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有什么故事?
优质回答
《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象征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表现中华民族的刚强性格、显示祖国尊严、充满同仇敌忾团结御敌豪迈气概的革命战歌,就这样诞生了。这是聂耳短暂一生中的最后一个作品。歌曲以雄壮的旋律,坚定的行进节奏,塑造出万众一心、抗日救国的英雄形象,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进行革命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很快就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 揭示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爱国之情。
田汉词聂耳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的《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
为什么中国古代国家都没有国歌?
优质回答
我认为这是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
众所周知,我国是文明古国。
那么,何以体现“文明”二字呢?
除了文字知识的传承,“礼乐”制度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乐记》认为,礼与乐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我们要肯定的是对于“乐”的重要性先人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了。
那么为什么不以国家力量进行定性,制作“国歌”呢?
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
乐偏重于治心,以情感人,以德化人,潜移默化地使人”承听”和顺。
礼却偏重于从外在行为上规范人,强制人们去尊守。
可见,在古人心里,乐是修身修心的重要手段,包括了道德教育、音乐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几方面。
不过我们也从中可以看到,并没有把“乐”作为对外的一种礼仪手段。
更多的是在对内的教化中: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硬性条件的限制
那就是方言的存在。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民族众多,十里不同音的地方也不少见。
在重要场合一开口,操着不同地方的口音,不伦不类不说,重要的是影响“礼”的进行。
有人要说,不唱出来也行啊,演奏乐器就行了。
额…咱们的问题是“国歌”。
歌咏其声也,长言也。——《礼记·乐记》
制度的鸿沟
家天下制度:
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既所谓帝王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
在这种情况下,想用一首统一的歌曲拉拢人心,统一意志,难度何其大耶?
外交场景的限制
近代国歌的诞生还是因为西方列强在重大场合的使用,慢慢的形成了统一的外交礼仪。
但不吹牛逼,我国古代的外交,需要这个形式?
军事实力强的时候不服打得你服;
军事实力弱的时候用金钱买你服。
外交会面,古代的礼仪制度在历史长河中还是能够让对方叹为观止的。
有时思维发散一下,要是明清时期没有落下,说不定现在全世界重大场合流行的都还是中国古代的那一套,对么?
关注“水泊之声”,看更多精彩问答!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国歌的诞生由来.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