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给袁崇焕翻案(乾隆对袁崇焕的评价)

网友提问: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给袁崇焕平反?

优质回答:

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个在位的皇帝都有自己特定的政治使命。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乾隆给袁崇焕平反,有两个原因:第一,乾隆需要忠臣。第二,袁崇焕功劳大却死得冤,更说明明朝该亡!

在明朝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袁崇焕被以“谋款则斩帅”的“种种罪恶”被凌迟处死。其中“谋款”指的就是通敌、叛变,“斩帅”则是指袁崇焕当年擅杀毛文龙事件。除了这两个,明朝政府似乎找不到其他足以致袁崇焕死命的罪名,但是他必须得死。因为当时明朝疲于内忧外患,绝对不能容忍大权在握的武将飞扬跋扈,甚至通敌。

但是到了清朝,袁崇焕被乾隆翻案了,有意思的是,与袁崇焕一起被翻案的还有钱谦益,此后,袁崇焕变成了明朝第一忠臣,钱谦益变成了最下等的贰臣。乾隆这么做还真不是因为他出名的低智商,反而是他难得高明的政治手段。

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到刘邦称帝之后杀了恩人丁公,封赏了仇人季布。原因很简单——打天下的时候皇帝(以及他的部下)可以不择手段,但坐江山的时候,他的臣子们则必须忠诚。袁崇焕当年的确没有通敌,乾隆说他的死主要是因为崇祯中了反间计,另外,“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把明朝灭亡的原因推到了无能的明朝以及明朝皇帝身上,把明朝的灭亡当成天意,这就更说明大清是受命于天啊!

表彰袁崇焕的忠诚就代表了乾隆喜欢忠于明朝的小伙伴了吗?当然不是!要知道文字狱在乾隆时期达到巅峰,也就是说,在清朝,忠于明朝的人分两种待遇:死人是忠臣,活人是叛贼!

其他网友回答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乾隆的平反诏书上的大意就是说:“袁崇焕虽然与大清统治者抗衡,但是他是忠于明朝政府的,袁崇焕的悲剧是崇祯皇帝的疑心造成的,乾隆帝对于袁崇焕的遭遇是很同情怜悯的。”乾隆帝对一个已经死了一百多年的前明忠臣平反既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王朝统治者的自信,也是他企图展示自己英明君主形象的目的,同时,这也是他笼络广大汉族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此举一箭三雕,不可不谓高明。

一、展示自信,沽名钓誉:

乾隆四十九年,这时的清王朝,经过康熙、雍正以及乾隆几代人的努力,国力已经达到鼎盛,国内呈现出海晏河清、盛世太平的景象,经过多次文字狱打击奴化思想洗脑,广大汉族人对于满洲人的统治已经由反抗到默许再到认可,这时的乾隆帝已经不必担心汉族武装力量和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抗了。乾隆帝选择此时给袁崇焕平反充分体现了他对清王朝统治的自信。同时也通过对袁崇焕平反而强调崇祯皇帝的昏庸和多疑,借此来反衬自己的英明睿智。此时的乾隆帝志满意得,这样做对他来说是很有好处的。

二、肯定忠臣,笼络士人:

袁崇焕虽然与清朝为敌,甚至打伤了清太祖努尔哈赤,但是他作为明朝的忠臣这点本身并没有错误,非但没有错误,而且是大大的忠诚,乾隆帝为他平反也是对于他忠诚明朝、忠诚君主的一种认可,同时也为了提醒广大汉族知识分子要忠君爱国,要为国尽忠。

三、忠臣惨死,心生怜悯:

袁崇焕的惨死让很多人扼腕叹息,他的悲惨遭遇让乾隆帝心生同情的同时也心生崇敬,他这样做也是向世人宣扬他作为君主的开阔胸襟和容人之量。

总的来说,乾隆帝为袁崇焕平反主要的目的就是贬低明朝,特别是贬低以崇祯皇帝为代表的明朝统治者,并通过对明朝统治者的贬低来抬高自己,同时借此收买民心,特别是广大汉族人的民心。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其他网友回答

知道什么叫得了便宜还卖乖吗,乾隆对待袁崇焕和钱谦益的态度就是。

为什么把钱谦益拿出来说,有对比才有伤害。

我们知道,袁崇焕被崇祯帝凌迟处死的理由当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通虏谋叛”。钱谦益就完全不同了,他是主动投降,而且还劝别人投降。在大清统治的初期,清朝为袁崇焕营造的形象是:袁崇焕是朋友,钱谦益也是朋友。而大清心里想的是:袁崇焕是最大的敌人,钱谦益是最好的朋友。所以,袁崇焕死,钱谦益活。这符合大清战略的需要,虽然很阴险毒辣。

事情过去一百多年后,天下平定,人心渐安,乾隆却不自在了。乾隆的价值观总的来说还是蛮正的,他认为忠奸应该分明,袁崇焕是忠,就该为他平反。而钱谦益是奸,就应该被批判。是不是顿时觉得乾隆帝的形象高岸伟大了,那你就错了。乾隆帝价值观正,不代表他就没有自己的小心思。

乾隆帝自称“十全老人”,其实大家都知道,盛名在外,其实难符。乾隆此人好面子,好大喜功,也好收拾人心。袁崇焕是大明的忠臣,天下有识之士心里都清楚,而现在却把他和钱谦益这个民族败类摆在一起,实在是不得人心。那怎么办,给袁崇焕平反。天下已经被大清一统,没有任何威胁了,不需要再让袁崇焕背上骂名了。相反,如果给袁崇焕平反,同时把钱谦益这个典型给撸下去,不失为一个收拾人心,同时为自己谋求好名声的绝佳手段。乾隆就是高!

于是,乾隆公布历史档案,为袁崇焕平反,并赏赐他的后人做官。然后把钱谦益打入《贰臣》,而且捎带把洪承畴也拉了进去。此番一运作,就犹如当年康熙帝祭拜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一样效果明显,乾隆帝顿时在国民心中的形象更加高大起来,历史对乾隆帝的这一做法评价很高。于是,袁崇焕满意了,乾隆满意了,天下人满意了,后世之人也满意了。这就是乾隆帝的高明之处。(此处求钱谦益和洪承畴的心理阴影面积)

此事告诉世人一个道理,忠就是忠,奸就是奸,历史会公平地对待。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先说答案,乾隆没有完全给袁崇焕平反。

乾隆皇帝给袁崇焕平反的故事,发生在乾隆四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82年乾隆给军机大臣下的一道命令:“谕军机大臣等:昨批阅明史,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乾隆还在这个命令里面,让广东东莞的官员详细寻找袁崇焕的后人,并要求了解他们的情况。

电视剧《江山风云情》中袁崇焕剧照

电视剧《袁崇焕》剧照

后来,阎崇年先生在讲《明亡清兴六十年》和写《袁崇焕传》的时候,曾经使用了这个材料,并说:“人们对袁崇焕的公开正式追念,是在乾隆皇帝为他平反之后,乾隆这么做也表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宽大胸怀”。这样的说法,曾经一度被大众所接受。

随着袁崇焕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对于袁崇焕的被杀,也出现了另一种声音,那就是,清朝是主动抬高袁崇焕,其目的是为了证明崇祯杀袁崇焕昏庸无能,证明清朝取得政权的合法性(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认为清政府一方面要宣传崇祯的昏庸,一方面还要证明崇祯的勤政,以此安抚百姓)。这些翻案的人认为,袁崇焕并没有那么大的功绩,甚至还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以民间学者杜车别为代表)。

那么,给袁崇焕平反,是不是从乾隆开始的呢?其实,并不完全是。我们回到当时乾隆的那个命令,乾隆说他昨晚批阅明史,这个明史就是官修史书《明史》。乾隆肯定了《明史》里面对袁崇焕的记载,那么《明史》里面究竟是怎么写袁崇焕的?应该说,肯定的地方居多,但是里面也有否定的地方,比如说袁崇焕“妄杀毛文龙”,这个“妄杀”二字就能见到对袁崇焕的态度。

其实,要等到嘉庆、道光年间,袁崇焕才正式被平反,甚至还被列入了官方祭祀的行列。到了清末民初,为了革命的需要,革命党人又将袁崇焕抬出,成为了义士。梁启超还专门写过《袁督师传》,对袁崇焕的评价上升到了新高度。由此,才算真正完成了对袁崇焕的平反。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