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扣电影讲述了什么(胭脂扣的影评)

网友提问:

怎么看待《胭脂扣》这部电影?

优质回答:

在有想看这部经典影片的冲动之前,是我的《文学理论》老师在讲‘小说是虚构中的现实’这一要点时推荐的。她当时举了“如花和十二少的爱情”这一例子,老师的ppt上有一组动图,那是如花和十二少对视的一幕。我只看了这一经典的一幕,就喜欢上了孤傲、清冷的如花以及风流、俊逸的十二少。

影片主要讲述了香港三十年代的石塘咀名妓如花与纨绔子弟十二少的感情纠葛,上演了一场人鬼情未了的凄凉爱情。张国荣饰演的富家子弟陈振邦结识了梅艳芳饰演的红牌名妓如花,两人相爱已久,却因陈家的极力反对,对前路无望的情况下,两人以胭脂扣作为定物,吞鸦片殉情。两人约定好“3711”作为暗号,但死去的如花在地府并未找到爱人的身影……恍恍惚惚五十三年过去了,如花在阴界生不如死,等不下去了,便上来寻找十三少。

《胭脂扣》里有两个香港,一个是三十年代的,一个是八十年代的,这俩年代相互讥讽又相互印证。在影片最后,如花在片场里找到了十三少,这时的十三少早已没有了风流倜傥,头发发白,跛着脚,吐着浓痰。如花这一刻释然了,她将带了五十多年的胭脂扣还回。最终,她投胎去了,那个逆着光的背影充满了对人世的讥嘲,也是对记忆和誓约的讥嘲,说好的三生三世黄泉路上见呢?全是一厢情愿罢了。这般看来,女人可以把爱情当成生命,而男人对待爱情就没有这样重要。

其他网友回答

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胭脂扣》这部片子看过数次了,越看越觉得像《红楼梦》,原本张爱玲李碧华亦舒等都深受《红楼梦》影响,作品里或多或少都带点影子。

十二少和如花在石塘咀的倚红楼一见钟情,这是一个荒谬的爱情故事,嫖客与妓女发生了爱情,很多人被如花的痴情感动,李碧华大约是冷笑着写出来的,她和琼瑶是不同的。

《胭脂扣》是《茶花女》的香港版,如花应当遇见小仲马,她是天性未泯的风尘女子,他是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子,这样一对才不会将爱情诠释成逢场作戏。

十二少毕竟久经风月场,他的真心有几成,连阅人无数的如花都不放心,才在酒里加了安眠药哄着、逼着她吞鸦片,他们的自杀行为玷污了殉情这个壮烈的词,殉情是心甘情愿万劫不复的笃定,如花和十二少不过是骑虎难下。

到底,她是爱他的,爱他的柔情蜜意英俊风流,当爱走到绝路时,他生出怯意,她一半因着爱,一半因着不甘心,才设下一个局,这是一局豪赌,赌注是性命,以死来证明爱。

爱是怀疑,一个人太令人放心了,大约就成了柴米油盐的伴侣,亲情大于爱情了。但凡爱,没有放心这一说,爱一个人就会身不由己的患得患失,忐忑不安提心吊胆,含在嘴里怕吞了,捧在掌心怕摔了。

后来如花还是赌输了,十二少活下来了,他原本就没有以死殉情的坚决,配合她演了一场戏,她假戏真做,他迷途知返。

如果她不回来寻找真相,输得不会如此惨,还可以抱着一个美好的幻想再世为人,只怪她总是不放心,惦记着要回来找他,终于让她看见了老态龙钟面目全非的他,这是上苍对痴情人的惩罚,爱足七分已经够了,十全十美的爱是一个幌子,真相总是骇人的。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的,开始的时候是爱,渐渐变了初衷,变成强求和固执,一定要撞到南墙,才知道走错了方向,那半个世界的等待,并非全部因为爱。

关于一见钟情,最好的诠释是《红楼梦》里宝黛初见的一幕——这个妹妹我见过的。大观园里姹紫嫣红,人人都是精明伶俐的姐姐,只有她是妹妹,他爱她,于是她在他心里是妹妹,娇小稚气,需要疼爱呵护。

他们有木石前盟尚且不放心,越亲密的人越容易生嫌隙,毫无保留地将心交出去了,就要各自为着各自的心,毕竟只有那么一颗,总不能表错了情。

爱是股票,永远不知赔或赚,反反复复欲罢不能,婚姻是工资卡,有多少钱心里有数,相比之下,有爱的婚姻还是好的,以防万一。

无论多么怀疑,都不要轻易捅破那层纸,如花的好奇心毁了爱,女人要有一种暧昧的姿态,即使知道男人在说谎,也不揭穿,男人也知道她知道,这样含糊纠缠着,日子就过了。

想象不出还能有谁比梅艳芳更适合演如花,那种烟花女子的伶俐,薄柳之姿的媚意,生的苗条纤瘦,造成红颜薄命的幻觉。她是很适合穿旗袍的女子,

身段修长单薄,抹着大红的胭脂,靠在门上斜斜一个飞眼,就是一个好故事的开头,后来见她穿男式长大衣,为其玉树临风的样子心折。也没有人比张国荣更适合演

十二少,一低头一皱眉的优雅忧伤,一转身一抬眼的万种风情。

他们的爱,只有开始那段最美好,无论多么浓烈的胭脂,总会褪色成斑驳的流年,谁都挡不住,唯有爱,是心中的谜团,一直一直怀疑着,惦记着。

其他网友回答

《胭脂扣》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由关锦鹏执导,梅艳芳、张国荣主演。

影片主要讲述了香港三十年代的石塘咀名妓如花与纨绔子弟十二少的感情纠葛。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不过十几岁的年纪,思想不够成熟,阅历亦尚浅,对许多事物的理解都不够清晰,彼时看至最后只是同情如花,她苦苦等了十二少五十三年,却换得别人的苟且偷生。但如今再看这部电影我的想法略有不同,如花纵然可怜,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的爱情太过极端,她其实是自私的,与其说她爱的是十二少,不如说她爱的是“爱情”这两个字。她不能得到十二少,亦不愿意让别人得到十二少,死便是最好的办法,只有死亡才能另他们永远在一起,只有死亡才能证明十二少爱自己。但她一心只按自己的想法,却忘了问一问十二少是否愿意就此抛弃荣华富贵人世繁华,甘愿在他最美好最年轻的年华中死去。这真的是一场殉情吗?如果我们较真一些,这并不算殉情,这算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谋杀,只是殉情未果,谋杀亦未遂。

其他网友回答

你是否也错看了《胭脂扣》,痴情绝情原来并无不同,皆为我心而已

李碧华名作《胭脂扣》,梅艳芳张国荣绝美演绎不一样的人鬼情未了

作家李碧华,原名李白,祖籍广东,香港长大,中学毕业。代表作有《霸王别姬》、《青蛇》、《秦俑》、《胭脂扣》、《生死桥》、《饺子》、《诱僧》等,其中多部被改编成电影。

《胭脂扣》是一篇八万多字的中篇小说,发表于1984年。讲述了三十年代香港石塘咀红牌姑娘如花与富家子弟十二少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两人地位悬殊不能成婚,于是相约一起殉情,最后关头十二少贪生后悔,如花死后等了五十三年,以牺牲转世阳寿为条件换取七天时间回人间找旧情人,相见时十二少丑陋老迈,如花交还定情信物胭脂扣后飘然离去。

小说与电影对十二少的人设处理略有不同。小说里十二少殉情最后一刻反悔,感动于如花的事情又贪生怕死,属于临阵毁约,想回到过去富家少爷的轻松生活里去。电影里十二少也吞了鸦片自尽,但属于被人救活,之后没有再次自杀,回家去娶妻生子。为什么这样处理?我想是因为原作者李碧华和导演关锦鹏的切入角度不同。

李碧华本想揭露的是所谓情深这件事并没有那么单纯,如花会瞒着十二少在酒里下安眠药等同谋杀,十二少临阵毁约贪生怕死,二人其实各有各的自私,都没有爱到为对方不顾一切的地步。李碧华想通过五十年时空差距引起女性对自身命运与爱情的反思,报馆编辑袁永定和女友阿楚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感情困扰,阿楚显然代表了八十年代香港职业女性的聪明、自立、平权、意识觉醒,但她和永定都不是能为对方殉情的人,爱情对他们来说已经与五十年前大不相同。

关锦鹏的处理使得十二少没有那么的可恨可恼了,因为他也是吞了鸦片并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喝了如花给的掺了安眠药的酒,他毕竟是付出了最初的勇气和真心,决定和如花一起死,这个决定本身已经对得起如花的痴情托付。只是后来被人救活,没有再次自杀追随,这和一开始就临阵毁约是不同的了。这样的处理不是为了给十二少留面子,而是为了让如花对旧情人可以少一点恨,多一点释然。也让观众唏嘘有情人生死相隔的同时,不至于带入愤怒的情绪,只留下怜悯同情理解和思考即可。

李碧华小说《秦俑》被张艺谋拍成《古今大战秦俑情》,《青蛇》被徐克拍成同名电影,《霸王别姬》被陈凯歌拍成同名电影,《《饺子》被陈果拍成同名电影,等等。在李碧华的小说里,女主角都是为爱奋不顾身的,甚至可能带有某种偏执,扑火自焚的冬儿,水漫金山的白素贞,吃婴胎馅饺子美容的艾青青,还有这个相约吞鸦片殉情又悄悄给情人下安眠药的如花。

爱情在李碧华的小说里只是表面皮囊而已,内里是对人性的深沉思考,对生命本身的追问,小说本身当然不可能给出终极答案,那不是作家的事,她只是用故事导引出脉络经纬,由读者或观众自行带入,自行探索,自行决定。

很多人更多看的是电影,电影比较形象化,拍的好会让原著鲜活生动,比如八七版红楼梦,除了陈晓旭可以说世间再无林黛玉。比如霸王别姬,除了张国荣,世上再无程蝶衣。在《胭脂扣》的故事里,同样如此,如花和十二少的选角与原著可谓天衣无缝,浑然天成。十二少的英俊潇洒风流倜傥,骨子里的世俗软弱苟且偷安被张国荣演绎的不差分毫,如花做头牌的时候风情妩媚,温顺痴缠与做鬼之后的凄惶迷惘失望落寞也被梅艳芳传达的惟妙惟肖。

有人说这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错,如花殉情死而不甘,十二少偷生苟活于世,他们的心底都有对五十多年前旧情的记忆,如花一直不肯去投胎转世,又折损来生阳寿换七日人间找寻,如果她找到的是已经转世忘却了前尘的十二少又会怎样?他或许是程蝶衣或阿飞,或许是张国荣,他们还能再一起吗?五十多年前的情还一如往昔吗?就算他们相信如花的话,又如何?如果十二少当时死了,也做了五十多年孤魂野鬼,来赴这3811之约,他们是一起去喝孟婆汤转世呢,还是拉着手继续做鬼呢?他们还能如往日一样缠绵于榻吞云吐雾,票戏喝酒罗带同心吗?

是不是只有生生死死在一起才是爱情?是不是必须爱了就捆绑三生三世四海八荒?是不是只要一厢情愿付出到底就可以要求对方同等付出,否则就是吃亏、负义、寡廉,薄情?

其实,另有一种爱叫放手,叫释然,叫成全,叫到此为止,谢谢你,永不再见。

如花将情定信物胭脂扣交还给十二少,也是这样说的,她说:“十二少,谢谢你还记的我”,“这个胭脂盒我挂了53年,现在还给你,我不再等了。”这就是放下,了断,仪式感的终结。情如万物,有开始有结束,花开花谢,缘生缘灭,寻常人并没有能力载动山无棱天地合的爱情,那只是一种比喻,一种愿望,是情浓时的渲染、告白,是给瓶子里鲜艳的玫瑰花瓣上撒水珠,但水珠并不能让那瓶子里的玫瑰永不凋谢。

在《胭脂扣》的故事里,如花与十二少各有各的自私,一个是必须拉个垫背的同死,你不想死我下药让你死。另一个是你为我死我很感动,但是抱歉我还想活着回家去,哪怕娶个不爱的女人,哪怕辜负了与你的试验。十二少在人间也落魄潦倒,儿子不认,可谓生不如死,但好死不如赖活着,苟且偷生的五十多年里,他从没有一次下定决心去赴约,去找那个二十三岁就为他殉情自尽的女人,他记得约定,却不肯前往,他对如花的背影喊出对不起,依然没勇气立即赴死追随。

《胭脂扣》已还,情缘已了,从此生生世世不见,无所谓见于不见,见不见都等于不见。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