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孙子兵法》中战胜与全胜的概念是什么?
优质回答:
感谢邀请,我是麻花,我来分享下我的观点。
说到《孙子兵法》,其实麻花也不是很懂,但也有所了解过,今天就试着和大家分享下我的观点,欢迎讨论。《孙子兵法》它的核心就是全胜思想。麻花认为如果不是有全胜思想,也就不会有孙子兵法,更不会有后续的各种各样的兵法,计谋。这些都是为了服务全胜而产生的。那么胜又该怎么理解呢?麻花来分析一波。
孙子兵法(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全胜
《孙子兵法》对全胜的定义麻花认为就是书中不断强调的一个重点,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用最小的代价获得的胜利才是全胜。这里为大家列举几个历史上著名的案例。显得更直观一点。
三国时期。刘表病死,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得知后携荆州数十万百姓难逃,行至长板桥,刘备遣张飞断后。由此克看出张飞并非有勇无谋之辈。张飞观察长板桥周围环境后决定采用疑兵之计,派随行二十余骑砍伐附近树木,将树枝绑在马尾上来回奔腾。瞬间,刘备逃跑方向尘土飞杨,给人一种有千军万马刚从此路过一般,随后张飞单骑堵住长板桥,静待曹军到来。曹操带着虎豹骑追至长板桥,看见这一幅场景已经起疑,就在这时张飞大喝三声:“吾乃燕人张翼德是也,谁敢与吾决一死战。”声音如同巨雷般,吓得曹军无一人敢上前一步,曹操身旁的夏侯杰更是被吓的肝胆碎裂,跌马而亡。曹操本就生疑,此刻联系曾今关羽和他说过自己这三弟有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的能力,曹操随即策马向西逃了。众曹军也随之撤退。张飞在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运用了三十六计中的树上开花之计、又施以威慑,最终不费一兵一卒退了曹军,就是《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表现,也就是全胜的表现。
张飞大喝长板桥(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第二个是发生在近代解放战争中。1948年,当时党中央位于西柏坡。国民党高级将领傅作义探的西柏坡当时并没有重兵把守,就准备率领十万大军进攻西柏坡。毛主席当时得知情报后,不慌不乱。执笔以新华社记者的名义写了一篇评论,在评论中将傅作义准备进攻西柏坡的各种细节说的清清楚楚,让解放军做好歼灭敌人的准备。吓得傅作义认为解放军早有准备,就等着他去送死,便将军队又退回了北平。毛主席巧用空城计退敌人十万大军。这同样也是《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表现,同样也是全胜的表现。
伟大领袖毛主席(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胜
麻花对胜的解释也就简单多了。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发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兵法》·谋攻篇
麻花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都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也就是说都可以达到全胜的效果,那么胜就很好理解了。伐兵和攻城,通过这两种手段不计牺牲最后取得的胜利就可以理解为胜。
深层次
麻花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就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才是《孙子兵法》对胜的定义。而对全胜的定义可能更深层次,就是胜利仅仅只是一次战争的胜利,是局部的。而全胜则是一个整体的胜利,如通过一场战争促进了国家、政治、经济、甚至是社会的发展。
《孙子兵法》与商战(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为什么麻花会这样认为呢,我们大家都知道时至今日《孙子兵法》都被很多成功人士或者企业家所推崇。当然,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思想很重要,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但这是最美好的愿望,不一定每次交易或项目都能实现。而一个企业不仅是要赚钱,同样也要发展。而一次交易或者一个项目哪怕是不赚钱的,甚至是小亏的,但只要对企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很多企业家都会选择去做,这就是一个大局观的问题。而《孙子兵法》传承几千年都还在被人称颂甚至是学习借鉴,这么简单的哲学道理我想孙武应该是知道的。
其实,麻花不该对如此著作去评论和阐述自己观点的,因为麻花不够格,但麻花总是想表达下自己的观点。希望大家喜欢,有不同意见的朋友欢迎评论区交流。喜欢和赞成的朋友欢迎点赞加关注,以后还有更多的历史话题和大家分享。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兵不血刃而敌服!孙武认为使敌人完整的降服是用兵最高境界,而击破敌人就次一等!)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夫兵久而国利未之有也!(用兵的害处是很大的,日费千金十万之师举,所以孙武告诫后人不可好战,强战,穷兵黩武!若不能全胜,则求速战出奇不意,一战而定!善于用兵的人不再次征兵,不多次运送粮草,当实力不足以战胜敌人时,又善于防守隐藏的深不可测,能完整的保全自己!等待,制造战胜敌人的机会)
更始二年:光武帝攻铜马军,铜马军数次挑战,光武坚守营寨不与交战,铜马有出来抢掠的,光武就率兵击败他们把粮食抢回来,切断铜马粮道,一个多月后,铜马粮尽,夜里逃跑,追到馆陶,把他们打的大败而降!
更始三年:光武亲征赤眉,至宜阳,亲率六军,大摆战阵,大司马吴汉精兵在前,中军在后,骁骑,武卫分列左右!赤眉军望见畏惧,遣使求降,君臣反绑双手奉玉玺投降!
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屯五丈原,司马懿背渭水立寨坚守,魏明帝遣秦朗率二万助司马懿,下诏司马懿:但坚守营寨挫其锋芒,令亮进不能如意,退不能交战,时间久了就会粮尽,抢掠无所获就会退军,退而击之全胜之道!
前年夏,印度侵我边境不退,举国愤慨,多次交涉无果,国家大举阅兵以示威武!仍不知悔改,后一月我军水路并进入驻藏区!印度洋以强大的气势必胜的信念,终使印不得不撤军!
舜舞干戚而有苗服!此皆不战而屈人之兵!
其他网友回答
“全胜”是关于用万全之策以最小代价获取全局胜利的理论,或者说,主要讲的是关于对国防力量最有效益使用的问题。通俗来讲,就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这是一种理想化的作战思维。最完美原运用效果就是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所谓“上兵伐谋”是也。
“战胜”是关于通过战争手段夺取战争胜利的理论,或者说,主要讲的是关于作战指导的艺术问题,如何通过战争手段实现国家安全的问题。“战胜”带有强烈的胜利意志在里面,也就是可以付出一定的代价,也可以付出更多的代价去换成必要的胜利。
“全胜”是对战争准备力量最有效益的使用,又为“战胜”创造必须的条件,但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在实际应用中,成功的系数概率较低。如若“全胜”策略不成功,就付诸“战胜”,以付出牺牲为代价在意志上和战果上达到作战目标。
阶段性的“战”而“胜”之,又可反过来成为实施“全胜”战略的筹码,亦可增加国家或政治集团的能力,也就是孙子所说的“胜敌而益强(通过打赢战争使自己更加强大)”。
《孙子兵法》开篇就讲:兵者,诡道也。言简意赅,有待细细琢磨。
其他网友回答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国之生死,干系,重大,统帅者,当谋全局,不求万一。战起,谋全胜。两军交战各有全谋。不用兵戈而胜,为全胜,兵戈起两军交战,击败对方为战胜者。
其他网友回答
战胜与全胜。首先要把大前提搞渏楚,小前提自然就清楚了。战争是什么,是政冶的继续,是流血的政冶,。所以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军事任务完成,但政冶任未达到,叫战胜,反之叫全胜。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役。所以对眼前有利,对长远不利,不可谋。对局部有利,对全局不利,不可谋。对军事有利,但对政冶不利,不可谋。理想的军事上攻得下,守得住,政冶上得人心,全胜矣。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孙子兵法》中战胜与全胜的概念是什么.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