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京剧,郭德纲与王佩瑜的观点你更支持谁的?
优质回答
支持老郭,不是科班出身就不能唱戏啦?不能推广啦?人家就是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儿而已。
这就像不是歌唱家你还不让人家唱歌啦?这女的格局太小了。
我是这么认为,郭老师相声唱京剧为什么不可呢!因为有(学)这行。像胡文阁老师这样处处敎小孩子们唱京剧唱啌来指导太对啦!现在曲艺:京剧快成非遗啦!支持德云社郭德纲[爱慕][赞][祈祷]
德云社陶阳和“梨园小冬皇”王佩瑜相比较,谁的京剧水平更高?
优质回答
传统戏曲从艺者确实需要极佳天赋,不像现在娱乐圈小鲜肉在录音棚唱几首歌就大肆炒作成流量娱星。陶阳和王珮瑜无疑都属于京剧童星,嗓音清澈天然去雕饰,生即为京剧而来般。
论及两者谁的专业水平更高,这得是梨园行和票友的活了,于普通观众而言,喜欢就是最好的。名家名角都是观众捧出来的,而不是小众的曲高和寡。
陶阳和王珮瑜算得上名角了,颇受年轻观众追捧——当然也有老戏迷喜欢。以入行年纪而论,陶阳更早些,六岁时仅学四个月京剧的他,就获得了东三省“老万杯”大赛的优秀选手称号,而王佩瑜在十一岁才开始学京剧。
王珮瑜未必真能比肩孟小冬,但能不遗余力到大学开讲座、参加综艺节目等形式宣传京剧,利用自身知名度炒热京剧,让许多对国粹敬而远之的年轻人重新认识并喜欢上京剧、愿意掏钱走进剧场听京剧,真值得关注传统文化的观众为其点赞。
有人说王珮瑜是利用京剧为自己立名,这说法有些刻薄。想炒作出名,完全可以参加无营养的娱乐节目,捞钱快走红也容易。而王珮瑜是在踏踏实实地传达京剧的魅力,不浮夸、不做作,突破许多年轻人对京剧固有的无趣、深奥的认知。
王珮瑜总以端庄、儒雅、面如冠玉的形象出现在讲台或电视节目上,一袭长袍更显风度翩翩,即使不开口也能立刻感受到古风韵味,不折不扣的京剧宣传使者。有姿态,别人就会尊重,这点王珮瑜做得很好。
说陶阳小时候是京剧神童,不仅于惊人的嗓音,还有其灵性——既有对京剧人物的独到把握,也有对舞台技艺的迅速参透。传统京剧老生或多或少都有点亦庄亦谐的劲头,演戏“有哏”,这方面陶阳几岁时就展露出来了,很有“范儿”。
这或许和陶阳打小就跟随郭德纲学相声和舞台锻炼有关,更是儿时艰辛经历的自我消化。倒仓后,陶阳似乎有些少年老成,嗓声和灵性有些褪色,可见对京剧的酷爱、儿时的扬名和倒仓时的迷茫、确实给陶阳制造了登高跌重的痛楚,但依然是观众喜欢的小角儿。
与王佩瑜正儿八经科班学习比,陶阳更算是“学艺”型戏曲人才,带着天赋拜师学艺、却遇人不淑,落得一段不堪提及的悲惨经历;和儿时不幸比,遇上郭德纲,陶阳无疑是遇上了再造之恩的贵人。
那些喊着“把我们的及工具神童还回来”的人,给不了陶阳生存的本钱。但郭德纲对陶阳的爱,甚至远超亲儿子郭麒麟。亦师亦父,视如己出,这段深厚的忘年交,翻遍了曲艺史,也没能找出几段这类佳话美谈来。
郭德纲也许给不了陶阳一个“京剧大师”的身份,却能赔本赚吆喝的为陶阳办一个麒麟剧社,那些说郭德纲耽误了陶阳的观众,买过一张麒麟剧社的票吗?
自然是王佩瑜。毕竟王佩瑜是正经科班出身,受过多年正规的教导。出道后得过各种大奖,和陶阳不可同日而语,陶阳虽说是京剧神童,但未受过系统教育,所以无法和王佩瑜做比较。还是王佩瑜实至名归。
于魁智和王佩瑜,谁是当今的头牌老生?
优质回答
这两位老师都是我喜欢的偶像。老实说,难分伯仲,都是目前京剧艺术的大师。
先说说于魁智老师吧
老生演员,国家京剧院副院长,获奖无数,戏曲梅花奖、梅兰芳金奖、这些都是戏曲界的“奥斯卡”。论个人成就基本可以说是大满贯,甚至早在04年就在维也纳大厅表演国粹京剧,当时的维也纳不同于今日,含金量十足。于老师从艺多年,不论是舞台经验还是专业水平,在国内绝对称得上一流,就算不懂京剧的朋友也很喜欢他和李胜素一起合作的《四郎探母》—“坐宫”选段。作为一个年轻的戏迷,至少我是他的忠实粉丝。
王佩瑜老师,新一代的京剧大师
余派(余叔岩)师承王思及,不论她的《失空斩》还是《文韶关》、《击鼓骂曹》这些都继承了余派特点。王老师生于苏州,典型江南女子,但却不是像粤剧中的吴侬软语,在京剧表演老生时,别具一格。也曾获得梅花奖,还被评为“中华文化人物”,甚至有戏迷称之为“当代孟小冬”,连京剧泰斗谭元寿对她的评价也相当不错,可见其专业功力深厚。
对于这些大师级人物,没有必要一定分出高下,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们只要能够欣赏到这些国粹艺术,就够了。不论是于魁智,还是王佩瑜,在当今的戏曲界都是最棒的存在。
不可比的比较
这种对比很不公平,俩人不是一代人,相差了十七岁。论唱腔、年龄、性别和成名时间,于魁智都是真正的“老生”,王佩瑜属于反串的“女老生”,因此只在两个人中间得出“头牌老生”,毫无疑问肯定是于魁智。但如果要比较知名度,在观众(票友不算)中知道王佩瑜的更多。
于魁智嗓音清澈、字正腔圆、台风严谨,为了保护嗓子连一根冰棍都没吃过。京剧功底之分扎实,无论是毯子功还是翻扑,都很出色。就如同一位戏迷说的,于魁智的《奇冤报》或《打金砖》表演水平,在京剧界同辈及后辈演员中,无人能出其左右。
和于魁智有些类似的是,王佩瑜也是在十岁出头就学唱戏。要论京剧天赋,王佩瑜更胜一筹,开蒙几个月就凭一出《钓金龟》暂获江苏省票友大赛第一名,颇具有“天生丽质”(音质)。后来改唱余派(余叔岩)老生后,又以一折《文昭关》技惊四座、惊为天人,被誉为“小冬皇”。
京剧推广之路
两百余年历史的“国粹”京剧,从旧时的万人空巷到如今的鲜有人知,日渐陨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既有新时代元素冲击的缘故,也有京剧才人断层、宣传缺位以及“深奥”难懂的因素。
不过,这几年京剧似乎有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究其原因,既有许多京剧名家(包括于魁智)的不遗余力推广,更是王佩瑜的以贴近年轻观众审美和现代娱乐诉求方式,所取得的收效。当然,郭德纲、张云雷、陶阳等相声当红明星,利用自身名气吸引观众接受和喜欢京剧,也是功不可没的。
科班出身的王佩瑜,敢于放下身段,通过QQ群、网络论坛、大学京剧课座以及参加各类综艺节目等各类形式,让年轻观众打开传统戏曲文化大门,领略京剧的博大精深。单就这点上,王佩瑜就值得称赞。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观众——如同大树之于土地,没有或极少观众愿意花钱买票的艺术,靠财政支撑,注定要慢慢走向衰亡。京剧也如此,与其让老百姓望而却步,不如走入老百姓心中;与其一直沉睡,不如让她慢慢苏醒。
王佩瑜与马志明的江湖辈份怎么论?来由是什么?
优质回答
提到王佩瑜和马志明他们二人,一个是京剧演员,另一个是相声演员。不同姓也不同职业领域,怎么会有江湖辈分呢?他们二人在各自的领域当中都发展的十分出色。要说交集也没有让人们看到。但是要说二人没有关系的话,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关系的。因为王佩瑜平日管马志明为大爷。但是按照行内的辈份来说的话,马志明的辈份太高了,王佩瑜叫马志明师祖恐怕都不够。
一、马志明先生的经历
马老先生原来也是唱京剧的,是后来才改为说相声。在十二岁那年马志明考进了天津戏剧学院主修的是武花脸,在学校学了六年直到家中发生了变故,他的父亲马三立因为给打成了右派。正是这个时段一位京剧名家对马志明说:戏曲演员的职业生涯十分的短,而且唱得多出色也只能勉强糊口,很难养一家人。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让马先生决定改行去学说相声。虽然有父亲的光环照顾但是马志明也决定从最苦的基本功开始练起,最后在他刻苦的努力之下终于成为了相声大师。
二、马志明与王佩瑜的关系
在一次京剧表演当中,马志明和王佩瑜一起同台表演了京剧名选段《乌盆记》。当时出演时间应该在2010年左右的时间段。马先生在这么大的年纪还演出,真的是十分不易,看过演出的观众不由自主的起立鼓掌。在这出戏当中马先生用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来表演这个人物,让人眼前一亮,同时还可以看出马先生基本功十分的扎实。马志明与王佩瑜能够在这出戏中合作,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平日里王佩瑜叫马老先生为大爷。要知道相声家谱管理十分严格,马志明在江湖上辈分很高,王佩瑜叫马志明师祖都不够。
平日里王佩瑜管马志明叫大爷,但是如果按照江湖上的辈份来说,两人的上几代的关系都没有什么交集。但是因为都同时热爱着戏曲才让两个不同领域的人有机会在一起合作演出。从马老先生和王老板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也只有热爱能够打败一切困难和险阻,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义无反顾的往前冲。
因为相声属于杂家表演节目,所以相声演员有多个曲艺拜师的传统。王佩瑜与马志明非得在江湖论辈分的话,倘若上几代长辈间都无交集,则应该以相关联的某个相声演员推算排起。
张云雷、王佩瑜、余少群在戏曲普及上都有哪些贡献?传统曲艺正在时尚化吗?
优质回答
从张云雷开始,戏曲、曲艺才真正开始普及。特别是在青年人中传承。@张云雷
虽然我是对戏曲没有耐心也不想了解,但张云雷唱就能接受。特别是很多没有听过的曲艺更是百听不厌。所以应该感谢?@张云雷 这个传统文化的秉烛者。
京剧本来就自我圈嗨,曲高寡和,还排外鄙视嫉妒他人普及和学唱,若不改变。只能成遗产了。
我是90后,打小就知道京剧,小时候小区里有人去世,都会搭大棚,还有戏台,一群人粉墨登场在那咿咿呀呀唱着我听不懂的旋律。
最先知道余少群,因为电影《梅兰芳》,然后是王佩瑜老师。知道怹们是优秀的京剧传播者,但我仍旧对京剧敬而远之,不感兴趣,我更愿意去剧场看开心麻花的话剧。
直到19年4月才知道张云雷,听他唱京剧《锁麟囊》,我才发现京剧是如此的动人,太有魅力了。突然开窍一样,喜欢上了京剧。越发理解王佩瑜老师说的“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然后开始欣赏各路名家的唱段,我喜欢梅葆玖梅葆月先生的对唱,喜欢张火丁王佩瑜老师的《武家坡》。我去剧场看刘桂娟老师的《锁麟囊》,去长安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听折子戏,去剧场看麒麟剧社的各出戏。
后来我知道京剧票友圈的鄙视链,我这种因为相声演员开始听京剧的,人家觉得我不是真正的爱京剧,觉得我这类的“观众”是嚯嚯京剧艺术的。可能我人生阅历不够吧,我理解不了怹们的理论,我只觉得怹们那些故步自封,排斥一切外来人员的票友们才是想给京剧送葬的人。
京剧小冬皇王佩瑜:叫座肯定是好演员尊重流量,这适用于相声界吗?
优质回答
能卖票的不一定是好演员、但不能卖票的肯定不是好演员——这是郭德纲常年挂在嘴边的经典名句之一。从2005年走红开始,郭德纲的演出门票一直处于一票难求的“叫座”状态,所以他可以有十分的底气说出这句话。
王佩瑜九岁就展露了天资为京剧而来的神韵,因为专攻“老生”行当而被戏迷爱称为“梨园小东皇”。
当然,在资深票友眼里、王佩瑜未必真能及民国时期与梅兰芳大师齐名的“东皇”孟小冬,尤其是其近些年唱腔中、因“雌音”越来越明显而备受吐槽。
在大师远去、国粹日趋凋零的时下,王佩瑜以推广京剧为己任、并孜孜不倦地践行、已然是十分难能可贵了——而无论是用京剧炒作自己、亦或是用自己的名气炒作京剧。
在这个浮躁而又物欲横流的大地里、能静下心来钻研传统艺术并不遗余力将其普及化,让更多在现代流行娱乐元素熏陶下的年轻观众、愿意接受并买票走进京剧剧场,王佩瑜可谓是功德无量了。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没必要将王佩瑜和孟小冬对比、也无须过度剖析其艺术造诣和舞台展现形式,观众喜欢就是硬道理。
就像几天前在“梅兰芳大剧场”上演的那场《盘丝洞》,虽然咋看起来有些“叛经离道”、但能将现代艺术形式融入传统曲艺并加入了搞笑元素,是颠覆也是一种大胆尝试,从现场观众阵阵叫好声中可以肯定、将传统戏曲进行“轻”演、并非是一件坏事。
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高雅、严谨而厚重的艺术形式可以留给谨遵古法的名家名角、以及资深京剧票友;而对于寻求京剧“破局”又有时代嗅觉和胆识的艺人、可以更多创作出“消费型”艺术形式。
有市场有门票、才能更好反哺传统艺术的长青,一味强调“高雅”而远离普通观众、最终也必然沦为孤芳自赏的小众文化、于艺术无补。更何况、在历史长河中、京剧也并非一沉不变、而是在不断与时代碰撞中不断演变、不断贴近观众。
先把票卖出去、再去高谈阔论,这既是务实、亦是对艺术传承的负责任做法。对于京剧是如此、对于相声以及其它艺术形式亦然。
小王不错。从最早的电视认识。还不错。至于,别人叫她小冬皇,别上头。
整体感觉挺好,加油吧!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王佩瑜的资料女装.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