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创者吗(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为何总是被后世推崇敬仰?)

网友提问: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为何总是被后世推崇敬仰?

优质回答:

五代十国50多年战乱不断,藩镇割据,军人势力强势,百姓或是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中死去,或是当兵死于战争当炮灰。人口骤减田地荒芜。赵匡胤结束了五代乱世,他被后世推崇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赵匡胤夺取皇位后,约束士兵不得抢劫,保护商家安全

五代每一次朝代更迭,就会出现士兵抢劫百姓财产的现象。比如后晋灭亡前夕,张彥泽放纵手下士兵,让他们随便抢劫钱财,有的百姓也趁乱冲进富人家里,杀了富人又把富人家里洗劫一空,抢劫持续了2天,都城富人的财产都被士兵乱民抢劫光了。

后周太祖郭威攻进开封时,士兵大肆抢劫,抢完了就焚烧灭迹,整个开封四次都是燃烧的火焰。王殷、郭崇威劝郭威如果不制止抢劫,开封就是一座空城了。这时候士兵已经抢劫的差不多了,郭威才命令将领约束士兵不得抢劫。

这是因为五代的帝王全靠军人势力支持才能当上皇帝,他们没有扭转五代乱世的想法,只求得的当上几年皇帝。军人一旦起来造反,这些人的皇位不稳定了。因此他们默许或者纵容军人们的抢劫行为,当做是一种利益交换。他们眼中百姓和富人的财产和生命比起皇位来,根本不算什么,是可以牺牲掉的。军人抢劫之风也就愈演愈烈,军人稍有不满意就会起来造反,想着换个皇帝再捞取更大的好处。

赵匡胤陈桥兵变,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约束部下不得抢劫,他说:这些年来每到改朝换代,士兵们进入京城都会四次抢劫钱财,这次我不允许有这种事情发生。我当了皇帝以后会重重的赏赐你们,有敢抢劫的我会诛杀你们全族。赵匡胤的士兵进入开封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当天商家照常营业。有几个无赖想趁火打劫,赵匡胤派人抓住这些人就地斩杀于闹市,以此震慑想抢劫的人。他还赔偿了遭受抢劫者的钱财。

赵匡胤不嗜杀,优待前朝大臣皇帝

五代每一次改朝换代,前朝皇帝大臣已都免不了遭受屠杀的命运。后梁朱温时期,左仆射裴枢、独孤损、右仆射崔远、守太保致仕赵崇、兵部侍郎王赞、工部尚书王溥、吏部尚书陆扆全部赐死于白马驿。士大夫不支持唐朝不支持后梁的。都被扣上朋党罪名,数百大臣被杀,唐朝旧臣所剩无几。唐昭宗、唐哀宗末代皇帝下场凄惨,全都死于朱温之手。

后唐庄宗攻入后梁首都,后梁大臣赵严、张希逸、张汉杰、张汉伦、张汉融、朱珪、、李振及契丹实喇鄂博等,连同他们的妻子儿女,全都斩杀在汴桥下。敬祥原本已经自杀,尸体还要再斩首一次。

赵匡胤即位后周大臣并没有太大变动,赵匡胤封后周皇帝为郑王,封周帝为郑王,奉后周皇太后为周太后。

削除藩镇军人势力,制定一套互相制衡的制度,国内政治稳定

五代时期藩镇割据势力强大,军人嚣张的说出:“只要是兵强马壮的人就能当天子!”赵匡胤致力于结束五代以来藩镇尾大不掉,削弱军人集团势力。为此他派出文臣主持地方政务,收回藩镇 的财政权,设置转运使集中天下税赋到中央。又将地方上的勇猛士兵归入禁军,把老弱此等士兵留给地方,地方势力也就无法和中央抗衡。杯酒释兵权又解除了功臣集团兵权。国内稳定以后赵匡胤又逐渐灭了各个割据势力。

赵匡胤制定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了明清,宋朝以后再也没有出现五代十国那样长时间的分裂时期,宦官专权外戚专权藩镇割据,这些弊病在宋朝都没出现,这都要归功于赵匡胤制定的一套很稳定互相制衡的制度。

赵匡胤是一位创造时事,改变历史发展走向的帝王,也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到了开宝末年宋朝人口已经恢复到309万多户,他又鼓励农民恢复生产,开垦田地,宋太祖时期人民开始安居乐业起来。

其他网友回答

宋太祖赵匡胤能被后世所推崇

一、最直接的关系因为他是五代十国的终结者 大宋王朝的开创者

二、在位16年 提倡文人政治 开创中国的文治盛世 对宋王朝及后世历代至今都有深远的影响

三、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杯酒释兵权”也使这位开国皇帝有了一个仁慈之君的名号 通过一系列政策将军权 政权 财政权 司法权控制起来使大宋王朝的历史中没有发生大的内乱

四、励精图治 知人善任 依法治国 减轻徭役对当时社会的进步 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迅速将宋王朝推向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局面

所以 纵观历朝开国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上既有对我华夏民族主要地区统一的成就 下则有对中国文化的昌盛 经济的繁荣做出的贡献

同时也是一位开明君主、仁慈之君 因此被后世推崇敬仰也是理所应当的

其他网友回答

赵匡胤被后人推崇敬仰,其实并不复杂,首先在军事方面基本统一了华夏主要疆土,其二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的大乱局,让中国再次富强起来,虽然国家面积不大,但是确实人民比较幸福的时代,其三赵匡胤是一位文武全才的明君,他的偶像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以他一生也追求者李世民的足迹做人,做事。虽然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但是他的功业和人品足以让后人推崇敬仰。

其他网友回答

咏初日(版本一)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庚溪诗话》

咏初日(版本二)

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逐却残星赶却月。

——《藏一话腴》这就是赵匡胤写的诗

人物介绍: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后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人生经历:赵匡胤早年到处游历没有住的地方,在襄阳一座寺庙里住下。有一个老和尚善于看相,看到他之后说:“我把我所有的全部资助给你,你往北去会有奇遇。”后来去了北方投靠了枢密使郭威帐下,参与征讨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屡立战功。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补任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使。广顺三年(953年),郭威养子柴荣(后周世宗)为开封府尹,赵匡胤转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后来在高平之战、后周攻南唐之战,柴荣北伐的战斗中拼死一战,血战到底,不怕牺牲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于是有了后来的陈桥事变,加身皇袍,经过袭击荆湖、攻灭后蜀、平定冮南成为了北宋开国皇帝。

为政措施:通过采取“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施行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革除了五代弊政,使国家呈现出和平、安定的局面。

被后世推崇敬仰的原因

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惟宋太祖皇帝顺天应人,统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朱元璋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为何总是被后世推崇敬仰​

也许你还想知道赵匡胤电视剧的知识介绍。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