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老师经常让学生抄写日积月累,抄课文,大家的看法是什么?
优质回答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语文老师经常让孩子抄日积月累和课文书是非常好的习惯,个人认为很有必要,我有个女儿上小学下面我谈谈我的感受吧!
我的女儿上四年级,语文老师从一年级跟到四年级,老师从一年级就开始推荐各种适合孩子看的绘本、课外阅读给班级里孩子。低年级孩子比较小老师要求孩子累积一些简单的词语和一些好句,一个礼拜累积5个,每周检查一次,要求背诵的古诗一定会让孩子默写三遍,所谓一个好习惯的开始就是为了日后能轻松,家长一定要配合好老师。到了二年级老师为了给三年级写作文打基础,就会要求孩子写周记,把平常积累下来的好词好句慢慢用上,久而久之发现孩子的周记写的一篇比一篇好,有的甚至达到作文字数标准,女儿慢慢习惯了这个方法,阅读到好的词语和句子就会顺手拿起笔记录下来,因为有了这些前期好习惯养成和铺垫,到了三四年级作文轻松非常多,不会像刚接触作文的时候无从下笔,否则我现在是最焦虑的那个了。
语文不像数学靠的是思维方式,语文靠真的是日积月累出来的,所以抄日积月累和课文是很有必要的
为什么语文老师经常让学生抄写日积月累,抄课文呢?原因非常简单就是让学生记住。而为什么非要抄写日积月累而不抄写其它呢?因为非常重要。
—、日积月累的重要性。
以小学语文日积月累为例进行说明,上图是小学课本中一个单的词语盘点、和读读记记、古诗词。也就是老师常常布置让学生抄写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一个单元的重点词语,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内容,考试必考内容,属于基础中的基础。大部分日积月累是一些古诗、谚语、俗语,还有名人名言等等,属于文学常识,也是基础题型,语文考试最为常见题型。
二、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日积月累的过程。
日积月累,拼音:rì jī yuè lěi,意思是形容长时间的积累,指一天天地不断积累。学习语文知识就是不断记忆,不断积累的过程。有好多基础的知识就是要进行记忆,而记忆最快速、最牢固的方法就是抄写。有句话不是说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吗?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古人在很早以前就明确提出积累的重要性,作为学生更应该坚持,持之以恒的积累。
三、除了抄写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快速、高效掌握日积月累。
1、同学互相监督记忆。
这是两个同学相互提高的最好方法,具体是同学甲拿着课本看,充当老师角色,同学乙背诵。当乙同学背诵错误时,由甲同学指出错误,并告诉正确答案。完成后,反过来,互换角色再来一次。这样做的好处,监督他人的同时自己也掌握了知识点,而且可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2、听写。
听写和抄写差不多,但是听写更能提高注意力,调动了视觉、听觉、知觉,比抄写更加积极,在有老师或家长、同学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听写,其次才是抄写。
结束语:有很多同学看到老师布置抄写的任务不以为然,总认为自己记性特别好,只要记住就行了,完全没有必要抄写。其实,学语文往往不是这样的,刚学过,几天之内智力好的学生不会忘,但是时间一长就会遗忘。而抄写可以加深记忆,延长遗忘的时间,因此,不要对老师布置的抄写认为是一种负担,而要积极的去应对,让日积月累通过抄写成为你一辈子都忘不了知识点。
对自己的小孩来说,故乡变异乡,而异乡是故乡,日暮乡关何处是,故乡在哪里?
优质回答
山西洪桐大槐树,五百年前是吾家。
好吃不过母亲饭,如饴甘甜家乡瓜。
各族人民团结紧,祖国母亲好妈妈。
民族复兴中国梦,国泰民安强国家。
谢谢邀请“对自己的小孩来说,故乡……”在那里是一个即好回答又不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本人家族就有类似情况。简述如下:内容简介
宋代东莱吕氏家族研究
《宋代东莱吕氏家族研究》是201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教育部资助出版的考证研究的图书。作者是罗莹。详细介绍了吕氏家族的发展历程。不论在何处为官、居住、为师、就是此处为故乡。从此书中的吕氏家族成员之间的变化历程就可以知道了。笔者考证过,如:吕氏吕梦正为例今版许多文化书籍简介都说吕为河南新郑人氏,因其葬于河南新郑、又为官北宋都城洛阳故而称其为河南新郑人。以久居地为异乡为故乡就不足为怪了。其家族在陕西、在江西、在浙江、在河北、在山西在台湾等地都有为官、为师后人留下都为所在地人氏,只有祖籍之分。
此供参考
如有兴趣就可以参考此书和今出版的图书历史人物吕氏家族有考证研究,就更清楚了。
东莱吕氏家族在宋代的文化中极具代表性,他们以吕蒙正科举起家,三代四人出任宰执。在北宋政坛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且从第五代吕公著开始与北宋兴起的新儒学一一理学息息相关,吕氏一门荣登《宋元学案》者达七代二十二人之多,这在宋代文化家族中是绝无仅有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第八代的吕本中是“江西诗派”的提出者,也是江西诗派在南宋的转折人物,对宋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第十代的吕祖谦集文学家、史学家、文献学家、理学家、教育家于一身,仿佛足整个家族开出的最绚烂的花朵。整个家族绵延十余代二百五十多年。几乎与整个宋代相始终,足我们研究宋代文化家族与宋代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最好典型。本文试图通过对东莱吕氏家族的研究,以微见著,揭示宋代文化家族的某些特质,进而彰显宋代文化精神。[1]
图为:吕梦正
敦煌莫高窟的第一个发现人是谁?如何发现的?
优质回答
莫高窟不存在发现一说,它自修建第一个洞窟起,就一直存在于敦煌。莫高窟中唯一能与“发现”挂上钩的,就是沉睡了八百多年的第十六窟中的藏经洞。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演化
说起敦煌莫高窟,大家都是如雷贯耳,他是敦煌著名的旅游景点。莫高窟,也被称为千佛洞,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
莫高窟共有洞窟735个,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地。在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之后法良禅师等人又继续建洞。
这些洞窟原本被称为“漠高窟”,最后将“漠”改为“莫”,意在说明没有任何修为能高过修建佛窟。北魏时期,盛行佛教,莫高石窟开始了大规模修建。
唐代时期,莫高窟迎来了发展巅峰,时有洞窟千余个。到了两代时期,随着中原政权对河西控制力的减弱,莫高窟渐趋衰落,主要是以维护前朝洞窟为主。
元代以后,莫高窟停止开凿新的洞窟,已有的洞窟也逐渐荒废。明朝时的敦煌为塞外之地,与内地交流很少。到了清初,敦煌城被重修,莫高窟再次兴盛。
清朝末年,莫高窟再次迎来萧条之气,当时的洞窟是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很多的洞窟已经坍塌被风沙掩埋。尽管有几个僧人居住,但并无看管洞窟之意。
藏经洞是如何被发现的?
发现莫高窟藏经洞的人名叫王圆箓,1849年出生于湖北麻城,是一位能认识少量字的农民,自幼因灾荒逃难到肃州一带(甘肃酒泉)。
光绪年间,王圆箓成为肃州巡防营的一名兵勇,离军之后受戒成为道士,道号法真,时人称其为王道士。之后他开始云游新疆,于光绪二十三年来到敦煌。
(王道士)
王道士在云游途中积攒了一些钱财,在看到莫高窟破败的景象后,他决定自发看护这些洞窟并自费清理洞窟中的泥沙。
这时的王道士目的非常单纯,就是不忍看到这些洞窟继续破败下去。这时一件既费时又费力的事情,仅仅第十六窟中的泥沙,就清理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为此王道士专门雇了一个名叫杨果的贫穷士子,来为自己做些文案工作。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天,有些乏困的杨果在第十六洞窟甬道内,抽起了旱烟。
解乏之后的杨过起身在洞窟北壁上磕烟锅头,突然发现墙壁声音有些不对,好像不是实墙的声音。警觉的杨果将此事告知王道士,两人猜测到墙厚有密室。
半夜时分,王道士和杨果偷偷将墙壁扒开,结果正如他们所料,眼前出现了一个堆满经卷和佛像的密室。这一发现,揭开沉睡了八百多年藏经洞的面纱。
藏经洞遭遇了哪些浩劫?
公元十一世纪,西夏统治的敦煌一带被蒙古军所占领,莫高窟僧众将寺院中的经卷、文书以及佛像画等全部封存在第十六窟的密室中,之后便各自逃难。
就这样,藏经洞被封存了八百多年。王道士第一时间向官府报告了此事,而官员们在得到了一些经文、画像之后,将此事束之高阁,此后更是无人问津。
敦煌发现藏经洞的消息,很快传遍国内外,外国探险家开始接踵而至。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第一个来到莫高窟,他想尽各种办法取得了王道士的信任。
斯坦因最终用四锭马蹄银,从王道士手中换取了二百多捆文书。此后,斯坦因又分两次得到二十九箱经卷和五箱绢画和刺绣,全部存放于本国博物馆里。
1908年,法国的汉学家伯希和来到莫高窟,从王道士手中买走六千多件写本。精通汉语的伯希和,挑走的经卷更有价值。之后的经卷不断被探险者买走。
之后的莫高窟偷盗成风,大量经卷出现流失现象。清政府在1900年,将剩余经卷运往北京保存。藏经洞在发现之后的十年间,经卷文书散落到世界各地。
王道士被国人指责为倒卖莫高窟国宝的罪人,他后来因为害怕而精神受到刺激,有人说他在晚年得了精神病,也有人认为他是在装疯,为给自己留活路。
(伯希和)
但无论如何,经卷都是经他手而丢失,他是难逃其咎。当然,官府的不闻不问,也是国宝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1931年,王圆箓因病去世,享年82岁。
在王圆箓去世后,他的弟子们给他莫高窟大泉河东岸修建了一个很气派的土塔,并立了一个功德碑。这个塔现在是莫高窟一景,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来答题。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代,第一个洞窟是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由一个名叫乐僔的僧人开凿的。当时他路径此地,突然看到万丈光芒,就好像看到了万佛朝宗的盛况,于是就在岩壁之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后来虽然朝代更替,但是莫高窟的兴建和修复并没有停歇,直到元朝以后,丝绸之路开始没落,莫高窟才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莫高窟重新被世人所关注,不得不说一个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人。此人是一个居住于莫高窟的道士,名叫王圆篆。1900年的时候,王圆篆想要把一部分莫高窟改成道观,就在其进行清扫的过程中无疑中发现了一个“藏经洞”,洞中藏有从4世纪到11世纪,也就是十六国到北宋时期的历代文书、画卷、刺绣等各种文物超过5万件,考古价值非常的高。
起初,王圆篆发现了藏经洞之后,曾多次通报了清政府。但是清政府当时焦头烂额哪有心思理会什么莫高窟、藏经洞的事儿。
但是清政府不重视,可是外国人却把莫高窟当宝啊,于是一批一批来了很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这些人从王圆篆手里买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并将其源源不断运出了中国。就这样,莫高窟中的文物被搬空了,壁画和雕塑也遭受了严重的损毁。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莫高窟虽然因为王圆篆在次映入世人的眼帘,但也是因为王圆篆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敦煌莫高窟的第一个发现人是谁?如何发现的?
优质回答
莫高窟不存在发现一说,它自修建第一个洞窟起,就一直存在于敦煌。莫高窟中唯一能与“发现”挂上钩的,就是沉睡了八百多年的第十六窟中的藏经洞。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演化
说起敦煌莫高窟,大家都是如雷贯耳,他是敦煌著名的旅游景点。莫高窟,也被称为千佛洞,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
莫高窟共有洞窟735个,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地。在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之后法良禅师等人又继续建洞。
这些洞窟原本被称为“漠高窟”,最后将“漠”改为“莫”,意在说明没有任何修为能高过修建佛窟。北魏时期,盛行佛教,莫高石窟开始了大规模修建。
唐代时期,莫高窟迎来了发展巅峰,时有洞窟千余个。到了两代时期,随着中原政权对河西控制力的减弱,莫高窟渐趋衰落,主要是以维护前朝洞窟为主。
元代以后,莫高窟停止开凿新的洞窟,已有的洞窟也逐渐荒废。明朝时的敦煌为塞外之地,与内地交流很少。到了清初,敦煌城被重修,莫高窟再次兴盛。
清朝末年,莫高窟再次迎来萧条之气,当时的洞窟是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很多的洞窟已经坍塌被风沙掩埋。尽管有几个僧人居住,但并无看管洞窟之意。
藏经洞是如何被发现的?
发现莫高窟藏经洞的人名叫王圆箓,1849年出生于湖北麻城,是一位能认识少量字的农民,自幼因灾荒逃难到肃州一带(甘肃酒泉)。
光绪年间,王圆箓成为肃州巡防营的一名兵勇,离军之后受戒成为道士,道号法真,时人称其为王道士。之后他开始云游新疆,于光绪二十三年来到敦煌。
(王道士)
王道士在云游途中积攒了一些钱财,在看到莫高窟破败的景象后,他决定自发看护这些洞窟并自费清理洞窟中的泥沙。
这时的王道士目的非常单纯,就是不忍看到这些洞窟继续破败下去。这时一件既费时又费力的事情,仅仅第十六窟中的泥沙,就清理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为此王道士专门雇了一个名叫杨果的贫穷士子,来为自己做些文案工作。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天,有些乏困的杨果在第十六洞窟甬道内,抽起了旱烟。
解乏之后的杨过起身在洞窟北壁上磕烟锅头,突然发现墙壁声音有些不对,好像不是实墙的声音。警觉的杨果将此事告知王道士,两人猜测到墙厚有密室。
半夜时分,王道士和杨果偷偷将墙壁扒开,结果正如他们所料,眼前出现了一个堆满经卷和佛像的密室。这一发现,揭开沉睡了八百多年藏经洞的面纱。
藏经洞遭遇了哪些浩劫?
公元十一世纪,西夏统治的敦煌一带被蒙古军所占领,莫高窟僧众将寺院中的经卷、文书以及佛像画等全部封存在第十六窟的密室中,之后便各自逃难。
就这样,藏经洞被封存了八百多年。王道士第一时间向官府报告了此事,而官员们在得到了一些经文、画像之后,将此事束之高阁,此后更是无人问津。
敦煌发现藏经洞的消息,很快传遍国内外,外国探险家开始接踵而至。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第一个来到莫高窟,他想尽各种办法取得了王道士的信任。
斯坦因最终用四锭马蹄银,从王道士手中换取了二百多捆文书。此后,斯坦因又分两次得到二十九箱经卷和五箱绢画和刺绣,全部存放于本国博物馆里。
1908年,法国的汉学家伯希和来到莫高窟,从王道士手中买走六千多件写本。精通汉语的伯希和,挑走的经卷更有价值。之后的经卷不断被探险者买走。
之后的莫高窟偷盗成风,大量经卷出现流失现象。清政府在1900年,将剩余经卷运往北京保存。藏经洞在发现之后的十年间,经卷文书散落到世界各地。
王道士被国人指责为倒卖莫高窟国宝的罪人,他后来因为害怕而精神受到刺激,有人说他在晚年得了精神病,也有人认为他是在装疯,为给自己留活路。
(伯希和)
但无论如何,经卷都是经他手而丢失,他是难逃其咎。当然,官府的不闻不问,也是国宝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1931年,王圆箓因病去世,享年82岁。
在王圆箓去世后,他的弟子们给他莫高窟大泉河东岸修建了一个很气派的土塔,并立了一个功德碑。这个塔现在是莫高窟一景,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来答题。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代,第一个洞窟是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由一个名叫乐僔的僧人开凿的。当时他路径此地,突然看到万丈光芒,就好像看到了万佛朝宗的盛况,于是就在岩壁之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后来虽然朝代更替,但是莫高窟的兴建和修复并没有停歇,直到元朝以后,丝绸之路开始没落,莫高窟才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莫高窟重新被世人所关注,不得不说一个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人。此人是一个居住于莫高窟的道士,名叫王圆篆。1900年的时候,王圆篆想要把一部分莫高窟改成道观,就在其进行清扫的过程中无疑中发现了一个“藏经洞”,洞中藏有从4世纪到11世纪,也就是十六国到北宋时期的历代文书、画卷、刺绣等各种文物超过5万件,考古价值非常的高。
起初,王圆篆发现了藏经洞之后,曾多次通报了清政府。但是清政府当时焦头烂额哪有心思理会什么莫高窟、藏经洞的事儿。
但是清政府不重视,可是外国人却把莫高窟当宝啊,于是一批一批来了很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这些人从王圆篆手里买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并将其源源不断运出了中国。就这样,莫高窟中的文物被搬空了,壁画和雕塑也遭受了严重的损毁。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莫高窟虽然因为王圆篆在次映入世人的眼帘,但也是因为王圆篆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变化是怎样的?
优质回答
说心里话,每次提起敦煌莫高窟的话题,我相信不止我自己心里隐隐作痛,这是整个中国人心里的痛,这痛楚与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是一样的心痛。
莫高窟“千佛洞“的起源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有一个僧人路经此山,正在嘴干舌燥的时候,忽见前面不远处的一座山上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的高处开凿了第一个佛洞。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也称“千佛洞”。
莫高窟“千佛洞”慢慢走向兴盛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莫高窟的建造速度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发展的繁荣,莫高窟也慢慢的走向兴盛,已经发展有洞窟千余个。
莫高窟应该是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但大部分随着岁月的风沙慢慢被埋没,随着岁月的流逝,人气越来越少,有些价值连城的精品便被封存了起来。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开始兴盛起来。
王道士发现莫高窟藏经洞
清光绪初年,王圆禄入伍当了一名兵勇,退伍后,他在当地出家成了名道士,道号“法真”,历史上称其之为“王道士”。
由于莫高窟日益人气衰落,守在这里的僧人都走了,最后只有王道士留了下来。
藏经洞是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敦煌莫高窟主持王道士(王圆箓)的助手发现敲击某个洞窟墙壁时有回声,说明墙内有中空,遂发现藏经殿。洞内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各种历史文本、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些珍贵文献用多种文字记载,有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 康居文等,简直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古代博物馆。
这些珍贵文献用多种文字记载,有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 康居文等,简直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古代博物馆。
已知最晚的一份写于大宋咸平五年(即1002年)这意味着它们都是千年前的古本。1900年代存世的宋代古本已是罕见,隋唐古本几乎不存于世,可见这些古本的文物价值之高。
20世纪初莫高窟的残破景象
王圆箓不识字,不懂这些经书的文物价值,对于破旧的经书处理,他将保存较完整的经书作为礼物送给上级官员希望能引起上级重视,让政府出资整理藏经洞内的经书并派兵保护。
可惜无人问津,有官员看到他送上的经文,嘲笑说经文上的字还不如自己写得好。
叶昌炽信札尽管时任甘肃学政的叶昌炽收到经书后,建议藩台将洞内经书收集后送至兰州保存,但得到的回复却是没有经费,此事不了了之。
莫高窟大佛殿外景 伯希和摄于1908年
此后的几年里受上级命令指示,王圆箓无偿守着藏经洞,他期盼着,总有一天能等到识货的人。
英籍探险家斯坦因来到莫高窟骗走藏宝
1907年,英籍探险家斯坦因从印度北上后向东来到敦煌,他得到英国政府资助。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绘制中亚地区地图,以备未来可能的英俄冲突。
斯坦因与他临时招募的寻宝队中国随行人员
1907年斯坦因第一次来到莫高窟之时,王道士已伴随藏经洞又度过了7个春秋。
在这7年中,除官员拿走部分经卷外,王道士对藏经洞看守得很紧,散失的卷子很少。斯坦因为了看到日夜盼望的藏经洞,想了很多办法接近王道士,但王道士避而不见,弄得斯坦因束手无策。
后来他了解到王道士对唐玄奘非常崇拜,便把自己装扮成唐玄奘的信奉者,并欺骗王圆箓(王道士),说他是沿着唐玄奘西天取经的路来的,这一招很灵,是宗教信仰把他们的思想沟通了,所不同的是,王道士是一个真诚的信奉者,而斯坦因显然只是为了达到骗取藏经的目的。
斯坦因最终以以200两白银从王道士的手上买到了9000余卷文书和500余卷的绢画,总共装了24个大木箱。斯坦因高兴的在日记中写到:“一个梵文贝叶写本就值200两,这笔买卖绝对赚了。”
新中国开始挖掘保护莫高窟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石窟,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首映。纪录片以亚洲文明对话为题材,向人们展现了不同文明之间命运相通、文化相通、艺术相通的奇妙关联。
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
莫高窟的历史: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
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
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
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
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自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五万多卷宗教和世俗文书后,敦煌艺术震撼了整个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可惜由于当时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无知。
这些宝藏几乎被悉数盗往国外。现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日本捐资。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下部为夜叉或装饰花纹。中部壁画除千佛外,主要画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鸽、舍身饲虎、九色鹿舍己救人等。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
隋代百窟样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为中心佛坛,组像同前。唐出现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丰硕壮实”之貌。
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和简单的经变图。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
石窟造像五代时已丧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敦煌莫高窟传说故事:
佛成道之前的修行事迹,称为“本生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北壁的壁画中,用绘画的形式描述了尸毗王“割肉救鸽”的事迹,只画了割肉和过秤两个情节。
属莫高窟最早的连环故事画之一。早在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为尸毗王时,慈悲仁厚,广行菩萨道,唯求作佛。帝释和毗首羯磨为试探尸毗王的慈悲与道心,就相约化成老鹰和鸽子。
演出猎食逃命记。鸽子躲入国王臂弯,老鹰疾飞猛追前来;国王表明救护一切众生的决心,老鹰抱怨道:“您渡一切众生,难道我不在一切众生之内吗?为何唯独不受您的悲悯而抢夺我的食物?”
国王说:“我曾发愿,若有众生前来投奔归附,必当保护。你需要什么食物?尽管说,我也一定满你的愿。”老鹰毫不客气,直索“新杀热肉”国王深思,“这就难了,不杀生,如何取得呢?
想我这身躯,老病死之后,转瞬间即腐败臭烂,既然老鹰要,就布施给它吧!”于是国王唤人拿刀,自己割下大腿肉给老鹰。不料老鹰竟然还要求:“我要你肉的重量与鸽子相当。
斤两可别骗我呀”国王又命左右拿来天平,让鸽子停在一端、另一端摆国王割下的身肉。奇怪的是,此时鸽子重量急遽增加,国王身肉相对变轻。全身肉几乎割完了,还是小鸽子重。
国王菩萨决心舍尽全身,以求与鸽子等重,于是奋力挣扎要爬上天平。鲜血淋漓、颤抖摇晃的身躯,连老鹰看了也不忍。“大王,您这是何苦?鸽子还我就得了。”
国王坚持悲愿,以手攀爬秤子,不料一使力,肉尽筋断,失控摔跌在地,却再度起身上秤。其心坚定无悔,感得大地震动、枯树生华,天降香雨、天女歌赞此菩萨必当成佛。
国王便作誓愿,“我割肉血流,不嗔不恼,一心不闷以求佛道者,我身当即平复如故。”霎时,身体恢复完好如初。人天见之,皆大悲喜。释迦牟尼佛于是圆满布施波罗密。
原来,白鸽是帝释天变的,老鹰是毗首翔摩变的。他们用这种方法来考验尸毗王对佛、对普度众生的坚定至诚。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语文书上最恐怖一页三年级.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