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唐宪宗李纯死于意外还是一场政治阴谋?
优质回答:
唐元和十五年,42岁的唐宪宗李纯暴死于大明宫中和殿。这位唐代中兴之主的死因,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我的观点,唐宪宗之死并非意外,他死于李恒(后来的唐穆宗)集团的政治阴谋。
1、谋害唐宪宗的动机
宪宗晚年,唐廷的政治局势日趋紧张,内部斗争白热化,这一切都源于宪宗两位儿子的权力之争。
元和四年,宪宗立长子李宁为太子,但仅仅两年之后,李宁去世。新太子的人选,只能在剩下的次子李恽和三子李恒之中产生。围绕着两位皇子,朝臣、后宫、宦官集团分裂为两个派系。
虽然宪宗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立李恒为太子,但是到了宪宗晚年,李恒的地位摇摇欲坠。
首先李恽身边聚集了一批实力派人物。第一位是宪宗非常宠信的宦官吐突承璀,因为其担任掌管禁军军权的神策军中尉,所以对李恒集团构成了致命的威胁。另一位是宰相皇甫镈,此人党羽众多,在宪宗面前很有分量。
其次,宪宗对李恒的态度,由宠爱转变为怀疑。元和十年,李恒因荒疏学业、耽于游戏受到宪宗的严厉训斥,而吐突承璀等人趁机摇唇鼓舌,建议宪宗另立新太子,宪宗虽然未置可否,但毫无疑问的是,对李恒的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李恒虽然仍然是太子,却处于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中:
“……诸中贵人秉权者欲议废立,纷纷未定,穆宗在东宫,心甚忧之……”——《旧唐书》
另一方面,李恒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那就是在后宫之中有足够的奥援。
宪宗晚年因为服用长生丹药,性情大变,经常虐待身边的宦官,李恒的身边聚集了不少这些对宪宗心怀不满的近侍太监,所以对宪宗的生活规律一清二楚。
其次,李恒的母亲郭妃背景深厚,在后宫中势力很大,可以为李恒提供关于宪宗的各种情报。
因此,李恒一方面日益感受到宪宗对自己的不满,另一方面有条件获取宪宗行踪、状态的各类情报,有充分的动机和机会谋害宪宗。
2、宪宗被害的蛛丝马迹
宪宗暴毙前后,发生了一些诡异的事情,更加证明了他的死乃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
宪宗死前不久,李恒担心自己被废,和舅舅郭钊商量。在危如累卵的局势面前,郭钊显得异乎寻常的冷静:
“殿下身为皇太子,但旦夕视膳,谨守以矣,又何虑乎?”——《旧唐书》
首先李恒找郭钊的时间很敏感,就在二人见面之后的当月,宪宗就暴毙了。
其次,郭钊安慰李恒的话很有意思,显得胸有成竹,明确告诉李恒不用担心,安心等着就行了。
郭钊让李恒安心等待的又是什么呢?肯定不是宪宗废掉自己的圣旨,最大的可能就是等待登基继位。那么问题来了?郭钊如果不事先做好谋划,怎么能保证李恒必然顺利继位呢?
宪宗暴毙的当天,吐突承璀和李恽就被处死,第二天,宰相皇甫镈及其党羽被流放、罢官。总之,李恒集团对政敌的处置有条不紊,环环相扣,没有丝毫的慌乱,反观李恽集团倒是处处被动,完全被打的措手不及,毫无还手之力。
可见,李恒集团在宪宗死前和死后,都有如未卜先知版预知了局势的走向,如果宪宗真是意外死亡而非被谋杀,他们绝不可能如此胸有成竹、有条不紊。
结论:
从上面两个方面分析,宪宗李纯不仅有被杀的充分理由,暴毙前后的一些蛛丝马迹也证明了他的死亡乃是李恒集团的政治阴谋。
这个观点,也可以从陈寅恪先生的论述中得到证明:
“唐宪宗为内官所弑,阉人更隐讳其事”——《金明馆丛稿》
作为中兴大唐的一代雄主,唐宪宗竟惨遭横死,实在是令后人扼腕叹息。
参考资料:
《新唐书》、《旧唐书》、《金明馆丛稿》
其他网友回答
对于唐宪宗的死因,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录,下面就和各位讨论一下。
十五年正月,宦者陈弘志等反。庚子,皇帝崩
这是《新唐书》的记载,说的悬宦官陈弘志谋反,而后唐宪宗死。并没有说陈弘志谋杀宪宗。陈弘志作为一名宦官,为什么想谋反?唐朝虽然宦官专权很普通,但宪宗时期,还远远谈不上宦官专权。宦官怎么敢弑君呢?而且穆宗时期,陈弘志并不是最大宦官。
在来看看《旧唐书》的记载。
上以饵金丹小不豫,罢元会……..义成军节度使刘悟来朝。戊戌,上对悟于麟德殿。上自服药不佳,数不视朝,人情 恟惧,及悟出道上语,京城稍安…..是夕,上崩于大明宫之中和殿,享年四十三。时以暴崩,皆言内官陈弘志弑逆, 史氏讳而不书。
《旧唐书》的记载相对详细,宪宗因为经常服用金丹,所以身体很不好,长时间不能上朝。这也就暗示了宪宗有暴崩的可能性。而且宪宗因服用丹药太多,性情变得特别暴躁,经常毒打宫女、诛杀宦官。这可能也是病入膏荒的结果。刘悟的话也未必可信,作为一个天天说“皇上万岁”的人,敢说皇上得了重病吗?
宪宗死后最大受益人是郭贵妃和太子李恒。郭贵妃是郭子仪孙女,因祖父的功勋,朝中郭家势力特别强大,这也是宪宗立李恒为太子的原因。李恒当了多年太子,外有朝臣拥护,内有宦官梁守谦、王守澄支持,有什么理由弑君呢?要说弑君,李恽不是更有理由吗?
因此,唐宪宗死于疾病可能性更大!
其他网友回答
唐宪宗算是晚唐皇帝中比较出彩的一个,之所以说他出彩,是因为他爬上皇位后,大刀阔斧的削藩,一度有要终结藩镇割据的架式。更主要是,唐宪宗死的比较及时,所以人们难免认为,如果唐宪宗不死,就可以改写晚唐历史。
至于唐宪宗被杀,表明上看是一个偶然意外,因为他是不小心被自己的贴身太监陈弘志所弑;但其实呢,唐宪宗被杀,是一场标准的政治阴谋,它是当时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
因为,唐宪宗作为一个强势的皇帝,他突然被人谋杀,结果凶手竟然好像没事人一样,照样还是身居高位活蹦乱跳,直到15年后,他才被唐宪宗的孙子杀死,而且还没有公开他的罪行;至于其它同谋的人,受到追究的时间就更晚;关键是,也都没有公布他们相关的罪行。
要知道,在天下还没有大乱时,就是杀个普通人,都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杀人容易,善后很难,国家法理可不是摆设,就更不用说杀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换句话说,皇帝贴身的太监想杀皇帝,如果不计后果,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问题是,杀了皇帝后,想不被追究责任,还想继续身居高位,这个真心说,实在太难。
最简单而言,如果宦官集团内部没有达成共识,一个宦官敢杀皇帝,与他有竞争关系的宦官,随时可以打着为皇帝复仇的旗号,把他打得万劫不复。
另外,如果宦官没有与朝臣们、藩镇大佬们达成共识,一个宦官敢杀皇帝,藩镇大佬随时可以打着为皇帝报仇的旗号杀入京城,到时朝臣们再互相呼应,宦官再权倾朝野,恐怕也会吓得要死要活。
从这层意义上说,一个宦官能够杀掉皇帝,事后还不被追究责任,这足以说明宦官谋杀唐宪宗的行为,有着非常广阔的群众基础。
当时,唐宪宗处于必死的位置上,大约是因为三种力量推动。第一种力量,是反战的力量,因为,唐宪宗上台后一直致力于削藩,于是中央政府和藩镇之间几乎年年有战争。
站在看历史书的角度,大家自然喜欢唐宪宗这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处于现实角度,这个实在比较难说。因为,唐宪宗削藩的成绩是无数钱财、炮灰堆出来的。关键是,想要维持这种胜利,还需要无数的钱财、炮灰继续烧下去,这也就意味着需要不断的加税、不断的拉壮丁,前方的牺牲名单不断扩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唐宪宗为了筹措打仗的军费,那是极尽横征暴敛之能,直接把帝国折腾的鸡飞狗跳。在这种背景下,老百姓也好,将士们也好,自然都不希望削藩继续下去。因为,藩镇割据自然不好,问题是,藩镇割据影响帝国边防安全了吗?影响大唐的统一稳定了吗?显然都没有。
既然如此,一些人扯要把削藩进行到底的旗号,宁愿大唐遍地坟,也要打服河朔三镇,又所谓何事呢?换句话说,只要藩镇们愿意继续挂着大唐的旗帜,大家为什么不能和平共处呢?
第二股力量,是反对昏君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唐宪宗也算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首先,他过分重用宦官,甚至一度想让宦官当大军统帅,结果最后反被他最信任的太监杀死。
其次,唐宪宗还有一种爱好,那就是追求长生不老,他曾经为了方便术士寻找长生不老药,就让术士当一个州的刺使。唐宪宗的这一行为,在史书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甚至因为类似的原因,在唐宪宗死后,官方所公开的死因,就是唐宪宗吃长生不老药吃死了。
第三股力量,是围绕夺储的力量。唐宪宗时代,一直有个比较尴尬的问题。那就是唐宪宗的大老婆是郭子仪的孙女,因为郭家势力太大,所以唐宪宗一直没有让她让当皇后。当然,唐宪宗也没敢让别的女人当皇后,而是让郭子仪的外孙女以贵妃的身份,稳坐后宫头把交椅。
因为类似的原因,郭家的外孙,无论从哪个角度也是皇位继承人,问题是,唐宪宗一直表示更看好另一个儿子,而且唐宪宗的头号亲信宦官,更是旗帜鲜明的支持这个儿子当太子。结果最后唐宪宗被人谋杀后,凶手就顺带着把唐宪宗宠爱的那个儿子给杀了,而郭家的这个外孙,则成为新的皇帝。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这三种矛盾合在一起,唐宪宗能有好下场吗?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唐宪宗之死的幕后真凶一直是一个千古迷案,根据《旧唐书》记载,是宦官陈弘志杀死了唐宪宗,但是细读历史,似乎这场1200多年以前的谋杀案另有真凶。
首先根据《旧唐书》的记载称,唐宪宗是由于服用丹药过度而去世,但是当时人人都认为是陈弘志杀了唐宪宗,而史学家对于这一事件,都避讳不谈。陈弘志只是一个小小的太监,虽然当时在朝廷里也有些势力,但为什么史家要对唐宪宗之死避而不谈呢?
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在读了《资治通鉴》后,提出了一个令人惊愕的观点,也就是唐宪宗的妃子郭氏是谋害主君的凶手。当年唐穆宗李恒即位之后,想要追查杀害其父亲的真凶。郭氏当时已经成为了太后,她得知这个消息后,就急得想要跳楼。郭太后为什么会有如此偏激的举动?恐怕个中缘由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郭氏的身份,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孙女。在安史之乱时,郭子仪可以说对大唐王室有着再造之恩。因此郭家也满门荣宠,直到唐宪宗一代,郭家依然可以左右唐王室的一切政治举动。但唐宪宗一直没有把郭氏立为皇后。为什么?因为他害怕郭家坐大,从而影响他的政治地位。郭氏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却十分着急。只有她成为了皇后,她的儿子才能成为唐宪宗的嫡子,而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顺序,是嫡长相继,兄终弟及。也就是说,皇后所生的儿子,比其他皇子在继承皇位的问题上,更具有优越性。于是郭氏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指使陈弘志杀害了唐宪宗,这样她太后的地位就稳固了。而这也是史家对唐宪宗之死避讳不谈的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无法知今事,今人亦难断往事。历史毕竟是历史,迷团也毕竟是迷团。若真要弄清真相,免不了要去扒细节。究竟是不是意外, 究竟是不是政治阴谋,相信大家会有一个明确的判断。
史料的记载,也只是用“可能”、“据说”等措词。所以,我也无法用肯定的口吻,对历史事件作个判断。本文只是我的推测,不代表史学界的观点,也不代表平台的立场。
阴谋论
早年的唐宪宗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都当作是自己效法的榜样。
唐宪宗将“军国枢机,尽归之于宰相”,“能用忠谋,不惑群议”。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出现了“唐室中兴”的局面。
(唐宪宗李纯)
但他在立太子问题上却遇到了难题。
照理说,郭妃的儿子“李恒”的胜算最大。郭妃是郭子仪的孙女。郭子仪是助李家王朝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经过几十年的深耕,无论是在后宫还是在朝堂,郭氏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
所以,从稳定政权来说,必须立李恒为太子。否则,即使立了太子也没用,郭氏一族可以凭借其强大的势力进行夺取,那将是一场血腥的宫斗,而且郭氏可稳操胜券。
但是,如果立李恒为太子,唐宪宗将会被郭氏家族的强大势力所牵制。他不想被牵制。再说,他也不喜欢郭妃的儿子李恒。
所以,唐宪宗在立太子这件事上犹豫不决,郭氏家族就是看到了他这种摇摆的态度,所以就干脆先下手为强,派人刺杀了唐宪宗。立李恒为帝(即唐肃宗)
这就是“阴谋论”的依据——唐宪宗不想立李恒为太子,郭氏派人刺人唐宪宗,抢夺皇位。
“意外”论
唐宪宗信仙好佛,寻求长生不老之药。他下诏征求方士。皇甫博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柳泌”的山人,配制长生不老之于药,并派宦官使到凤翔去迎接“佛骨”。
刑部侍郎韩愈极力诤谏,方士不可信,方药不可服。
韩愈上表切谏:“佛者,夷狄之一法耳。……明帝时,始有佛法。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事佛求福,乃更得祸……佛如有灵,能作祸福,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资治通鉴·唐纪》
宪宗听后勃然大怒,准备对韩愈施极刑。宰相裴度等人奏言韩愈忠直,只是将心里所想的告诉陛下而已,并无恶意。宪宗这才放过韩愈,把他贬谪为潮州刺史。
(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
第二年,柳泌完成了配制不老之药,唐宪宗开始服用。可不老之药并没有给宪宗带来预想的效果,他的性情开始变得暴躁易怒,并经常无缘无故经常斥责和诛杀宦官。
这里就带来了唐宪宗“死于意外”的两种说法:①唐宪宗服用方药过量,致使心志异常,死于“猝死” 。②身边的宦官或被责罚,或被诛杀,心生恐惧,出于“自卫”,“情急之下”杀了唐宪宗。
史书的说法
重用宦官一直是唐朝的顽疾。我们所熟知的莫过于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了。唐宪宗早年还能重用贤相,远离宦官。但在同藩镇的战斗中,他重用宦员作为统帅带兵出征。
有的大臣劝说唐宪宗这样做可能会使宦官权力过大。他却认为自己能将宦官势力掌握在掌心。他说:“他们不过是家奴,不管给他多大的权利,我要除掉他,还不是如同拔掉一根毛那样轻而易举”。
但是,他的自信心似乎过了头,后来的局势根本不由他掌控,宦官的势力不断增大。到了后来,他们的权力到了可以毫无顾忌地废立皇帝的地步。
唐宪宗在中和殿“暴崩”,当时的人都说是被内常侍“陈弘志”杀死的。陈弘志的同党都是内宫官员,为了替他隐瞒真相,他们都不敢追究凶手,只说是宪宗吃丹药后,药性发作而死去的,宫外的人都无法辨别事情的真假。
当时,宦官集团又分为两派,“吐突承璀”一派策划“李恽”为太子,梁守谦、王守澄一派却拥护李恒为太子。宪宗暴崩后,除了拥护李恒以外的一切宦官都被尽诛。李恒即位后,是谓唐穆宗。
(唐穆宗李恒)
对于宪宗是死于意外,还是政治阴谋,我们该持何种立场
怎么一个盛世唐朝,偏有很多帝王死于丹药?唐太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武宗、唐宣宗都是因为想长生不死,结果因服用丹药中毒而亡。
但对唐宪宗是因服丹药中毒而亡的说法,我持怀疑态度。毕竟宪宗服丹药才一年时间左右,死前也没有任何迹象。
我倒认同宪宗的死是由于政治阴谋的说法。《资治通鉴·唐纪》是这样记载的:
(宪宗)暴崩于中和殿。时人皆言内常侍陈弘志弑逆,其常内讳之,不敢讨贼,但云药发,外人莫能明也。
若是当时慑于宦官势力而不敢追查凶手,但后来李恒继承了皇位,还不敢追查吗?显然不是。是李恒不想去追查了。而且弑杀宪宗的陈弘志,当时是拥护李恒的。陈弘志弑杀宪宗,应该是受郭氏家族的安排或密令。
为了掩盖事实真相,李恒诛杀了没有拥立自己为太子的全部宦官。这样的解释才会合乎逻辑,才会合乎情理。
至于陈弘志为什么要弑杀宪宗?杀宪宗对他有什么益处?他又不能当皇帝。不论是谁当政,他还是个宦官,是个家奴。其实不然。
在唐朝,宦官和皇帝的关系,就如同家奴和主子的关系。宦官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宦官在参与皇室的内部纠纷。如同旧社会豪门大族里的奴婢,分别帮助其主子争夺家产一样,而并非奴婢的权力,真的就会达到可以夺取大家族的家产。
陈弘志替穆宗干掉宪宗,就是为了让穆宗顺利继位,以使自己日后能够更加受宠。只是后来的剧情有些狗血,陈弘志并没有得到他所“憧憬”的荣华富贵,不久便被唐穆宗找个理由诛杀了。
在唐朝,宦官显赫一时,但也只是皇族争权夺利的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