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经典小故事《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然后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听说后,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漂泊了十几年。后来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的礼节欢迎他,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个人聊天时,楚王问重耳:“若是日后你成为晋国国君,你会如何报答我呢?”重耳思考后回答说:“若是我能够成为晋国国君,愿意与贵国交好。假如真的有一天,晋国与楚国发生战争,我一定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
四年后,重耳回到晋国,成为了国君,也就是晋文公。公元前632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当时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90里,驻扎在城濮。楚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便马上追击晋军。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这就是历史上的《退避三舍》。
这个故事讲了晋文公言必信,行必果,信守承诺的优秀品质,直到现在被世人称颂。
历史人物小故事之——屈原投江
楚国都城郢都被秦国占领的消息传来,屈原心丧若死。屈原披头散发地游荡到了江边,他在汩罗江边一边吟唱着诗歌一边行走。有一个在江边打渔的渔夫看到屈原形容憔悴,身如枯槁,于是好奇地问他:“您不是屈原大夫吗为什么衣冠不整的来这里发生什么事了吗”
屈原回答道:“众人皆醉我独醒,整个朝堂都是昏庸不堪的,只有我一个人是清白的。他们不愿听见正确的声音,所以我被流放到这里了啊。”
渔夫追问说:“我听说古时候的圣人,外界的事物不能影响束缚他,他融入世俗之中随着世俗的变动而变化。如果朝堂之上都是昏聩不智之人,为什么不隐于众人而要出来反对所有人呢,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为什么一定要洁身于淤泥之中,显耀于污秽之上,却使得自己遭受不应该承受的流放呢”
屈原正色道:“我们都知道,刚清洗过头发的人戴上冠帽之前一定要拍去冠帽上的灰尘,刚刚沐浴的人要穿清洗过的衣裳。谁会忍受自己的清白的身躯蒙受尘土的污染呢
对我来说,我宁可远离那混沌的庙堂也不能忍受与他们同流合污。哪怕要投入这汩罗江中葬身鱼腹,我也不愿让自己的品德沾染上不洁的污垢。”于是屈原怀抱石头,以身投汨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