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怎样理解李鸿章这个人,客观事实评价?
优质回答:
对于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其实历史早有定论。在此问题上我反而觉得李鸿章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才最为精准到位:那就是“大清裱糊匠”。事实胜于雄辩,一场甲午海战,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把晚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戳了个大窟窿。在日本明治维新的上下一心、坚船利炮面前,晚清时期看上去轰轰烈烈、煞是热闹的洋务运动,就好像是一个纸糊的大灯笼一样一戳就破、一点就着。而在这其中,关键中的关键,还是人的因素才是核心。
其他网友回答
李鸿章,字少荃,晚清名臣,洋务运动领袖,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他是晚清少数睁眼看世界的人,被西方人誉为“东方俾斯麦”。在镇压太平天国成功之后,李鸿章率领淮军北上镇压捻军,成功平捻,因功升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正是在他提出“海防论”的基础上,清廷成立了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水师。
李鸿章是晚清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经他签定的条约多达30条,如著名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因此,很多人把他视作卖国贼,汉奸。但明眼人可以看出来,弱国无外交,这些条约都是在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换作其它人去,如翁同龢,徐桐,张之洞等人,很可能结果会加糟糕,而且他们视名节如命,根本不愿去趟这滩浑水。也难怪李鸿章戏称自己是大清的“裱糊匠”,意思是指哪里出了篓子,就让自己出来修补一下。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在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被刺客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左面,侥幸逃得一命,为清廷节约了一亿两白银的赔款。李鸿章善于借力打力,利用列强之间的利益来相互牵制对方,使朝廷从中获利,但他的行为引来旧式朝臣的强烈不满,在他们眼中,这个具有士大夫气又和西方列强打成一片的朝中重臣实在太危险了,必欲除之而后快,他们中间以翁同龢最具代表性。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领袖,他主持创办了江南制造局,天津制造局,轮船招商局等一大批官督商办的近代企业,从中为其本人和家族获得了大量财富,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污点成为批判李鸿章的重要论据,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像明朝海瑞那样的清官才是模范,但海瑞迂腐,不会做人,也不会做事,人们又说他是书呆子。像李鸿章之流善于做事,勇于任事,在生活上或品德上稍有不慎就是一顶顶汉奸,卖国贼的大帽子盖过来……
李鸿章无疑是晚清之能臣,在庚子之乱中,拒绝朝廷北上灭洋的诏命,促成“东南互保”,可最后还是奉旨与列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他可谓是生不逢时,在19世纪末,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大背景下,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条件下,凭他一己之力,根本不足以挽救即将沉没的清王朝,在德国参观其间,他曾说“与妇人孺子共事,亦不得已耳”,这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那个时代所有立志救国之人的共同心痛。
历史茶坊,解密历史,畅谈奇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号!喜欢本文的朋友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其他网友回答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应该算是既经典又有趣的,所以不妨借大师的一系列说法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整体而论,李鸿章是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他倒不是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但最终却是弥缝偷安,含恨而死。
这就像他自己说的,他是大清的裱糊匠,做一天和尚撞一日钟,社稷安危时没推卸过责任,但也没有留下什么百年大计以励后人。
而要具体而生动地评价李鸿章,梁启超的一系列对比评价,十分的有趣,十分的深刻。
李鸿章比霍光
史家说霍光是“不学无术”,善打痞子腔的李鸿章也有些“不学无术”。
但李鸿章没有霍光的权位,也没有霍光的魄力。
李鸿章一生都谨守范围之地,少有越雷池的魄力之举,只图问心无愧,未能大行其志。
但就一般学问,李鸿章是了得的,霍光比不了。
李鸿章比诸葛亮
晚清最爱拿自己跟诸葛亮比的是左宗棠,李鸿章亦可与之一比。诸葛亮身上有个五重标签——忠臣、儒臣、兵家、政治家、外交家,这五重身份,李鸿章也是一个不少。
想当年,李鸿章以上海区区三城之地,奏大功于江南,论创业之艰辛,这一点和诸葛亮很相似。
但此后用兵的成就,诸葛亮不如李鸿章。
可要论及胸怀天下,政治操守,李鸿章在诸葛亮面前又逊色不少。诸葛亮治理崎岖蜀地,士不怀奸,民咸自厉,而李鸿章呢,晚清社稷重臣,十多年来却未能辑和国民,使之己用。
尤其一点,诸葛亮身后仅留下八百株桑树,而李鸿章却以富豪闻名天下,躬是鞠了,似乎没有尽瘁呀!
李鸿章比郭子仪
李鸿章的中兴靖乱之功,跟郭子仪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人的福命也是不相上下。但郭子仪除了定难之功,再无他事,李鸿章就厉害了,统兵靖乱只占其人生功业的一部分,办洋务,兴实业,忍辱负重为江山社稷与列强外交周旋,虽不是力挽狂澜,但也实属不易,换其他人来,未必比李鸿章强。
李鸿章比王安石
王安石以新法为世诟病,李鸿章以洋务为世诟病,虽然两人都没有完善的政策,但其见识规模却不是诟病之人能比的。
说到遭诟病,两人几乎有相同的遭遇。哪些个贤者士大夫,不是袖手旁观,就是群起起哄攻击,王安石还好些,有皇帝老儿力挺,但李鸿章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即便是短暂的,他是在夹缝中图强。
从这个角度讲,李鸿章的不易,想尽办法做实事应该得到后世的尊重。
李鸿章比曾国藩
李鸿章之于曾国藩,如同管仲之鲍叔,韩信之萧何。有一点必须承认,李鸿章一生的学行见识事业,都是由曾国藩提携而玉成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晚清难得的历史佳话。
曾国藩以儒,以贤著称,李鸿章以术智机警闻名,师徒二人各有秋千。
曾国藩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李鸿章则血气甚强,无论多难事,皆挺身而出,少有危难退避之色。
俗话说的好,干的越多,扛的越难,挨的骂名越多,这一点,历史对李鸿章稍有不公。
李鸿章比左宗棠
李鸿章与左宗棠是曾国藩之后的江山社稷齐名重臣,左以扬胜,李以忍胜。
器量上,左宗棠不比李鸿章。
左宗棠表面骄横守旧,实则亦有洋务维新之与时俱进;李鸿章表面上是洋务维新的领袖,实则未脱守旧尊规之骨。
但左宗棠比李鸿章幸运,创下巅峰成就随即病逝,早死十年,骂名都留给了李鸿章。
李鸿章比李秀成
两人都是晚清的李氏豪杰,一个忠于朝廷,一个忠于本族,李鸿章谥文忠,刘秀成封忠王,都是当之无愧的。
论政治,论军事,论外交,李秀成皆不输李鸿章,但一败一成,天意沧桑呀。
还有一点,李秀成不杀赵景贤,礼葬王有龄,李鸿章却骗杀太平天国八降王,比李秀成厚黑多了。
李鸿章比张之洞
李鸿章是实践之人,张之洞是浮华之人。李鸿章最不好名,张之洞最好名。李鸿章凡事肯任劳怨,张之洞常趋巧利。
一个是能臣,一个是巧臣。
李鸿章比秦桧
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的最多,现在应该也不少。
梁启超说,这种说法是狂吠!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电视剧《走向共和》和张黎导演的铁粉,我来谈谈李鸿章。
对李鸿章,丹水君有三张面孔展示给你。
1,想做权臣却做了奴才。
李鸿章这个人私心很重。李鸿章和左宗棠斗法中,李鸿章主张海防放弃新疆,而左宗棠希望两者兼顾。李鸿章这种态度主要源于私心。
清末财政有限,李鸿章希望组织海军,希望财政向东部倾斜。这样强大财政支持下,李鸿章的北洋势力才能建立起来。
没想到,慈禧的策略是“分而治之”,左宗棠经营西部,李鸿章经营东部,李鸿章为主,左宗棠制衡。
没想到,左宗棠早死了25年,慈禧只能用不成器的翁同龢来制衡李鸿章了。
2,想救国却难免误国。
李鸿章是传统士大夫家庭出身,忠君报国是从小的志向,升官发财也是重要的人生追求。
李鸿章提出清末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他和很多近代化人才开启了洋务运动,这是救国之举。
然而,清末的人才储备和国民意识根本支撑不起一场明治维新式的近代化变革。这一点,李鸿章也很清楚。清末中国注定衰落,但有一次同光中兴,不得不说是李鸿章等人的功劳。
慈禧太后说他是“再造玄黄之人”,他自称“裱糊匠”,后人说他是卖国贼。李鸿章表示很无奈!
3,想匡扶天下却成了刽子手。
最令李鸿章引以为傲的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不但没有成为后世对他评论的大功劳,反而让他成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
李鸿章和曾国藩等人的功劳,放在汉朝就是周亚夫,放在唐朝就是郭子仪,放在宋朝就是岳飞。可是放在晚清,一切暴民和流民都是“革命者”,那原先“勤王保驾”的大功臣都成了刽子手。
李鸿章确实有私心,可是这点私心不足以掩盖他的功劳。这就是我对李鸿章的评价。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丹水秋风!
其他网友回答
李鸿章在中国历史上是位颇具争议的人物,是非功过也难评说,只是因他生不逢时,当时的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有外国列强的侵略掠夺,内有满清王朝的动荡不安,上有慈禧太后的制造麻烦。特别是慈禧的掣制和添乱,也使李鸿章成为蜚声海外的人物,正如人所说:跟着明君流芳千古,跟着昏庸遗臭万年。
慈禧为了庆贺六十大寿,大规模修葺颐和园,还扬言:‘’谁跟我过不去,我就让他一辈子过不去‘’!然后就把海军衙门的经费挪用于修造园林工程,结果,正当万寿庆典紧锣密鼓筹备之时,甲午海战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做为满清谈判代表,被迫签定中日《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台湾、澎湖,辽东半岛,开放通商港口,拆除沿海炮台。 中日甲午战后,帝国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扰扰在中国各地开设租界,抢夺资源,外国列强加紧对华渗透侵略威胁,之后,李鸿章又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法新约等等,李鸿章一生之中签订了三十多个条约,个个都损害了我国的领土主权,对中国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和沉重负担。
李鸿章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开创者,近代的机械制造、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学堂都与李鸿章的支持推动有关。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作用,对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