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美国自然随笔创始者,《瓦尔登湖》为什么说“生活在湖边,就是幸福”?
优质回答
首先要了解《瓦尔登湖》的创作背景。
19世纪初期,美国正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经济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对金钱和物质的欲望吞食着社会的良心。为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惜以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机器声代替了鸟鸣声,水泥建筑代替了绿色森林,水土流失,田园荒废……自然生态的破坏与污染日益严重,也危及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此时,作家梭罗正生活在美丽的瓦尔登湖边,湖水清澈如镜,鱼儿游动自由、各种小动物随性出没、树木花草生机勃勃……大自然的美景,给予他身心的享受。他倡导回归自然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阐释。
梭罗认为人们单纯追求物质生活和感官享受,这不是真生活,起码不是健康的生活,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才是真正的生活,才是愉悦的所在。所以梭罗由衷地说:生活在湖边,就是幸福。他是把瓦尔登湖做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象征,主张追求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表达了人类接近自然,与自然融合的愿望,他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反思和保护观念,在当时是超前的。
“只要可以生存,他们会为了一杯朗姆酒就出卖他们所拥有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谢上帝,人们还无法飞翔,因而也无法像糟蹋大地一样,糟蹋天空。”梭罗在书中无奈并庆幸地写道。
梭罗这人有脑子,看见湖泊就高兴。呵呵,读一读海子的诗就明白了。
梭罗这人有脑子(作者,海子)1、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2、好在这人不是女性否则会有一对洁白的冬熊摇摇晃晃上路靠近他乳房凑上嘴唇3、梭罗这人有脑子梭罗手头没有别的抓住了一根棒木那木棍揍了我狠狠揍了我像春天揍了我4、梭罗这人有脑子看见湖泊就高兴5、梭罗这人有脑子用鸟巢做邮筒两封信同时飞到还生下许多小信羽毛翩跹6、梭罗这人有脑子不言不语让东窗天亮西窗天黑其实他哪有窗子梭罗这人有脑子不言不语做男人又做女人其实生下的儿子还是他自己7、灯火的屋中梭罗的盔——一卷荷马这人有脑子以雪代马渡我过水8、梭罗这人有脑子月亮照着他的鼻子9、那个抒情的鼻子靠近他的脑子靠近他深如树林的眼睛靠近他饮水的唇(愿饮得更深)构成脑袋或者叫头10、白天和黑夜像一白一黑两只寂静的猫睡在你肩头你倒在林间路途上让床在木屋中生病梭罗这人有脑子让野花结成果子11、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梭罗这人就是我的云彩,四方邻国的云彩,安静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12、太阳,我种的豆子,凑上嘴唇我放水过河梭罗这人有脑子梭罗的盔
——一卷荷马
.
有人看过《瓦尔登湖》吗,能通俗的讲一下大概是什么意思吗?
优质回答
你好,我是微星,我简单说一下我的感受。
1845年-1847年的两年时间,梭罗在瓦尔登湖独居了两年,这两年,他摒弃了市场交易,纯凭自然供给维持生存,竟然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这让他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积聚的欲望,正在不知不觉中掏空我们的生命。
比如说,衣服。
它最核心的功能本来是保暖,是避免你裸露肌肤,但现却逐渐成为个人身份高低的标志。
每年的各大T台、杂志、媒体不遗余力地把各类眼花缭乱的衣服品类推到你面前,好像在跟你说,穿上它,你就是最时髦、最与众不同的人。
然后有钱的人穿梭在各大时装周,没钱的人勒紧裤腰带买各种同款。
人就这样变成了衣服的架子,成为了衣服的奴隶,而慢慢忘记了,衣服的本来功能只是保暖而已。
《瓦尔登湖》这本书还有很多能够颠覆你现有认知的观念,让你重新审视现在的生活,走出人云亦云的罗圈,只是需要你耐心读下去。
我是微星初现,愿意与你一起读书、看世界,欢迎关注~
瓦尔登湖,一本极简主义之书
逆水行舟读书会
文化领域创作者
我和梭罗之间有接近200年的历史距离,但我却感觉和此人一见如故。
看梭罗的名著《瓦尔登湖》,它不是小说,没有什么故事情节。虽说是散文集,但经过翻译后的描写和议论也几乎让我看不下去。可奇妙的是,这本书似乎有一种东西一直把我吸引住。
30岁的梭罗没有妻子儿女,没有金钱,他像苦行僧一样,放下尘世,安家在瓦尔登湖边。自己盖木屋、刷灰浆,与自然相伴,与林兽为邻。听着在人类社会里听不到的各种鸟的鸣叫声,看着各凭手段的小动物的谋生生活,过着极度简单的生活。
衣服穿破了自己打个补丁,食物只需要面包和蔬菜。没有电灯,没有现代生活里的一切电器,白天耕种、看书,天黑就睡觉。他还算了一笔账写在书里,告诉我们他盖这座小木屋的花费可以如何的少。
早上,梭罗会外出耕种粮食和蔬菜,他说只要劳动一两个小时就能维持自己最低限度的食物需求。他认为人只要吃点面包、蔬菜,营养就足够了。为了获得非必需品,让自己付出额外的劳动和消耗是没必要的。
他中午会打个盹休息一下,醒来后再看两个小时的书。偶尔下午出去消遣一下,钓个鱼、打个猎,或者去拜访一下邻居。他认为人们所谓的“娱乐”和感官享受也是可有可无的,把劳动当作娱乐消遣就可以了。他喜欢钓鱼、打猎,这些活动对他来说,既是劳动又是他的娱乐消遣活动。
有一天,梭罗去拜访一个爱尔兰农夫。这个爱尔兰农夫租着地主的土地,每年只得到不成比例的报酬,生活拮据。但是这个爱尔兰人和梭罗想的不一样,他需要更多的食物,比如黄油、牛肉。为了满足这些欲望,他要比梭罗消耗更多的人体燃料,付出更长时间的如牢笼般的劳动来获得。上一个欲望被满足,下一个欲望又紧接着诞生,恶性循环,而这个爱尔兰农夫对此却不自知。因为现在吃上了那些以前吃不上的食物,所以觉得自己比当初在爱尔兰生活时过得更好了。
梭罗问农夫为什么不去钓鱼吃呢?农夫说他偶尔也去钓。梭罗马上邀请农夫一起去钓鱼。
结果那天,梭罗随随便便钓到了一长串鱼,农夫只钓上来一两条。农夫抱怨是自己的位置不好,运气不好,但就算和梭罗换了位置,农夫还是钓不上鱼。
梭罗认为这位农夫为了一些可有可无的欲望浪费劳动、浪费时间,把自己的一生耗费在生计上,是不明智的。他认为人应该勇敢一点,去追寻自己的本心,要敢于过自己梦想的生活。
瓦尔登湖,摄影师:斯格特·米勒
梭罗在书中大篇幅地描绘瓦尔登湖的美。瓦尔登湖,且深且蓝,清澈无比,物种丰富。四季的风景都饶有趣味。瓦尔登湖的美,与其他邻近的被人类破坏污染的湖泊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是如此美丽绝尘的瓦尔登湖也正日益遭受人类的破坏,让梭罗更坚定地认为,人类应该控制和降低欲望需求,求得大自然的健康,同时也求得人类自己的健康。
王东岳有本书叫《物演通论》,提出一个概念叫第弱代偿,认为万物不是进化,而是演化的过程。万物演化的方向是越来越弱,“生存度”越来越低。但是作为补偿,万物的属性越来越丰富,花样越来越繁多。人类文明也同样在这个规律之中,貌似越来越强,但是条件越多,科技越发达,个体依赖性越来越大,生存度越来越低,也就是说实际上,个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差。
梭罗所做的一切,仿佛就在反对这种演化,他把自己抛回接近野蛮人的状态,放下那么多依赖、条件,放下对物质的无度追求,为的是增强个体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从而过上自由的生活。这也正是我所理解的极简主义的内涵。
梭罗说这就像一个试验,告诉人类,我们的物质欲望的最低限度可以低到哪里。
当然,我们不至于要像梭罗做的试验那样极端。但我认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可以往梭罗的方向去靠,给物质生活做一些减法,让自己依赖的条件少一些。
我们可以试着学会放下一些可有可无的追求,逃脱一些不必要的人生枷锁,过上更加自由的生活,而不是做物质的、金钱的奴隶。
2018-10-25
-END-
By逆水行舟读书会
逆水行舟读书会,专注拆解书中智慧
有人说梭罗的《瓦尔登湖》很难读懂,这是真的吗?你有什么特别的阅读体验?
优质回答
感谢问答的邀请!回答不了,没有见过,更谈不上阅读和看法。谢邀!
谢谢小悟邀答美国作家梭罗这部超验自然主义作品!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一生支持废奴运动,他到处演讲倡导废奴,并抨击逃亡奴隶法,反对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并写下了许多政论。梭罗才华横溢,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笔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们便疯狂、贪婪的夺取、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开垦荒地的同时,大面积的森林植就随之消失,使得整个自然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污染。在这种情况下,1845年7月至1847年9月,梭罗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了两年多的时间,自耕自食,体验了简朴而又接近自然的生活,在思想中孕育了淳厚的时代感情,加上他深受爱默生的“回归本心,亲近自然,”思想影响,从而以此为题材写成了长篇散文《瓦尔登湖》(又译为《湖滨散记》)(1854),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瓦尔登湖》作品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瓦尔登湖》共由18篇散文组成,在春夏秋冬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描述了农民们及自己播种的希望、劳动的辛苦、丰收的喜悦;在这里,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是他的伙伴、松柏湖水是他的朋友、而读书更是一项崇高的训练。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几经循环,终于迎来了瓦尔登湖的开冻。作者这样盛赞道:“春天的来临,很像混沌初开,宇宙创始,黄金时代的再现。”,“春光来临之前的一切琐碎事”,都在春光的照耀下变得微不足道。”抒发表达了一种追求完美超越自然主义的原生态生活方式!
这是一部很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典范作品,因为值到今天,尽管我们都在致力于保护大自然赐给我们人类的这笔巨大财富,但还是有一部分人群同样在破坏着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所以他的意义不只是局限于某个国家某个作者在某个地方的生活、思想、写作时间和地点,而同样是告诉今天生活在人类地球上的我们,人与自然融合并存的意义和愿望!
所以,在这里我们要说,这部散文
集作品很好读懂、也很耐读,而且我们必须去读。
你认为《瓦尔登湖》哪个译本最好?
优质回答
徐迟,上海译文出版社。原汁原味……!
有人说“我收有大概十个版本的……,所以我的发言应该是比较有根据的吧。”收藏多少与发言权没多大关系,否则,最有发言权的当是一些大图书馆的管理员了。多个版本比较,能选出比较好的,但是,若说到翻译,只比较译本就不够了,毕竟不能只看句子是否通顺,风格是否文雅,读起来感觉是否流畅,更重要的是要看是否忠实于原文。所以说,离开了梭罗的英语原文,是没法评价哪个《瓦尔登湖》译本好的。
有人读了某种译本,就说这种译本最好。虽然读过一种,就可谈论它是好是坏,但是,只看一本,是谈不上“最”的。看了两本,只能谈“比较”级,仍然谈不上“最”高级。这一点在《English is a Crazy Language》里有个类似的例子,在谈论Put your best foot forward这种说法有种语法错误时,文章说:Now let’s see…. We have a good foot and a better foot — but we don’t have a third — and best — foot. It’s our better foot we want to put forward. 就是说三个以上才有“最”可言。而且,说到“最”,通常总是跟着一个表示范围的短语:This is the best book I have ever read。这个范围若是缺省,就给人一种感觉是在所有译本当中。 严格地讲,要评说哪个译本最好,必须比较所有的译本,漏掉一本都说不得“最”。
有人说推荐某本,说那封面很漂亮。由于封面漂亮而喜好某个版本,没什么不可以,我个人也是由于洁白封面而喜欢外文出版社的英文版本的。但若说到译文质量,就不能以封面来判断了,否则,正应了那句谚语:“You canno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我们来个读者投票决定孰优孰劣,如何?投票能决定哪个最受读者喜欢,与哪个是最好译本,仍是两码事。这就与畅销书不一定有多大价值,未必是经典一样。
同样地,有的《瓦尔登湖》译本很畅销,几次重印,这应该能证明译者译的好了吧?我看不一定能推出这个结论来。有个戴眼保姆的运动员获了冠军,广告上就说这是保健器械的功劳,那么,是不是大家戴上它都能获冠军了。《瓦尔登湖》译本的畅销,读者有多大成份是冲着梭罗去的,有多大成份是冲译者去的?
有个幽默讲得就是这种看上去很有道理的因果关系:有个科学家做实验,冲着青蛙喊“跳!”,也许喊的同时还拍桌子呢,这青蛙就向前跳。科学家砍去青蛙的一条腿,再冲它喊,它仍能向前跳。等到把它的腿都去掉了,科学家继续向它发令:“跳!”它却静止不动了。科学家得出结论:青蛙的腿去掉后,它就会变成聋子。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瓦尔登湖简介故事梗概
也许你还想知道这辈子吃不上四个菜是什么意思的知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