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之梦隧道(黑泽明之梦影评)

如何评价黑泽明的电影《梦》?

优质回答

《梦》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很明显的包含:祈祷世界和平、反对战争、保护自然环境 。黑泽明的电影镜头很宽广,有很多长景、全景的镜头,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是色彩十分绚烂,想象力十分丰富,寓意的表达也很深刻。是一部很美丽的电影。本片在故事的整体构架上已经完全脱离了情节性因素而转入对生命的深层思考之中,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配合卓越的视觉特效表现了梦境中的不同世界。所有的梦似乎都表现出人类迷失和不确定的主题,但本身又充满了一种绝望的缅怀。

为什么提到日本电影就必须要说黑泽明?他厉害在哪儿?

优质回答

1910年3月23日,黑泽明生于日本东京,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制作了30余部电影,而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影片《罗生门》。在黑泽明去世后,关于他的作品和他本人的分析、解读不计其数,甚至《罗生门》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关键词,被频繁提及。

黑泽明从未否认过个人生活、时代历史对其创作的影响。在很多对黑泽明的研究中,关于他的兄长丙午对他电影生涯贯穿始终的影响,是无法轻轻略过的。东亚史学者保罗·安德利尔在《黑泽明的罗生门》一书中,分析和探究了这一问题, 黑泽丙午的影子是如何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徘徊不去。

黑泽明自己也曾讲过,默片时代的著名辩士德川梦声死死地盯着他,好一会儿才说:“你和你哥哥的模样完全一样。不过,你哥哥是底片,你是正片。”

今天是黑泽明诞辰110周年,我们借这篇书摘以纪念这位电影大师。

《黑泽明的罗生门》,保罗·安德利尔著,蔡博译,九久读书人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6月版。

在拍摄《罗生门》近三十年之后,黑泽明写了一本自传。其中除了他的邻里生活、学校轶事以及他童年时期的亲密好友之外,他只侧重描写了自己踏入电影行业之前的某些特别片段。

比方说

(正如我们读到的)

,关于1923年大地震的细节,1919到1929年间开始出现的默片,以及关于有声电影出现后日本“电影解说”行业日渐衰败的连篇累牍的描绘。黑泽明小心翼翼地重建了他哥哥自1920年代起与同居女友以及他们的孩子

(然而在自传里并没有提及)

一起生活过的那条神乐坂的破旧街区。1932年春天,黑泽明遭遇了生命的低谷,受到了情感和经济上的双面夹击。是丙午拯救了他,在那拥挤不堪的长排房里收留了贫困潦倒、没有工作的弟弟。这本自传着重描写了这对兄弟最后短暂的相聚,紧接着就是丙午的悲惨结局。

然而,在自传中黑泽明并没有写出所有的事实。或许是他太过内敛,抑或他需要保护自己和家族的声誉,因而他没有写出全部的,或者说,更加真实的事实。但这并不会让我们对他感到失望或由此将他看轻。自传是一种以全面披露作者生活自居,进而又有所保留的文体。就如卢梭和弗洛伊德所提示的,自我剖析是一种比纯虚构更具有欺骗性的叙述。

但黑泽明在他的自传中无法触及或不愿触及的东西,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最后还是出现在他的剧本和电影里。剧中主要角色皆“根据我所熟知的场景和人物,在不经意间,突然就这样倒造了出来”。另外,他也承认有时在最后剪辑阶段时,会有灵光一现的情况:“无论如何,在我导演的每部片子里,都有一部分的自我投射在银幕之上……无论我想拍摄的是谁或什么场景,总会呈现一个更加真实的自我。”

毫无疑间,这些映射也出现在《罗生门》和《生之欲》的情节设计之中。这两部电影都是从发现一具尸体开始, 并且目击证人皆做出了自己能说或者想说的证词:每个人的版本不尽相同,且往往都对自己更加有利。《七武士》中则反复出现了争抢掠夺的混乱场最,让我们透过事件的疑云,去判断是否所有的外村人都是坏人,又或者坏人早已渗透进这个村庄并一直存在其中。

黑泽明在拍电影。

在不断的回溯和循环反复中,我们发现自己被困住了。我们也不禁自问起黑泽明电影里的那些角色提出的疑问。到底发生了什么?谁犯下了这样的罪行?谁是获益者?现在必须做什么?同时,无休止的怀疑缠绕着我们,让我们似乎迷失在黑森林里,无法断言自己为何会在这里,抑或怎样才能找到出路。

在拍摄《罗生门》时,黑泽明仿佛也有意识地展开着另外一种回溯:即无声片在日本的制作和发展历程。他曾经与他那出色的摄影师宫川一夫进行过深入的交流,关于怎样能用一种默片风格,用黑白以及黑白间的过渡色调把电影划分成三个空间:黑色空间是大门,白色空间是衙门,然后使用阴影

(介于黑白之间)

来塑造森林。

这是在有意识地运用黑白的单调效果。但黑泽明意欲追寻的默片风格,绝不是拍摄一部带录音的黑白片就能实现。他曾提到,日本默片时期的电影堪称奇观,因为银幕上的画面有自己的位置,而声音也拥有独特的地位。“声音和画面应该对立吗?”黑泽明问道,并举了一个哭泣女人的例子加以说明,此处的声画对位应该是使用除了哭声之外的任何声音。他继续说道:

当有声片出现后,电影改变了。它们模糊了画面和声音的不同,因为有声片尝试将二者结合……美国电影尤其注重声画融合,就是为了所谓的“连续性”。起初,日本电影和观众并没有这等想法。

换句话说,早期的日本电影观众并不期待他们的所见所听出于同一位置,无论是出于客观原因还是主观感受。相反,他们可能会在某个不经意的地方产生兴奋点,这是因为观众看到的场景和现场解说者的声音之间出现了反差。这就是日本默片时代像黑泽明的哥哥那样的辩士的影响力了。那些辩士们一般站在舞台的一角,毫不起眼,其生动的声音却能让银幕上机械放映的画面逊色不少。

《罗生门》剧照。

《罗生门》开场出现的大门,在电影中不断重现,并保持其姿态和力量直至尾声。这种重复的缘由并不清晰明了。毕竟大门从来没有取代过三个“主要”角色——土匪、 武士和武士之妻——的地位。那场犯罪

(抑或当时我们认为的犯罪)

也发生于别处。片中最生动的镜头片段和最华丽的场景则都是以森林为背景。然而这座大门还是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并不是因我们所见而是因我们所闻,我们一面聆听一面对眼前看到的影像产生疑感。在这座大门下汇集起的人和故事,自身释放出了一种戏剧张力,这与华丽的辞藻、完整的叙事结构或精巧的情节全然无关。

黑泽明知道要让《罗生门》实现记忆中默片的效果,仅靠黑白电影的拍摄手法是不够的。他最早的观影记忆便是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东京影剧院,当他看着画面同时听到声音,有时候还能听到哥哥的声音。因此,复制出他所熟知的默片风格,就像是用业已失传的拍摄手法做试验,其中必定充满了对亡兄的回忆。

毫不意外,在《罗生门》的开场,除了倚重黑白影像之外,黑泽明还力图将大门构建成一个口头叙事的空间。这样,黑泽明就为角色们讲述故事创造了场所,就像是过去“辩士”的舞台。

黑泽明和设计团队、摄影师一起,首先框定好《罗生门》的视觉场景,调整白平衡,再依照剧本里每个特定场景的不同要求营造明暗效果。但他还需要某些更富戏剧性的元素,以便讲述这个并非发生在一时一地的故事。《罗生门》不是一部将背景设定在遥远古代的常规“时代剧”,它同时讲述着我们当下的失落的世界。黑泽明深知这样的故事必然要突破严肃历史题材或内心现实主义的圭臬,为此他使用了默片中常用的手法——寓言。

《罗生门》剧照。

事实上,《罗生门》只有三处场景和六个角色,而且,除了“臭名昭著”的土匪多襄丸之外,其他角色都没有名字。而即便是中断戏剧叙事的抒情片段——波光粼粼的小溪和枝叶间流淌的光线——似乎也都充满了紧张感和悬念。优雅形式所营造出的美感在此让位于一股更加迫切的力量,它将电影带入历史的纵深处,甚至是个人的经历中,就仿佛黑泽明最想讲述的那个故事内核,并不根植于艺术,而是潜藏在其迷思和生命当中。

毫无疑问,黑泽明是在开始筹备拍摄《罗生门》之后——用他自己的说法,当“这个门在我脑海中越来越大”——才意识到这个拍摄项目的规模。他意欲呈现的也并非一处废墟,而是对历史上多次废墟景象的叠加,其中两次便是他在20世纪里亲眼所见。他准备讲述一个更加个人化的故事,这个故事与失去、羞耻和困惑有关,令人战栗同时亦暗含希望,他期盼着对遥远年代的追寻,能为疮痍满目、颓败消沉的当下注入些许新的活力。

为了让影片符合时代特征,黑泽明及其团队对平安时代后期进行了深入调查。但他也回溯了1920年代和当时的文化氛围,希望能用黑白影像创造出所谓“沉默”年代的特征。这类电影似乎自带光晕

(aura)

,且带着特别的承诺:华丽的摄制、银幕上角色的命运犹如史诗或悲剧中的英雄一样跌宕起伏;与之相伴的则是银幕外的另一个角色,他用自己的声音对画面进行讲述,且往往让故事增色不少。

当黑泽明第一次在东京的影剧院看到鲁道夫·瓦伦蒂诺和丽莲·吉许时,他们对他而言不仅仅是耀眼的外国明星,也不仅仅是充满异域风情的影像。黑泽明可以感受到他们作为人的存在,因为他们的声音可以通过现场的声音表演被“听到”,而且他们还是讲日语的!“辩士”在那里不仅讲述了故事情节,也模仿着其中的角色。这样一个讲述者,就站在舞台左边的空位上,昏暗的灯光使其面目模糊,从电影开场一直讲述到落幕;他以其富有魅力的声音为不同场景中特定男女演员的悲喜配上相应的声调。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即便是最著名的辩士也极少出现在观众面前。

哥伦比亚大学前东亚系主任保罗·安德利尔。

对于年幼的黑泽明来说,当他坐在黑暗之中观看《血与砂》

(Blood and Sand)

或者《暴风雨中的孤儿》

(Orphans of the Storm)

时,他听到的声音中有一个来自他所亲近的人。无怪乎他会对曾经看过的那些电影情有独钟,也无怪乎他要执意重返1920年代,即便此时他已为战后的日本电影指明了新方向,也不管他将面对多少质疑和责难。毕竟,这名辩士同时也是他的哥哥,曾向他推荐并解说过十余部默片,正是这些经历构成了黑泽明视觉和听觉记忆的内核。

在有声电影早已占据市场,而他自己也已开始在电影界做学徒时,辩士戏剧性的存在一直在黑泽明的内心回荡着。当他着手创作《罗生门》并为电影设定主角时,他安排了一个普通的樵夫角色作为故事的主要讲述者。樵夫讲述的事实很可疑,甚至就是在撒谎。然而到了影片的结尾,我们意识到他才是电影中真正的英雄。

在黑泽明漫长的电影生涯中,经常会有记者、评论家问起,他为什么会成为一名导演。刚开始,他简单地回答道:“kanzenniguzen da na

(这完全是运气)

。”有时,当提问者

(比如大岛渚)

一再追问他与亡兄的关系时,他便会拂袖而去,似乎这样才能转移大家的注意力,假装那场家庭悲剧从未发生,而让其亡兄能够好好安息。实际上,就如德国电影人维姆·文德斯所注意到的那样,在黑泽明各种类型的电影中他极少描绘家庭,就好像他将这类题材的拍摄全都让给了小津安二郎或者松竹公司特有的“家庭剧”系列。

但在不经意间,黑泽明还是会说起他哥哥的某些事。在他拍摄的电影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两个垂死挣扎的帮派分子,一位警察在追查一个杀人犯,受雇的武士守护村庄免于强盗的侵犯,巫女口中发出死去男人的声音,山顶别墅里的有钱人被迫听从一个落魄底层人的赎金要求——而在这些表象之下, 某种家庭剧似乎正在悄悄上演。

黑泽明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成为导演的冲动是机缘巧合的结果。1935年的一天,他刚好在报纸的分类广告中看到了P.C.L.电影公司招考电影副导演的消息。很久之后,在他名气达到巅峰之时,他才简短地说道:“我对电影的一切了解,都是来自于我的哥哥。正是他的生命、他的存在,使我爱上了文学和电影。”

他的小学同学即后来《泥醉天使》的联合编剧植草圭之助曾描述过,他曾经看到黑泽明自己一个人站在那儿,身旁却好似有另外一个影子。黑泽明自己也曾讲过,默片时代的著名辩士德川梦声死死地盯着他,好一会儿才说:“你和你哥哥的模样完全一样。不过,你哥哥是底片,你是正片。”无论德川梦声是什么意思,黑泽明一直坚信“正是有我哥哥这样的底片,正是有他的栽培,才有了我这样的正片”。

一个可以忍受或者寻求暴露在阳光之下,而另外一个只能拥抱阴霾,直至堕入黑暗。

本文选自哥伦比亚大学前东亚系主任保罗·安德利尔所著的《黑泽明的罗生门》,由出版方九久读书人授权刊发。

黑泽明和张艺谋谁是亚洲第一导演?你认为谁更出色?

优质回答

毫无疑问是黑泽明,虽然在情感上更倾向于张艺谋!在日本的导演中,不仅黑泽明,还有小津安二郎对亚洲和世界的电影都影响深远,而一个导演的影响力也基本奠定了他的伟大程度!

从影片上来说,黑泽明导演过《罗生门》、《七武士》、《生之欲》、《乱》、《影武者》等伟大的影片!而这些影片,深远的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如集体英雄电影,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黑泽明《七武士》的影响。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受到黑泽明《战国英豪》的启发。西部片大师莱昂内,也是在黑泽明《用心捧》的启发下完成的。

好莱坞的很多影片和导演都受到了黑泽明的启发。

而再看张艺谋,他虽然也很优秀,也基本代表了我国电影的最高水平。但是他至今还没有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而黑泽明获得过两次,一次是日语,一次是俄语!

张艺谋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限,而且黑泽明还是张艺谋的偶像,在《英雄》和《影》中,都能看到张艺谋对黑泽明作品的模仿。

而黑泽明完成这些成就,还比张艺谋早了将近30年。

无论从获奖还是对世界电影的影响力,张艺谋都和黑泽明有很大的差距。

再看对国内电影的影响,这点上张艺谋的表现基本和黑泽明有点接近!比如张艺谋在文艺片上获得过很多国际大奖,在国内电影人中他无疑是优秀的,并且通过《英雄》拉开了国内商业大片的序幕。

但是就综合实力,影响力,黑泽明比张艺谋伟大!

亚洲第一导演是小林正树

日本有哪些精彩的电影值得推荐?

优质回答

有日本奥斯卡之城的“日本电影学院奖”在日本电影极具分量,下面美剧贩为大家推荐几部好看的获奖电影。

2010年获奖影片《告白》

这部电影在国内也非常出名,讲述的是一名女教师为女儿复仇的故事。其中对于青少年毫不掩饰的“恶”的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自己的欲望,将人之初性本恶的罪施加于一个年幼的小女孩。

迫于青少年保护法的效力,女教师不得不精心策划一系列针对青少年黑暗心理的复仇。影片最大的优点在于将校园问题带出校园,不以学生和教师或是教育体系的矛盾,简单粗暴地下判断,而是直面复杂的个人处境。

2008年获奖影片《入殓师》

如果说《告白》是倾向于人性之恶,那么《入殓师》送给观众的就是人类的温柔。本片也获得了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日本人总能抓住人类内心的那份感情,而且能用电影语言表达出来那种共鸣感,这次他们对于人生死亡的态度,深深地让世界为之感动,影片缓慢细腻,用最实在的真情打动了人类的灵魂。

有人说这是目前为止ta看过的泪点最多的电影,《入殓师》为我们展示了尊严如何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

2017年最佳编剧《你的名字》

去年大爆的日影,精细的阳光,飞扬的青春,美好的少年少女,还有理不清的缘分。新海诚用最美丽的画面,给人一种梦幻而不真实的感觉,带着所有观众做了一个最美好的梦,让我们为所有的少女心和中二病鼓掌。

细田守不知道题主是否知道。他在宫崎骏的动画之后,又竖起了一面新的旗帜。《狼的孩子雨和雪》、《穿越时空的少女》、《夏日大作战》等都是他杰出的代表作,在日本包揽了很多动画的奖项。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狼的孩子雨和雪 以女主花和狼人的爱情开始,以花对狼人子女雨和雪的爱与教育以及二者的成长为主体,以雨和雪做出各自的人生选择(做狼还是做人)告终。这部电影涉及了母爱,教育,选择,成长,邻里等多个方面,每处把握的都很到位。影片节奏相对平缓,更显细腻,其中有很多令人感动泪目和引人思考的情节,绝对值得一看。

穿越时空的少女 是一部爱情科幻电影,讲述女主真琴偶然摔倒后发现自己具有时间穿梭的能力,之后的剧情有点复杂就不剧透了哈哈。影片讲了一个戳心的初恋故事,也有很多有趣的情节和桥段,值得回味和思考。

夏日大作战 故事发生在古老的乡村古老的家族,但主题是现代文明诱发的危机。这部电影是一部合家欢类型的,说白了是一个大家族拯救世界,但故事仍然是很吸引人的,快乐、感动、思考同在。

总之每一部电影都很值得一看了,上面列举的是代表作,题主还可以看看细田守的其他动画电影。

《一步之遥》是一部怎么样的电影?

优质回答

作为百度百科专业影评人,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步之遥,是姜文导演一场自恋自毁的呓语狂欢

姜文导演作为电影界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总会以不可思议的方式燃起全民话题的狂欢。他才华横溢,孤傲袭人,电影作品虽然不多,争议却接连不断。他就像身居高塔中的帝王,时不时敞开大门接纳朝拜者进宫入觐;有时更像翡翠城名声远扬的魔术师,藏在暗室里,操纵着一串复杂的机械,向世人展示自己才是艺术界当之无愧的巨人。他到底是艺术帝王,还是奥兹国魔术师,观众可以自行判断。

作为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他可以随心所欲玩转媒体,也玩转电影,让自己玩得开心、嗨到极点,利用多年来积累的人气和名气,占据媒体的制高点,然后挥舞着一根魔杖,让每天的太阳照常升起。他也可以精心打造一个乌有之乡,用玩世不恭的手法撺掇出一场暴力革命,还向大众奉献出了“让子弹飞一会”这个人人喜欢的口头禅。他可以将部队大院里军二代的少年生活,浓缩成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也能将鬼子进村拍到惊世骇俗。

我们不能否认姜导对于电影艺术非同一般的理解力,也不能否认在他的电影里充斥着各种影射与隐喻。如果你喜欢姜文的电影,或许就是为了探寻他营造的电影迷宫内部的秘密,或许也是为了挑战自己的智力。当你欣喜地发现电影里隐藏的一个谜语彩蛋,并将之破解,你会沾沾自喜,有一种思维抽筋并且开天眼的感觉,仿佛又距离艺术天王更近了一步,又从比较牛逼朝更加牛逼更近了一步。即使看不懂,也要装作能看懂,并且还要挑灯夜战,用最晦涩的哲学语言,来阐述电影里表达的驰骋宇宙拯救苍生的宏大主题。

但是,有没有人静下心来想过,你获取的所谓对电影迷团隐喻的破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也许,人家拍摄这部电影,就是为了玩,就是为了简化到极致的乐。玩到上天揽月,下海捉鳖,玩到长虹贯日、日月无光,玩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抽了一根香烟的人,怎么理解“溜冰”的嗨?有一位哲学家在吸食白粉之后写下一句话:香蕉皮最好吃。你难道仅仅因为崇拜,就要费尽心思证明香蕉皮比香蕉更有营养?人家滴下几滴泪,你就当下了一场雨;人家打了一个喷嚏,你就当春雷滚滚。神是怎么造出来的?这就是答案。

明白上面所言,我们就可以对《一步之遥》进行肢解,瞧瞧在软玉温香的花域女总统的背后,隐藏着的到底是救国救民的高尚情操,还是仅仅为了玩得痛快而粗制滥造的一场呓语狂欢。

先用章回小说标题来概括这部电影的故事:

第一回,小武七受辱王婆面,马走日洗钱上海滩;

第二回,逍遥宫欲女争花魁,完颜英追男舍名份;

第三回,老男孩调戏大花痴,痴情女送命广寒宫;

第四回,项飞田失足吊马槽,吹牛王巧计救兄弟;

第五回,王天王演戏骂走日,黑侠客送钱堵金口;

第六回,光头哥阴谋杀兄弟,女武六搏命放情郎;

第七回,覃赛男追车撒子弹,小马哥堵枪诉平生。

七个标题就将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故事讲完了。

由此看来,《一步之遥》并没有多么高深,并且远没有达到姜导正常的艺术水准。走日、飞田也仅仅是象棋术语,被导演随手拿来玩玩罢了;竖钩、赛男用在女性身上,除了搞笑之外,还有一丝轻佻在里面。不过,对于一部只是为了自己玩得开心而拍摄的电影,这一切都在可容忍范围之内。但是如果自己玩得开心,还要强拉着观众山呼万岁、俯身膜拜,就有点过于自恋了。

整部电影充斥着漫不经心的闲言碎语,很多台词与故事主线毫无关系。开头耗时耗钱无数的真人秀表演,漫长到让人昏昏欲睡。观众看完电影之后,竟然对作为第一主人公的马走日的身份模糊不清。当他走投无路被杀坠楼的时候,我们还想急着追问一下:老兄,您到底是哪根葱啊?大清朝真的是你那瓶酒毁掉的吗?

吹牛和没边没沿的妄想占据了整部电影的三分之二,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这是一场有钱有闲土豪们的白日梦。以梦为题材的经典电影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梦》,其艺术水准却和《一步之遥》天上地下。黑泽明八十岁拍摄的《梦》,充满了忧患意识和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眷恋与发扬。反观《一步之遥》,充满了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整个故事表面上讲的是刺杀马走日,其实骨子里就是想告诉观众,电影演的是“众星捧月马走日”。俺就是牛逼,特牛逼,我即使把电影拍成垃圾,你们照样会乖乖买票来看。什么?影评人对我的电影出言不逊?嘟!大胆,影评人评论我的电影,就像太监讨论性生活。

如果要勉强为这部电影寻找一个主题,只有两个字:女人。如果换成四个字,那就是:民国女人。如今每一个稍微有点文化的人,都莫名其妙的对民国女人有一种病态的迷恋和膜拜,这种迷恋到极致的产物,就是所谓的“黄金时代”。

《一步之遥》里面,也是通过不同身份之人的嘴,大谈男人和女人,不过,迷恋的是七十年前的风姿绰约,说出口的却是低俗的乡村俚语。花域总统苦苦相恋一个身份不明的人,武大帅的老婆为自己的丈夫举行婚礼,男人娶老婆是为了解决地盘危机,女人找权力男人是为了改良后代,一切动物本能都被掩盖在花言巧语中,伟大的民国确实距离淫荡混乱只有一步之遥。

所以说,所谓迷恋,只是一个人脑袋抽筋之时产生的错觉;所谓自恋,那是有钱人抠脚丫子也会抠出火腿的味道;所谓自毁,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的人根本不把别人当回事。

一步之遥?玩得太疯了小心从天上掉下来。

有哪些影视作品中的预言成了真?

优质回答

这里要说一说周星驰的电影《破坏之王》,大多数人应该都看过,但还是稍微讲下剧情梗概,快餐小子何金银为追求阿丽,欲修习武功,结果拜了江湖骗子鬼王达为师,而随着剧情发展本作大boss断水流空手道大师兄登场,揭穿了鬼王达身份是曾经纵横东南亚的中国古拳法高手猛鬼筋肉人,直到被自己师父打断了腿,从此自暴自弃,坑蒙拐骗为生,鬼王达让何金银向大师兄挑战,大师兄接受了。

然而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要把不会武功的何金银训练成打赢绝顶高手大师兄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吴孟达教给何金银中国古拳法最高境界,也就是心理战术,说难听点不就是装腔作势忽悠人嘛…..

仔细想想,当今武林的那些太极、咏春大师,不就是这样吗(就不点名了….),什么术高莫用,什么接化法,嘴上先说得一套一套的,好像高深莫测,再摆出一副高人模样,再通过作假,比如什么注水西瓜表演内力震瓜,剪坏鸟的翅膀表演什么雀不飞,这位大师甚至上了央视,还要某位太极大师说自家气功能治疗劲椎病,一个个搞得神神叨叨的,结合中医哲学什么的,不就是所谓的心理战术吗?

再有这部剧的最后,何金银靠着心理战术和关节技勉强在大师兄手下支撑到了比赛结束,虽然输了,但没被大师兄打死打伤,大师兄十分愤怒,说自己比武这么多场对手没有一个能站起来的,在赛后还打了何金银,此时裁判奔雷手文泰来上前,说不把我奔雷手文泰来放眼里不是?然后爆衣亮了一身肌肉,花里胡哨,结果被大师兄一拳打翻。

文泰来被打翻后,在场的什么什么鹰爪门、白鹤门、八卦门一大票大师一齐发话说什么一山还有一山高,让大师兄不要欺人太甚,然后一个个的光鲜亮丽,好像都是世外高人似的,结果大师兄根本不把这些人放在眼里,表示,好你们一起上。

结果就是在场的所以的大师被大师兄一个人吊打。

这情景放当今武林,大家应该也知道了吧,一堆大师被徐某某一个二三流还带点残疾的散打运动员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大幻想家诺勒凡尔纳,所幻想的潜水艇、热气球、电报、电话、洲际导弹、机器岛,早已经成为了现实。​

也许你还想知道吴孟达微博的知识介绍。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黑泽明之梦隧道.jpg”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