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究竟是怎么死的?
优质回答
公元618年4月10日晚,一片昏暗,江都城内的叛军开始行动了。冲在最前面的杀猪佬司马德戡,只见他熟练地偷出御厩马,将磨好刀麻利地带在身上;元礼、裴虔通见 ‘ 二把手 ‘ 动作干净利落,立即去阁下值班,负责大殿以内能畅通无阻;唐奉义负责城门这块,并让守门的士兵不用锁城门。
三更,东城。
司马德戡召集了几万人马一起点火,多数是关中骁果军,一时间城内外互相呼应,江都城的整个夜空都亮了起来。
江都宫。
失眠的杨广还没睡,看到宫城外满天通红,又人声嘈杂,就问值班的裴虔通出了什么事情。
裴虔通说,宫外草坊失火,大家都在救火。显然,他在撒谎。
巡夜的候卫虎贲冯普乐做梦都没想到,会被宇文智及和孟秉亲率的叛军干掉,城内的各条街道全部被控制了。
十五岁的燕王杨倓(杨广的孙子),首先察觉情况有变,原来往常一般是天一黑,有岗哨的一般就会轮换完毕,可现在一个人都不见了,相反不用设岗哨的却设了岗哨。
他躲过岗哨,穿过芳林门边的水闸进入宫中。刚抵达内殿大门就被裴虔通拦住。杨倓以中风为借口想面见爷爷,裴虔通说这么晚了皇帝早就休息了。最后杨倓干脆跪下来请求能进去见见爷爷,裴虔通十分狡猾,见糊弄不过去,索性将他关起来。
次日清晨,东城城门口。
司马德戡率叛军入宫中,在大殿门口,让裴虔通换掉殿内所有侍卫,然后让他带几百骑兵进入到杨广的卧室 — 成象殿。
成象殿内值班宿卫听到马蹄声,大呼有贼,吓得裴虔通差点掉下马来,赶忙原路返回。
并下令关闭所有宫门,只打开东门,又下令成象殿宿卫放下武器,都离开内殿。
正在焦急等待的司马德戡,见裴虔通这么快就回来,知道出事了,全身紧张得说不出话来,等到裴虔通成功撤掉杨广的宿卫,他那颗跳到嗓子眼的心才重新放下来。这时右屯卫将军独孤盛前来质问裴虔通,为什么私自带着不明不白的人员出现在宫城禁地?
裴虔通也不和他废话,立即指挥骁果军乱军杀上去。
作为禁军以及特种部队,骁果军的战斗力非同一般,很快就将独孤盛等十多人砍成肉泥。
实际上,独孤盛和宇文化及有着同样的头衔、同样的权力,只是他的部队早就跑光了!
尽管墙倒众人推,可是还是有忠臣的。朝散大夫独孤开远就亲率数百殿内侍卫前往玄武门,希望杨广能率领大家一起杀贼。可是,无论城门外的这些忠心的将士怎么做,殿内都没有任何回应。当时关中的天气已经有了寒气,但是比寒气更寒的是将士们的心寒。见长时间无人回应,几百将士只好散了,只剩下独孤开远一人呆在那里。
不过,由于他的忠心,骁果军叛军并没有杀他,也没有抓他。
在杨广还是晋王时,就亲自挑选数百武功高强的死士来当自己的贴身护卫,当上皇帝后,将他们改名为 ‘ 给使 ‘,统领是沈光,驻守于玄武门,以防万一。
这是杨广人身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可是,宫内却出现了内奸 — 司宫魏氏。杨广十分信任她,现在却假传圣旨,让全部 ‘ 给使 ‘ 放假出宫。
毫无防守的玄武门,就这样落入叛军之手。
杨广才知兵变,急忙逃入西阁。
内奸魏氏还为元礼、裴虔通等叛军开门,曾伺候杨广的一个美人还亲自为他们带路。
校尉令狐行达第一个拔刀冲上西阁。
躲在窗后的杨广问:’ 难道你也想杀我吗?’
令狐行达随即被镇住,连忙回答:’ 臣不敢 , 不过是想奉陛下西还长安罢了。’
杨广只好走出来,第一眼就看见亲信裴虔通 , 问 ‘ 我待你不薄 , 也信任你 , 你有什么仇恨要背叛我呢 ?’
裴虔通只好恭恭敬敬地回答:’ 这不是臣的本意 , 之手关中将士思乡急切 , 想让陛下快点回京师。’
杨广叹了口气,又说:’ 我又未尝不想回去呢 ? 只是长江上游运粮米的船没到啊 , 现在我同你们回去吧。’
裴虔通没有回答,只是让手下看好皇帝。
天完全亮了之后 , 宇文化及率参加兵变的大小将领 , 文臣武将抵达朝堂 , 并被拜为丞相,立即派人 ‘ 接 ‘ 杨广来朝堂 ‘ 主持 ‘ 大局。
看见杨广 , 宇文化及随即大声呵斥:’ 怎么让这么个东西出来了 , 赶快拉回去结果了。’
杨广面不改色,只是问:’ 虞世基在哪儿?’
叛军马文举答道:’ 已斩首。’
裴虔通、司马德戡等将杨广又带回成象殿。
杨广知道自己大限已到 , 指着裴虔通、司马德戡和马文举等人问 : ‘ 我有什么罪过 , 诸位为何要如此 ?’
马文举答 :’ 你抛弃宗庙 , 四处巡游 , 对外不停征讨 , 多少壮丁死于刀下啊 , 弱女填尸于沟壑中啊 , 四海之内人民失业 , 盗贼蜂起 ; 可你却亲小人 , 任佞臣 , 掩饰自己的过错 , 拒绝任何忠言 , 如此你还能说无罪 ?’
隋炀帝是怎么死的?
优质回答
隋炀帝在历史上毁誉不一,留给后人的形象是与秦始皇一样的残暴、荒淫,被称为暴君。他的结局也非常悲惨,被自己的禁军缢杀而死。
客观的说,隋炀帝是一位志向远大的君主,处处以秦皇、汉武的功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将自己的统治年号定为大业,《隋书?炀帝纪》说他‘’尚秦汉之规摹‘’,并非客套话,而是有充分历史根据的。在他当政的十余年里,大力发展交通,开发国土,拓展经济,致力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开凿大运河,打通丝绸之路,开发西域,远征辽东;在政治上,积极推行改革,完善三省制和科举制度。所有这些,都为后世经济政治发展奠定了不朽功勋。
但是,由于隋炀帝急于求功,总是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劲头来抓发展,不顾国力,不惜人力,结果导致百姓民不聊生,逐渐失去了人民对他的支持,统治集团内部也与他离心离德。在北方,各种起义和军队叛乱不断发生。在这种政局动荡的形势下,隋炀帝仍然不放弃对辽东的攻伐,结果大败。失去人民支持,失败后的隋炀帝不敢北归,而他的禁军部队多是关中之人,大家吵着要回关中。禁军首领司马德戡见众将领情绪激烈,知道压制不住,于是索性煽动禁军叛乱。大臣宇文化及见有机可乘,便授意部将令狐行达在大业十四年(618)指使叛军将隋炀帝抓住缢杀。
有望成为千古一帝的杨广,为何最终落得国破家亡?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杨广之死,隋朝灭亡,为时代的发展所致,隋朝刚刚成立,万事俱备只要建设,可是杨广此时开展了大量建设事业,例如大运河,征服朝鲜,突厥,等等,这些都是劳民伤财的大工程。此时国内反对力量正待机而动,姨老表唐王李渊也在摩拳擦掌,伺机而动。暴政迅速加剧了隋朝灭亡。
感谢邀请!
如果对历史没有深切的了解,一般会认为杨广一无是处。教科书上就是这么说的。但事实上,真实的杨广并没有那么的不堪。甚至于,他所做的功业,千年后的今天,也依然受惠。
坏只坏在他是个亡国之君,于是正好用上了“成王败寇”这一历史规律,被后人贬低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或许他真的有望成为千古一帝,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只可惜,现实却是让他最终国破家亡。其原因当然有很多,而最为关键的便是他这个人过于急功近利了。
他的急躁有两个方面,一为大兴土木,二为穷兵黩武。这两项,都是会严重影响国家经济秩序的。
你大修宫殿,不单单花掉了大把的银子,而且还动不动就征役农夫,这自然影响到了生产,并且还大失民心。你是有见识,有眼光,可是普通百姓的思维达不到你那样的高度呀。
还有就是南征北战,又不知道让多少家庭破碎。你若赢了,倒也罢了,可一旦输了,那就不好收拾了。你三征高句丽,都落得个惨败的下场。这也是直接导致亡国的最大原因。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你这么急,一不小心就动摇了执政的根基。为什么这么急,估计杨广是巴望着做出成绩来给世人看吧?毕竟,他这个皇位是用了些不太光彩的手段得来的,心里难免会有阴影,难免会做贼心虚,需要一些丰功伟绩来冲淡它。
历史上真实的杨广是怎样一个人?
优质回答
一个外国人对杨广的评价
首先声明:本人绝不是广告商,也不是为下面这个人作广告的!主要是非常认同崔瑞德这个英国人的观点!现转发给爱好历史的朋友们!以供借鉴,仅次而已!
崔瑞德(Denis Twitchett)是丹尼斯?克利斯平?崔瑞德的简称,文名杜希德,1925年9月23日生于伦敦,最初研究地质和地理学,《剑桥中国史》主编,发起人,2006年逝世。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对这个历史上称为隋炀帝的人的性格刻划是非常困难的,除了一些模糊的感觉外,人们不能期望在集中把他说成是古典的“末代昏君”的大量被窜改的历史和传奇后面,对此人的实际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历史文献把文帝的谨慎节俭与炀帝的放荡挥霍进行对比,但从下面建设东都和完成运河体系这一节可以看出,这种鲜明的对比过分夸大了。民间文学把炀帝描绘成荒淫无度的人——以各种异想天开的方式沉迷于女色。但人们会发现,即使怀有敌意的修史者也不能掩盖这一事实,即他的正妻,一个聪慧和有教养的妇女,从未遭到他的冷落而被宫内其他宠妃代替,她始终被尊重,而且显然受到宠爱。隋炀帝毕竟是一位美好事物的鉴赏家、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和独具风格的散文家,他可能有点像政治美学家,这种人的特点可用以下的语言来表达:“的确,自欺欺人也许是一个规律,因为带有强烈的艺术成分的政治个性具有一种炫耀性的想象力,它能使其个人的历史具有戏剧性,并使一切现实服从野心勃勃的计划。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关于他(杨广)对三个年长资深的批评者采取的粗暴行动并在607年将他们杀害之事,我认为并无夸大;而这一年正是颁布刑罚较轻的新律之时。这些严酷的措施预示着以后几年不幸地加剧的暴虐行动方式的来临。即使我们姑且假定处决先皇的三个主要政治家的指控有一定的根据,609年年迈的薛道衡因含蓄地批评时局而被蓄意判处死罪之事,也肯定使炀帝的执政由此进入了更黑暗的第二阶段。“儒家修史者对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写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民间传说、戏剧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观众的随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人民生活在一个无节制地使用权力、有豪华宫殿和享有无限声色之乐的世界中,只能产生这种感情上的共鸣。在中国的帝王中,他决不是最坏的,从他当时的背景看,他并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适合巩固他父亲开创的伟业,而他在开始执政时也确有此雄心。但是他希望历史会肯定他的执政以及他追求豪华壮观的欲望,这就使他的判断力不能发挥出来。那种骄奢淫逸的作风只能使阿谀奉承之辈得势,而他周围确有这样一批人,这对他是致命的。远征高丽——这种企图的目的我相信是合理的,即使是传统的——随着每次失败,却使他越来越着迷,而着迷对于拥有最高权力的专制君主及其统治的人民来说往往是致命的。”
从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隋炀帝杨光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
在位期间开疆辟土、修建京杭大运河、改革官制开创科考、尊儒重道弘扬圣学,为大唐盛世打下了根基。
可惜急于求成,好大喜功,最后民不聊生,所有宏大抱负被民意击碎。加上自两晋以来,门阀兴旺,各政治军事集团势力鼎盛,中央政权尚未完成真正的权威统治,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奋起,最终为中华文明留下了居多遗产,也留下千古一“炀”。
隋炀帝杨广明知李渊可能造反,为什么始终没有下手除去他?
优质回答
亲戚关系,不好下手
以杨广的才智,应该知道李渊是有能力有野心的,肯定也是时刻防着李渊。只是在隋朝末年国家风雨飘摇之际,也只能把太原留守这个位置交给自己的表哥了,更别说除去李渊了,杀了李渊,又能派谁来抵御突厥呢,只是杨广想不到的是李渊竟然选择勾结突厥,直接将掣肘变为了助力。
从不亏待下属的杨广,为何最后却死在了最信任的人的手上?
优质回答
一个帝王的个人能力,决定了他当皇帝的下限;而他对不同意见的容忍程度,则决定了他的上限
公元616年秋,得知龙舟建成,隋炀帝杨广兴冲冲地准备东下江都。
右候卫大将军赵才劝阻,被他关进大牢;
建节尉任宗力谏,被他当庭打死;
奉信郎崔民象再谏,被先行卸掉下巴、其后斩首;
途中,奉信郎王爱仁劝阻、请杨广返回关中,被斩首;
到了梁郡,有人拦车劝导,斩首……
接连这么多“不听话”的人被杀掉后,再也没人敢唱反调。杨广在宇文化及、宇文智及等亲信的簇拥下,裹挟着大部分朝臣,在十多万精锐骁果军(御林军)的保护下,浩浩荡荡往江都开拔。
但讽刺的是,随着杨广带着大军东进,身在太原的表哥李渊趁虚而入突袭长安、轻松占据了关中地区,并以此为基地抢占天下;
就在一年多后,杨广被当初拥护自己南下的宇文氏兄弟等人弑杀。临死前,他还愤愤不平:“朕确实有负百姓,但对你们这些人却是有求必应、高官厚禄从无吝啬,怎敢背叛我?!”
杨广自认为死得很憋屈,但实际上一点儿都不冤。这里姑且不提“巡游不息,外勤征讨,内极奢淫”等司空见惯的罪名,他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违反了“帝王之术”的基本准则,已经注定了自己惨遭背叛的结局。
先秦的法家,可被视为最勤恳的“帝师”,他们苦心孤诣、费尽心思地从各个角度出发,总结出怎么有效地驾驭臣民,既能让他们为自己干活出力,又能防止被其蒙骗、忽悠。其中,以韩非子尤为系统。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里,列举了帝王驭人的七大要点,包括被人津津乐道的疑招诡使、挟知而问、倒言反事等经典“腹黑”套路。但这里面的第一点,就是“参观”: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
啥意思呢?
君主观察、听取臣子的言行,一定不能轻易下结论,最好能加以验证再做判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获取信息,如果只询问某一个、某一伙人,很容易受到蒙蔽。
用咱们熟悉的方式来理解:一个领导者,必须得允许下属发表不同意见。
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的认知都会存在盲区;古时候,那些至高无上、对一个帝国拥有生杀予夺大权的帝王同样如此,至强、至辩、至明的理想圣君几乎是没有的。因此,那些为人称道的英明之主,大多有一个共同点:能够容忍臣民发表不同意见,即使它是错的。
千古一帝秦始皇足够霸气,但我们也要知道的另一面。尉缭曾评价:“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外形让人胆寒的他,却也会低声下气地对待一个平头老百姓,只因对方所言对自己极有价值。
再比如刘邦,在英武逼人、霸气横溢的项羽面前,就像个小混混,但他能够听取陈平、张良、萧何、韩信等一群天纵英才的意见;相反,项羽身为不世出的军事奇才,却以独夫的形象哀叹着“时不利兮”挥剑自刎;
西汉多明君,其后的文、景、武无不是虚心纳谏的君王,三国的曹操、刘备、孙权都留下了礼贤下士的典故,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更是被传为佳话。
可以这么说:一个帝王的个人能力,决定了他当皇帝的下限;而他对不同意见的容忍程度,则决定了他的上限。这就是历代王朝经常进行制度、机构改革,但“谏官”却永远存在的原因。
而杨广则是个难得的反面典型。
论天资,他自小就“美姿仪,少敏慧”;
论努力程度,他“好学, 善属文”;
论才学,他学富五车,仅因个人爱好,就数十年如一日、组织文人编纂了数十万卷书籍;
论资历,他少年时就被父亲委以重任,安排了当时最好的幕僚团队帮其体验生活、建功立业,“南平吴会,北却匈奴”,个人业绩在诸兄弟中最为成功。
然而,就如《隋书》所说的那样,他“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就是因为太聪明了,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极度自信、自大、唯我独尊。
隋文帝杨坚其实给杨广留下了雄厚的人事班底,高颎、苏威、杨素……这些都是能够独自撑起一个政权的牛人。但除了刻意对其逢迎的杨素外,高颎由于批评其作风过于奢靡,被以“妄议朝政”为名诛杀;苏威如实汇报全国各地民乱四起的事实、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却被扣上了“老革多奸,以贼胁我”的帽子,虽然侥幸躲过一死,却被免为平民、一家三代被拉进公务人员黑名单。
对国家宰辅尚且如此,本文开头赵才、任宗、崔民象、王爱仁等人的遭遇就不难理解了。
而杨广信任的,就是那些投其所好、刻意逢迎之人,最典型的就是守文述以及他的俩儿子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史书称,这俩兄弟“皆无赖”,但因自小跟着杨广为伴,从此飞黄腾达,不仅能迎娶公主,甚至犯了死罪也能被赦免。
最终,杨广在杀死了无数反对者之后,却死在了奉承者的手下,实属咎由自取。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即使不是帝王,我们身处复杂的职场,也要留心“正直难亲,谄谀易合”的道理。当一个人随时对你奉承、说好话,那可千万要打起精神,不要被糖衣炮弹迷惑;相反,有些人即使挑你的刺,但并不是毫无理由的人身攻击、颠倒黑白,我们其实都可以平静下来换位思考:难道自己真的存在这个毛病?
在任何时候,如果只是被人唱唱反调,其实并不吃亏。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真实历史杨广是被谁杀死的.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