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有哪些惊艳的诗句,美文?
优质回答
余光中的诗句与美文挺多,都比较喜欢,就不一一晒出了。
惊艳到我的是诗句中的那种感觉。爱恋时的那种甜蜜与欢娱,思念时的那种期待与忧伤,怀念时的那种无助与向往。朦胧中仿佛有着清晰的画面,一幅幅都优雅清丽却带着淡淡的忧伤,只要读过,一闭上眼睛耳边便会想起复读的话外音,韵味似呢喃般委婉动听,柔情似水,让你不得不想放下手中的活再去吟诵一遍。
特别是多年在外的我,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最深,描写的就好像是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确,漂流在外,乡愁成了永远的忧愁。从心底万万分地佩服余光中老先生,他将一个游子的心思剖析得淋漓尽致。
余光中认为朱自清的《背影》“失之伤感”,今天的少年不必诵读这么哀伤的文章,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诚谢邀请。
余光中先生认为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失之伤感”,今天少年不必诵读这么哀伤的文章。我认为这只是余光中先生的一家之言,且失之偏颇。虽然,余先生也是我尊敬的人,但我不能接受先生的这个观点。
余光中对朱自清《背影》是有过“失之伤感”的评价,并认为“短短千把字的文字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应该说,余先生的质疑的确代表了一部分读者的看法。
但是以流泪次数来评判“伤感”,未免太武断;以篇幅长短来评价流泪次数多少,更不可取。结合朱自清先生《背影》,文章虽然篇幅较短,但时间跨度很大,第一次、第四次流泪之间相距时间都比较长。更何况,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我又想起“死去的祖母”,而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睹物思人,这是人之常情。流泪才是真情,流泪才显真情。
第四次流泪,是多年后我读到父亲来信内容,父亲提到“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父亲提及死亡,有一次触及我的心灵,是生死与离别的人情流露。读到这样的话语,不流泪,而要表现得很刚强坚毅豪壮,这符合人之本性么?
流泪,并不必然代表着伤感。流泪恰恰代表了一种成熟,对感情理解的成熟,对感情珍视的成熟,对感情需要害怕失去的成熟。这种成熟与年龄无关,难道二十岁的大男孩就不应该流泪了么?难道二十岁的大男孩就必须表现出坚强的样子?只要是理解了情感,珍视了情感,害怕失去的情感,而流下了眼泪,这就是真诚的眼泪,只要是读懂了情感,理解了情感,多少岁流泪都是正常的,都是应该珍视的。相反,在那样的场景下不流下眼泪,这样的人还有真实的感情吗?
真正打动人心的不一定都是坚毅豪壮的文字,坚毅豪壮的文字不一定都适合学生阅读。文字的力量恰好在柔而不是在刚,如果以坚毅豪壮为标准,那么今天的少年完全可以不必阅读宋词了。可以说,宋词的基本格调是哀伤,即便那些被称为“豪放派”的词作,就一直是“坚毅豪壮”的么?有哪一篇不是“以乐景衬哀情”,豪放的背后其实是更深层次的哀伤。豪放容易,真正的哀伤其实很难。绝对不是流点儿眼泪,就是哀伤。流泪,恰好是一种心灵触动,一种情感理解,一种情境共情。
文学的功能绝对不是教人“铁石心肠”,文学的魅力恰好在于教人“灵魂柔软而不坚硬”。容易感动的人,总比铁石心肠的人更加慈悲,更加善良。看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而不流泪的人,你敢和他进一步交往吗?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我喜欢的作品,语言忠实朴素,典雅文质,情感真实自然,感人至深。文中的几次流泪,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内涵丰富,蕴含着不可明言的复杂感情。人是有情感的,也是重视感情的。唯有情感让人更加真实存在,也唯有情感让人更加感动。总有一种文字让你泪流满面,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是这样一篇文章,它让我们懂得理解珍惜父子之间的情感,也让我们更加懂得“柔软而不坚硬”的灵魂对于每个人的意义。
再次感谢邀请。
伤感与激昂,都是必不可少的个人心绪,亦是美好纯真的文学体验。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余光中散文代表作.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