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教育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接受更好更高端的教育?
优质回答:
有一本书中说过,世界上有两件难事:一件是怎样把火箭送入太空,比它更难的一件事情就是教育孩子。所以我们时常为孩子教育而担心是正常的,因为教育不仅仅难做,更是需要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的事业。
教育过程开始于一个人的出生并持续终身,对人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变化。有些人甚至认为教育可以开始得更早,一些父母通过外部的言语和音乐来影响子宫里成长着的胎儿,进行胎教,希望给孩子以积极的健康的发展。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初中、高中,升入大学;大学毕业后有人选择工作,有人选择考研、考博进修,这都是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育的终极意义有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在此汇总一些名人的看法,希望对你有用。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关于怎样让孩子接受更好更高端的教育,首先需要充足的金钱物质基础,目前很多家庭会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但是一般的小康家庭的经济基础很难供养负担孩子几年的高昂留学费用。其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自尊自信体系;
培养孩子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不要为了分数,哪怕是雅思、托福的成绩或者申请名校能否通过这种事,伤害一个孩子自己掌控自己的信心。
如果一个孩子认为,我这一辈子就托付给出国了:如何写文章、如何申请,成功就高兴,失败了就要求退费,没有觉得这是自己的事,那这将是非常危险的。
即使将来就读哈佛,也不会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因为他依然觉得这件事情只要花钱就可以做得到。所以真正调动一个人内心深处对于未来,对于知识的渴求,是非常重要的。
从基础开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人都希望自己好,希望自己孩子好;享受更高端教育的基础就是家庭教育,小学、初中、高中的基础教育;所以最重要的是协助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学习方法。
其他网友回答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修身 =见自己 =明心见性=得道 得一万事毕 一树百获 否则随时都可能彻底归零 梦幻泡影
其他网友回答
很多人说教育很有用,只要人畜无害的行为别人都不太会争论,好比有人去做和尚,徒步旅行,影响不到别人,教育就是这么一个类别,一个小孩从出生开始对一些行为规范认识是很差,适当的关起来也是比较高效的处理方式,这又是一个分工社会,这么做有个明显的好处,就是更合理的安排到各行各业中,管理一个社会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人每个人有事可干,试想那么多孩童如果没有学校,社会就多了很大一个变量,每个地方的习俗家族势力肯定不便于国家控制。
简单点说对个人的益处小于公共的益处,对个人而言这是一种牺牲。在参与到这个国家机器前要先进入若干网格筛选,这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这样分工才会更高效,至于对个体的改变我觉得不会有质的改变,现在所实现的都是几个世纪前的想法,做一些叠加丰富性的事情,就是教育的主要功劳,脑力当然很重要,但是这个分工系统没有那么多脑力工位,这就显示出对个体而言是一种牺牲,为了找出这些适当人选,要所有的人,试着走一遍这些流程,也是一些人感受不到读书的意义的原因,就好比我,在一个小范围人群的考试竞技中明显落下,动力缺失,从小学到到大学毕业之间的反方向对个体的杀伤力也是比较大的,
教育整体而言还是夸大了他的作用,特别是对个体而言,假如世界没有教育,或者说没有规模化教育,你觉得那些省内前50,或前100,的社会地位排序会比当前差吗?我认为不会相差多少,很有可能幸福指数更高,教育的作用其实就是易于国家控制,整体效率更高,但是效率高也意味着寄生虫更多,对个体的约束强度更大,个体之间矛盾更重。
教育肯定会更普及更规模化,这也是生育率低的一个原因,对于一个人,表面上他是在学习,为了未来,但在寄生虫主导站上风的环境下,学习一开始就是工作,一种产前培训,而且还要自掏腰包,人是一个有想法的物体,未来再好,面对眼前再牛的人也要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