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皇太极死后,八旗的势力如何?
优质回答:
要说皇太极死后的八旗势力情况,先说一下皇太极死之前掌握着的力量。正、镶两黄旗直属于皇太极,除此之外,皇太极还将自己兄长莽古尔泰死后的正蓝旗交给了自己的长子豪格;两白旗由努尔哈赤娶自乌拉国的皇后阿巴亥所生的三兄弟,也就是武英郡王阿济格、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统领。两红旗则是由努尔哈赤的原配夫人佟佳氏所生的礼亲王代善统领,代善是在皇太极时代的储王中最为年长的。最后,剩下的镶蓝旗由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郑亲王济尔哈朗统领。
由此可见,八旗旗主分别出生在不同的家族,清朝的重大事务必须由他们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太极死后,作为会议主席的大阿哥代善首先推荐豪格为帝,但是豪格本人由于并非嫡子也是犹豫不决,甚至推辞。接着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联合起来推荐福临为帝,摄政王辅政,最终这一建议获得通过,年仅六岁的福临顺利登基为顺治。
拥护福临的多尔衮成为了摄政王,并开始了对其他势力的打压。多尔衮首先以谋逆的罪名处死了代善的孙子阿达礼,并趁机夺走了代善掌管的两红旗,之后又借口豪格曾诬陷自己有称帝的野心将豪格的爵位进行了剥夺,并将其手下的正蓝旗掌控在了自己的手中,之后又将曾经和自己一起推举福临的济尔哈朗,以对豪格的谋逆行为知情不报罪将其贬为君王,随着66岁代善的病逝,清初储王中再也没有能和多尔衮抗衡的了。
其他网友回答
满族和蒙古族一样,是一个以军事武装为资本的民族,正因为他们的骁勇善战,才有了明末之时八旗子弟的威名;而所谓的“八旗”,用比较人文主义的说法来表述,那就是满人的社会组织形式。因为清廷也是从马背上打出了一片天下,所以八旗这个组织虽然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军籍的编制,它们非别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和镶蓝这个八个旗。
皇太极是镶白旗的继承人,而作为皇太极强有力劲敌的多尔衮三兄弟则继承了正黄和镶黄两个旗的势力。在看到努尔哈赤对于这三兄弟的宠爱后,他的十三个儿子不干了,他们都认为是父亲的偏心。因为在三兄弟继承父亲所授予的强大军力和势力的时候,才只有几岁,除了阿济格晓通人事外,多尔衮和多铎才只有9岁和8岁。
虽然父皇有所偏心的喜欢这三兄弟,可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他们被其他兄长的排挤和嫉妒。在努尔哈赤死后,除了少不更事的多铎和多尔衮外,其余的兄弟都奋不顾身的投入到了争夺皇帝的斗争中去了。因为被十三个兄弟的挤兑,三兄弟集团的争位失败,他们的母亲也因此被杀,这使得了八旗势力的第一次变化。
在皇太极继承了最终的位置后,当时的八旗的势力为:皇太极将自己原本属于自己的正白旗和镶白旗改成了正黄和镶黄。所以正是由于皇太极这样的一番操作,使得三兄弟集团原本属于正黄和镶黄的旗子变成了二白旗。而为了将实力超过三兄弟集团,能够对其更好的统治,刚刚上位的皇太极设法吞并了正蓝旗,让自己的儿子继承了镶蓝旗,正是在此时,这位刚刚登上帝位皇帝的势力,才进一步的慢慢赶超三兄弟集团。所以在这个时候,出了皇太极和三兄弟集团进行对垒外,其他旗的势力都属于中间和下级实力。
这一切在皇太极死后发生了逆转。在其的死讯传到清廷的时候,三兄弟集团变准备在这个时候发动反击,因为这个时候的三兄弟集团已经不是当年的三兄弟集团了,他们的势力已经慢慢的变大,所以在清廷第二个皇帝死后,八旗的势力逐步出现了多尔衮和豪格的两极分化。
最后便是豪格和多尔衮的皇位争夺战,二人为了夺得皇位那是博弈的不可开交,后来因为其他势力平平的旗主害怕豪格继位后和其父亲一样打压自己的势力而没有继续支持。再加上豪格非正室所生,没有资格继承皇位。三兄弟正抓住了这个点来不停的对其进行政治逼迫和碾压。在后来二两个集团争夺帝位出现僵局的时候,机智的三兄弟集团扶植了带便正黄旗势力的福临皇帝。
说到底,在皇太极死后,八旗的势力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具体可以围绕在三兄弟白旗集团和豪格的正蓝旗集团以及正黄旗在围绕帝位上的对垒和博弈。
其他网友回答
八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有的氏族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最初由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演变而来——女真人集体狩猎时的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其所指挥的狩猎集体称为牛录。发展到后来女真各部族之间彼此征战也采纳这种狩猎团队的模式组建军队,但作战毕竟比围猎需要更强的组织协调性,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出身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兴兵,以黑旗为帜。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建州三卫统一,统治人丁也不断增多,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亲领,将黑旗军交由胞弟舒尔哈齐指挥。明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前后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规定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当时努尔哈赤麾下共有四大固山,分别使用黄、白、红、蓝四种不同颜色的旗帜,所以又称黄、白、红、蓝四旗。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甚至连一部分蒙古部落也归附了努尔哈赤。与此同时努尔哈赤打算正是脱离与明朝的隶属关系,自行建国称汗。此时努尔哈赤的兵力已不下五六万,相比初建四旗时规模几乎翻了一番。于是努尔哈赤将原来的黄、白、红、蓝四旗进一步析设为八个旗——即在原来的黄、白、红、蓝四色军旗上镶边,于是就诞生了正黄、正白、正蓝、正红、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也有说法称:所谓正黄、正白、正蓝、正红四旗本来叫做整黄、整白、整蓝、整红四旗,因为整面旗帜分别为黄、白、蓝、红四色,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则镶嵌了边角。
当时各旗的统领情况是这样的:努尔哈赤亲自统领正黄旗和镶黄旗,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统领正红旗和镶红旗,努尔哈赤的八子皇太极统领正白旗,努尔哈赤的嫡长孙杜度统领镶白旗,努尔哈赤的五子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努尔哈赤之侄、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统领镶蓝旗。各旗内部设有甲喇额真、牛录额真,由归附努尔哈赤的女真各氏族的贵族首领担任,拥有大量的财富、奴隶和耕地,同时后金政权的官职也多由他们兼任。尤其是辅佐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理、扈尔汉、安费扬古五大臣的家族几乎世代担任八旗内部的甲喇额真、牛录额真等职务。
在八旗内部各自的旗主拥有很大的权力——努尔哈赤的命令通过各旗旗主下达到最基层,朝廷大事由八旗旗主共议,对外征伐所获财物八家均分,努尔哈赤的继承人由八位旗主协商产生。各旗内部的平民称为固伦,他们“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无事耕猎,有事征调”,必须世代当兵,不得随意离开牛录,没有迁徙自由。固伦有自己的耕地和性畜,也有因战功获得的少量奴隶。努尔哈赤通过八旗旗主向他们征兵役和力役,也向他们索取耕牛和各项杂物。在固伦之下各旗还拥有为数不少的包衣阿哈,翻译成汉语就是家奴的意思。包衣其实就是奴隶,主要的来源是战俘,也有平民因贫困沦为包衣的情况。包衣和主人住在一起,替主人从事农耕、狩猎和服各种家内杂役。主人可以任意凌辱、鞭答和买卖他们。《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先就是世居辽东的汉人,后在努尔哈赤征服辽东的过程中沦为女真人的包衣,隶属正白旗。
此时各旗旗主彼此地位平等,共商国是,皇太极作为大汗(后称帝)在政治上具有更高的地位,但在八旗组织架构下并不具有中原皇帝那样专断独裁的权力。事实上清王朝在入关之前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像中原王朝一样的高度集权的专制王朝,而是更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贵族社会——满洲八旗贵族所组成的议政会议实际上执掌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其实这在游牧民族中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三百多年前蒙古人就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处理国家大事,而满洲人的八王议政会议大体上与蒙古人的忽里勒台大会类似。在《旧满洲档》中记录了在八王议政体系下八大旗主贝勒和众大臣对天盟誓的誓文,其中有这样的内容:“政务上汗不得恣意横行。汗承天命执政。任何一位旗主贝勒若欲为恶,扰乱政务,其余七位旗主贝勒集会议之,该辱则辱之,该杀则杀之。生活道德谨严、为政勤奋公正之人,即使主国之汗出于一己私怨,欲罢黜贬降,其余七旗之人对汗可以不让步。”从这份誓文可以看出:当时八旗旗主的权力之大甚至可以对汗王的权力构成一定制约。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初三清太祖努尔哈赤召开八王议政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确立了如下原则:一、继承努尔哈赤汗位者若不听取八王之言,不行善道,则八王可以更换新汗。新汗与八王齐坐,共同受国人朝拜;二、八王与新汗共同议处军国大政;三、八王有共同断案、做出裁决的权力;四、八王有权授予官职,任免各旗将领。五、人口、牲畜、金银、缎帛等战利品需在八旗之间平分。由此可见这时的八旗旗主是处于王朝权力巅峰的人物。
当然汗王是不会心甘情愿接受八旗旗主的制约的——皇太极在继承汗位后采取一系列手段强化汗王的权力。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更是仿照中原汉制称帝,这其中就暗含构建中央集权体系,改变八王议政旧俗的想法。然而直到皇太极去世之时八旗旗主的权力仍没被彻底剥夺。1643年八月初九正当皇太极踌躇满志准备入关灭明混一天下之时却猝死于清宁宫。随着皇太极的死亡,确定其继承人选就成为新生的大清政权的头等大事。由于皇太极突然猝死,没来得及留下遗嘱,于是皇位的传承就只能按满洲旧制通过八旗旗主贝勒们开会商议决定。此时皇位最强有力的竞争者莫过于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论个人能力多尔衮自然更强且其身后有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的支持,而八旗军中的两白旗则处于多尔衮兄弟的控制之下;豪格的优势则在于:身为皇太极长子的他得到了皇太极亲自统率的正黄、镶黄、正蓝三旗的拥护,皇太极在位时为强化中央集权而将这三旗划为上三旗,合上三旗之力已超过其他五旗实力之和。镶蓝旗主济尔哈朗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尽管论实力他不及多尔衮和豪格;论出身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之子,也没多尔衮和豪格根红苗正。然而无论他倒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
八月十四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都一起来到崇政殿举行决定皇位归属的会议。其实在赴会之前多尔衮已暗中询问过两黄旗实力派人物索尼的意见,试图将两黄旗从豪格阵营拉过来,结果索尼明确答复道:“先皇有子,必立其一。其余非我所知”。索尼的态度其实代表的是整个两黄旗的态度——两黄旗一直由皇太极亲自统率,各级将官几乎都是皇太极一手提拔,而多尔衮对他们没什么交情可言,他们自然更愿意拥立皇太极之子:一则是报答皇太极的知遇之恩;二则也是希望通过拥立皇太极之子以确保自己的荣华富贵。这时的满清政权正处于由昔日原始的女真部族向较为成熟的文明国家形态过渡阶段:若按女真旧俗多尔衮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皇太极之位并无不可,然而毕竟这时皇太极已仿照中原汉制初创了大清政权,对正准备入关灭明继承中原正统的清王朝而言:父死子继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于是两黄旗以维护先帝皇太极之名拥立豪格,而多尔衮一派则搬出祖上旧俗说事。
当多尔衮赶赴崇政殿参会时赫然发现:两黄旗的索尼、图赖、鳌拜等人带兵把崇政殿围得水泄不通,大有以武力夺位之势。会议刚一开始索尼、鳌拜等人就率先倡议立皇太极之子。多尔衮以诸王尚未发言为由斥责索尼、鳌拜等人目无尊上,将其喝退。随即多尔衮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立多尔衮为帝。一时间多尔衮兄弟控制的两白旗和作为皇太极嫡系的两黄旗之间争执不下,而两红、两蓝则不明确表态支持哪一方。老谋深算的多尔衮虽然极力想将皇权争取到手,但考虑到外面剑拔弩张的两黄旗士兵也不敢贸然处之。多铎见多尔衮犹豫不决,于是就说:“如果你不继位,就该立我为皇帝!我的名字已列于太祖遗诏之中。”多尔衮立即反驳道:“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也在太祖遗诏中提到过,不是只有你的名字。”多铎见遭到哥哥的反对,于是又以立年长者为由提议立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子礼亲王代善(事实上努尔哈赤的长子是褚英,不过这时已死,代善成为此时事实上的长子)。一向滑头的代善在此之前一直一言不发,如今见多铎提议自己才说:“睿亲王如果应允,当然是国家之福,如果睿亲王不继任的话,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位。至于我年老体衰,力难胜任。”豪格见代善提到自己,加之支持自己的两黄旗士兵就在门外,自以为胜券在握,于是故作谦虚道:”我福小德薄,哪能担当此等重任?”没想到多尔衮竟然接过他的话头说:“既然肃亲王如此礼让,咱们更议他人。”此言一出两黄旗士兵当时就炸毛了。礼亲王代善眼看有火并的危险,于是托言身体抱恙而退出会场。随后各旗旗主纷纷离场,会场内只剩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和两黄旗官兵。多尔衮知道如不安抚一下的话还不知道这些人能闹出什么来,可又不甘心让老对手豪格继位,于是他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这样一来就满足了两黄旗拥立皇太极之子的目的,两黄旗也不好再说什么了。这年的福临只有6岁,无法亲自处理国政,于是多尔衮趁机宣布由自己和济尔哈朗作为摄政王辅佐处理朝政,这样一来尽管多尔衮无皇帝之名号,却实际执掌军政大权,正是在他的策划下清军于1644年入关定鼎北京。
八旗制度草创之时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皇太极为强化皇权而将正蓝旗也划归由汗王(皇帝)亲自统领,由此形成了八旗中上三旗与下五旗之分。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死后其子爱新觉罗·福临继位成为顺治皇帝,由于此时顺治皇帝年幼,朝政实际由摄政王多尔衮全权处理,正是在这一时期由多尔衮统领的正白旗在八旗中的地位开始日益提升。多尔衮病死之后顺治皇帝为加强对实力日渐强大的正白旗的控制将其划归自己直接统领,与此同时他不再亲领正蓝旗,由此正白旗和正蓝旗完成了一次身份互换:正白旗由下五旗升入上三旗,而正蓝旗则降入下五旗。此后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由皇帝亲统,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遂成定制。
其他网友回答
满洲八旗军是清朝初年的精锐军事力量,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南征北战,奠定了清朝开国的根基。不过,由于满洲贵族内部的权利斗争,八旗的旗主也时常更换。清太宗皇太极(爱新觉罗·黄太极)活着的时候,根据八旗的尊卑地位,八旗排列顺序依次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正蓝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今天,笔者就给大家捋一捋清朝初年的八旗势力划分。
皇太极时代的八旗势力
公元1626年,一代枭雄努尔哈赤攻击宁远城失败,不久后在盛京去世。在诸子争斗中,睿智的皇太极最终取得继承权,成为后金汗国(清朝的前身)的实际领导者。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位置后,掌正黄、镶黄两旗骑兵(白旗易黄事件);皇太极的哥哥代善统领正红、镶红两旗骑兵;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人(皇太极的三个异母兄弟)掌握正白、镶白两旗的骑兵;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掌握正蓝旗的骑兵;皇太极的堂弟济尔哈朗统领镶蓝旗的骑兵。
皇太极去世后的八旗势力
1643年,也就是清朝入关的前一年,戎马一生的皇太极病逝,年仅51岁。皇太极死后,满洲贵族中战功最显赫的睿亲王多尔衮用政治手段排挤政敌,更换了八旗旗主。清朝统治者顺治皇帝掌握正黄、镶黄两旗不变;多尔衮自己掌握正白、镶白两旗,还夺走了代善的正红、镶红两旗;肃亲王豪格因为和多尔衮是政敌,所以他掌握的正蓝旗也被多尔衮剥夺;与多尔衮一派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因为和豪格的关系太过于密切,遭到连坐,被剥夺了镶蓝旗的领导权,并降为郡王。
其他网友回答
皇太极有些不负责任,自己一个人挂了,居然忘记指定皇位继承人了。这对满清帝国来说,几乎是一场灭顶之灾。
其实在之前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皇位的继承人压根就没有着落,甚至有传言说努尔哈赤打算让多尔衮继承皇位。
所以说生前不指定继承人,简直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巨大折磨。努尔哈赤死后,四大贝勒把多尔衮的亲娘给逼死了,随后他们四个人内部商量了一个对策,便将年富力强的皇太极扶上了皇位。
皇太极的皇位来得如此凶险,可是他并未引以为戒,反倒是继续奉行努尔哈赤的做法,一直不立储君。
其实我们要理解皇太极,他去世的时候还觉得自己的身体非常棒,据说还出去打了一场猎,回来以后就不行了,属于猝死。
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料到,这位健壮的皇帝会突然暴毙。他死了以后,不少人都觊觎皇太极的皇位,尤其是豪格与多尔衮。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背后有两蓝旗相助。
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比自己的十四叔多尔衮还要年长两岁。在当时来说,豪格继承皇太极的皇位,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父亲的家产由孩子来继承,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不过女真人那边,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兄终弟及,这种传统还非常流行。金国的几人皇帝,其实基本上都是搞得兄终弟及。
所以说多尔衮和豪格为了皇位自然是争斗起来了。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手里所拥有的支持者不在少数。
首先他拥有正蓝旗的全部成员支持,因为他本人是正蓝旗的旗主,手下人支持自己旗里的主子,这当然是没话说的。
其次他还拥有镶蓝旗的支持。镶蓝旗的旗主是济尔哈朗,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也就是皇太极本人的堂兄弟。
这两路旗的全部成员,那可都是支持豪格的,所以豪格手里的资源并不少,绝对有资格争夺皇位。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十四弟,背后有两白旗的支持。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也就是皇太极的十四弟。如果从兄终弟及的说法来看,多尔衮确实也是有继承权的。
不过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满清当时已经吸纳了不少汉人大臣,这些人将中原的各种习俗都传到了满清内部,包括父辞子继的说法。
这么一来,其实多尔衮或多或少是站不住脚跟的。不过多尔衮手里的资本可不在少数,首先他拥有正白旗的全部成员支持。
正白旗的旗主就是多尔衮本人,所以他手下的这帮人,当然希望自己的主子做皇帝,这么一来,他们也就有了升迁的机会了。
其次就是镶白旗的支持了。镶白旗的旗主是多铎,多铎是多尔衮的亲弟弟,也是皇太极所有弟弟当中,最能打仗的一个。有多铎这位强悍的战神作为后盾,多尔衮的实力大增。
再则,多尔衮还有一个哥哥阿济格,他虽然不是什么旗主,但是他久经战阵,在军队中有一定威望,也能够帮助多尔衮。
由此可见,多尔衮手里的资本不仅不比豪格少,而且还比他多了一个亲兄弟的支持,这么一来事态可就不好办了。
正红旗和镶红旗基本就是来打酱油的。
正红旗的旗主是代善,他是一个出了名的老好人,所以压根就不可能让他去明确表态让多尔衮或者豪格做皇帝。
所以正红旗作为中立的一方,一直以瑞士的角度来调停整个满清的势力,这角色虽然没意思,但是却比较重要。
镶红旗的旗主是代善的儿子硕拖,他的态度跟老爸代善是一样的,两边都不想得罪,所以最初他也是来打酱油的。
当然,后来局势变了,硕拖也就表示要支持多尔衮了,结果给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其实代善的这种态度,或许是最好的一种态度了。
剩下两黄旗的人,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可以说整件事最重要的人物,是两黄旗的人。他们手里掌握着精锐的人马,又都是皇太极的嫡系,所以显得相当重要。
可是他们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有人支持多尔衮,也有人支持豪格,还有人表示,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就行,其他的他们不管。
所以事情矛盾就矛盾在这个地方,以索尼和鳌拜为首的两黄旗人马,他们先是支持豪格,后来为了表示公平,答应从皇太极儿子里选一个来继承皇位。
索尼和鳌拜对皇太极算是忠心耿耿了,为了他儿子的前程,他们几乎搭上了老命。最终多尔衮也做出了让步,选择了福临继承皇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总结:没有这些调节,可能大清就完了。
不得不佩服大清朝在开国的时候,内部是多么的团结。面对至高无上的皇位,多尔衮和豪格虽然大打出手,可是后来全都收住了自己的手脚。
他们知道,如果他们内讧的话,那么八旗内部一定会打起来。到时候大清朝可就完了,所以为了大清的未来,他们双双放弃了皇位。能做到这样,活该能够夺取天下了。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皇太极死后八旗的势力如何.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