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为何评价极高?

优质回答

回答问题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当然?也是不折不扣?的诗人?。

他一生中最为?惊天动地的事应该是“熙宁变法”,也就是?彪炳?史册?的?“王安石?变法?”。关于其?变法?的?功过?,那是?史学家?、?政治家?们?的?自家?争辩?,我不想谈论他?方面?的?是?是非?恩怨?。

在一般人的印象当中,王安石的诗和散文尽人皆知?,千古?流传。

诸如?他?的《元日?》,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成为?每年中国人??春节?的?标签?;那?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炼?字?美谈?;“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咏梅》,语言?朴实?,却?高古?纯真?;《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通透自然且富有哲理。

他的散文“拗折刚劲,简古瘦硬”,更是为读者所熟知。诸如《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等。

提到?他?的词?作,?恐怕?大家?还是?有点?陌生?,甚至?有人?觉得他?会不会?有?这个?层面?的造诣?和?佳作?。事实上,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一生流传下来的词并不多,大概一共也就20首,其中一首《桂枝香?金陵怀古》得到了历代词评家的高度赞誉。

古往今来对于这首词的评价甚高,南宋?杨?湜?的?《古今词话》说“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可见当初“金陵怀古”这个主题很多人都喜欢创作,而用《桂枝香》这个词牌来写的当时就有三十多位,但只有王安石的这首最好。

同时代?的?苏轼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敌对“政?党”,就?连?这位?一向?恃才傲物,自视甚高?的?东坡?先生?看到这首《桂枝香》之后,也?不得不佩服。

此老乃野狐精也,诗词各一家,惟荆公备众作,艳体虽乐府柔丽之语,亦必工致,真一代奇材。

清代?梁启超评价这首词,称它是写登临词中的“冠军”。

历朝历代?的?“宋词”选本,如果?涉及?到王安石诗?词作品?,这首“金陵怀古?”也是必?录?无疑?。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

我们?为什么说它?是“豪放派”词作?之?典范??每个人应该把它?当成教科书呢?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住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谢眺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李白有“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刘禹锡有“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韦庄有“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金陵怀古,是每一个?中国文人的一个情结。所以才会有?下面有“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兵法天下如是说

王安石?一生毁誉参半?,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改革家,往往有一颗痛苦的灵魂。他是孤独的,他是愤怒的,他的超脱,他的忧愁,他的无奈,他的奉献和牺牲,使中国的改革有了它的独特价值,具有永恒性。

他?没有文人狭隘的眼光,而是有政治家长远的大局视野。用在词上,更是一扫五代以来“花间派”浓艳旖旎?的词风,为宋词由写花前月下?的?男女之情转为抒发家国天下情怀的豪放派做出了表率。

通过比较?,在?后来?的豪放派词人中?,虽然也有名篇警句,但少了?王荆公的格局,把豪放演绎?成呐喊?,有些?甚至?空乏无味,充其量?是?书生言兵,孺子?问道?。怎么能写出气势雄浑的豪放之语?大文豪?苏轼的豪放词也毫不例外?。

诸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不难看出?格局?的局限性?,正所谓?眼界?决定?高度?,没有真正做过宰相,治理?过天下的人,往往只能把情怀?寄托于风花雪月之中?。

最后?,让我们?用?他有句名言来?结束?此次?问答?。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如此?之?言?,倘若出自一个柔弱?书生、文人?士?大夫之口,难免?让人?觉得?狂妄,痴人说梦?,但由?王安石?说出来,令人?不尽?感慨?万千?。

纵观?历史?,时过境迁?,我们?仍然能想象?一个政治家?、改革家“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迈气势。文如其人?,能?写出?《桂枝香??金陵怀古?》这样?的千古?绝唱?,也是?情理之中?。

【分享】是一种美德;【关注】是一种境界;【留言】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评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王安石,字介甫,晩号半山,北宋著名宰相,在任实行变法,企图改变宋朝积贪积弱的局面,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诗词俱妙,现存词仅二十余首,金陵:桂枝香:为其词代表作之一,可以说同范仲淹的:渔家傲:一样,同时开豪放派之先河,为苏轼奠定豪放派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说,当年苏轼见到此词,只说了一句:此翁乃野狐狸矣。因是名作,又堪称千古绝唱,后人评价太多,今只补充这一句,聊胜无。佛青石、朱兴华谨言。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一句的断句是怎样的?

优质回答

每个词牌都有自定的格式,断句也有规定。当然也有的词牌稍微有些变化,断句、字数也稍微不同。王安石此词中,这句的断句是"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为上六下四。一般诗词书中如此说。我看也可以断为上四下六,即"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列如同代词人陈亮的《桂枝香》中此句式即上四下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由此看来,当时《桂枝香》此句有两种断式(现在词牌书里没讲清楚)。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此句两种断法意思均通达原意,不必纠结。《桂枝香》又名《疏帘淡月》,有99字、100字、101字等。王安石此词101字。后人填词《桂枝香》多依王安石词为准,因此,可以视为正格(此词宜用入声韵)。王安石笔墨酣畅,气势雄浑,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深刻总结了历代兴亡。他的笔调慷慨悲凉,饱蘸心血,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是千古名篇。趁有闲暇,恭录此词以飨读者。《桂枝香》登临纵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念奴娇·赤壁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篇宋词怀古之作如何赏析?

优质回答

云中答题,相互学习!

《念奴娇·赤壁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三首著名的宋词我们如何赏析呢?

解答之前,对于这三首熟悉的宋词,我们先作一一个回顾。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桂枝香 · 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欲先赏其词,必先赏其人。

赤壁怀古的作者,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主要代表。诗词丰富广泛意境高远。东坡先生正如他自己所言,满肚子的不合时宜。一生为官不得其志多次被贬,这首词就是东坡先生,被砭黄州后所作。

词的开篇,便是作者奔流豪放的特点。大江东去气势磅礴,给人无限广阔的意境空间。以滚滚奔腾的浪花,引出风流人物的英雄。同时用简短的四个字江山如画,既赞美了山河的壮丽,也道出了古今英雄豪杰,为何会在大浪淘沙中,汹涌不息。

词的下阕,诗人用三国早年得志的英雄周瑜,来抒发自己官场坎坷,与被贬后的郁闷心情。进而想到人生短暂,韶华易逝自己游山玩水,一生将会无所建树。正当一片感叹的基调时,诗人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灰色的情绪瞬间转为旷达的胸襟,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达了诗人面对失意的仕途之路,豁达的人生情怀,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

金陵怀古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兼政治家王安石,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改革家,高瞻远瞩居安思危,在他的诗词里应该是主要的表达思想。

这首词题目金陵两字,就可以看出,其内容定然会有伤感的基因。金陵六朝古都,是繁华竟逐也是繁华落尽之地,诗人即是怀古,少不了对繁华背后腐朽的揭露。

诗词的上阙是写景,描写了金陵,季节中所展现的美丽景象。但一个晚秋与初肃,隐隐得透露初作者,对当前政治气氛的担忧。下阕主要是借历史兴亡抒发诗人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展现了作者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

宋代杨湜《古今词话》: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十三余首,独介甫最为绝唱。

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是宋代,爱国主义爱人辛弃疾。京口是三国时期,东南吴国孙权设立的重镇。诗人伫立在京口的北固亭,望着眼前的一片江山。风吹雨打曾经一切的繁华,都已找不到踪迹。诗人借古抒情,表达出了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怅然感慨。

下阕以元嘉草草之典故,提醒当前统治者,要汲取前人的历史教训,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深切的爱国情怀。结尾以廉颇自比,自己虽然已是暮年,但为了国家统一,仍然可以奔赴疆场奋勇杀敌。当然也流露出,诗人对当今朝政昏聩的深刻担忧。

明代杨慎《词品》:稼轩词中第一。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当是不解词味。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综合评价:苏东坡、王安石、辛弃疾,三人都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三首词都是怀古,从艺术成就上说是各有千秋。不同的是苏东坡,以怀古感慨人生,传递一种积极乐观、胸怀坦荡的人生态度。王安石与辛弃疾的怀古,都有一种,主人翁精神的家国情怀。而相比这种情怀,似乎辛弃疾更胜一筹。云中特别喜欢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王安石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政治主张的抱负。而辛弃疾一生,为了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统一,而热血疆场。大家好,我是云中。欢迎朋友们留言点评,一起互动交流。我在头条等你,不见不散!

这三首怀古之作的作者是宋朝的三位才子苏轼、王安石和辛弃疾。三首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底蕴雄厚,在文学艺术层面几乎是宋词乃至中国古诗词的巅峰之作。

但是要想真正领悟词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就必须从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词人自身所处的环境、词人当时的心态等角度去解析。

接下来书生献丑,一一阐述自己对于这三首词作的理解。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王安石的这首《桂枝香·金陵怀古》创作于宋仁宗1063年的深秋,这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于是王安石从京城返回江宁为母亲守丧。

此时已是不惑之年的王安石一方面为母亲的去世而悲痛;另一方面,为官多年的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大宋王朝繁华背后的种种问题,改革之事势在必行,而他上书给宋仁宗的改革建议被无视。国家前途未卜,王安石忧心忡忡。

六年后,年轻的宋神宗继位,立志富国强兵,复汉唐往昔之疆,于是重用王安石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运动。

这首词作,王安石站在以天下为己任的角度,他登高远望,感叹朝代更迭,更多的是对于当下国事的不安和担忧,个人层面的怀才不遇则很少表达。

官居宰相高位,领导全国改革运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安石(写下这首作品时还未封宰相),他笔下的文字或许并不如苏轼那般华丽炫目,也没有辛弃疾那般热血沸腾,但其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深度与厚重,非另外两首作品可比。

这是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的抱负与胸襟。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在流传度方面,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要比王安石的《桂枝香》更加脍炙人口。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1082年。当时的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身担一个闲职。

熟悉苏轼的朋友都知道,苏轼是一个乐天派,有着令人羡慕的豁达心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名句家喻户晓。虽然在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最初,也写下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样极度失望的句子,但在几年之后,也就是1082年,无比热爱生活、心态调整能力极强的东坡先生还是一扫阴霾,创作了一系列赤壁主题的名作。

比如《赤壁赋》,再比如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同为怀古,这首《念奴娇》的气势比王安石的《桂枝香》更加磅礴,透露出浓浓的对于自己当下境遇的无奈,但对于当时国家命运的思考则几乎没有。

王安石《桂枝香》的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词人对于大宋王朝命运的担忧,隐藏了自己舍身报国的志向和愿望;而苏轼《念奴娇》的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则仅仅涉及个人层面。

苏轼在多地为官多年,同样做出了出色的政绩,但若论执政能力和政治抱负,他和王安石显然还不在一个层面。可能也正因为这样的不同,造成了两人词作风格的不同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与王安石苏轼两人均有较大不同。

第一个不同是所处时代。王安石和苏轼处于同一时期,虽然当时西北边境常有战事,但国家总体上是和平的;而辛弃疾出生时,北宋已经灭亡了,他是一个生在金国的汉人,当时北方大地抗金起义军风起云涌,金国与南宋也在交战状态。

第二个不同是身份属性。王安石和苏轼是彻头彻尾的文人,而辛弃疾则是能文能武,写词造诣天下一流,上阵打仗也是一把好手。

我所说的“上阵打仗”不是指坐镇后方指挥军队,而是指亲自驭马上阵杀敌。辛弃疾本人身材魁梧,且武功不凡,史书记载他曾单枪匹马去追杀叛徒,亲手结果了叛徒的性命;后来更是率领五十人勇闯金军五万人大营,生擒张安国,可见辛弃疾是何等的骁勇。

辛弃疾是一个书生,是一个侠客,也是一个将领。

言归正传。在创作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距离他去世只差两年。当时是宋宁宗开禧元年,也就是1205年,当时的宋宁宗在韩侂胄的支持下下诏北伐金国,而一生志在抗金杀敌的辛弃疾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后调任镇江知府,准备北伐事宜。

虽然北伐金国是辛弃疾一直以来的诉求,但他此时也明白,皇帝和韩侂胄此时启用他这名老将,恐怕是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只是想做做表面文章罢了,因为他的上书和建议并未得到朝廷的采纳,而他对于此次北伐的前景也并不乐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心态下,辛弃疾登临北固亭,挥笔泼墨,写下了这首千古佳作。

这首词有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有回忆当年沙场征战时的豪迈,有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讽刺,也有对主战派的悉心提醒。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引用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北伐失败的典故,告诫宋宁宗和韩侂胄要做足准备,不可仓促开战,后来的结果也印证了辛弃疾的判断,缺乏准备的南宋军队在此次北伐中一败涂地,最后只能再次与金议和。

三首怀古之作,三位大宋才子,三种不同的境遇和心态,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核,赋予了这三首作品更多的荣光。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