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历史上真实的大刀王五是一个怎样的人?
优质回答:
大刀王五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此人武艺高超、为人豪侠、善于使刀。在师兄弟中排行第五,相熟的人都叫他“小五子”。他在平日里走镖与行侠,一把大刀从不离手,所以江湖中的人都叫他“大刀王五”。
话说有一年冬天,王五去内蒙走镖,这内蒙在冬季是属于苦寒之地,冬天走镖环境恶劣,又容易遇上马匪。当王五走到一个叫托克托的地方,遇见了几位走镖的同行,只见这几位镖师,蜷缩在冰天雪地之中,镖车翻到在地,一看就是遇见马匪了。王五二话没说,赶忙上前搭救,相问之下,连马匹都被抢走了。
于是王五把自己马车上的套绳解下来,放到了那几位镖师的马车上,在王五的一路照顾下,一行人终于回到了北京。后来被救的几位镖师,给王五送了一块匾额,上面写道“重义解骖”。
王五在当时的北京城也是侠名远播,很有威望。经常调节一些江湖上的纠纷。在京城内的回人与汉人的关系不合。时有械斗之事发生,衙门根本就不管这些社会乱斗,只是出了人命,才会出来抓人。
王五宅心仁厚,经常出来做“和事佬”,避免了许多类似回人与汉人这样的械斗,避免了不必要的伤亡,又在中间调解,感化双方。这一点有点像《史记》中记载的游侠郭解,帮人调解江湖恩怨。
当然,王五最出名的事迹,是想用一把大刀,杀掉所有入侵的洋鬼子。在好友谭嗣同死后,他对清政府更是恨之入骨。而为了杀洋人,他参加义和团,可最后,还是死在了清廷与洋人的合谋之中。
王五一生英雄仁义,是晚清时期最具有侠名之人,他行侠仗义的故事,坊间也是口口相传。在解放之后,王五的老宅曾被占用,改造为公厕,而他那块“重义解骖”的匾额,也被人拿去当了床板。
其他网友回答
王五,京师武林名侠。本名王正谊,字子斌,祖籍河北沧州,回族人。因他拜李凤岗为师,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人尊称他为“大刀王五”。
王五一生行侠仗义,积极支持维新变法,是一代人人称赞的豪杰勇士。
王五自小丧父,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而孤儿寡母自然生活窘迫,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五很小就开始干杂活养家糊口,后来有幸拜入肖成和名下当学徒,为后来的学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学习武艺,王五四处拜师学艺,在吃了多次闭门羹之后,沧州当时最有名的武师双刀李凤岗被他的坚韧感动,同意收他为徒,而王五作为一代武林豪杰的一生就此缓缓拉开了帷幕。
勤奋好学的王五没有令李凤岗失望,短短几年,王五的武艺精进,他的功夫甚至已经不在他师傅李凤岗之下。为了让爱徒更加全面的发展,李凤岗将王五推荐给了自己的师兄刘仕龙,让王五跟着刘仕龙一同押镖走江湖。王五后来又告别了师傅,孤身来到天津、北京,想要去闯一片自己的天地。王五经人介绍到了一家镖局担任镖师,后来又在好友的帮助下,开办了属于自己的镖局,这就是源顺镖局。凭借高尚的人品和高强的武艺,他的镖局很快便办得风生水起。
而在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一提谭嗣同了。在北京时,王五开办了一家学堂街,名为“父武义学”,而王五就在这段时间与谭嗣同相识了。王五侠肝义胆,很快就与谭嗣同以兄弟相称。王五还教授了谭嗣同武艺和刀剑之法,两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在谭嗣同进京参与变法时,陪伴在身边负责谭嗣同衣食住行和安全问题的正是王五。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毅然决然地拒绝了王五等人组织的营救工作,果决地走向断头台,以表示自己对变法事业的忠心和决心。勇士的头颅溅下的鲜血,使麻木的人们逐渐惊醒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王五得知谭嗣同的死讯后悲痛欲绝,为了复仇,王五从此走上了反抗清廷的道路。义和团拳民运动在北方兴起时,王五带领自己的学徒们积极参加,与义和团一众人等并肩作战。在1900年的10月25日,王五等人寡不敌众,被清廷官兵逮捕,最后被八国联军残忍地在前门枪杀,享年56岁。他终于可以与自己的好兄弟谭嗣同在九泉之下把酒言欢了。他心爱的青龙偃月刀也在大跃进时期被重新熔铸,这位英雄一生所爱都湮灭在无情的历史中了。
王五在历史中退场了,可是人们还记得他,记得这位侠肝义胆的英雄。许多描写王五的作品不断地涌现,小说如:平江不肖生(向恺然)的《近代侠义英雄传 (大刀王五·霍元甲)》,王和《大刀王五》,李敖《北京法源寺》。传统说书,于枢海(于德祥)的《大刀王五》. 还有不少连环画。 王五的故事还被编入影片《大刀王五》、电视剧《大刀王五》等。这都是后人们对王五深深的怀念,其中还包含着对他英雄气概的赞美。
其他网友回答
大刀王五是清末十大高手之一,不过比武艺更出名的是他的侠义。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大刀王五是实实在在当的起一个侠字。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谊,1844年出生于中国武术之乡沧州。王正谊自小习武,后来拜沧州著名的武师双刀李凤岗为师,因为在师兄弟里排行第五,所以得了王五这个名号。王五习武很有天份,而且练武很勤奋,所以很快就成为师兄弟里最强的一个,经李凤岗推荐,王五又跟从师伯刘仕龙押镖,后来又在北京一家镖局当镖师。
1877年,王五自己开了源顺镖局,因为王五为人豪爽仗义,所以江湖上的朋友都很少动他的镖,加上王五做事公平,收费合理,所以源顺镖局很快名声大起。
王五仗义不是仅仅讲点江湖道义,而是真的有爱国情怀。甲午战争时御史安维峻因为反对议和而被革职,去戍边时就是王五亲自护送。而在戊戌变法期间,王五也是义务当了谭嗣同的保镖。谭嗣同被捕后,王五甚至联络了一批江湖朋友打算密谋劫狱,只是谭嗣同不愿意而告终。后来王五还参加了义和团运动,最终被捕杀害。
虽然现在关于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都很多不同看法,但是起码来说,王五并非一个只知道练武的武夫,是真的关心国家时事的人,只是受限于时代的局限,见识不足而已。从这点上来说,他比那些只以武功高而出名的武林高手在境界上要高了一层。
其他网友回答
在清末民初期间,武林中曾出现过“十大高手”,其实所谓的“十大高手”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只有四位,而且排名第一的高手,最后还被迫成为了太监。
董海川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河北省文安县人,八卦掌的创始人,晚清时期的第一高手,海川为他艺成之后想海纳百川之意。
董海川少年便拜九华山云盘老祖门下,艺成之后名震江湖,董海川曾与太极门高手杨露蝉比武。杨露蝉三下陈家沟,经十八年练成太极拳,人称“杨无敌”。杨露蝉在比武之后亲口承认:我与董先生比武只能比个平手,胜其很难。
然而董海川却因为杀死过朝廷命官,在苏州打死了强抢民女的知府而成为朝廷命犯,最终被迫投靠肃王府当了一名七品首领太监。据说清朝的太监来源有二,一者自幼家境贫寒,倚此做为谋生之路。二者因犯有重罪,净身当差可免处死。董海川虽然做了太监,但并没有影响到他在武林中的威望。据位于万安公墓董海川墓志铭上的记载,他的门徒多达六十九人。
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谊,回族,河北沧州人。因他排行第五,又因他的刀法出神入化,故被尊称为”大刀王五”。
王五出生于贫寒之家,三岁时丧父,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为了活命,王五拜在当时沧州最有名的武术大师“双刀”李凤岗门下学艺,几年之后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光绪三年,王五利用自己的积蓄,加上朋友的帮忙,在北京半壁街开了一家顺源镖局。
甲午战争清朝失败之后,王五便在香厂开馆收徒,期间他与时任四品军机章京的谭嗣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00年,王五率门徒与义和团众并肩作战,后被八国联军包围,最终被德军枪杀于前门外东河沿,时年56岁。大刀王五被杀后,他的头颅被八国联军残忍的挂在城门上。据说还是霍元甲连夜从天津赶来,将王五的头颅取下并埋葬的。
黄飞鸿
黄飞鸿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号飞鸿,幼名飞熊,清朝末年的洪拳大师,岭南武术界之一代宗师。
黄飞鸿3岁便随其父黄麒英习武,尽得其家传的虎拳、鹤拳,黄麒英为晚清“广东十虎”之一(王隐林、黄澄可、苏黑虎、黄麒英、周泰、谭济筠、黎仁超、陈铁志、苏灿、梁坤),后又遇铁桥三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最终成为了一代武学宗师。
黄飞鸿精通虎鹤双形拳、工字伏虎拳、铁线拳、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单双虎爪、五郎八卦棍、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绝技,而且医术也相当精湛。他在广州仁安里开设了“宝芝林”医药馆,福军首领刘永福曾亲自为宝芝林题写“技艺皆精”的匾额。此外,黄飞鸿极善舞狮,有着广州狮王之美称。
霍元甲
霍元甲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属沧州地区),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今属天津市),迷踪拳第七代传人,著名的爱国武术名家。
霍元甲的父亲霍恩第,为迷踪拳的第六代传人。霍恩第弟兄三人,共有十个儿子,按年龄排列分别为霍元贞、霍元善、霍元栋、霍元甲、霍元和、霍元卿、霍元良、霍元祥、霍元忠、霍元臣。
霍元甲在大排行中排第四,因他自幼体质羸弱,不具备习武的“潜质”,霍恩第怕他毁了迷踪拳的声誉,所以禁止他习武,而倔强的霍元甲却偷练迷踪拳,其成就远在霍恩第之上。1890年,有一武师来到霍家踢馆,想不到霍家十兄弟中武功最高的霍元卿竟不是对手,霍恩第见状便要亲自上阵。忽然霍元甲站了出来,几个回合便将对手击败。从此,霍元甲才得到父亲的认可。
1901年,一俄国人来天津卖艺。他在报纸上登出广告,自称是打遍中国无敌手,霍元甲当场质责俄国人:“为何辱我中华? 我霍某要与之决一雌雄。”此俄国人迫于霍元甲威名,在登报道歉之后灰溜溜的离开了天津。
1909年,英国大力士奥比音在上海登广告,称中国人是“东亚病夫”。于是霍元甲也在报上刊登广告:“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声言专收外国大力士,吓得奥比音未敢交手即逃之夭夭了。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精武体操会”1910年9月,日本柔道会会长率十余名柔道高手与霍元甲比武,全部败在了霍元甲的手下,日本人便在奉以的酒筵席间下毒。9月14日,霍元甲中毒身亡。
其他网友回答
在我们的印象里,那些身怀绝技的大侠们大多都是避世的。
他们要么隐居在山顶、峡谷中,要么就是在庙里道观里做和尚、道士,是不问红尘之事的,常人连见一面都是很大的机缘。
可是在清末有那么一位大侠,他不但行侠仗义,而且关心国家大事,在整个历史进程中都留下了浓浓的印记。他就是清末大侠——大刀王五。
王五不是他的真名,他原名叫王正谊。由于跟师傅学艺时,在师兄弟中排行第五,所以被称为“小五子”;后来他武功大成,以一把大刀行侠江湖时,便被人尊称为“大刀王五”。
王五是个镖师,相当于现在的保安。在别人镖局干了几年后,自己在北京召集了一些朋友,开设了自己的镖行。
由于他收费合理,不宰客,又讲诚信,所以生意一直比较好,慢慢的江湖上都知道北京有个叫王五的好汉。
和一般江湖人士不同,王五不仗着自己的武功为非作歹,反而为人十分正派,有古侠士之风。
中日甲午海战后,大清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有个御史安维峻上疏,要求严惩责任人,却遭到革职戍边。王五得知消息,不远千里义务送安维峻远赴边关,显示了一个江湖人的正气。
谭嗣同和王五是好朋友,戊戌变法期间,谭在北京担任京官,但他是湖南人,在北京人生地不熟,非常不便。
王五给他安排住处,并义务给谭嗣同当保镖,保证他在京的安全。 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被守旧派下狱。王五日夜筹划,想把谭救出来。
可谭嗣同抱着为变法流血的必死之心,拒绝营救。谭嗣同的绝命书中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句子,句中的两昆仑指的就是王五和康有为。
他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了对王五的感谢。谭嗣同死后,王五将其尸体劫出,亲自运到湖南安葬,让烈士英灵落叶归根。
目睹了变法者血洒刑场,更加坚定了王五推翻这个腐朽政府的决心。
1900年,王五参加了义和团。在攻打八国联军的战斗中不幸牺牲,年56岁。
他死后,由好友津门大侠霍元甲将首级从示众杆上偷偷取下,让王五全尸下葬。
当年变法失败,谭嗣同和王五密谋,将软禁中的光绪皇帝救出来,可惜没有成功。 王五牺牲是为了救一名被八国联军侮辱的中国妇女。
如果不是为了救人,以他的身手,不会死在几个洋鬼子手下的。
关于王五的传说很多,不管什么传说,他都是以忠义仁侠的形象出现,忧国忧民的大侠,人民是不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