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临为什么那么恨多尔衮(多尔衮不废掉福临自己当皇帝,是品德高还是无奈?)

网友提问:

多尔衮不废掉福临自己当皇帝,是品德高还是无奈?

优质回答:

谢邀。

↑多尔衮争夺皇位以失败告终↑

多尔衮不废掉福临当皇帝,并不是品德高尚,也不是无奈,而是压根做不到。

但多尔衮还是努力尝试了,虽然吃相很难看。

公元1643年9月21日(农历八月初九),晚上十点多左右,皇太极在清宁宫东暖阁的南炕上突然猝死,“是夜亥刻,上无疾,端坐而崩”,皇太极之死,虽然突然,却并非阴谋所害,他实际上死于脑出血。

皇太极死前两年,身体就已经出现很大问题,一度任命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以及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四人为理事王,帮他分担繁劳的政务。

在激烈的皇位争夺战中,多尔衮遇到的最大阻力有两个:一是豪格作为皇长子,正当盛年(豪格当时35岁,多尔衮32岁),且握有正蓝旗的支持,以及身份的正统性作为依仗。

↑索尼为代表的两黄旗大臣坚定的支持福临↑

二是两黄旗全力阻止多尔衮登基当皇帝。两黄旗的大臣为什么要反对多尔衮当皇帝呢?

原因很简单:一旦多尔衮当了皇帝,那么多尔衮统领的两白旗就会升格为两黄旗,原先两黄旗的大臣老人们都不会有什么好前途,像索尼、鳌拜这样的两黄旗顶梁柱,说不定还会被多尔衮送到前线当炮灰。

两黄旗的担忧是非常有远见的,豪格就是被后来当了摄政王的多尔衮变相整死的。

那么多尔衮非当这个皇帝不可吗?也不是!他还有个选择,就是选择一个皇太极年幼的儿子当皇帝,而他凭借军功和实力(两白旗总兵力占了八旗的三分之一,而且多尔衮又是四大理事王之一),就能够驾驭小皇帝,自己变成“假皇帝”,事实上,后来的现实也是如此演变的。

↑豪格被各派抛弃,地位尴尬↑

其实,多尔衮最不能接受的底线,并不是当不上皇帝,而是不要让豪格当皇帝就行了,他和豪格水火不容,彼此都是对方眼中钉。

巧的是,两黄旗其实也不会支持豪格当皇帝,为什么?因为豪格当了皇帝,意味着正蓝旗就要升格为正黄旗,原先的两黄旗必然有一支被替换下去,仅存的另一支也肯定会大换血,两黄旗怎么可能自掘坟墓。

于是,年幼的皇九子福临,既不是长子身份,也没有统领任何八旗,反而成了各方大佬能够接受的共主。

多尔衮当皇帝,豪格和两黄旗不会答应;豪格当皇帝,多尔衮,两黄旗以及两白旗也不会答应;那么,就推出人畜无害的福临吧。

福临当皇帝,多尔衮可以不断蚕食皇帝权威,掌握实际大权;两黄旗可以保住既得利益,耐心等福临长大,再做打算。

有意思的是,虽然福临成为小皇帝,但各方势力彼此还是勾心斗角,多尔衮手中有剑,心中有杀气。福临即位后,各旗旗主和诸王贝勒都参加了对天地盟誓的庄严仪式。

↑福临有两黄旗的坚定支持,多尔衮不敢武力夺权↑

但多尔衮还是找到了一个机会,伺机反扑,夺取皇位。有意思的是,这次煽动多尔衮争夺皇位的,不是多尔衮的两白旗部下,而是礼亲王代善之孙多罗郡王阿达礼。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十六,福临刚刚登基两天,在多尔衮的和硕睿亲王王府里,多尔衮和亲信们都多喝了几杯,阿达礼趁机劝多尔衮夺取皇位,并且表态:“王如即正大位,我当竭力辅助”,摆明了想邀从龙之功。

多尔衮认为时机不到,“容徐图之”,阿达礼则自作聪明,告诉自己的叔叔,也就是代善之子硕托,说多尔衮已经答应争夺皇位。

于是这两人兵分两路,阿达礼去和硕郑亲王王府告诉济尔哈朗说我爷爷(代善)命我常到睿亲王王府往来,暗示他拥立多尔衮的行动是自己爷爷指使的;

硕托则联络内大臣图尔格和御前侍卫,准备武力夺权,安排好之后,硕托怕多尔衮不知道自己的忠心,忙派亲信吴丹去向多尔衮表态:“一切布置妥帖,王可从速准备登位”。

↑代善的立场很关键,他起初中立,后来反对多尔衮↑

忙活了一阵子之后,硕托和阿达礼觉得应该告诉礼亲王代善一声,设法让他支持儿孙。结果代善得知这俩活宝的闹剧之后,立刻判断出多尔衮的恶毒心思:明明可能性为零的篡位计划,多尔衮仍然默许唆使阿达礼和硕托去做,成功则收渔翁之利,失败就嫁祸给这两个人,这两个人反正是代善的子孙,根本伤不到多尔衮的皮毛。

代善马上派人监视硕托和阿达礼,同时立即警告质问多尔衮。多尔衮怕事情败露,牵连自身,马上翻脸,揭发阿达礼和硕托的不轨,并在当天就以叛逆罪和结党助逆罪,把硕托夫妻,阿达礼以及阿达礼之母,吴丹等人处死,杀人灭口。

此事之后,本来持中立态度的代善及其率领的两红旗彻底远离多尔衮。单凭两白旗,想篡夺皇位,如同痴人说梦。

↑多尔衮权势一度显赫登天,最后却成黄粱一梦↑

有意思的是,按照当时清朝的制度,犯罪的人财产要被没收,家属人口要被分掉,各路大佬都有份儿分肥,但皇后哲哲和庄妃布木布泰不要硕托和阿达礼的任何财产,只把这两人属下的大学士刚林和范文程要了过来,分别提拔到正黄旗与镶黄旗。

此举堪称英明,同时也透露出皇后庄妃要介入政务,抗衡多尔衮的专权。

从此,尽管多尔衮威权不断增加,但他已经失去了争夺皇位的最好机会,偏偏他身体羸弱,终于在三十八岁那年就去世,死后两个月就被顺治帝福临清算,争了一辈子,到头来却落得个全尸都没有,让人喟叹。

其他网友回答

多尔衮由摄政王,到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称号一路飙升,权力一路飙升,最后权倾朝野,而且他本身是亲王,有资格当皇帝,这时的多尔衮要废掉顺治自己当皇帝毫不费力。

曹操取代汉献帝那叫篡位,朱棣取代朱允炆那是他们自己的家事。多尔衮取代福临也是家事,外人没谁愿意管那闲事。

当皇帝太有诱惑力了,为了得到皇位,弑父杀兄屠弟者比比皆是。多尔衮两度争皇位失败,可见他对皇位并不免疫。那为什么到了唾手可得的时候却不要了呢?

要是废掉福临自己当皇帝,他身体不好,死后谁来继承他的皇位,这是最大问题。

让他弟弟多铎继承吗?多铎比他身体还差,在多尔衮死前他就死了。让他哥哥阿济格继承?阿济格是个武夫,没有政治头脑,驾驭不了一个国家。多尔衮没有子嗣,过继了弟弟多铎的一个儿子,让这个继子继承吗?他比福临还小,他死了,没人保驾护航,不得让人拨拉下去?!多尔衮不当皇帝实属无奈。

既然支持了福临就继续支持下去,打下江山让他坐,至少留下个好名声。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和孝庄的关系。他喜欢孝庄,太后下嫁给他,他们成了夫妻。多尔衮没孩子,孝庄的孩子也就成了多尔衮的孩子,他没理由不对福临好。

假如多尔衮的弟弟多铎身体很好,假如多尔衮有一个成年的儿子而且很优秀,福临还能稳坐钓鱼台,我觉得可能性不大。

第一次,多尔衮和皇太极争汗位时,皇太极带着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逼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殉葬,他不但失去了汗位,也失去了生母。

第二次,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争夺皇位,两个人都没当上,福临意外成了皇帝。

因为皇太极父子,多尔衮两次与皇位擦肩而过,这也就罢了,但是多尔衮生母因此而被逼死,杀母之仇不共戴天,他能轻易忘记?!他后来抓住把柄整死豪格,有人说他做的太过分了,其实他只是把仇恨撒在豪格身上而已。如果他有合适的继承人,难保他不把仇恨撒在福临身上。福临太有福了,没给多尔衮机会。

不过多尔衮还是有底线的,他没废掉福临自己当皇帝,然后让他那个武夫哥哥阿济格接班。他是一个政治家,有政治家的操守,他能从大局出发,为大清的未来着想,可见其政治品德不差。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其他网友回答

政治自古以来就和所谓道德不沾边,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内杀死了自己的长兄和四弟,丝毫不影响他成为千古明君。多尔衮之与清世祖(顺治)福临亦然,与道德无关。多尔衮之所以不废掉清世祖自己当皇帝起初是无奈,之后也多少有些不得已。

清世祖作为清太宗皇太极的庶出第九子,非嫡非长,为什么能够成为皇帝?这还要从清太宗去世之后,其长子肃武亲王豪格与多尔衮争位说起。豪格作为清太宗的长子,原本希望最大。可惜,半路杀出了一个十四叔多尔衮。多尔衮扛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嫡子的光环,彼时除了他的同胞兄弟英亲王阿济格和豫通亲王多铎,只有礼烈亲王代善拥有清太祖嫡子的身份。而且,一母同胞的多尔衮三兄弟手中握着正白旗和镶白旗,实力不容小觑。反观豪格,虽然清太宗死后群龙无首的正黄旗、镶黄旗将领与豪格走动频繁,但这两旗实际上豪格并不能完全掌控,他能完全掌控的只有自己的正蓝旗。

实际掌握着正红旗、镶红旗的代善父子,因为代善当初争位失势,实际上这一支已经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他们更多的是寻求的自身利益,只要不损害他们的切身利益,谁当皇帝他们无所谓。实际掌握着镶蓝旗的济尔哈朗是清太祖胞弟舒尔哈齐的儿子,属于旁支,且经历过父亲舒尔哈齐和哥哥阿敏的事情之后,济尔哈朗心有余悸,基本上处于看风景的状态,谁在争斗中占据了优势就投向谁。

因此,掌握两白旗的多尔衮和掌握正蓝旗且拥有部分两黄旗将领支持的豪格实际上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谁也不占据绝对优势。这时候,两黄旗的部分将领提出了只认清太宗儿子即位的要求。此举原本有挺豪格的意思,但是后来被有心之人抓住了话把,把清世祖推向了前台。推出清世祖两黄旗将领无话可说,代善父子见幼主即位比多尔衮、豪格即位对自身利益的影响更小,立即表示支持。看风景的济尔哈朗见形势一边倒,也默认了这一安排。最终,清世祖的支持者变成了两黄旗、两红旗加镶蓝旗,形势比人强。多尔衮、豪格已经完全不占优势,于是只得接受继承事实。虽然如此,毕竟多尔衮兄弟手握两白旗、实际雄厚,最终多尔衮以虚位换实权,成为了摄政王。

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之后,地位逐渐稳固,随即对豪格、代善封兄弟子侄采取了打压、限制。最终,豪格被害,代善正式退休,济尔哈朗成为了庙堂里的泥菩萨。这个时候,多尔衮实际上是可以行篡位之事的。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呢?

最大的原因应该还是形势。彼时虽然清朝入关,成为了名义上的中央政权。但是,南明势力依然不容小觑、一统天下的战争仍在继续。这个时候如果多尔衮行篡位之事,势必会引发内乱。毕竟宗室王公们仅仅是受到压制,还是有一定实力的。一旦内乱爆发,不仅一统天下将遥遥无期,清王朝甚至还可能被赶回东北老家,得不偿失。

其次,多尔衮虽然妻妾众多,却始终没有生出儿子。后来承袭多尔衮睿亲王爵位的实际上是其胞弟多铎的儿子多尔博。因为没有儿子,称帝对于多尔衮而言并不十分迫切。即便成为皇帝了,将来皇位还是侄子的,而清世祖同样是侄子,唯一的差别仅仅是多尔衮和多铎同母、和清太宗异母。但是,侄子对于多尔衮而言,区别并不大。更何况,多尔衮彼时才三十多岁,他根本想不到自己活不过四十岁。因此,彼时的多尔衮又大把时间等待亲生儿子的到来,并不急于篡位。只可惜,顺治七年的一次意外坠马最终葬送了多尔衮的性命,他再也没能等到亲生儿子的到来,也没能行篡位之事。

再其次,多尔衮任摄政王期间,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和清世祖母子对于多尔衮采取了几乎放任的态度,并没有与之发生较大的正面冲突,清世祖甚至尊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让其住进紫禁城办公,民间因此还穿出了“太后下嫁”的说法。换言之,彼时的多尔衮除了一个皇帝的虚名,与皇帝无异。在没有生出儿子之前,多尔衮完全没有必要横生枝节,搞出篡位的事情来。毕竟他还年轻,且权力没有受到任何威胁、掣肘。因此,当皇帝对于彼时的多尔衮诱惑力并不大。

其他网友回答

品德高倒是谈不上,出于无奈还是有的,但是我觉得多尔衮不是不当皇帝,也不是不想当皇帝,而是“当不上”或者“不敢当”这个皇帝。

爱新觉罗·多尔衮是大满清贵族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因为是庶出,所以当时即便努尔哈赤相对于皇太极更偏爱于小儿子多尔衮,但是在努尔哈赤世袭王位的时候,还是遵从了嫡长子继承制,遵从了满清皇族多数人得意见,确立了当时年纪较大、阅历丰富、较有权力的皇太极。

为此,根据满族制度,多尔衮的生母也被处以死刑,与努尔哈赤合葬。但是多尔衮生性聪明,又接连遭受到了这诸多打击,使得幼年得多尔衮就早早地感受到了政治的血腥味道。后来,凭借着天生优势和自身的勤奋,小小年纪的多尔衮就成为了南征北战的大英雄,还是满清八旗之一的旗主。

公元1643年,皇太极因病驾崩。公元1644年,多尔衮率领清军首次入关,当时满清贵族心中都认为多尔衮是继承皇太极的最适人选,并且皇太极在临终前也尚未留下继承人的遗嘱。但是当时手握重兵的多尔衮却没有选择称帝登基,而且选择和孝庄太后共同追随辅佐年仅6岁的福临(顺治帝)登上了帝位。

那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为何当时手握重兵的多尔衮在清军入关后不废掉顺治自己当皇帝呢?

第一点,当时在清军入关后,清朝上下开始对皇帝的人选费尽心思。其中皇太极生前最为信任的两位大臣索尼与图赖,都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先帝有儿子在,必立其一。”这两位重臣的意见其实也已经代表了大多数满人和官员的看法,这种舆论不得不对多尔衮产生极大压力。其次,福临作为皇太极的嫡子,具有正统血脉,是皇太极死后最合理和最合法的继承人;再者说,多尔衮作为福临的叔叔,如果强行抢夺帝位的话,不仅自己脸上不好看,而且极有可能引起内部对之的厌恶。

第二点,当时身为四大亲王之一的豪格(皇太极的大儿子)在清朝同样颇具实力,毫不夸张地说,豪格的影响力乃至实力大可与多尔衮旗鼓相当甚至是超越了多尔衮。根据《清史稿》记载:亲王豪格身后有坐拥正黄旗和镶黄旗,比起坐拥正白旗和镶白旗的多尔衮不仅在血统正宗上具有压倒性优势,而且实力也是超过多尔衮的。多尔衮如果敢直面皇位,那么随之必然的也就要面对如此极具竞争力的豪格。

第三点,当时处于抉择之下的多尔衮遇到了孝庄皇后。本来无缘皇位的顺治,却在母亲的“安排”下,顺利地坐上了帝位。这又是怎样的呢?在面对竞争力如此强悍的豪格后,多尔衮也是一筹莫展,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孝庄皇后出现了。既然现在无缘地帝位,那也不能如此便宜了豪格,于是多尔衮选择了与孝庄皇后联手将福临送上皇位。这样的孤儿寡母在多尔衮的大力支持下合法继承皇位,豪格也无话可说。而且如果福临顺利登基的话,多尔衮也可以实际当个幕后操纵者,再说了,难保自己日后没机会当皇帝,这样的选择,何乐而不为呢?

其他网友回答

主要是无奈他只占了一半多的实力,还不足以左右全局。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多尔衮不废掉福临自己当皇帝是品德高还是无奈.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