迭词很自然地构成了三个不同的层次。所以到最后,相识的雁过,引起的只是无语的惆怅。

下阕把意境发展到最高限度,黄花堆积,容光憔悴,谁来采摘?“守着窗儿”是怜爱那憔悴的秋光,也是从秋光中见到了自己容光的憔悴,所以有“怎生得黑”的惨淡感受。正因为空虚,所以“点点滴滴”都好象打在自己的心上,越来越愁。

李清照的词被称作易安体,在宋代众名家.大家中独树—帜。

她的《声声慢》全词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个愁字了得!这首词语言通俗,就字靣而言,无须作更多解释。

《声声慢》写的是—天从早到晚的实感。—开始,词人连用14个叠字,此为前人所未有,更为后人难以仿效。寻寻觅觅摆明了无处可寻,冷冷清清更是无人相慰,凄凄惨惨戚戚又是那样的无可奈何。词人以浓重黯然的笔墨,悲郁难奈的心情,把她遭遇的国破.家亡.夫死.己老的痛苦—股脑儿倾注于词中,满满的全是咬牙咽下的血泪。

在手法上,词人以鸿雁.黄花.梧桐等意象兴感。词人笔下的鸿雁,似乎就是旧日替自己传书的那只,可而今却无人可寄了。满地盛开的菊花,相对的却是憔悴的赏花人。而梧桐传说中梧是雄树,桐是雌树,两树本当同生同长,同生同死,而今梧巳去,桐何堪!

清人刘体仁说李清照是:当行笫—人,梁启超说她:最得咽字诀,是最贴的评价。

李清照的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被认为是其最好的作品,甚至超越《声声慢》,你认可吗?

优质回答

我赞同《永遇乐》超《声声慢》,但不是在遣词造句上超越,而是在格局上超越,但我不认同这是李清照最好作品,我认为李易安最好的作品是《题八咏楼》。

《声声慢》里的悲伤痛苦

我们再评价一首诗词的时候,其创作背景是一个半点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①1127年,夏五月,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俘,靖康之耻刻在北宋文人墨客心头;

②同年三月,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为奔母丧南下金陵;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15车,与赵明诚会和,谁知兵荒马乱,待得两人会和之后,没多久,兵变突起,李清照所携藏书和赵明诚家中十来间屋子的藏书尽皆被焚毁,这对于爱书如痴的两人而言,更是一场巨大灾难。

③1129年,赵明诚病逝,当时李清照已经46岁,金兵南下,直入浙西,李清照安葬完丈夫之后,就一直避难奔走,颠沛流离,身边财产消耗殆尽。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清照写出了《声声慢》,这一首词,亡国、丧父、孀居、流离的悲伤痛苦凝结心头,转入笔墨,终成就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千古绝唱。

《永遇乐》里的豪气渐生

李清照不是普通女子,在当时,女子再嫁相当罕见,不仅受人非议,还会有牢狱之灾。而李清照就敢做,1132年,快50岁的李清照到达杭州,颠沛流离的生活令其悲苦无依,这时候,张汝舟走进了她的生活,这种雪中送炭的行为瞬间获得了李清照的芳心,可惜张汝舟真正看中的是李清照的“珍稀收藏”,可惜多年的流离之后,那还有什么收藏呢?

等张汝舟发现这点之后,他开始家暴、谩骂,最后无法忍受的李清照一纸休书直接休夫,这在当时可就“不可能”了,休夫可是要坐牢的。所幸李清照的名头太响,朝中文人学士皆为其求情,最后关押9日获释。

尽管碰上了这种糟心事,李清照仍未意志消沉,既然儿女情怀已成虚梦,何不寄情家国天下?自此李清照文风开始逐渐变化,到《永遇乐》一词,中“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此等磅礴景致跃然纸上的时候,“豪放”的雏形已经慢慢出现了。

《题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这是李易安的绝唱,已经不再是词,而是一首诗了。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李清照终于放下了爱恨情仇,放下了家国天下,不再“薄雾浓云愁永昼”,也不再“不肯过江东”,她登上八咏楼,笑看江南川流纵横,心念“一剑霜寒十四州”,气魄顿生,只道“江山留与后人愁”。

对于有人说李清照的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被认为是其最好的作品,甚至超越《声声慢·寻寻觅觅》,这个观点,作为我个人来说,是不认可的。

判断两首词谁更优秀,必然需要将它们进行全面的比较,而一首词主要包括:立意、格局、意境、文笔等几个方面,下面来逐条分析。

立意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本来有一段幸福明媚的生活,可惜天不从人愿。金兵入侵,宋徽宗、钦宗被俘,北宋灭亡。李清照和赵明诚南下逃亡,颠沛流离,却不料赵明诚又在途中染疾而去。

从此,李清照一个人四处漂泊,晚景凄凉难言,《声声慢·寻寻觅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的,抒发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吐露了自己的愁苦哀痛,如泣如诉,极具感染力。

而《永遇乐·落日熔金》通过对比两地两时元宵节的不同,主要表达了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对故国的哀叹,同时也略带了一点自己的困苦生活。

从立意上来说,《声声慢·寻寻觅觅》的着眼点基本在于表现自己的惨和愁,整体较为灰暗;《永遇乐·落日熔金》则加入了一些之前的美好回忆,给词增添了一些明媚的色彩。

因此从立意来对比,《声声慢》1分,《永遇乐》1.5分。

格局

两首词格局的不同可能正是某些人认为《声声慢·寻寻觅觅》不如《永遇乐·落日熔金》的最主要原因。

《声声慢·寻寻觅觅》全篇都是卖惨,确实凄凉得让人落泪,但也实在太消极,只关注了自身的身世。

《永遇乐·落日熔金》则是叹息,叹岁月无情、世事无常,叹往昔难在、故国难寻,这个格局就高大上了一些。

因此从格局来对比,《声声慢》1分,《永遇乐》2.5分。

意境

本来应是先有文笔,才能谈得上意境,毕竟意境都是由文笔写出来的,但介于很多人探论诗词首重意境,因此将它提前来说吧。

《声声慢·寻寻觅觅》如拉小提琴,声音轻浅而入,初觉缓,却是慢慢调动人的情绪,然后逐渐急促,直至慷慨激昂,再突的戛然而止。情绪是渐近的,逐层渲染、叠加,将人带入词中,再难出来,读罢,只觉意犹未尽,音止而情飘。

《永遇乐·落日熔金》则似弹钢琴,起调即高,后虽然起伏有序,但高不过两阶,低不过两调,始终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所以词读完,意也基本就完了,对于情绪的调动差了很多。

因此从意境来对比,《声声慢》2.5分,《永遇乐》1分

文笔

对于一首词来说,文笔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立意和格局需要文笔做为支撑,意境更需要文笔进行塑造。

《声声慢·寻寻觅觅》最为人称道的便是首14字的叠词,虽然也许谈不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能用得如此让人震惊、贴切,可算得上是唯一。

其后的文字中也不乏名句,如“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却是旧时相识”“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其实全词基本上都可以算得上是名句,只是全摘下来的话,那就像又抄了一遍。

整首词用字用词平实顺畅,并没有晦涩、孤高之句,组合起来却韵味深远,一气呵成而如行云流水。

《永遇乐·落日熔金》不知是词牌本身的句式缘故还是为何,读来总觉磕磕绊绊,字与字之间的跳跃性过大,近乎一字一变,很不顺畅,比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铺翠冠儿,捻金雪柳”,而且文字的表达也较为普通,只有“谢他酒朋诗侣”“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几句勉强让人印象深刻。

因此从文笔来对比,《声声慢》3.5分,《永遇乐》1分。

由此两首词的总分为:《声声慢》8分,《永遇乐》6分。

【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就能清楚的看出,《声声慢·寻寻觅觅》要比《永遇乐·落日熔金》强得太多,并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是其最好的作品。

我知道他们主要是认为《永遇乐·落日熔金》的格局高,但是一首词包括立意、格局、意境、文笔这么多方面,缺一不可,不能独格局而不见其它,如果仅仅以其中某一个方面比对方强就认为整体都强了,不免有失偏颇。

还有一个方法也能简单有效的对比出两首词的差别,可随意挑选这两首词中的句子读给别人听,问他们听过哪些就知道了。

李清照《声声慢》为何如此凄惨?

优质回答

李清照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词叫《声声慢·寻寻觅觅》,写得非常好,其词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关于这首词的创作时间,现在有些人标新立异,说是李清照三十多岁时写的,背景是丈夫新纳妾,喜新厌旧,所以李清照内心苦闷无处可诉,才写下这首闺怨词作。

对于这些说法,六甲番人不以为然,坚持传统观点:《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那时北宋已亡,赵明诚也去世了,李清照南渡之后孤身一人,晚景凄凉。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看此词风格,这首词悲苦凄凉,沉郁顿挫,和清照以往的闺怨词作明显不同,清照南渡前的闺怨题材词作比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愁而不悲,怨而不苦。

同时,《声声慢》词中提到的景象,比如黄花、大雁,初看似乎是秋天时候,但是词中却说是“乍暖还寒时候”,明明就是春天时节,这看似有些矛盾的地方,实际上正是江南初春特点,似曾相识的大雁是准备北归了,江南花开得早,清明前后已有花谢了,所以才有“满地黄花堆积”之语,“梧桐更兼细雨”,一个“兼”字道尽心中无奈,“点点滴滴”犹如心中滴血,这浓郁得化不开的悲愁,绝不是埋怨丈夫的闺怨。

词为心声,当一个人从早到晚,都笼罩在孤苦凄凉的情绪中,笔下的文字自然也是如此。

读《声声慢》,悲从心起,六甲番人思易安。

李清照的《声声慢》很有名,另一首《念奴娇·萧条庭院》却鲜有人知,如何解读这首词?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李清照是北宋末南宋初著名的女词人,她是婉约派代表人物,而且爱国情深,比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一点不输男子。而题目中提到的《念奴娇.萧条庭院》,是她词中一首。

【01】《念奴娇.萧条庭院》词

这首词又名《念奴娇.春情》,由此看,就知道是写春天里的景致,然后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首词的原文是: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整首词,上片写天气阴沉,心情也不好,下片写到了天空放晴,自己心情也开朗起来。可谓是条理清晰,层次井然。感情起伏变化,合情合理。

【02】词赏析

这首春天里的词,写于大约南渡之前,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出仕在外,而李清照在家里,对他很是思念和牵挂,加上寒食节来临,自己更是思绪愁烦,无聊至极,于是拿出酒来,聊以解忧,等酒过三巡,发现天已经放晴,而自己的心情也得以安慰,便放宽了心思,等待与丈夫团圆的日子。词中感情的起伏和天气的变化相谐而生,全篇融情入景,浑然天成。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闺怨词。

开头三句写环境气候,景色萧条。柳、花而用“宠”、“娇”修饰,隐有妒春之意。接着写作诗填词醉酒,但闲愁却无法排解,已有万般怨尤。一句“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道出词人闲愁的原因:自己思念远行的丈夫,“万千心事”却无法捎寄。

下阕开头三句,写出词人懒倚栏杆的愁闷情志,又写出她独宿春闺的种种感觉。“不许愁人不起”,写出作者已失去支撑生活的乐趣。“清露”两句转写新春的可爱,因之产生游春心思。结尾两句最为佳妙:天已放晴,却担心是否真晴,那种心有余悸的感觉,表现得极为凄迷。

我是青鸾惊鸿,70后蜀女,喜欢读书写文字和心理学。感谢相遇在头条,感恩喜欢我的文字。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声声慢原文及翻译.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