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洋务运动未能实现自救,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优质回答
洋务运动并不算失败,其进步意义明显,使清朝紧跟国际潮流,向近代化转型,其开矿、架设电报线、建枪炮局、建水师船政局、建水师学堂、办近代工厂、建四大水师、设同文馆等,均属于划时代之举,壮大了清朝国力。
1861年,慈禧在万般无奈下开启洋务运动,没想到效果十分显著,1865年剿灭太平天国,随后剿灭捻军及西北回乱,1875年剿灭阿古柏,逼退沙俄,收复新疆。1885年,战平法兰西。若是没有洋务运动,就不可能有这些成绩。
洋务派通过兴办一系列的近代企业,除了军事领域的效果外,民用领域也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在洋务运动期间,伴随着一系列新式企业的设立,使中国不再单一依靠国外的商品和服务,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尽管存在着相当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抑制了国外势力的入侵,加速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过渡。
但是,清朝不允许民办,要么官办,要么官督商办,民营资本不愿进入,且企业效率低,盈利能力有限,始终未能引爆工业革命。从这点来看,洋务运动确实失败。
清朝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自1861年—1895年,先后持续35年之久;最后以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为标志,洋务运动黯然收场。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一下几点。
第一 、封建专制的皇权制度和开放创新的现代经济制度之间的根本矛盾。
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以及借助洋人火器平定太平天国以后,痛定思痛采取的改革措施。以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人为主要代表的洋务派认为国家软弱的主要原因是“技不如人”,需要在军队、工业、教育、以及外交方面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但是,这些措施受到了另外一方以满清贵族为主的保守派的反对。洋务运动的阻力非常大,根本不能集中力量实现强国、富国的目标。
第二 、洋务运动缺乏完整的战略和计划。
作为一项庞大而且重要的国家战略,洋务运动在一开始就具有其先天性的不足。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溪太后只是把“富国、强兵”作为巩固其皇权专制统治的手段,没有从振兴国家的高度做长远的战略规划。在开展洋务运动的过程中更是缺乏计划性和协调性,即便是洋务派之间也缺乏相互的配合,相反为私利、为各方势力却相互拆台,致使许多项目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劳民伤财。
第三 、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特别是见识不足和官僚作风的影响。
西方的教育、工业企业管理以及外交等事务都需要具有相应知识能力的人员来执行和管理。作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本身在这一方面就有很大的缺陷,他们在用清朝封建官场管理的一套方法在处理这些洋务的事情,造成了效率的极度低下。
第四 、政治上专制导致的市场垄断,企业缺乏活力。
由于资本和政治的原因,洋务运动期间的企业大多为官办、官商合办,基本都是通过国家行政权力来实现其垄断地位。继而,这些企业大多出现了浪费、贪腐的现象最后需要国家补贴才能生存,反而成了国家的负担。
第五、在军事上的失利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最后一根稻草。
甲午海战的失败也并非仅仅是北洋水师的无能,同样涉及朝廷严重的党争、军队的军费、战术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说,朝内的保守势力一直希望北洋水师战败,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朝政大权。这些从甲午海战失败后满清贵族开始的一系列行动可以看出来。
总之,洋务的失败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是清王朝统治者自己发起的,也是自己毁灭的一场运动,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主要原因。当然,洋务运动也有许多积极的一面。它给国家引进了一些先进的设备,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同时,也使许多人看到了政治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湖北赤壁市人祖籍为什么大多来自江西?
优质回答
在元朝,湖南、广西、海南全省区、以及湖北、广东、贵州一部分属于湖广行省;在明代,只有湖南、湖北属于湖广布政司;到了清朝,湖南、湖北分开,湖广不再代表一个省级行政机构,但是管辖两省的总督仍然冠以“湖广”二字,即湖广总督。赤壁市自古属于湖广范围内,赤壁人祖籍大多来自江西,与“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有关。下面就有关问题分别叙述如下:
一,移民的时间。
移民最早起于唐朝,而今天重点讨论的江西填湖广发生在明清之际,尤以元末明初最盛,民间称为“洪武开坎”;以后在永乐年间、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清晚期都有移民现象,时间跨度达到一千多年。
二,移民的原因。
湖广自古为四战之地,南北要冲,是遭受兵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从1254年蒙古军在光化筑城开始,至1276年元军攻克潭州为止,宋元双方在湖广地区争夺战前后延续20多年,襄阳、荆州一带备受战火摧残;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红巾军与元军的厮杀,以及朱元璋与陈友谅两大势力的拉锯战,湖北作为重要战场,人口伤亡十分严重。元未明初,由于湖广地区人口凋零,大量土地抛荒,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朱元璋采取了户部郎中张九皋的奏议:“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把“田野辟,户口增”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下令把稠密地区的人口迁移到人口稀疏之地。最后一次移民是清晚期,湖北是太平军与清军争夺相当激烈和频繁的地区,许多大的战争都发生在境内的主要城市。1856年以后,战局的中心转移到长江下游流域,湖北战争危害才明显减轻。成千上万的男子,甚至妇女被太平军虏走。仅1853年,被掠人口约为30至50万;还有自愿加入太平军的,仅1860至1861年之间,加入太平军的就有30万之多。从安史之乱后,湖北地区历次战乱中人口损失巨大,部分乡村出现百里无人烟状态,这种局面是导致移民潮的主要原因。
三,为什么移民主要来自江西?
湖南、湖北人中除少数是土著后裔以外,绝大多数来自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内蒙、四川等省,在这些省的移民中,位居前三的是江西、安徽、广东。从大流域看,江苏、安徽、浙江、江西,长江流域移民呈现自西向东的趋势。“居楚之家,多豫章”,在这些移民中,又以江西移民最多,约占移民总数的90%,整个湖广人口中,江西人口占据60%–70%,江西移民主要出自南昌、丰城、九江、德安、景德镇、乐平、鄱阳、余干、吉安、泰和等市县,即明清时期的饶州、南昌、吉安、九江四府。从分布上看,赣北多于赣南,从流域看,开发早,经济文化发达的赣江中下游迁出人数最多。
江西在历朝历代的战乱中所受的兵灾相对较少,又属于开发较早的地区,因此人口密度较大。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江西地区人口有44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元世祖至元27年(1290年),江西人口占全国的23.3%,居各省之首;至明代,江西人口在全国13个布政司中排第二位。江西由于人多,出现了人稠地狭,以及赋税过重的现象。该地区移民有政府强制引导的一面,又有自发寻找出路的一面。
四,移民规模。
湖广地区经受战乱冲击之后,人口凋零,田野荒芜。待战火停息,江南狭乡百姓便迁入垦殖,他们与战乱南逃的中原百姓一起,根本改变了湖北人口的面貌。今天的湖北是一个移民社会,有超过80%的家族是移民,相应有90%以上的人口是移民的后裔。张国雄先生调阅了339个家族档案,其中只有22个家族世居湖北,属于土著,其余都是唐代以后迁入的,移民家族占总数的93.5%,可见该地遭受兵灾之惨烈,人口迁移之广大。自明太祖朱元璋一声令下,江西民众纷纷响应,沿途官府不敢怠慢,从筷子街、瓦屑坝进湖广的移民队伍扶老携幼、浩浩荡荡;溯长江而上的船只首尾相连,绵绵不绝;真正奏响了江西填湖广的雄伟乐章。
“江右(指江西)之民愿徙楚者听。所至有山泽之利,荒弃多年,不在租税正数者,俱许其开垦,永不起科,亦可行也。诚使燕赵秦楚无遗利,江浙、三晋民不游食,则于国家命脉无小补矣。虽然,此其大概也,就中迁徙又有难易。越人之徒燕,十之而九,江右之徙楚也,十之而八”–(于慎行:《谷山笔厘》卷十二)。元末明初,湖北173.8万人中有69万人是江西移民,在湖北人口中占四成。南昌移民在湖南北部占绝大多数,吉安移民在湘南人数上占压倒性优势。
江西移民青睐遭受战争打击较重,人口稀少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以优先占尽地利,然后考虑其它地方。明朝由江西迁往湖广的人数占历代江西迁往湖广人数的63%以上,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移民主要是江西北部和中部的居民。与“江西填湖广”几乎同时进行的是“湖广填四川”,因为移民政策优惠,允许移民自主择居,自主圏地,大批江西人源源不断而来,造成湖广人口趋于饱和。湖广填四川第一次发生在元末明初,主要原因是蒙古人屠川,致天府之国为人间炼狱,人口由1400万锐减到80万,经过元朝四川人口经济仍然没有恢复过来。明太祖为了充实四川人口,诏令狭乡之民迁川。这一次移民人数约为50万,大多是江西人入湖广后,鉴于人口饱和的现状,继续向西迁徒进入四川落籍。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发生在明末清初,与张献忠、清军以及吴三桂的战祸有关,致使四川人口由恢复后的600万锐减到60万。为了充实四川户籍,大量湖广人口移民四川,这一次移民数量超过100万。朱德元帅祖籍广东韶关,据他回忆,他们家祖上也是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的。
五,迁徙路线。
江西迁湖广的移民,先在南昌的筷子街(巷)或鄱阳的瓦屑坝(今瓦燮村)集中后出发,从水陆两路分别行走。从南昌筷子街到湖北的陆路为:从九江起,过龙开河,经洗心桥至瑞昌县,西过黄甲桥至界首(今阳新县界),接鄂州至阳新到武昌。从筷子街、瓦屑坝到湖北走水路有两条线。一条是从筷子街经鄱阳,过都昌、星子、湖口入长江,从湖口北渡大江80里至黄梅县;或是从湖口入长江,上溯22里入蕲州,190里入黄州,235里至汉口。第二条线是从鄱阳县瓦屑坝经都昌至湖口,由湖口进入长江后与从筷子街出发的水路移民路线相同(参照杨正泰校注《天下水陆路程》三种。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江西移民进湖南以陆路为主;进湖北以水路为主,充分利用长江、汉水交通便利。长江中下游移民乘船溯江而上,一部分选择在鄂东定居,其余移民分三路向湖北中部、北部、西部分流。
六,移民的情形。
江西移民响应明初政府诏令:“徙江西民实楚南”,一般以家族为单位,与同乡或亲朋好友结伴而行,择吉日启程,在江西指定暑衙领票,在某处登舟,在某处登陆,在某处歇店,在某处与同伴分手。“所至皆挂号,夜则老者投店,少者皆露处也”。沿途所经公所衙门,要向官差通报个人情况;老年人照顾其住店安歇,年轻的则露宿街头村野。有的老年人经不起长途跋涉,病死路上;有的老年人勉强撑到落居地,立即吩咐“起工造室,择吉安居”。量不久于人世,则交待后事,叮嘱子女们与邻为睦,立清界扺;记下祖籍地址;沿途所经城镇;因何原因到此;赶紧报上登籍,安家立业,不枉前程等等。
七,移民的结果。
江西移民大部分以垦殖为主,使大量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一部分以商业为主,主要渉足米、布、盐、医药、书籍、当铺等多种行业。明清时期的湖南人军事思想发达,对商业不感兴趣;江西人则不同,对军事不感兴趣,对生意比较感兴趣。江西的江右帮曾跻身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他们每到一地赚了钱后,就集资修建万寿宫,用来祭祀家乡的得道神许真君以及作为江西商人的会馆,全国各地有万寿宫800多家。湖北汉口的万寿宫位于民族路,康熙年间由南昌、吉安、临江等六府商号集资建成,占地4000多平方。在湖南凤凰,万寿宫仍然是当地著名旅游景点。
如今,很多湖南湖北老人在祭祀祖先时,习惯在祭品猪头肉上插上筷子,这是纪念祖居地出自南昌筷子街的行为;湖广地区的人认江西人为老表,也是一种对迁出地的认同态度。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地无遗利是什么生肖.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