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国年龄最大的人是谁?
优质回答
人类的寿命都是有限度的,到了这个极限肉体的机能基本就失去了活力,这个极限一般都在100岁左右,到了110岁基本就是人体绝对的大限了,所有的器官基本都会停止工作。
放到中国来说,以前的户籍工作是很混乱的,很多人为了各种目的续报年龄的,比如为了多几年工龄等,这种情况很普遍。而真正确定的,中国第一寿星是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一共活了112岁。
不过周有光先生的记录很有可能被人打破,酿酒界的泰斗秦含章先生今年已经111岁了,现在依然健在。虽然已经很少公开露面,身体情况不知道怎么样,但是有很大的可能会打破周有光先生的记录。
这两位老先生出生的时候还是大清朝呢,当时还是慈禧在掌权呢,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古代人。至于传说中的彭祖、张三丰等活了几百岁的人,大家听听就行了。
历史上名字叫做三丰的道士非常多,因为三丰本身就是个道教里常用的词,古人很有可能是把很多三丰真人的事情都算到了一个人身上,造成了张三丰活了几百年的假象。而那个据说活了256岁的李庆远,更是假的不像话。
整个人类历史上有据可查的,可以完全确定活到110岁的大概只有500个人左右。超过115岁的只有30个左右,而超过117岁的只有6个人。很多所谓的活了120岁以上的,基本都是虚报的,真实性无限接近于零。
比如现在世界纪录保持者,活了122岁的一个法国人,后来就证实她是在说谎,她其实是为了领取已经去世母亲的养老金和逃税,冒用母亲的身份在生活,所谓的122岁是他们母女俩一起完成的年龄,这种情况在中国也曾经发生过。
中国历史上活的最久的人是谁?这要看历史正不正经了,先看看长寿的古人有哪些。
姜子牙:140岁,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传说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才得以一展抱负。
张三丰:217岁,是道家内丹祖师和道家拳术祖师,是丹道修炼的集大成者,公元1248年出生,公元1464年去世,约活了217岁。
李庆远:256岁,1777年—1933年去世,从小就与草药打交道,靠贩卖草药为生,并习练气功,因而长寿。
鬼谷子:300余岁,他出生在公元前510年左右,一直活到了秦始皇时期,中间跨越了300多年。
陈俊:443岁,字克明,福建永嘉山区汤泉村人,生于唐朝僖宗中和年间,死于元朝泰定年间,一共活了443岁。
彭祖:800岁,先后经历过许多朝代。有像夏,商,周多朝。在商朝时他担任守藏史,到了周朝他依旧入朝为官,担任柱下史。在许多史书上都把他记载为长寿者。
诚然,以上这六位,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长寿者,但是岁月悠久,实际上已不可查。
在科学技术和医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寿命最长者,有据可查的人又活到了多少岁呢?
据1999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人类历史上最长寿的人是吉安娜·露易丝·卡尔门。她活了122岁164天,从1875到1997。
另一个更近一些的长寿者,则是吉尼斯世界纪录上记录的来自日本的大川美佐绪,活了117岁高龄。
从1898—2015年,横跨了三个世纪。在进行吉尼斯世界记录认证参访时,人们也问了这位长寿老人秘诀是什么,她只说了四个字“吃好睡好”!
在科学探究中,科学家们得出了哺乳动物的自然寿命相当于生长期的5~7倍的结论。
人的生长期长达20~25年,因此,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100~175岁。
从微观角度看,人体细胞的分裂周期为2.4年,而细胞分裂极限是40-60次,平均为50次,因而人的自然寿命约为120岁。
因此按照目前的医疗水平来看,人类的极限寿命应该在120岁左右。
但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久的将来,人类的极限寿命,有极大可能再创新高。
至于当下,只能祝愿大家都能吃好睡好,每天笑一笑 (●’?’●)? 。
历史上蔡文姬和大乔是什么关系?
优质回答
没有搜索到曹操老师的女儿左贤王、董祀的妻子蔡文姬,与孙策的夫人大乔两个女人之间的关系。
民间野史不知有无记载。
大乔是孙策的媳妇。周瑜的大姨子,小乔的姐姐。孙策24死掉后,就没有记载了!
蔡琰,字昭姬。避讳司马昭,后人改文姬。
大儒蔡邕的独女。两岁能写字,三岁能做诗词,八岁能辨琴。从匈奴回来,默写了大量的古籍,简直就是一座人形读书馆。
跟河东卫仲道订亲,刚刚结婚,卫仲道咳血死掉了。跟着父亲寄居在长安。董卓拉拢文人,厚待其父蔡邕。董卓死后,蔡邕祭拜,被司徒王允所杀。之后匈奴侵犯长安,被掠去了匈奴!在匈奴生有一对儿女。
曹操敬重蔡文姬的才学,也跟随蔡邕学习。曹操知道后,花重金将其赎回。嫁给董祀
历史上曹冲真是被曹丕毒死的吗?
优质回答
曹丕为何杀曹冲
曹冲字仓舒,是曹操和环夫人之子,自幼聪明仁爱,敏于观察,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曹冲称象,被后人传颂,曹操数次在大臣面前称赞曹冲,有让他继嗣之意。只可惜曹冲早年不幸夭折,年仅十三岁。曹冲死后曹操哀痛万分,并为其聘了文昭甄皇后族中亡女与其合葬,追加曹冲为骑督尉,之后又被曹丕追赠为邓哀侯、邓哀王。曹冲英年早逝让人痛惜,曹冲之死众说纷纭,曹冲真的是曹丕害死的吗?据三国资料记载确是如此。曹丕为何会会杀曹冲,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了解一下曹丕是如何杀害曹冲的。曹冲倍受曹操宠爱,曹丕早有杀心,于是曹丕就让周猛购置两条毒蛇,并买来响应的解药。曹丕亲自找到曹植,邀请曹植一品尝北方送来的上好牛肉。可怜的曹植,再聪明也算不出曹丕的毒心。
曹冲到曹丕府上后,酒宴已经摆好,桌子上众菜围着一个大盆,里面盛满了牛肉,香气扑鼻。曹丕抄起一块牛肉递给曹冲,说道:冲弟特意为你做的,请用!曹冲一脸受宠若惊:多谢大哥。曹丕招呼下人倒酒,二人推杯换盏,不觉间都有醉意。
曹丕倒在桌子上,旁边的酒杯被撞掉,一声脆响,从房子的角落里爬出两条毒蛇,朝二人咬去,曹冲大惊失色,但因酒喝太多,有心无力,躲闪不及,被咬了一个正着。曹丕也被咬到,这时周猛从外面进来,扶起曹丕,灌下早已准备好的解药,只可惜曹冲天资聪明,机智过人,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其次分析一下曹丕为何要杀曹冲。
其一曹冲天资聪颖,智慧过人,长大后必然会成为曹丕的劲敌,曹丕杀曹植为以后得世子之位铺平道路。比起吟诗弄赋的曹植和玩弄权术的曹丕,曹冲的智慧可以说是碾压群雄。曹丕曹植只会刷点小聪明,一个满腹心机,一个只会喝酒写诗,都不是曹操的合适人选。而曹冲自小刘会趋利避害,给曹操讲述大道理,对人心的把握也十分精准,实在是可以称得上旷世神童。
其二曹冲为人和善,有仁爱之心,深受曹操喜爱,大臣的拥护。曹冲自幼便同情弱小,拥有心地善良而又富有同情心。也许是因为其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小妾,懂得下层人的凄苦,因此曹冲自幼就比较正直。最重要的是,曹冲礼贤下士,很会做人,深受文臣武将的喜爱,曹操也正是看中了曹冲有仁德之心,才要废长立幼,这让曹丕惶惶不可终日,于是便对曹冲有了杀心。
其三曹冲独得曹操宠爱,在很多人眼里曹冲一定会继承父亲的宏图大志。由于曹冲天资聪颖,礼贤下士胸怀宽广,曹操曾多次当众夸奖曹冲,曹操作为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样做必然有他的深意。在曹丕之前还有一个大儿子曹昂,在讨伐张秀的时候牺牲了,曹操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立储。
就是因为在曹丕、曹植、曹彰几个儿子中摇摆不定。曹丕论才华不及曹植,论聪慧不如曹冲,因此曹丕作为长子,在很长的一段期间里,都没有得到曹操的重视,曹操明显有废长立幼的想法。因此曹丕就起了杀心,杀了曹冲在世子的道路上就少了一个劲敌!
曹丕虽然在曹操众多儿子当中不是出类拔萃的人,但却是笑到最后的人,曹丕结交大臣,里应外合,最终被选为继承人。曹冲正是死于其天子聪颖、爱表现,司马懿曾这样说:真正聪明的人应该让别人看不出其聪明。你是如何看待曹冲之死?
欢迎关注三国逐鹿,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关于曹冲死于曹丕之手的说法是因为存在了多个巧合。
曹操诸子中尤其是曹丕,也的确有嫉恨及取代之心。
曹操在曹冲死后,说的一段话,直指曹丕等人内心,同时也反应出曹操诸子之间抢夺世子之位的激烈程度。
太祖(曹操)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曹操的这段话可以感受到曹操的哀痛之情,也明显折射出曹操对曹冲的重视和喜爱之情。如果顺着这句话往下延伸,曹冲的确有着极大的可能被立为世子。这也意味着,曹操对于曹冲处于众矢之的位置是洞若观火。
曹冲,字仓舒。建安二年出生(196年)。仓、舒两字,《说文解字》的解释为,仓,谷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舒,伸也。仓舒合起来的大意为,谷仓很满就快要溢出来了。这非常符合曹冲神童的称谓。
建安十三年,曹丕被时任司徒的赵温委任为官员,进入朝廷做事。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此时恰逢曹冲病重,也正好处于曹操亲征袁绍外甥高干和乌桓的这段时间。
但是,雄才大略的曹操对于司徒赵温这种近似于站队的谄媚,曹操是一眼看穿,委派光禄勋郗虑直接将赵温免职,将曹丕借参政以表现自己的机会瞬间被剥夺。
太祖表”温辟臣子弟,选举故不以实”。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温官。
在《晋书?王导列传》之中,记载了一段话,使得曹丕有了更多的出于政治上的无奈,不得不出手的理由。
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封不过亭侯。仓舒(曹冲字仓舒),爱子之宠,赠不过别部司马。以此格万物,得不局迹乎!
两相比较,曹丕本想依靠自身有所表现,却被曹操一举熄灭。曹冲或许是因病得到了别部司马的职务,但是从中可以看出曹操对曹冲的青睐。
由此可想而知,作为实际长子的曹丕心中的煎熬和嫉恨,以及因进取受挫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仇恨和不安。他继位之后,仍然还在不断排挤诸兄弟的做法,将他内心的仇恨和不安表现的淋漓尽致。
因此,曹丕在曹冲病重时,确实是有机会、有理由致年幼的曹冲于死地。但是这个机会,能够成功的可能性却是很小的,而且极易败露,成本很高。
在周不疑的小传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周不疑,字元直,零陵人。先贤传称不疑幼有异才,聪明敏达,太祖欲以女妻之,不疑不敢当。太祖爱子仓舒,夙有才智,谓可与不疑为俦(伙伴)。及仓舒卒,太祖心忌不疑,欲除之。文帝(曹丕)谏以为不可,太祖曰:”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乃遣刺客杀之。……不疑死时年十七,著文论四首。
这里面透露了诸多的信息。
一、按照汉朝的规定,不满三十是不能为官的。这种条款自然不适用于曹丞相,曹操的目的自然是为储君储备人才。
二、曹操的目光长远,为了不使人才流失,决定用姻缘来维持这种关系,却获得了拒绝,使得曹操觉得周不疑不阿附权贵,无论人品和才学让曹操是爱不释手,更坚定了他的想法。
三、曹冲死后,曹操丝毫没有痛惜这种奇才,也不顾曹丕的劝谏,毅然决然的痛下杀手。曹操这一举动,不仅可以反映出曹丕的才能不为曹操所看重,而且也显示出曹操对自己子嗣以及手中江山的护佑,已达到无微不至的地步。
四、曹操一生基本都奔波在各地的战乱之中,鲜有时间长期留在许都或洛阳,曹操为了严防死堵同室操戈的不幸事件在他的身边发生,尤其是他视为接班人的曹冲,他的身边必定设置了“防线”和监护人员,17岁不阿附权贵且才名远扬的棒小伙子周不疑无疑是最佳人选。
即便是曹冲病重,他别部司马的身份,却是可以为其带来数百名的侍卫防身,虽然需要空间养病,但是警戒的侍卫是不会少的。就算有一两个被人收买,曹操如果追究起来,死的不是仅仅当班侍卫那么简单,而是会出现连坐,甚至会发生灭族。
所以,曹丕如果出手加害曹冲即颇费气力,需要冲破层层关卡,还需要顾忌其他兄弟在曹操心目中的位置,以免自己出手后祸及本人,反而为他人做嫁衣。
看似曹操亲征乌桓不在京师,曹丕有时间和空间的机会,但是他却是没有任何出手的机会。
历史上赤壁大战的时候,诸葛亮到底在干什么呢?
优质回答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诸葛亮的杰作是促使孙,刘两家联盟,于孙权洽谈只有孙,刘联盟才有生存的机会的道理,这就是诸葛亮政治家的眼光,此时的诸葛亮官至军事祭酒,孔明的实际年龄比周愉小七岁,在周愉面前孔明小青年呢?
此时周愉确实如赤壁怀古诗词一样,周公瑾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又取江东美女小乔,谈笑间强橹灰飞烟灭,官至大都督,孙权赐尚方宝剑,指挥了这场以少胜多著名的三国时期的三大战伇之一的赤壁之战,后在与曹仁的对抗中周愉为鼓舞士兵斗志,亲自巡营中箭,没有及时治疗而亡,一代文武双全的帅星损落。
诸葛亮在干什么呢?作为使者自然有鲁肃等人接洽,目的达到后回蜀汉去,至于什么借东风,草船借箭,用什么火这于孔明无关,诸葛亮一生未用过火,诸葛亮根本也进不了周愉的中军大帐,也没见过周愉的面,什么三气周愉纯属扯犊子,周愉亡时是由庞统出使吴国悼念,没有诸葛亮吊孝这一说,故事是故事,但还是要尊重历史的!
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在干嘛?
史书没有记载,谁也不知道,只知道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之前出使东吴,劝孙权与刘备联军,共抗曹操。
诸葛亮借东风肯定是假的,难道他真的会施法?
要说赤壁之战没有诸葛亮什么事,那倒未必。
没有记载不代表没干活,只是没有专门的人去记载罢了。
从史书记载上看,赤壁之战别说与诸葛亮有关系了,似乎与刘备的关系都不大,感觉刘备集团都在打酱油,赤壁之战就是周瑜打的。
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载太少,稍微详细点的记载,基本上都在吴书周瑜和黄盖的传记中。
但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难道写史的这么不靠谱,让曹操败给了打酱油的刘备?
赤壁之战后,刘备得了荆南四郡,南郡之战后,周瑜将南郡南岸之地也给了刘备。
如果刘备在打酱油,东吴会让刘备取荆南四郡吗?周瑜会分地盘给刘备吗?
孙权还真没有这么大方。刘备能得到这么多的好处,只能说明刘备在赤壁之战与南郡之战中确实是出工出力,这个孙刘联军是被东吴认可的。
周瑜劝孙权软禁刘备,分开关羽和张飞,也说明双方在合作中,周瑜看出了刘备非池中物,关羽和张飞也都是虎熊之将。这说明两次大战中,刘备集团并没有闲着坐收渔利,也在积极参与,周瑜才能看出刘备、关羽、张飞都不是一般人。
刘备集团没有打酱油,那关羽、张飞、诸葛亮就得干活。
他们具体干了什么,这又是个谜,但是刘备在这期间封了次官,毕竟刘备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还成了荆州牧了。
关羽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
张飞被任命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
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诸葛亮有了正式的官职,还负责三郡的赋税,要是诸葛亮没有表现,凭什么?
刘备能将内政、后勤这么重要的事交给只会耍嘴皮子的诸葛亮吗?
所以从各种迹象及赤壁之战后的结果看,诸葛亮不可能不参与赤壁之战。只是那时候的诸葛亮还刚刚出山,并没有什么威望,自然不可能有周瑜那样举足轻重的分量。
但是诸葛亮尽心辅佐刘备,与周瑜合作赢得赤壁之战是必须的。
关羽、张飞本来就看诸葛亮不爽,诸葛亮这个时候不去证明自己的才能,让众人折服,让刘备敬服信任,那什么时候才有机会上位呢?毕竟诸葛亮的目标并不是仅仅想当个外交家。
历史上闯关东的人为何要选择寒冷的东北,而不去富饶的江南?
优质回答
历史上的几次民众大迁移,其中有名的就是“闯关东“。离井背乡,寻求生路,进入东北,寻求新的土地,建立安居的家园。
但他们为什么要去那个人烟稀少,天寒地冻,环境恶劣的塞外东北,而不去富庶温暖的江南呢?
首先是,东北地广人稀。迁移的多数是破落户的农民,他们手无寸铁,拥有土地才是生存根本。而南方虽然富庶,但繁华的外象下祸乱频频,东北虽有土匪,但无战乱。
再就是,生活习惯,山东和东北近似,语言相同,饮食大抵相仿。而去南方就有些水土不服,再者,南方士大夫,才子佳人居多,对于这些目不识丁的流民来
说,习俗上也不习惯。
最后是交通难题,那个时候,少有车舟,多数步行。山东到东北经渤海坐船,两天能到,步行为四五日。但如果去南方多数是陆路,一路上战祸濒起,时间长了,因条件有限,多数人自带干粮不足,到不了终点早就饥饿死了。综合考虑后,去东北是最佳捷径。
如今的东北人,他们的祖上很多都是山东人。他们开垦了荒芜的黑土地、也让希望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结成累累硕果。
看到这个优雅的问题,宋安之不由得站在窗前,深深的吸了口气,想着真tm秀啊…
这个问题,简直怎么说呢,算了我还是解释一下吧,正所谓人离乡贱,没有必要的话,没人愿意背井离乡,更何况迁移到千里之外。
当时山东老百姓为何要去东北呢,是因为活不下去了,这是起因。
而为什么非要去东北呢?
因为东北地广人稀,而且还土地肥沃,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去江南呢?
大家想想,江南地广人稀吗???
江南历经三次衣冠南渡以后,很明显已经被开发的差不多了。
老百姓大规模跑江南去,不只是没有多少开发的空间,找不到地种。恐怕还会被当地人给打的头破血流,是吃力不讨好,为何要跑到江南去?
所以跑东北很正常,跑江南很明显不现实了。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中国最高的人是谁身高多少.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