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李商隐词典雅精丽,为何林黛玉却不“待见”?
优质回答:
林黛玉出身于探花之家,加上自己的天赋,虽然小小年纪却是满腹才华。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遭遇、家世、身世等各方面促成李商隐的诗意旨隐晦。善于用比兴、象征、用典、暗示等隐约曲折的艺术形式表达惆怅落寞的情绪,作品有一种朦胧美。后人称李商隐的诗体为“西昆体”,李诗因为大多晦涩难解,却没有人为他作详备的注释。元好问为此不胜感慨,于是写下了“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两句诗,表达了对李诗难以正确理解的遗憾。
而林黛玉的写诗风格从她教香菱作诗可以看出一二:
香菱学诗,黛玉首先推荐给香菱的是《王摩诘全集》,把王维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然后再让香菱读杜甫的七律和李白的七绝。肚子里有了这三个人做底子,再把陶渊明,应瑒,谢灵运,庾信,鲍照等人的诗看一看。黛玉首推王维,而且特别关照香菱把自己选的有红圈的有一首念一首,可见十分推崇王维。王维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尤其擅长五言,诗歌多描写山水田园,有“诗佛”之称。书画精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黛玉的《杏帘在望》《问菊》等就有王维和陶渊明的影子。
等到香菱看完这些书,还书时和黛玉谈到诗的好处,提到“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中, “余”字和 “上”字怎么用得好时,黛玉告诉香菱,王维的这俩句还是套用了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俩句,而且指出这两句更比前俩句淡而现成。可见,黛玉作诗喜淡,喜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意味,不喜欢晦涩难懂朦胧迷离的意境。所以她才说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但是黛玉却独爱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淅沥的秋雨,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片错落有致的声响,别具另一种美。“这一句景中含情,声情并茂。与黛玉的《秋窗风雨夕》有异曲同工之妙,秋雨敲荷,秋雨敲窗,同样的夜晚,同样的雨声,所以黛玉才独爱这句诗。
黛玉是一个清新自然的女孩儿,个性率真。文如其人,她的诗词清淡自然却不乏傲骨,所以她不喜欢李义山那些刻意书写的隐晦绮丽的诗篇,却独爱他那句毫无雕饰的“留得残荷听雨声”。
其他网友回答
林黛玉说,最不喜欢李商隐的诗,根本原因在于大量情诗显示李商隐是个多情公子,经常跟女道士,尼姑,甚至歌妓眉来眼去拉拉扯扯,心眼最重的林黛玉最怕贾宝玉也是这么一个情种,直接刺激林黛玉这种“小心眼”的事实就是大观园中贾宝玉和妙玉住得最近——这一点儿可能是大家从未想到的。
其次,李商隐的诗晦涩难读,这是初中生都知道的,让初学者为着华丽辞藻,而忘记大格局是学不会做诗的,而林黛玉要求香夌诵读王维诗白首,这不正体现了黛玉作为老师的潜质和才能?
第三,这是林黛玉说的反话。李商隐和林黛玉两个人的命运简直就是一样,家道衰落无可依靠,才华横溢,命途多舛,一生襟抱未曾开。李商隐是不到十岁,父亲去世,只能随母还乡。林黛玉是母亲死去投靠亲戚,寄人篱下,按说应该是心灵相通,心有灵犀,为什么林黛玉要特意去强调“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呢?首先要看林黛玉这句话的语境,贾宝玉看到满塘枯荷要命人拔去,林黛玉引李商隐的诗,“留得枯荷听雨声”。宝玉道“果然好句”,命人留着枯荷叶。这是一件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事情,值此良辰美景为什么在引用李商隐诗歌前要加这一句“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呢?因为李商隐在古代创作了大量男女爱情作品,甚至有很多意义明确的艳诗,被封建礼教视为大毒草。作为大家闺秀的林黛玉公然引用李商隐的诗歌是非常不妥的。林黛玉引的这首诗也是非常讲究的一首朋友之间的诗歌,但还是要提前声明”不喜欢”。
其他网友回答
那当然是因为作者,曹雪芹不待见李商隐啊!
第一,因为曹雪芹信奉“天然”的标准
第二,曹雪芹认为立意比修辞重要
第三,曹雪芹认为“诗贵淡”
第四,时代标准的影响。
因为不知道曹雪芹准确的写作时间(现在连作者究竟是不是他也争论再起),所以很难认定清代的哪些理论给了他影响。而明人论古诗,多重“高远”“雄浑”“苍古”“温厚和平”,而不取“萎弱”“纤丽”,又有“浑厚为上,淡雅次之,秾艳又次之”之说。这些都是非常可能影响到曹雪芹的艺术审美观念。而李商隐一直被诟病的,除了“隐僻”,不就是所谓的“骨弱”“纤丽”或者“秾艳”么?
至于清人论诗,常用“平淡”等概念,又以“元气浑成为上”,即使曹雪芹受到同时代的这些观念影响超过受明人的,那么用这些标准衡量,李商隐的长处也是很难获得掌声的,相反他的软肋倒暴露得清清楚楚——苦命的李商隐到了明清还是继续吃大亏,少不得继续“白门寥落意多违”。
曹雪芹不喜欢李商隐,不会是无缘无故的。热爱李商隐,又热爱红楼梦的人,“到底意难平”也无可奈何。毕竟事关审美口味,就像事关感情,是没有统一标准也无法强求的。
但,不喜欢李商隐的是曹雪芹,
讲真的,凭直觉,林黛玉会喜欢李商隐。
细细推想,林黛玉恰恰是应该非常喜欢李商隐的。再往深处想一层,发现这里暴露了曹雪芹作为小说家的一个失误。那就是,在说李商隐的时候,他不小心让黛玉说出了雪芹自己的观点,而和他笔下的“这一个”林黛玉有轻微的违和。
你说呢?
其他网友回答
你看的角度不同,解读也不同
锦瑟
李商隐(唐代)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首先,我们看一下李商隐的诗,用词华丽,堆砌了多个有意境的事物,让诗呈现出画面感。运用多种写作技巧。这就像金庸小说里的令狐冲学武,刚开始注重招式和技巧。等到最后成真正的高手,是无招。
这就像我们刚开始写作,注重学习套路和技巧。语言华丽,各种比喻,对偶。这样写出来的内容,营造出来氛围和情绪。但是在思想上缺少深度。
我觉得林黛玉不待见李商隐的诗主要原因就是这个。就像我们对于美女的定义一样。刚开始会觉得有貌有身材的就是美女,但林黛玉觉得有有趣灵魂的人才是美女。
其他网友回答
回头翻了一下《红楼梦》,大概回答一下您的问题,有不当之处欢迎指出。
01 林黛玉的确很不喜欢李商隐
《红楼梦》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中写到的,贾母带着大家去逛园子,但是那时已经是秋日浓了,所以池子里只有残荷,没有夏日生机勃勃的荷花了。对于这些残败的荷叶,众人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
原文是这样写的: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得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由原文可以看出,宝玉是想要清理掉这些残败的东西。宝玉是个喜聚不喜散的人,对破落、残败、阴暗的东西,总是下意识地想要逃避,想要丢弃。
宝钗说的也在理,也是三个人中说的最得体的,因为大家都忙,还没得闲叫人去收拾,潜台词背后是想清理回头找人来清理就是了,如果想留着还有转圜的余地。
而黛玉就不一样了,张口就是“不喜欢李义山”,但是他有一句诗特别衬这当下的景,“留得残荷听雨声”。我们都知道黛玉多愁善感,也喜欢听雨,所以她说这句话,是从一种审美意境的角度来的。作为文人世家的贾府,出身都是书香世家的众人,对她的这句话,也许能产生共鸣,至少宝玉是有了,所以他才态度大转变。
02 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的另一点
第四十回的这处引文,林黛玉直白地说出了,“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其实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林黛玉教红菱读诗,唐朝诗人,她列了前三:李白、杜甫和王维。这三人在唐诗地位上,排前三也无可置疑。但是,她到这里就结束了,转向其他诗人,甚至列了一堆魏晋南北朝诗人。
这不得不让人疑惑,唐诗无论如何都是初学诗者最为重视的,而林黛玉却只要求学三个人的,如果有第四个人,李商隐绝对能跟白居易韩愈等人争上一争的。
至于她为什么不喜欢李商隐,是李商隐不符合她的风格吗?好像也不是,但从对“情”这个态度上,他们反而有许多相似之处。多情又被情伤,情深不寿,大抵如此。
但《红楼梦》中的确找不出她不喜欢李商隐的原因,她没有像说不喜欢陆游的格局小那样,直白地道出理由来。
但是,有一点可以猜测,就是林黛玉喜欢陶渊明,喜欢陶潜“悠远、淡然,超然世外”,冲淡,自然。
而李商隐的诗,隐僻,这也是为后人诟病的一点。就像您说的“典雅精丽”,其实也可以解读为“纤丽”、“秾艳”。他的诗是非常“浓”的,“浓得化不开”。他倾注了非常强烈的个人情感,辞藻、技巧也是配合情感的。
人也会往往有一种心理,越是觉得契合自己的东西,可能也会越不喜欢,因为害怕被贴标签。
林黛玉到底是打心里喜欢陶潜的诗风格而不喜欢李义山诗,还是避免旁人给她“贴标签”而刻意不喜欢呢?这就不知道了。
还有一种有意思的猜测就是,作者曹雪芹本人自己不喜欢李商隐,虽然林黛玉的性格有诸多相似因素,但是因为曹雪芹不喜欢而避开了。这一点上,还有待继续探究。
以上,谢谢阅读。
当归 20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