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滑铁卢是什么意思(遭遇滑铁卢比喻什么)

《追龙2》票房遭遇滑铁卢,不如《追龙1》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优质回答

王晶导演,梁家辉、古天乐、林家栋、任达华、邱意浓等主演的香港警匪片《追龙2》上映,截止目前票房2.15亿,最终猫眼预测票房2.9亿,最终连3亿票房都不到。

这搁到现在动不动20亿,30亿票房的华语电影当中,《追龙2》票房确实不够亮眼。连与2017年的《追龙1》的5.7亿相比,足足都少了一半的票房。

《追龙2》票房不如《追龙1》,除了一个“古天乐票房号召力不如刘德华”这个玄之又玄的理由之外,根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追龙2》丧失了《追龙1》的精髓,也就是所谓的香港电影的“港味”。

华语警匪片类型当中,目前能够做比较大区分的只有香港警匪片和内地警匪片,台湾警匪片或许也有一些,但确实不是台湾电影中的重要类型。

内地警匪片一般而言只有两种,一种是官方保驾护航的文化正能量模式,5月刚刚结束的《破冰行动》,2017年的《人民的名义》,不管是否改编自真实事件,反派刻画多少深入人心,最终始终是会伏法。

即使在影视文化作品里面,某些原因导致社会滋生出的黑暗人物,是绝不能压过正能量的文化宣传,这是官方要求的文化表达,绝不可能逾越红线。但不管是《破冰行动》还是《人民的名义》,这部电影主角团塑造都相当模式化和失败,值得思考。

另一种就是《白日焰火》、《烈日灼心》、《暴裂无声》、《暴雪降至》等独立警匪片。虽然最后结果还是正义战胜邪恶,但至少主角的人设,生活状态和人性纠葛,再到破案过程细节呈现,还是比官方部门保驾护航的要细腻不少。

香港警匪片类型就不分析了,因为作为华语警匪片大户类型实在太多。但香港电影巅峰时期香港市场就不行,现在的华语电影市场,票房大头终究还是内地电影市场,那么香港投资大的警匪片,自然需要符合内地市场的规则。

也如内地官方保驾护航的警匪片一样,必须符合反派最终伏法的程序正义。虽然香港警匪片不需要内地官方部门保驾护航,但是主角们的刻画,还有破案过程中的程序,都要保持正义战胜邪恶。

《追龙1》口碑质量虽然不错,但与经典香港电影《跛豪》相比,就已经淡化了原型“包好”非黑非白的身份立场,《追龙1》里两位男主角的身份设定。

一位是只手遮天的白道奸雄,一位是呼风唤雨的黑道枭雄。

一位是维持香港秩序的探长,一位是威慑香港黑道的大佬。

现实原型里两个人干的恶事可以说数不胜数,但对于当时混乱的香港有着维持平衡的作用。因为60、70年代的香港,真的和20、30年代的上海非常想象了。当时上海外国租界地无数,再因为民国政府和战争前夕的混乱环境。

上海被称为远东第一大都市,但里面也是个丛林社会的年代。因为新的秩序没有建立,旧的秩序没有崩塌,各方势力每天都有冲突。这种弱肉强食的环境,自然会诞生出一些狡诈阴险,胆识过人的传奇人物。

60、90年代的香港是一样的,因为50年后两岸三地局势的变化。相对还算平稳的香港一地,涌入大量内地和台湾的移民,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自然会选择社会秩序的混乱,拉帮结派抱团似的生存下去。再加上香港是殖民地,当时英国政府管理也相当无能。如此一来,香港的黑道和白道有组织犯罪,可以说异常的猖獗。

经典香港电影《跛豪》和《五亿探长雷洛传》,都有对两人非黑非白的一种表达诉求。《追龙1》里面黑的方面基本没有,雷洛青年得志步步爬了上去,伍世豪统领黑道虽然黄赌毒都经营,但严格不让家人碰,甚至不让无辜的普通眼镜男碰。

不过,好歹王晶在《追龙1》里让两位传奇人物的崛起,走马观花般的镜头中不是那么的光彩。那种香港特殊时代的生活细节,如同电影还原的九龙城寨真实可信。

这是《追龙1》能够成功的最大原因之一,但再联想一下《追龙2》。原型“张子强”的龙志强最大的世纪莫过于成功绑架李嘉诚的儿子李泽钜,这个事件在《追龙2》里一笔带过了。

龙志强作为枭雄就缺乏令观众可信的成长过程,中间只剩下一个未能成功的澳门富豪贺不凡绑架事件。最终情节推进过程,就成了内地警方联合香港警方要抓龙志强,正好龙志强负责制造炸弹的人被炸死了。

于是乎,他们联合派了会制造炸弹的古天乐卧底,古天乐不是很容易但也不那么惊险的成功卧底。明明识破古天乐卧底身份的林家栋,转个镜头就告诉了古天乐缘由,古天乐传递消息果然被龙志强发现。

这个情节的推进过程和操作过程,是如此的像《反贪风暴4》。

龙志强非但没有杀死古天乐,反而让古天乐当死侍,却还在明知对方是警察的情况下,给死侍的古天乐留下大量可操作的空间。如果这个还算逻辑通畅,那龙志强自已都能鼓捣出一个厉害的炸弹,最开始到处招人的理由何在?

最后古天乐成功拆除炸弹,一如《反贪风暴4》里的安全屋的枪战戏,与最后的飞机大战。双方在龙志强别墅莫名其妙来了一场枪战,让整个戏都垮掉了。然后觉得还不够,再来一场追车戏,最后内地警方从天而降成功抓捕了龙志强。

《追龙2》缺乏的正是《追龙1》枭雄的成长过程,还有当中细节充实香港电影的那种“港味”。

这不止《追龙2》一部电影的问题,近年同类香港警匪片都有这个问题。香港警匪片这种根子上的转变,未必香港电影圈的从业者想表达的。毕竟从他们拍的《树大招风》来看,对于三位传奇人物的情怀缅怀,似乎更符合他们的心态。

但王晶两部《追龙》文化正能量的导向,明显更加符合内地电影市场。至于《追龙》两部电影内在的表达,什么核心思想,什么香港警匪片灵魂。

一句话:香港电影里那个纯正的“港味”,是否是那些香港电影迷想要的看到的,实际上并不重要。

因为王晶和香港电影圈子,自2010年后《无间道》时代,摸索这么多年,好歹摸索出一条质量和情怀能够两全的路子。相比《澳门风云》系列,《家有喜事》系列,《大话西游3》的炒情怀冷饭。隔夜情怀饭吃得内地观众都要吐了的时候,王晶的《追龙》,2018年《无双》的大获成功,为香港商业大片树立一个良好示范。

香港电影所谓真正的港味,与香港电影巅峰时代的情怀一样,不过只是香港电影人一个赚钱的手段罢了。否则,这就无法解释《澳门风云》类的情怀冷饭,毕竟无论是两部《追龙》,还是《澳门风云》系列,炒的可是同一批人!

更多关于《追龙2》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和讨论!

《资治通鉴》里有没有对“鸿门宴”的专门描写片段?

优质回答

资治通鉴里有对鸿门宴的专门描写片段。

当项羽得知刘邦,已从小路逃循,并不急着派兵追赶,因为通过鸿门宴击杀刘邦也非项羽本意。

书中这样记载:项羽则受壁,置于座上。一副漫不经心,无动于衷的模样。

而面对刘邦已经漏网,谋士范增却痛悔不已。书中又是这样记载的:亚父受玉斗,置于地,拔剑撞之碎;仰天长叹一声,呼之,竖子不足为谋!夺将军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后来,果不其然,楚汉相争,垓下分出高低;霸王别姬,项羽自刎乌江。

生亦当人杰,死亦作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也是李清照所谓慧眼识英雄,所留下的千古名诗。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主席英明果断,才得以率领全国劳苦大众,彻底推翻蒋家王朝,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历史的一页,早成过往,可其中的寓意教训,却须我们世代谨记!否则,项羽覆没的悲剧,就会重演。

这一血的教训,正直善良的人们要切记,切记!

《资治通鉴》里面有对鸿门宴的描述。

自【资治通鉴第九卷-汉记一】。

《最强大脑》魏坤琳怎么了?为什么都说郭敬明大仇得报?

优质回答

谈到郭敬明(小四)与魏坤琳教授的恩怨情仇,那就需要回到2016年第三季最强大脑的时候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理一理俩人恩怨情仇的前世今生吧。

郭敬明与魏教授恩怨情仇的前世

时间回到2016年1月22日播出的《最强大脑》第三季,选手苏清波挑战“光点美人”,在赛前的预判分中得到了12分,根据节目规则,苏清波需要得到至少7分及以上的难度系数分才能晋级,而在选手成功挑战完该项目之后,魏教授只打了6分的难度系数分,选手以总分72分失去晋级的机会。而此时,小四站了出来,指责Dr.魏打分不公平,为 了指出Dr.魏的打分存在严重问题,郭敬明开始提起之前选手陈智强挑战的“星际穿越”项目,与本场同样有“光点”因素而Dr.魏却打出9分高分,引得全场惊呼。Dr.魏说小四说的很多都非常的业余,而在郭敬明继续争辩的过程中,Dr.魏突然说出“自己好像跟一个女人吵架一样”。

这句话引起了郭敬明极大的不满,并直言Dr.魏作 为一个北大的教授,其修养和学识都出现了问题。两人间的火药味极为浓重,陶子更是直呼“不要再吵了”。

主持人蒋昌建关键时刻打圆场,让焦点回到本场比赛,并请Dr.魏作出回应解释,而在Dr.魏解释的过程中,郭敬明全程表情淡漠,黑着脸。

随后,Dr.魏也意识到自己之前言语不当,向郭敬明道歉,并提出他可以用爆灯来”狠狠地打击自己”,而郭敬明却不为所动,拒绝按下爆灯键。选手离场后,陶晶莹劝说二人,要包容”让犯错的人懂得认错,去让失去机会的人有下一次机会”,Dr.魏也趁机再次向郭敬明道歉,甚至走下座位希望握手言和。就在全场满怀期待两 人可以如愿”化干戈如玉帛”时,郭敬明却出乎意料地起身摆手表示拒绝,表情冷漠转身离开,全场气氛跌至冰点,Dr.魏表情尴尬回到座位。

郭敬明与魏教授恩怨情仇的今生

说完前世,了解了郭敬明与魏教授的恩怨情仇之后,让我们再回到今生。有关注新一季《最强大脑》的网友都知道,节目组被队长鲍云及云支队的选手爆出wym作弊等黑幕,随着该事件的愈演愈烈,在魏教授、桑小洁等人与鲍云的相互爆料指责对方的过程中,魏教授被网友扒出他出轨节目制作人桑小洁,#魏坤琳出轨桑小洁#一下子成为网友讨论的热门话题,随后一向咄咄逼人的桑小洁清空了微博,魏坤琳微博也设置了评论不可见且无法评论,桑小洁与魏坤琳两人的人设瞬间崩塌,成为众矢之的。

而作为曾经被魏教授怼过的郭敬明来说,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么大的瓜不吃,他在微博上发了一条“我当年吧,真的很惨一男的,对,是男的。….”矛头直指魏教授。

作为吃瓜的网友,自然也不会放弃围观的机会,#郭敬明 当年好惨一男的#瞬间上了微博热搜,成为网友调侃的热门话题,并有网友戏称“事实证明只要混得好,总有一天你会看到对家倒台”

郭敬明与魏教授的恩怨情仇来龙去脉就是如此,

对于魏教授,我想说: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设到了,就扶不起来了。

对于郭敬明,我想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大仇终于得以得报。

《醉花阴》中李清照因何而“愁”?又是如何写出“愁”的?

优质回答

1.《醉花阴》中,李清照愁从何来?

佳节又重阳,正是思亲日。

酒后黄昏,阑干倚遍,吹着西风,闻着花香,顿感身凉孤独。

明诚啊!你在哪里?

新婚未久,蜜意初尝,你就负笈远游,留下我罗裳自解,兰舟独上……

二年了,大雁已回,月满西楼,锦书何在?

这孤单寂寞,你是否如我一样?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2.李清照愁在何处?

愁在黄昏之时,天不作美——薄雾浓云;

愁在西风劲吹,孤枕难眠——半夜凉透;

愁在饮酒无味,暗香撩拔——人比花瘦……

深秋的日子,本来很短,但愁绪满怀的李清照,却觉得好长好长:白天,对着香炉中,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晚上,纱厨里,玉枕边,孤独难眠!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醉花阴》全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词,一直是我所喜欢的,她虽然是女子(词一直都是男人的天下),但是所写的词,几乎首首都佳,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千古名句,更是让人回味再三,很难不令人佩服。

而《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首词,便是李清照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这首词中,李清照以一个绝佳的比喻,将自己的“愁”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要想理解这首词中所体现的感情,我觉得必须要了解一下关于李清照的一些背景。李清照年方十八便嫁给了赵明诚,婚后两人琴瑟和谐,过着幸福的二人世界,但是,婚后不久,赵明诚便“负笈远游”,只留下李清照一人,独守闺房,试想,李清照如何不思念丈夫呢?而作为才女的李清照,思念的方式也很特别,其中之一便是写词,李清照在丈夫外出后,写了很多“相思”的词作。

公元1103年的重阳节,李清照仍然是独自一人,人们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亦是如此,她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醉花阴》词作。

我们先来看原词,词曰: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这首词,主要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或者说自己的相思之“愁”。

整个上片,她只用了寥寥几语,便将一个满怀心事的闺中少妇形象表现了出来,她先是走到室外,看到沉闷的天气,于是顿起思念之愁心,而回到室内,空荡荡地只有自己,更觉得百无聊赖了。好不容易熬过了重阳节的白天,却深感夜晚凉气逼人。

要知道,重阳节是古人所重视的节日,这一天是团圆的节日,可是李清照却独自一人,看到别人都在团聚的时候,自己却孤孤单单,当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李清照的“愁”,是不能相见爱人、不能团圆的愁。

下片中写词人喝酒赏菊,可是酒越喝,心里就越难受,此时她的心情更是低落的,所以吟唱出了“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绝佳之句!

其实,以花木的瘦来比喻人的“消瘦”,并不是李清照的独创,但是李清照的这一句却深受后人的推崇,除了比喻深刻、妙绝之外,还有便是之前她对时节、环境等方面的烘托,所有的画面组合在一起,才创造出了这样无比凄清的寂寥意境,也才让这“人比黄花瘦”的比喻成为史上最知名的名句之一!

所以,单从这首词来看,李清照的“愁”,归根结底还是在“相思”二字上,而她写愁的方式,除了用比喻、烘托等手法外,还在于对环境和心情的细致描绘,再加上她在词作方面的大才,才有了这首流传千古的《醉花阴》。

《左传》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优质回答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除了阐释《春秋》思想之外,艺术成就也很高。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对后世史书、小说、戏剧的写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传》语言精炼,文辞优美,其叙事手法历来为人称道。唐刘知几评曰:“或腴词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春秋之际,战争频仍,《左传》对战争的记叙尤其令人称道,善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战场氛围,不闻刀剑之声,却如亲历沙场,扣人心弦。并且人物成为《左传》的主角,将历史从神的阴影下解放出来。遥想当年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齐桓晋文争霸,楚庄王也要问鼎中原,礼崩乐坏,同时又在外交场合吟诗作乐,说古论今,也足见古人风致。

《左传》记载:将食,涨,如厕,陷而卒。大家如何看待这段记载?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这段文字记载的是成语病入膏肓的典故。晋景公得了重病,经常做噩梦,就请巫师桑田来给他解梦,桑田听了晋景公述说的梦境,看了看晋景公的气色,感觉晋景公病得不轻,判断晋景公恐怕吃不到今年的新小麦了,言下之意晋景公活不到麦收。晋景公怕死,抓紧派人到秦国请名医。秦国的名医来到之后,把了脉,又经过细细检查一番,然后说,主公的病我治不了。晋景公就问什么原因?这个名医说,主公的病在肓之上,膏之下,这是药物不能达到地方,因此,这个病无法医治了。若精心调养,心情放松,也许能活到麦收。

晋景公按照医生说的去做,放松心情,注意调养。过了一些时日,眼看麦子快黄了,就派人弄来一些青麦子,做了一碗青麦饭,派人去找桑田,问问他为什么说吃不到今年的新麦子?正巧这时晋景公拉肚子,佣人赶紧扶着上茅房,由于身体虚弱,没有多少力气,脚步没有准成,竟然连佣人也跟着掉进粪坑,粪便即时堵住晋景公的喉咙,人们抓紧下去打捞,捞上来以后,佣人没淹死,晋景公没气了。古人厠所就是一个有遮挡的大粪坑,那时没有化肥,人粪尿就是优质肥料,舍不得糟蹋,聚集在粪坑里,种庄稼时弄出来,再施到地里。国君的粪坑不能小,蛮深的,能淹死人,何况晋景公已经病重了,无力挣扎,怎能不淹死?

这就是成语“病入膏肓”的典故,我国古代医学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由于那时医学不发达,认为是药物不能达到的地方,病到了这个地方就是不治之症了。现在用来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用八个字总结春秋霸主晋景公的一生,那就是“生得勇猛,死得窝囊。”

在惜字如金的史学典籍《左传》中,晋景公的结局被写得既悲伤又搞笑,既带着宿命色彩又无比讽刺,不仅“死得窝囊”,而且相当奇葩。

一、刚猛有为的雄主之后

晋景公本名姬獳,他的爷爷是文治武功卓著、名列春秋五霸第二位的霸主晋文公。

不过他父亲晋成公完全没有继承上一辈的雄风,晋国在晋成公手上变得内忧外患,等到公元前599年晋景公接手时,整个国家就是一个烂摊子。

当时的晋国的卿大夫赵盾作为三朝元老,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赵氏家族权倾朝野,晋国王权几乎已经沦为赵氏家族手中的傀儡;

而晋楚之间的争霸拉锯战,已经持续多年,隔三差五地打仗也使得晋国国力早已衰微,周边的其他诸侯国都在虎视眈眈;

晋景公继位后,面对内外交困的境况,没有退缩。

他先借助大夫屠岸贾之手灭了赵氏一族,只漏掉了“赵氏孤儿”赵武,史称“下宫之难”。这一场杀戮之后,晋国政权被牢牢掌握在了景公手中。

收拾完国内,晋景公开始全力对付外敌。接连在“柳棼之战”,“颖北之战”中,击败了楚庄王率领的楚军。终于在晋景公攘外安内双管齐下的操作后,晋国渐渐恢复了往昔雄风。

单从数量上说,晋景公在位期间打得仗一点都不比先辈少,包括与楚国之间的邲之战(前597年),与辅氏的大战战(前594年),还有对齐国、郑国的讨伐等等。

但晋景公懂得知人善用,有容人的雅量。他本人对待战争,也胜不骄败不馁。

公元前597年,在邲之战失败后,晋景公冷静沉著,既不自乱方寸,没有大肆对内部问罪;对外也没有急于雪耻而盲目出兵。

充分吸取了失败教训的晋景公,在公元前583年又派兵,在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 ,使楚国霸业结束,报了当年之仇。

所以整体上来看,晋景公在争霸战中是胜多败少,晋国的军事实力也在战争历练中逐渐得到增强。

晋景公在国家治理方面也是既有霹雳手段也显菩萨心肠,既靠武力克楚制霸,也在外交上也联吴制楚,这也是晋国最终能打败楚国的根本原因。

二、离奇至极的意外之死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晋景公这样一位能文能武的雄主,最终却以最奇葩的死法结束了称霸一方的一生。

公元前281年,晋景公突然生了重病,卧床休养期间总是做一些相似的噩梦。梦中老是有同一个披头散发的恶鬼纠缠他,哭喊着要报仇,经常在睡梦中被吓醒的晋景公心有余悸不堪其扰。

晋景公当时还是相信巫术的,他知道桑田那边有一位巫人(史书上称为“桑田巫”),就把这巫人召了来。

这位巫人通过一番占卜,认为晋景公的病是因为有两个鬼魂在作祟。那就是先前被晋景公杀死的两个晋国大夫赵同和赵括的鬼魂。

说得一套一套的,不但巫术久治不效,桑田巫却告诉了他一个更沮丧的消息:

“大王,你可能吃不到今年的新麦子了。”就是说晋景公“月内必死”。

景公大怒,把桑田巫轰出了宫,但他也在这接连的打击下一病不起,不得不去向隔壁秦国求救。

因为当时秦国文化、经济比较先进,医学也处于领先地位,有‘秦多名医’之美誉。其中医缓、医和便是名医代表。

秦桓公就派出了医缓前来给晋景公治病,在等待医缓的时候,晋景公又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的疾病变成两个小孩。

一个说:“要来的那人可是良医呀,恐怕会伤到我们,需要逃跑吗?”

另一个则说:“我们在肓之上,膏之下,他能将我们怎麼样?”

医缓来后,一番诊治,直言晋景公已是病入肓膏,没得救了。(这个故事后来就演变成了成语:病入膏肓)。

没想到名医诊断结果和自己的梦境一模一样,虽然被“通知病危”,晋景公对医缓还是无比感激和崇敬,盛赞医缓是个良医,并重金酬谢,送良医回国。

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不久之后,新麦子就下来了,晋景公很想吃麦做的饭,令人献上新麦。同时他觉得桑田巫实在可恨,就派人再把他抓来,专门看了看刚刚做好的新麦饭,然后将其杀掉出了一口恶气。

晋景公正准备开心吃饭时,突然感到腹内一阵胀痛,便急急忙忙奔向厕所。

也不知道是跑得太急,还是脚下打滑,一代霸主竟然“扑通”一声掉进粪坑,被活活淹死死了……

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这个荒唐的故事竟然还没有完,晋景公的一位宦官那天早上也做了一个梦,他梦到自己背着晋景公一步步走到了天上仙境。

所以那天中午他一听说晋景公掉进了粪坑淹死了,便不顾一切地跳下去把景公背了出来。

结果竟然被安排给晋景公殉葬了……

可见,没事真的不能随便做白日梦啊!

三、荒谬背后的真实原因

《春秋》三部曲之一的《左传》(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作为儒家最著名的经典之一,可是一向以微言大义著称,甚至还被两晋名臣贺循盛赞为“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其文风在史学上也极负盛名,被后世高山仰止的“春秋笔法”,既惜墨如金,又入木三分。

这样一部编年体经典史书,为什么要用相当大的篇幅写晋景公的结局呢?又是噩梦又是巫师的,几乎称得上是一段鬼怪妄谈了。

且不说这件荒唐的事真实度如何,单就把这样的事情完整地写进《左传》,就值得人反复琢磨了。

更为诡异的是,《左传》中的用字其实是有严格的标准和规律的,对于死的说法根据人物身份不同是严格区分的: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 大夫死曰卒,士死不禄,庶人曰死。

晋景公可是一代诸侯,而是是相当有作为的雄主,为什么他的死在《左传》中用的却是“卒”?按规律不应该是“薨”么?“卒”可是大夫的用字啊!

这就说到了赫赫有名的“春秋笔法”了。

参照《左传》其他人物的记载,不难发现,所有被认为行事做派不合礼法、对鲁国不敬和品德低下的人,在书中都被写得比较反面。

比如开篇那句“元年春,王正月”,它自己解释说“不书即位,摄也。”也就是说隐公是替桓公摄政,并不是正经的国君,此处不言即位,是符合礼的要求的。

还有中学课本上要背诵的篇“郑伯克段于鄢”,公叔段是郑伯的弟弟,但是标题里没有写“克弟”,意思是说公叔段的所作所为“不弟”(不配),也就是不守做弟弟的本分。用“克”而不是“伐”,说明两人地位事实上相等,也就是说段当时已经形同国君。

这样的例子在18万字的《左传》中比比皆是。通过这些旁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左传》对晋景公这个人的评价,是负面的。

那这个“负面评价”,所为何事呢?这就得说到《左传》的作者以及作者的国家了。

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这样叙述了《左传》的来历:

孔子根据自己的见闻口述给自己的七十二弟子,鲁国的君子左丘明担心孔子的弟子们各持异端,各执己见,不够客观,于是按照孔子的言论,整理编写写成《左氏春秋》。

不管是孔子还是左丘明,他们都是鲁国人,整部《左传》也是站在鲁国的视角去记录的。

站在鲁国的角度去看晋景公,是敌是友就比较明朗了。

关于晋景公和鲁国的恩怨,《左传》中大致记载了这么两件事情:

一是在晋景公十二年,鲁成公到晋国访问,晋景公态度十分不敬;

二是公元前583年春,晋景公为拉拢齐国,派出大夫韩穿出使鲁国,劝说鲁国将汶阳之田还给齐国。汶阳之田是六年前鞍之战后,晋景公从齐国要回来的战利品。

值得一提的是,汶阳之田原本就是鲁国的土地,鲁国和晋国联合在鞍之战打败齐国,这块土地在晋景公的干预下物归原主。

现在,晋国又强迫鲁国归还汶阳之田给齐国,这样出尔反尔的操作,让鲁国愤怒,也让诸侯不齿。

事情到了这里,一切就不言而喻了。

晋景公虽然英雄一世,但他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所以只好最终留给后世的“臭名昭著”(淹死在粪坑)多于英名远播了。

真是哪个时代都不敢轻易得罪文化人啊!

《左传》还有一个伟大的地方,是几乎每篇文字都会给我们贡献几个经典的成语。

比如死法奇葩的晋景公的“病入膏肓”,而左丘明在写他的“恶搞结局”时,心里一定想的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吧!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遭遇滑铁卢是什么意思.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