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为什么叫春秋五霸(春秋五霸为什么不叫春秋五雄?)

网友提问:

春秋五霸为什么不叫春秋五雄?

优质回答:

所谓“霸”者,伯也,即诸侯之长,周平王东迁以后,以前是王畿千里,后来不足百里,还经常向诸侯讨要钱帛,王室威望下降,各诸侯国不尊天子、互相兼并、礼崩乐坏、异族乘机入侵,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实力的诸侯出来会盟各国,一方面遵奉天子主持周礼,组成联军讨伐那些不尊王室的国家,一方面抵御异族,即尊王攘夷,第三,制定行为准则,约束各国。

最先称霸的是郑庄公,他开创了“争霸模式”,后续诸侯基本效仿,但是郑国国小,郑庄公死后,没有像样的国君,因此仅被称为“春秋小霸”。

较为有实力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除此外还有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等人也被其他史书记载称霸。

称霸是为了维护周礼,主持天下秩序,抵御外族,打击那些不法之国,称霸的诸侯不仅威望要高,还要有实力,比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九次会盟诸侯解决纷争,各国诚服,因此,春秋五霸不是春秋五雄。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为什么不是春秋五雄呢?自然不仅仅是听起来别扭的问题。

春秋是东周的前半段,这一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们各自混战。但是,这一时期,诸侯们大多仍然尊奉周天子为王,各大诸侯虽然攻灭小国,但争夺的是诸侯间的霸权,是诸侯间的霸主地位。而霸字,假借为伯,本身就有古代诸侯联盟之主的意思。而在诸侯们争夺霸权的过程中,齐宋晋秦楚等相继争得霸权,由此,有“春秋五霸”的说法。

而至于战国,经过春秋乱世筛选而留下的大诸侯们相继称王,雄踞一方。要知道,秦统一前是没有皇帝的,周天子为王,诸侯亦称王,周王室已经几乎毫无地位及价值。这时就不是霸权之争了,而是你死我活的兼并斗争,争的是天下。这也是为什么说“战国七雄”而不说七霸的一大原因。

我是安文,以上是我对于本问的回答。即兴原创,欢迎交流。同时,感谢各位的评论、点赞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春秋五霸,为什么不叫春秋五雄,或者其它的什么?

首先“春秋五霸”,又叫“春秋五伯”。“霸”是从“伯”演变来的,“伯”不是公、侯、伯、子、男之类爵位,而是从《周礼》来的。《周礼》“九命作伯”,也就是“九州之长”的意思。这个“伯”的责任是:“救患分灾讨罪”。

“救患分灾讨罪”一方面要有军事实力,另一方面还要众多的诸侯国信服,同时还保有一点对周王室的尊重。而“春秋五霸”中,不管哪一个版本,都绕不开两个人。齐桓公和晋文公。只有他们两位,才真正的拥有名与实,也真正得到了周王室的“赐命”。

齐桓公是春秋第一位霸主。在登基后的第七年,诸侯开始朝齐,此时齐已经是霸主。但是,直到齐桓公十九年,周惠王才正式赐齐桓公为“伯”。这一年,只所以周王室赐齐桓公为伯,是因为周王室需要齐桓公讨伐卫国。然后,就是齐桓公三十年伐楚,责备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这才真正算是名实结合。是绕不开的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第二位,是晋文公。晋文公只在位九年,但在位期间,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件。狄人入侵周王室,周襄王外逃。逃出期间,向晋国求救。晋文公率军,将周襄王保送回周王室,重新成为周王。重回洛阳的周襄王,于周襄王十七年、晋文公二年,赐晋文公为“伯”。然后晋文公败楚、伐卫,天下侧目,也成为了名实结合的霸主。

至于其他几位有争议者,都没有得到周王室的承认。周襄王七年、秦穆公十五年,秦穆公打败晋国,捉住了晋文公的哥哥晋惠公。后来周王室和秦穆夫人求情,秦穆公又把晋惠公送回了晋国。但也证明了秦穆公的实力,和对周王室的尊重。

而楚庄王则以“问鼎”成名,也算得到了天下承认。周定王元年,楚庄王八年,楚庄王陈兵洛水,向周王室示威。周王室派王孙满慰劳楚军,楚庄王问“鼎之轻重大小”。王孙满设词应对,楚庄王退兵。也证明了楚庄王的实力,和对周王室最后的尊重。

至于其他什么郑庄公、宋襄公,都是矮子里面拔高个。很难有什么名实之说。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霸与雄所遵循的道德准则不一样。

其他网友回答

要不叫战国七霸、春秋五雄?

别扭不?

霸是什意思?霸主、老大、说话管用的扛把子。

在春秋是被人推举当诸侯的盟主在才能称霸,是受到周天子的认可的。

当老大手底下有一群小弟这是标配,而且霸主是在某一时间段诸国公认的大哥。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都是这样的,都是一时大哥。

战国的国家不多了,说话管用的也就这几个。相互打仗、相互争锋,这叫雄。

所以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春秋五霸没毛病。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春秋五霸为什么不叫春秋五雄.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