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诗文俱佳,以《滕王阁序》著名于世。但是去世太早,26岁时不幸溺水,惊吓而死,令人惋惜。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历来被选入中学课本,影响力普遍而持续。全诗是: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是王勃的好友。他要前往蜀州(即今四川省崇州市)做官,王勃前去送别。历来我们只看到这首送别诗,豁达的情感,朋友间的安慰,深刻的哲理,却忽略了其中隐藏的眼泪和诗人的深情。
逐句注解和赏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城门两边的瞭望楼。此处指都城长安。三秦:长安城附近之地。项羽破秦后,把关中土地分成三块,分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称为三秦。辅:护卫。五津:蜀州境内的五个渡口,此处代指蜀州。
这两句都是倒装。前一句是说:三秦护卫长安。三秦离长安比较近。后一句是说:蜀州的五个渡口只能遥望风烟。友人要去的蜀州远离都城。王勃宦游时到过巴蜀,深知从长安往返巴蜀的艰辛。此地一为别,再见渺茫。由此可见,离别的伤感有多重。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宦游人: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外出做官的人。古代的士人为了谋取官职,离家远游,广交朋友,结识权贵,期望得到赏识和推荐,这样的人才是宦游人。在仕途上宦游人往往不得意,只能获得卑微的官职。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他把自己比喻成“失路之人”,这是很多宦游人的写照。这两句是说:和您离别的情谊,因为都是宦游人。
显而易见,诗人送别杜少府,不只是因为都是宦游人。都是宦游人不是送别的必要条件。他们首先是好朋友,然后还都是宦游人。他们之间,不但有知己之情,还有同病相怜之情。两者加在一起是很深的感情。感情越深,离别越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比:挨着,如比肩。比邻:邻居。这两句现在已成名句。这两句话是说:如果海内存在知己,就算远隔天涯,也和邻居一样。
这两句诗很有哲理。在理解上如果仅限于此的话,会伤害诗的艺术性。诗人和杜少府,情意深重,同病相怜,远别再难相见。在如此悲苦的场合下,诗人实在找不出能互相宽慰的话(太惨了),只好说出这两句名言。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不要因为。歧路:岔路。古人一般在岔路口分别。这两句话是说:不要因为分别,就像其他人一样哭泣。这两句看似坚强,言下之意却是,我们这么惨,一旦哭起来,你我怕受不了。
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长安,蜀州的五个渡口只能遥望风烟。和您离别的情谊,因为都是宦游之人。只要海内存在知己,就算远隔天涯,也犹如邻居。不要因为分别,就像青年儿女一样哭泣。
另注:
此注解认为诗人具有正常的情感,自然也会因为挚友远别而感伤,这正是文字推理理论的基本假设。正是因为这种合理的假设,才发现诗中的深情和隐藏的眼泪。
在这首诗中,首联的真意、“宦游人”、送别的必要条件(朋友之间才谈送别)把我们引导到诗歌真相的路上,才发现诗中隐藏的眼泪和离别深情(或者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