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山中宰相的人是谁(中国历史上的山中宰相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网友提问:

中国历史上的山中宰相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优质回答:

山中宰相指的是南宋梁武帝时期一位隐士陶弘景。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卒后溢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陶氏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尤大。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一世而亡的下场。 后人皆将此事视作齐梁佛道交融的例证来宣讲,却从未分析陶弘景礼佛的真实原因。

陶弘景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约诗云:“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陶弘景被迫受戒后,假借悼念沈约之实,诉说自己痛苦之心境。苏东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实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陶弘景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以上抄自百度)

其他网友回答

我国历史上被称为“山中宰相”的是南朝时的陶弘景。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医药家,同时他还是一位炼丹家。他对医药、炼丹、天文、历法、地理、兵学、文学、治炼、生物、数学、道教仪典等都有很深的研究,其中对药物学的贡献最为突出。

陶弘景经历宋、齐、梁三代,在当时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其博学多才,在医草药方面有很大的贡献。

上面说了,陶弘景还是一位炼丹家,炼丹是道家的技能,而陶弘景就是当时道教茅山派的重要人物,不过当时由于在南梁时期,当时是大力崇尚佛教,所以道教就受了影响,此时的陶弘景只得远游。

陶弘景还是一个有眼界的人物,当时是崇佛的大趋势,所以后来他就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去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如此可谓是佛道兼修,也避免了一些灾难。

当然陶弘景礼佛,说实在的,并不是他心甘情愿的,试想一下,他是道教茅山派重要人物,又怎么能心甘情愿的去礼佛呢,而他之所以还是去礼佛了,主要是因为他为了茅山道的生存,不得不这样去做。

陶弘景在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好学,据说他四、五岁时就喜欢看书,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孝经》《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在他十岁时就开始研读葛洪的《神仙传》。十七岁时,他以才学名闻天下。后来他到茅山隐居,在茅山他隐居了四十五年,他去世时八十一岁,其去世后,谥号为贞白先生。

陶弘景上承老庄道家之学和葛洪的仙学思想,再揉和儒家、佛家,从而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同时还整理道教经书,这对道教的贡献也不小。

为什么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呢?这和梁武帝萧衍有些关联。

梁武帝萧衍和陶弘景在早年关系很好,后来萧衍成了皇帝,也就是梁武帝。萧衍和陶弘景以前关系不错,故而知道陶弘景的学识和能力,所以他就想让陶弘景入朝为官,但陶弘景却坚辞不受。虽然如此,每当朝廷遇到大事,萧衍就会派人去询问陶弘景,陶弘景当然会回书给萧衍。从而陶弘景和萧衍之间书信来往不断,重要的是萧衍对陶弘景很尊敬。因梁武帝萧衍常询问国家大事于陶弘景,所以他就有了山中宰相之称了。

其他网友回答

在江苏离南京不远的地方,有座连绵几十里的句曲山,传说汉代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成仙,所以又称茅山。梁武帝萧衍在位时,常有朝廷的使者带着皇帝的信件风尘仆仆地前往茅山,得了回书又急匆匆赶回,一月常有那么几次。有时遇有重大事件,往来频繁,前头刚刚派人捧着诏书、敕告出发,马上又加派使者去催办。梁武帝那么重视茅山的信息,一定是山中住有高人。这人并不是朝廷重臣,而是一位隐居的道士,名叫陶弘景。梁武帝每有军国大事,都要征求他意见,他身在方外,却俨然是朝政决策人物,所以当时人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这位陶弘景,原先也在官场里滚过。他原籍丹阳(今属江苏省),从汉到南朝宋、齐之间,他祖上和父亲,都有人做过或大或小的官。弘景自小聪明,四五岁时便喜欢读书,九岁便读熟《礼记》、《尚书》、《周易》等深奥经书,十一岁做了某王子的博士官。二十三岁做过南齐巴陵王的侍郎,以后又担任过诸王侍读一类官职,兼掌书记。当时陶弘景所撰的各类官方文件,同行中奉为定式。然而他尽管才高八斗,做的官却都是没有实权的,既不是中央政府中的尚书一类大官,也不是治理一县一地的实权官职,所以他常怏怏不得志。到了三十六岁那年,决意辞官修道,来到茅山。他以为此山号称“华阳之天”,神仙家洞天福地之一,于是自号为“华阳隐居”,在山中筑道馆居住。

梁武帝萧衍未曾做皇帝前,就和陶弘景是好朋友。萧衍初夺得大权预备立国,但取什么朝代名称,一时打不定主意。陶弘景根据当时流传的童谣和预卜吉凶的书籍,说其国号应当是“水刃木处”,拼起来是“梁”字,萧衍采纳了他的建议,定国号为梁。事后,萧衍当然感谢弘景,派人进山慰劳,同时也让陶为他探求些长生不老的道理,炼些丹药。史书上称当时武帝对陶弘景“书问不绝,冠盖相望”——书信、问候不停传递,使者车辆在途中一辆接一辆,可以相互远远地望见。武帝知道陶弘景是个奇才,几次想请他出山做官,但陶坚辞不出。皇帝的诏书采得急了,他就画了两头牛让人带去呈给武帝。画中一牛散放在水草间,一牛则被加上了金笼,有人执着鞭子在驱赶它。武帝一看,明白了意思,笑着说道:“这人没有什么荣华富贵的欲念,看来是打算仿效在泥淖中拖着尾巴自由爬行的乌龟(语出《庄子》比喻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哪有招徕的办法?”只是有军国大事,仍然派人咨询,“山中宰相”的名声便是这样形成的。

陶弘景所属的道派叫上清派,从他隐居茅山之后,茅山实际成了该派的中心,史称茅山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山中宰相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