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隆中对》战略中为什么没有考虑东吴背后出击的危险性?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隆中对》是诸葛亮考虑全局的战略和宏图,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关羽没有按照战略规划的执行,。关羽是武功在三国里是前五名,但关羽致命的缺点是狂妄自大。孙权为了夺回荆州就和大都督吕蒙、文武双全的将军陆逊商量怎么办?最后经过几个日夜的磋商,放出假情报说*大都督吕蒙病入膏肓,不久就要病逝,由陆逊接替吕蒙任大都督*。
陆逊上任后给关羽写了一封讨好的信,说关羽是大英雄,水淹曹操七军,捉于禁崭庞德,威镇华夏,自己年幼无知,希望老前辈关羽多多的照顾,东吴和蜀国永远和平相好!
关羽被陆逊给呼悠的有点飘了,说*此等小儿不足为虑!*从此放松了诫备,把镇守荆州的几万精锐军队调出来攻打曹仁镇守的樊城,后来吕蒙和陆逊把军队假扮经商的老百姓乘几十艘大船顺江而上偷袭了荆州,关羽在前有曹仁的大军后有吕蒙陆逊精锐部队的联合打击下,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给刘备的《隆重对》方略,成功的预见了后来的天下格局,魏蜀吴三分天下。也让最弱小的刘备集团,成功的割据一方,跨有荆益,成就霸业。《隆中对》方略是非常正确的,诸葛亮当然也考虑了如何应付东吴方面的威胁。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结好孙权,蜀吴联盟。魏蜀吴三分天下,曹魏为最强,蜀吴加起来也没有魏国强大。如果蜀吴不进行联盟,相互的支援,而是各自为战,坐观成败,那蜀吴两国,早晚会被魏国先后所灭,共同灭亡。蜀吴之间的交战,也会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让曹魏得利。孙权也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也会维持联盟。
2.荆州要有充足的防御力量。“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这句话中说的,荆州要安排一位上将,防守荆州的兵力和出兵中原的兵力。在天下无变之时,这些军力都要驻守在荆州,可谓是防御充足,荆州万无一失。
但因为蜀国国力弱小,关羽镇守荆州时兵力不足,只够防守。关羽在襄樊之战中,把荆州的防守兵力调走后,荆州也就丢失了。
其他网友回答
《隆中对》是战略决策,是谋划大方针。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篇《隆中对》的先决条件,就是曹操做老大,“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令诸侯不可与争锋”。所以作为实力最弱的刘备,诸葛亮的建议就一条,取益州,联孙权,共拒曹贼。
这是战略方针,是在对未来走势定基调。
诸葛亮的隆中对虽与鲁肃不谋而合,但合作毕竟是双方的事情,细节决定成败。
大方针制定好之后,就需要开始实施了。不得不说,诸葛亮的计划是好的,但事做的并不漂亮。
赤壁之战时,孙权出力最多,但捞好处最大的,是刘备,偷偷摸摸占了荆州。如果不是鲁肃顾全大局,极力劝说孙权,可能孙刘两家早就打起来了。
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出,合作的基础并不牢固,刘备、诸葛亮把孙权当做他们起家的跳板。刘备取了益州后,又一直以种种理由占着荆州不还。
而反观孙权,却好像比刘备更有联盟的诚意,又是嫁妹,又是向关羽求亲,刘备取了益州后,孙权始终没有因为荆州向刘备发难。
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而这件事情过程中的一件小事情,彻底让孙权翻了脸。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举荆州之兵,发动了襄樊之战。而在战争过程中,关羽由于俘获了于禁的万于降兵,导致粮食短缺。于是,关羽在没有通知孙权,没有得到孙权允许的情况下,私自取了孙权在湘关的粮饷。
这一举动彻底惹怒了孙权。(你主子刘备没把我放在眼里,你一个领兵将领也不把我放在眼中?先是骂我是狗,现在又取我的粮草。)
孙权好歹是一位主公,哪受得了这个气,前仇旧恨一股脑都涌上心头,彻底和刘备翻了脸,背后捅了刘备的刀子。
合作就要有合作的态度
都说刘备得人和,会笼络人心。但从孙刘联盟来看,刘备确实不会做人。
赤壁之战,刘备失了自己的根基,诸葛亮只身前往东吴,舌战群儒,只为寻求联盟,其他一切理由都是虚的,只有一条理由是正理,就是刘备势力需要活下去,寻求孙权的联盟是唯一的出路。
作为孙权,完全可以不联盟,因为赤壁之战的主力都是东吴,刘备一直在打酱油。孙权完全可以静待其变,看着曹操把刘备蚕食干净。
赤壁之战后,刘备没有按照原来双方的约定,合理划分荆州势力,而是自己占据了荆州最富庶的几个郡,孙权竹篮打水一场空。
由此可见,这与《隆中对》提不提出东吴背后下刀是没有关系的。如果刘备拿出该有的合作态度,东吴就不会背信弃义,或者说背信弃义的事情,不会这么快就做出来。
刘备死后,诸葛亮又重新与孙权联盟,并累次北伐,孙权也并没有趁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落井下石,甚至还曾主动配合诸葛亮,在合肥进行攻势。由此可见,《隆中对》的战略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刘备这个人。
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可以为刘备设定好的战略方针,却不能左右刘备的思想与为人。
其他网友回答
当然有把东吴考虑进去了,对于东吴的关系诸葛亮是打算利用外交手段来与其涡旋的。只是诸葛亮的这一套完美的规划,却被关羽给破坏,才使得《隆中对》功亏一篑,所以说《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没有完成,并不是策略本身有问题,而是实施的人有问题。
《隆中对》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看《隆中对》中,诸葛亮告诉刘备在处理与东吴之间的关系,是怎样说的: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对于处理与东吴的关系,诸葛亮在这里面已经有了明确的阐述。诸葛亮采用的是一种柔和的外交方式。因为他知道北面的曹操才是他们双方共同的敌人,在共同敌人面前他们两者就必须要建立良好的盟友关系。
战略失败的原因
《隆中对》的战略理论没有错,错就错在执行他的人,诸葛亮当时还未出山,即使刚刚出山也只是刘备身边的一个参谋,除了给刘备出谋划策外,实际操作权还是在刘备手中。
在我看来刘备似乎并没有太在意该怎么维护与东吴之间的关系,否则最后也不会把荆州这么一块重要的地方,交给关羽来留守,对于关羽的性格和脾气,刘备又不是不知道,在这里不是说刘备有意让关羽来激化与东吴的矛盾,而是刘备没有想到关羽会把与东吴关系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诸葛亮自己操纵《隆中对》会怎样
如果当时在荆州留守的人选上,由诸葛亮来定,我觉得诸葛亮一定会选择更为合适的人来留守。所以说对于来自东吴的威胁诸葛亮不是没有想到,但不是任何威胁都得完全靠武力来解决。
诸葛亮对于东吴的关系一直是利用和平的方式在处理的,纵观整个三国历史,在诸葛亮手里好像从来没有与东吴之间展开过什么大战,夷陵大战是在刘备手中发生的,即使这样事后,诸葛亮不是又立刻修复了与东吴之间的关系嘛?这才使得蜀汉政权在后期从来都没有受到来自东边的威胁。
结语
所以说从《隆中对》的策略上来看,我觉得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优秀的外交家。这就是我对《隆中对》的理解与认知
其他网友回答
答:这个问题非常简单。
我们只要看看《隆中对》就能明白,原文有: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诸葛的战略原本就没有把孙权纳入征讨的范围!而是把孙权作为援助方。按照他的构想,既然孙权能用贤能之人,贤能还会把刘备当成敌人吗?!
诸葛没有错!确实是有鲁肃这样的贤能,不把刘备当成敌人。把刘备看成敌人的人就不是贤能了吗?况且先行不义的还是刘备。这在《隆中对》的时候,还没有具体实施,只是一个构想罢了,诸葛也不会料到刘备借了荆州就不想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