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果唐玄宗及时退位将大权交给太子李亨,安史之乱还会发生吗?
优质回答:
我认为会,安史之乱的爆发并不是偶然的。安史之乱的爆发表面上看是因为唐玄宗李隆基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而实际上是因为大唐帝国旧有的军事体系逐渐崩溃。
在唐王朝建立初期征战天下、无往不胜的府兵制度到了唐玄宗时期几乎已近完全崩溃,大量府兵失去土地变为佃户甚至大量逃亡,这就使得朝廷无法征收到足够的军队,因此只能转而采取募兵制,但是我们知道募兵制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私人化,谁养活的士兵,士兵就听命于谁。
而大唐王朝的问题也不仅仅在于募兵制,也在于逐渐崩溃的财政体系,越来越多的人不交税,帝国的运转全靠越来越少的自耕农和小地主阶级,使得他们不堪重负。
种种问题造成了大唐的由盛转衰,猝然哀逝…
其他网友回答
“安史之乱”。这个词你肯定听过,那么鼎盛的唐朝,就是因为安禄山突然造反,整个唐朝就不行了。
但是你有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王朝,遇到类似的大动乱,一般都是在王朝的中后期。比如汉代的黄巾之乱,清朝的太平天国。国力不行了嘛,各种矛盾积累久了嘛,一场病来了,扛不住很正常。
但安史之乱不一样。它是一个特例,它爆发在唐朝最鼎盛的时期,那是开元盛世啊。如果没有这场大乱,那唐玄宗在历史上的地位,可能就超过唐太宗了。奇怪,在一个朝代最强盛的时候,为什么也会出现这种病来如山倒的情况?
过去的解释,要么是说唐玄宗沉迷女色,年老昏庸,这当然没有什么解释力。要么就说,这是因为唐玄宗对安禄山掉以轻心。这对不对呢?要知道,皇帝这种职业,是孤家寡人,整天最担心的就是被夺权,是职业疑心家。何况唐玄宗这种一辈子英明神武,一手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皇帝,他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什么人会对他造成威胁,皇帝会本能做出反应。这件事仍然很奇怪。
我先来说结论,安史之乱,是因为唐玄宗在自己的故事里难以自拔。
在什么样的故事里?开疆拓土的故事。
如果再早上个100年,就是唐代开国的初年,这种事根本就不会发生。为什么?因为从汉代灭亡之后,所有的皇帝都知道,自己最大的风险在哪里,当然就是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几百年,无数血的教训放在那里,皇帝又不傻,当然就搞出了一套防范像安禄山这样将领的手段。到了南北朝的后期,北方朝廷的兵制叫府兵制,这套制度,已经能够很好地防范将领拥兵自重了。
大概说一下府兵制。就是,上百个军府分散在全国各地。这些当兵的人,平时务农,也不用交税,自己养活自己。一旦要打仗,那就从周围的军府中抽调兵力,仗打完了呢,你们这群府兵再打道回府,等待下一次的征召。这样一来作战的士兵都是临时抽调的,你边境军队的指挥官想拥兵自重也没有机会。士兵和将领是基本分离的嘛。
我们熟悉的花木兰的故事,就是这种典型的府兵制。“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就是朝廷从军府当中临时调兵啊。
但是到了唐玄宗时代,这一招就不好使了,为啥?因为开疆拓土摊子铺大了。你想,军府不是在什么地方都能建的,你起码得有足够的耕地,能让这帮府兵自己耕种养活自己啊。所以很多边境地带,比如草原,高原地区,那是建不起军府的,那要是打仗了,就只能从内地的军府调人,而且你还不能调太久,也不能调太勤,因为府兵都是自己养活自己,你调的太久,那家里的田就荒了,你调的太勤呢,府兵自己就出不起一来一回的路费了。
所以到了唐玄宗的时候,整个兵制就变了,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就是朝廷出钱来征兵。府兵用不起,我养职业军人总行了吧?国家专门划出一片区域在边境养兵,按时发军饷。中央给军饷太麻烦,那就派个地方领导,叫节度使,一面掌管军队,一面在当地筹措军饷。
这个制度一出来之后,军队的人数增加了,而且是职业军人,训练时间也提高了,边关的战斗力提高的那不是一星半点。你站在唐玄宗当时的眼光,这是个了不得的制度创新。他在长安当皇帝,得到的全部反馈,都是在证明这个制度是有效的。
在西边,原本胶着的吐蕃势力被一下赶回了本土,在北边,契丹和突厥的势力也被逐出了河北。那对于唐玄宗而言,对内呢,他已经是搞出了一个开元盛世,经济文化极大繁荣,对外呢,又是捷报频传。你要是唐玄宗,你心里在想啥?当然是想当文治武功,古来无双的千古一帝啊。
杜甫在他的诗《兵车行》里面就留下了一句话,叫“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里的武皇是指谁啊?当然就是当今皇帝唐玄宗。边关都打得惨成那样了,流血成海水,但是皇帝还是要开边啊,还是要开疆拓土啊,成就梦想啊。
所以,安禄山这样的节度使,在唐玄宗的眼睛里,是好用的、高效率的工具,越锋利越好。在他沉迷的这个开疆拓土,当千古一帝的故事里,已经完全忘了这把剑还能调转过来,对准自己。
有一个旁证。当时边境军队,也就是节度使掌握的边军,一共有49万。那面对这只力量,中央有没有制衡力量呢?当然有。直接归中央指挥的军队呢,有13万。这基本是够用的,因为边军不会同时造反。如果对边军稍有警惕,唐玄宗就会非常谨慎地使用这13万中央军了。但事实上没有。当时云南出了状况,唐玄宗说,边军不动,那得枪口冲外。平云南的叛乱,得我中央军来,结果,派出去7万中央军打云南,结果全军覆没。
等到后来安禄山叛乱的时候,中央军也才不到8万人。而安禄山这一边呢,有18万人。你说这个仗怎么打?
这也说明,唐玄宗对边军的力量几乎是全无戒心的。
请注意,这不仅是唐玄宗一个人的盲区,几乎整个中央朝廷,都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没有看到这个风险。
比如唐玄宗前期的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是不是奸臣,咱们暂且不论,但是他有两样是肯定的。第一他有能力,第二他是个谨慎的人。史书上对李林甫的评价,有四个字,叫“每事过慎”,他的谨慎程度是超乎常人的,这么谨慎的一个人,他就察觉不到安禄山的危险吗?
对。李林甫也有自己的故事。他作为大唐中央的执政宰相,心目中最大的敌人,才不是什么边军节度使呢,而是国内的那些世家大族。你要是熟悉魏晋南北朝和唐代前期的历史,对此应该也不奇怪。初唐的那些皇帝,包括武则天在内,心头大患都是什么关陇集团,世家大族。
你要是李林甫,你要对付世家大族,你也会像他那样,拼命提拔安禄山这样的人:出身行伍,靠军功起家,没文化,没有根深蒂固的家族渊源,没有在中央的政治影响力。这样的人,你提拔他,他的功名富贵都是你给的,他还不像狗一样忠心耿耿吗?
所以在李林甫心中,安禄山就是杆枪。那这杆枪要想好使,是不是应该口径搞大一点,火力搞猛一点呢?所以,当时唐玄宗一共就设立了九个节度使的位置,后来李林甫提拔安禄山,一口气让他兼任了三个。
后来等到李林甫一死,杨国忠上台,跟安禄山的关系不好了。站在安禄山这头一想,完了,上升无望了,甚至富贵也不保了。但是再转念一想,不对啊,我手头有18万军队,而且是能征善战的边军。而唐玄宗他们手里只有不到8万老弱残兵,这个皇帝该我做啊。那还不造反吗?然后就是白居易那首诗里写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里用的这个惊破的“惊”,用的真是好。中央当年是真的没想到啊。
今天我们回顾这个过程,不是在嘲笑古人傻,唐玄宗昏庸,李林甫笨蛋。而是在说,每一个人其实都活在自己的故事里。这个故事,越伟大,越辉煌,时间越久,里面就越有清晰的敌人和朋友,目标和工具的分工。
但是很可惜。故事是人对世界的理解和想象,而不是真实世界本身。在真实世界里,敌人和朋友,目标和工具,随时是会发生逆转的。当一个人在他的故事里,陷得越深,对这样的逆转就越会意料不到。
所以,安史之乱的故事,哪是什么皇帝沉迷女色,哪是什么朝廷对危险掉以轻心的故事?
它是一个刀客在磨刀的过程中被刀所伤的故事,是一个准备炸药打仗结果炸药库在自己家里爆炸的故事啊。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唐玄宗及时退位将大权交给太子李亨,安史之乱还会发生吗?可以肯定的说,玄宗就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前把皇位交给李亨,安史之乱还是会发生。为何这样说呢?因为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唐朝中央集权和地方藩镇权利之间的一场角力。分析这个问题时候我们先从安史之乱发生的背景、原因、影响来看。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从辉煌昌盛走向没落的开端,曾经世界上最繁华的帝国从此一路走向衰败,大唐盛世成为历史的记忆。
发生的背景:
安史之乱发生于唐朝中期的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即公远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整个过程历时8年。事件是边镇守将安禄山、史思明二人掀起的反唐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其发生的背景是唐玄宗晚期开始满足于现状,沉溺于享乐,导致朝纲松弛、吏治腐败、听信谗言、任用宦官,把朝政交给一个什么不懂,只会阿谀奉承拍马屁的李林甫。此人利用职权,专横独断,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李林甫死后,玄宗又听信杨贵妃之言将宰相之位交给其堂兄杨国忠,杨国忠主政下,整个唐王朝更加混乱起来,唐朝转向衰落固然有李隆基的过失,但杨氏兄妹特别是杨国忠这个哥哥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他为非作歹,胡作非为。在杨国忠的一手遮天之下,政治更加腐败,致政局混乱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运行,加上当时唐朝土地兼并剧烈,贫富差距严重,社会、政治、经济等逐渐呈现衰败趋势。
发生的原因:
安史之乱发生是在玄宗晚期政治日益腐败、朝局混乱的时候,大量的土地兼并导致很多人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民不聊生,人民一旦失去土地就会变成流民,生活更加困苦,社会负担不断增加,而统治集团却过着腐败奢靡的生活,仅杨氏一族就权倾天下。这些都加剧了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越积越重。安史之乱的导火索是中央的杨国忠和地方藩镇势力代表安禄山之间的你争我斗,争权夺利。杨国忠任人唯亲、排除异己、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把地方藩镇放在眼里,他几次都想搬倒安禄山,安禄山起兵也是打着清除奸臣的旗号。这些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错综复杂使玄宗后期朝廷内部君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终点燃了导致安史之乱这把大火。安史之乱发生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唐朝藩镇势力一直很强大,导致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地方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受节制,尾大不掉,他们的权力大,大到“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之所以造成巨大影响是其首领们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
事件影响:
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问题结论:
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唐朝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加重,发起叛乱的人正是利用人民对朝廷不满情绪来鼓动大家响应。实际是唐朝中央集权和地方蕃镇割据势力之间矛盾的激化,这是安史之乱发生的重要因素。所以就算玄宗把皇帝位子提前让给太子李亨,也是没有多大用处,最多只能延迟或者推延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对安史之乱发生起不了决定性作用。
其他网友回答
真不好说啊,也许他及时退位给肃宗,可以缓和一下矛盾,安史之乱就能避免;但也有可能,玄宗在位太久,问题已经积累了太久,安禄山也积蓄了太久,即使玄宗退位,他还是会反叛的,所以都不好说,不过历史也没有假如啊。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如果唐玄宗及时退位将大权交给太子李亨安史之乱还会发生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