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识别孩子的敏感期,家长如何做可以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
优质回答:
孩子在0-6岁的成长阶段,会经历一个接着一个的敏感期来发展自己。我之前只是听说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敏感期”,但是对于具体什么样的表现才是孩子的敏感期,不同的敏感期该如何对待,孩子错过了某个敏感期怎么办?关于敏感期这个概念,我也像很多父母一样,有无数个疑问和未知。
我特意花钱报班学习了蒙特梭利的教养课程,同时阅读了许多关于孩子的敏感期问题的书籍,通过理论学习,再结合自家孩子小萌宝每个阶段的不同敏感期表现,发现父母了解孩子的敏感期,帮助孩子在敏感期得到自由的良好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能解决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育儿难题。
什么是儿童的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孩子0-6岁的成长过程中,孩子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孩子在顺利通过某一个敏感期后,他们的心智水平也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儿童会经历哪些不同的敏感期呢?
孩子在0-6岁阶段,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会经历不同的敏感期,有些敏感期表现得明显些,或是持续的时间比较长,父母会特别容易发现。而且,不同的孩子在同样的敏感期出现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会有各自的不同。
从理论上来说,每个孩子从一出生,敏感期就开始了。比如孩子在新生儿阶段,眼睛喜欢看黑白相间的东西,是视觉的敏感期;孩子在长大到三个月的时候,喜欢频繁地吃手指,是口腔敏感期,这些都是属于孩子成长阶段必经的敏感期。
都说养孩子是一天一个新花样,孩子的敏感期也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出现。经历了口腔敏感期之后,孩子又会喜欢用手抓东西,探索周围的环境,这是手的敏感期。
眼睛、口腔、手的敏感期也可以统称为感官敏感期,之后还会出现运动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模仿的敏感期、自我意识的敏感期、模仿的敏感期等等。
如何发现孩子的敏感期,并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获得更好的成长呢?
这个问题通过几个真实的案例呈现,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孩子是如何经历不同阶段的特定敏感期的。当我们了解了孩子某些行为背后的概念就是某个敏感期之后,我们都会感叹“原来是这样啊!”,学习、认识、了解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就好像破译了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密码”,我们会发现养育孩子也并不是问题重重了。
案例1:
牛牛,四个月大,父母都是上班族,白天都是需要奶奶帮忙带牛牛的。最近,牛牛总是喜欢没事的时候吃手,牛牛的奶奶觉得孩子吃手不卫生,容易生病,所以看到一次,就阻止一次,每次都在牛牛吃手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一下子把牛牛的小手从嘴巴里“抢”出来。
“哇哇哇……”牛牛吃不到小手就会大哭,奶奶又心疼孩子哭,马上抱着孩子哄一哄,或是再给孩子喂点奶喝喝。奶奶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孩子好,每天就是管着牛牛不要吃手,孩子吃不到小手不高兴就哭,奶奶又要哄,这样照顾牛牛的一天,奶奶真是够累的。
口腔敏感期解读:
其实,牛牛这样爱吃手的表现,就是预示着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来临了。婴儿吃手的动作,也是用口在感知这个世界。婴儿用口来认识自身之外的各种事物和世界,也用口来唤醒自己的身体,包括手和脚。
当我们大人不断地组织婴儿吃手的行为时,孩子就会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哭闹,而且大人越是阻止得频繁,孩子这个敏感期过渡得不顺利,在之后孩子长大些,这个没有得到满足的敏感期,可能还会反复出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发现有些孩子上了幼儿园还会有吃手指的行为,有些孩子上了小学喜欢啃铅笔的行为。
口腔敏感期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但是不同的孩子过渡这个敏感期的时间长短又不同,这就取决于我们大人在发现孩子的敏感期到了,为他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满足条件。
我家小萌宝喜欢吃手的阶段,也很疯狂,大概3个月大的时候,吃手喜欢先从大拇指开始,一个手指一个手指地排着队吮吸,最后还会努力地将自己的小拳头拼命往小嘴巴里塞,吃得口水滴滴答答地,但是这样持续的时间不是很长。
我在小萌宝吃手的时候并不会强行地阻止他,看着他吮吸自己小手的满足的表情,就知道这小家伙吃手正吃得很享受呢。之后,我也有给他准备了适合代替小手的牙胶和吮吸奶嘴,他可以自己选择吃手还是啃牙胶。
我发现孩子在经历口腔敏感期的时候,我们不去强硬地改变、阻止孩子的行为,反而会过渡得更顺利。
案例2:
我家小萌宝在一岁半的时候,对家里的东西摆放特别较真。有次,我把家门口的鞋子都拿到阳台晒洗,小萌宝回家后发现自己经常穿的鞋子不见了,就大哭,直到看到自己的鞋子了才不哭。
鞋子的摆放位置也是不能有变化,他脑海里记着他的小鞋子放下面一层,妈妈的鞋子放上面一层,爸爸的鞋子放中间一层,如果我们哪次鞋子放错位置了,小家伙就是会很认真地再把鞋子放回原位。
秩序敏感期解读:
小萌宝正处在秩序敏感期,在这个阶段,无论做什么事情,孩子都有一套自己内在的秩序来完成。如果孩子所认为的秩序被打乱了,孩子就会觉得不适应,通常会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适应。
这时候,如果我们觉得孩子怎么这么难搞,不了解孩子到底是想怎样,有些家长为了孩子不要哭了,也会选择大声吼孩子别哭了。这样做虽然止住了孩子的哭声,但是却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让他们产生一种混乱的感觉。
当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来临时,我们也许没有太多的能力去把握孩子内在的秩序,但是,我们作为父母,可以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地去保护孩子的秩序感,尊重,协助,并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秩序地外在环境。
一旦孩子在这个敏感期有了良好的秩序感,自我的形成也就成为了可能,孩子的内在就是和谐的。
案例3:孩子的运动敏感期,贯穿于孩子出生-6岁阶段的儿童时期。
0-6岁的孩子有运动敏感期,其中0-3岁是大肌肉发展的关键期,尤其在孩子0-1岁这个阶段,大肌肉发展是最明显的。从一出生只能躺着,到慢慢会抬头,会抬胸,会翻身,会坐,会爬,会站,直到会走路,都是在一岁之内完成的身体发展飞跃。
孩子在一个月左右,会抬头抬胸;三个月左右,孩子就要准备翻身了;七个月左右,会坐了,也喜欢在腿上跳了;八个月左右,会爬了;一岁左右就会走路了。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就可以走很远的路了,父母们要尽量少抱会走路的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机会锻炼自己走路。
1-2岁的孩子,会蹲下,推、拉小车,跟着音乐摇摆身体,喜欢滚动球。
2-3岁的孩子,会上下楼梯,会跑(还不会转弯),跳下最下面一格楼梯,会站在原地对目标投球。
3-6岁的孩子,身体发展的运动能力更是增强很多,他们能运动的项目更是多了。孩子可以走路,可以向前走,也可以向后走,可以跑步,跑跑停停还可以转弯。
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运动非常重要,运动对脑部的发育非常有帮助,对孩子智力的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孩子运动敏感期的不同阶段,要配合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孩子在自己的敏感期内得到充分、良好的发展。
萌妈寄语:
在孩子0-6岁阶段,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敏感期,每个敏感期不一定是排着队出现,也可能是穿插着出现,就是说孩子可能会同时在某个年龄阶段,需要经历好几个成长的敏感期。为什么都说孩子的0-6岁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阶段,也是因为孩子年龄越小的时候,敏感期出现得越是密集,而我们作为父母如果能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敏感期,才能更好地助力于孩子完成每个敏感期的过渡,开发出孩子内在的潜力。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萌妈百宝箱,每天学习最新的孕产知识和育儿干货,让你在育儿路上少走弯路。
其他网友回答
最近,乐乐妈妈告诉我:
孩子最近的行为比较反常——进电梯时,必须要自己按电梯楼层,不能让大人先进电梯,不然就得退回来,重新再进一次。
倘若不这么做,孩子就会大哭大闹,一发不可收拾。而且,生活中一定要顺着孩子,否则哭起来就是山崩地裂,无法控制。
其实这是孩子执拗敏感期到了。
《捕捉儿童敏感期》中给出了执拗敏感期的定义:孩子的秩序敏感期过后,就会形成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孩子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
当孩子的内在秩序被打破,孩子就会很痛苦。而排遣这份痛苦的方式只有——哭。
《孩子:挑战》中曾提到,孩子的不良行为背后都有错误目标。观察孩子行为产生的后果,能帮助我们找到孩子的错误目标。
而当孩子的错误目标不适用时,该思考一下是否孩子的敏感期到了?
何谓敏感期
一、敏感期
科学依据
荷兰生物学家雨果·德弗里斯在对蝴蝶幼虫的研究中,他发现蝴蝶在产卵时会选择在树枝交错形成的隐秘处,那里既安全,又能躲避风雨。
而当幼虫破卵而出时,他们则会自发的朝树上末端的嫩叶芽爬去,寻找食物。刚出生的幼虫不能吃完一整张树叶,他们只能吃枝头上的嫩芽。
众所周知,树叶最嫩的地方就是太阳光最充足的地方,所以是光线吸引着它寻找自己的食物。而当幼虫长大到能吃绿叶纤维比较粗糙的食物时,他对光线的敏感就逐渐消失。
雨果·德弗里斯就把蝴蝶幼虫出生时期的特点称为敏感期,而蒙特梭利就借用了生物学上的这个概念来阐述幼儿的敏感期。
理论
《捕捉儿童敏感期》中提到:儿童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称为敏感期。
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则提出:个体在某一特定发展阶段中,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能发展到最高水平称为敏感期。
简称:
孩子沉迷于某件事情当中,无法自拔,并不分日夜的重复这件事。例如:绘画/书写/说粗俗的话/探索出生等。则可判定为孩子处于敏感期。
二、精神胚胎
概念:
在提起敏感期的概念时,必须要普及:精神胚胎的概念。
蒙特梭利还提出了一个核心的思想:精神胚胎。
人出生有两个胚胎:生物胚胎和精神胚胎。
生物胚胎肉眼能看得到,婴儿从出生后生物胚胎的成长一直在持续。
而精神胚胎的成长,肉眼看不到。
应用
就好比刚出生的婴儿对光线敏感,出现婴儿光线敏感期。倘若这时候给孩子戴上眼罩,或者把婴儿放在暗室,即使婴儿眼睛的生理结构正常,但婴儿的视觉就会消失,变成一个盲人。
那些从小被遗弃在森林里,跟随狼群长大的“狼孩”,长大成人后回归到人类社会,即使能直立行走,与常人无异,但依然学不会说话。这就是精神胚胎的成长在起作用。
当精神胚胎生成后,倘若某个敏感期被阻断(例子中遮住眼睛,狼孩缺失语言环境),孩子正要形成的那个能力(视觉,语言)则会丧失或缺失(失明,学不会说话)。如果敏感期被干扰,那个能力会减弱,残缺不完整。
而儿童敏感期则是精神胚胎的敏感期。
儿童通过精神胚胎的指引,透过敏感期建构自我的密码,建构属于自己的部分。
敏感期的作用在于,帮助精神胚胎走向实体化(内在),帮助我们看到孩子的状态(外在)。
如何应对孩子的敏感期
如何才能保证孩子敏感期的持续发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
孙老师提到,需要提供孩子相对应的环境:物质环境,心理环境
一、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对应于孩子的智能的敏感期,比如:为绘画敏感期的孩子提供纸笔等美术工具;为音乐敏感期的孩子提供音乐会、钢琴曲等音乐氛围;为剪贴涂敏感期的孩子提供剪刀、不同材质的纸张,透明胶,油画棒等工具。
二、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包括:爱、自由、规则、平等
爱
爱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孙老师曾说:我们这一生,唯一能带给孩子的东西,就只有爱。
尽我们所能去爱孩子,倾听孩子的情绪,给予孩子能量,允许孩子以其自我的方式成长、发展,经常对孩子表达爱,包括但不限于:对孩子说我爱你,经常亲吻搂抱孩子,经常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游戏等。
成人的爱,是孩子面对纷扰社会的底气。只有经常表达爱的父母,才能养出内心充满爱的孩子。也只有内心充满爱的孩子,能吸引世间的美好。
自由
孩子拥有自由支配自己身体的自由,允许孩子做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的主人,允许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自由意味着不对孩子强加成人的意志,但自由的度倘若把握不好,则很容易成为放纵。
比如:
孩子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用碟子装牛奶来喝,而成人一贯的思维,认为牛奶必须装在碗里。这时候给孩子自由,就是允许孩子用碟子喝奶。
而当孩子把碟子里的牛奶,撒得满地面、桌面,墙面都是,甚至还把牛奶洒到别人的身上。
倘若这时候的成人没有及时制止,或者任凭孩子继续搞破坏,孩子完全不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帮忙清理牛奶和向别人道歉),这时候的自由,则成为了放纵。
规则
规则保障人的自由,给孩子提供清晰的界限,帮助孩子建构内在秩序与外在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把强权、暴力,关系的纠葛挡在成长之外。
在孙园里,儿童有七大规则:
1.粗俗、粗野的行为不可以。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
3.使用完,请归位。
4.公共物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请学会道歉。
7.请学会说“不”。
比如: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这条规则,但可可想要玩子恒的新玩具时,可可必须要经过子恒的同意。
在规则(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内保障自由(可可的东西子恒也不可以拿,想要玩请先经过主人的同意。)
给孩子提供清晰的界限(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东西。尊重孩子的物品所有权。)
把强权、暴力,关系的纠葛挡在成长之外(倘若可可想用威逼利诱,暴力的方式强行把子恒的玩具抢走,这个行为是不允许的。规则把强权与暴力挡在成长之外。)
平等
平等意味着,尊重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每个孩子生命成长的需求。
在传统的育儿观中,成人就是孩子的权威,成人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就必须做什么。这样的方式会产生一种强制和依附关系。类比上文可可和乐乐的例子。
关系中的不对等,容易让孩子产生很多心理问题。比如自卑、压抑、愤怒、埋怨等。而这些心理问题所产生的结果,是每个父母都不希望看到的——压抑到极致,就是孩子自杀。愤怒到极致,就是弑父弑母。
总结
《捕捉儿童敏感期》总结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42个敏感期,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破解孩子内心的秘密。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每一个敏感期,并释放内心的生命力。
一点愿景
你还有哪些育儿困惑呢?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体验~
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
愿每个孩子都拥有五彩缤纷的童年,
愿每个生命都能被爱所照亮。
我是资深幼教,育儿问答达人,正面管教,爱和自由追随者,更多精彩的育儿知识,欢迎关注我
其他网友回答
家长需要提前学习,来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每一个敏感期,当某个敏感期到来的时候,才能够做到合理应对,保护孩子顺利度过。
建议读一读孙瑞雪老师所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该书详细地讲解了孩子每个敏感期的具体表现,以及应对方法,还有许多真实的案例。
许多时候,当孩子表现出你不能够理解的行为的时候,很可能就是处在某个敏感期。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敏感期的论述,如果以年龄段为划分,参考价值不大。
敏感期的真正意义在于,作为父母的我们,对于孩子的特点和喜好是否敏感。
我们的敏感,才是因材施教的基础,也才是家庭教育最核心的优势。
其他网友回答
我有幸在孩子出生以后接触到了敏感期这个词,后来看了关于敏感期的一些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是理论到实际落地操作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毕竟没有受过专业学习,在应对上总是有不足。所以我就想通过给孩子选择一所理想的幼儿园,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愉快的顺利度过敏感期。当然家长也不能完全依靠幼儿园,自己也需要多学习相关的育儿知识,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能够识别察觉并帮助孩子。
要识别敏感期,家长一定要先了解有哪些敏感期。0-1.5岁:建构安全感的关键时期——秩序的敏感期
0-2岁:感官探索的关键时期——口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腿的敏感期
2-3岁: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3-4岁:主体与客体探索关键时期——自主敏感期、执拗敏感期、完美敏感期
5-6岁:社会与文化认知关键时期——文化敏感期、社会认知敏感期
要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总结起来就是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及时发现察觉敏感期,不阻碍破坏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接纳包容孩子。适当的时候还应该为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提供便利条件。比如在口的敏感期到来的时候,孩子会吃手,我们不要打断阻止,只要保持他手部卫生就可以,还应该给孩子提供不同质量不同形状不同质感的可供抓握和啃咬的物品。而当遇到执拗敏感期的时候,家长只有倾听,安静的陪孩子执拗完哭完,忍受他发脾气的整个过程,让他发现他的要求根本无法达到。以后孩子就会学着改变自己,顺应这一法则(不再执拗),这就是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