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揭秘少年康熙到底该不该把权臣鳌拜除掉?
优质回答:
少年皇帝为了立威和掌权,当然要除去权臣鳌拜。
但是单纯就鳌拜这个人来说,权臣不假,但是没有电视剧小说网络上说的那么坏。鳌拜在影视剧中大多数都是那种骄傲跋扈、贪婪不足的奸臣形象,但是鳌拜并非皇族出身,完全是靠自己的军功一步步当上故名大臣的。
鳌拜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要知道清朝入关前后正是其战斗力最彪悍的时候,能够在无数满洲勇士里面脱颖而出取得这个称号,那真是在腥风血雨中趟下来的,一寸功勋一寸血。
鳌拜在努尔哈赤时期便崭露头角,被努尔哈赤称为“万人敌”。努尔哈赤喜欢读三国演义,万人敌本是三国张飞的称号,可见努尔哈赤对鳌拜的喜爱。鳌拜虽然战功卓越,但是由于鳌拜忠心于皇太极,所以皇太极离奇死亡后,多尔衮便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豪格率兵征讨张献忠时,豪格的随军参领冒领军功,这个事情被多尔衮发现并大做文章,以鳌拜监管不力才会使人冒领军功为由,革去了鳌拜的世袭职位,后来豪格被冤杀,鳌拜受到诛连下狱,后因念其军功才免于一死。
受到多尔衮的打压其实反而成了鳌拜的政治资本。加上鳌拜本来就军功赫赫,顺治亲政后,大肆清洗多尔衮党羽,闻知鳌拜、索尼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遂对鳌拜极为敬重,视为心腹重臣。此后,鳌拜随侍顺治身边,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成为了顺治最心腹的大臣之一。这个时候的鳌拜其实算得上一个良臣。
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病死,八岁的康熙登基。顺治帝给康熙留下了四位顾命四大臣: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镶黄旗)、鳌拜(镶黄旗),形成了康熙初年四大臣辅政的格局。
索尼位居四大臣之首,是首辅大臣,索尼在的时候四大臣相安无事。随着索尼的病逝,鳌拜的野心便开始膨胀,因为四大臣之一的遏必隆与鳌拜同属镶黄旗,且为人懦弱,遇事随声附和,就是鳌拜的半个小弟,就剩下一个苏克萨哈,但是苏哈萨哈是正白旗人,多尔衮在世偏袒正白旗,苏克萨哈这个处境就很尴尬,所以说鳌拜打压苏卡萨哈反而会得到其他八旗勋贵们的支持。
鳌拜勾结其他八旗旗主,给苏克萨哈编造了“不欲归政”等24款罪责。要求康熙帝将苏克萨哈及其子、孙、兄弟之子,斩决籍没。在康熙的坚持下,最后仅将苏克萨哈从磔刑改为绞刑,其他人均按其原议行刑。
苏克萨哈一死,遏必隆又是鳌拜的应声虫,这个时候的鳌拜权力达到了顶峰。其实看鳌拜的历史你说他是阴谋家还真是冤枉他,只是权力的欲望将这个满洲巴图鲁腐蚀了,大权在握的鳌拜一时风光无二。
可惜鳌拜遇见的是城府极深能力出众的康熙,康熙早就想除鳌拜而后快,但是鳌拜势力强大,党羽众多,分居要职,在上三旗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捉拿鳌拜困难重重,康熙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却悄悄部署,等待时机。
清史稿鳌拜被抓是这样记载的:康熙八年,上以鳌拜结党专擅,勿思悛改,下诏数其罪,命议政王等逮治。康亲王杰书等会谳,列上鳌拜大罪三十,论大辟,并籍其家,纳穆福亦论死,上亲鞫俱实,诏谓:“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但褫职籍没。”纳穆福亦免死,俱予禁锢。鳌拜死禁所,乃释纳穆福。
看清史稿好像并没有说鳌拜是被布库少年所擒,当然不管有没有这回事情,康熙抓鳌拜肯定是动用了手段的。
所以为了能够独掌皇权,乾纲独断,鳌拜康熙是不得不除,但是一旦除掉鳌拜势力,自己完全亲政后,对于鳌拜的功劳康熙还是挂念的,所以鳌拜被抓后并没有被杀掉而且囚禁而死,康熙晚年时还为鳌拜平反,鳌拜的子孙也在其病逝十几年后相继出任朝廷大官。
对比一下索额图的遭遇,以及康熙猜忌记仇的性格,我甚至怀疑鳌拜有没有说的那么坏,当然这要靠史学界去考证了。
其他网友回答
我觉得应该,因为鳌拜他早就有想当皇上了,就算不当皇上,他也想要掌握着康熙,如果不除了他的话,那就危险了
其他网友回答
康熙帝姓爱新觉罗,名玄烨,是顺治帝的第三子,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生于景仁宫。玄烨虽然贵为天子,但八岁丧父,十岁丧母,少年时代就成了孤儿。这不幸的遭遇给他带来许多政治的、人情的烦恼,同时也造就了他独立思考、奋发图强的个性。顺治帝临死之前,遗诏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叫他们共同辅佐年仅八岁的玄烨做皇帝。这四个人受命后,曾在顺治帝的灵前宣过誓,说他们要“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并且保证“不私亲戚,不计怨仇,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不结党羽,不受贿赂”等。但是,这些誓言保证不久都化作了泡影,辅政的大臣变成了少年天子的绊脚石。四个辅政大臣中,索尼年老早死,遏必隆追随鳖拜,苏克萨哈与鳌拜有矛盾,康熙六年(1667年)时被鳌拜诬陷致死。鳌拜是个专横跋扈、野心勃勃的人物。他肆无忌惮地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疯狂地扩张自己的权力和财富;并以维护祖宗之法为借口,把顺治时期的某些进步改革一个一个地推翻。鳌拜还欺康熙年幼,经常在康熙面前呵斥大臣,甚至吼叫着同康熙争吵不休,直到康熙让步为止。面对这样一个咄咄逼人的家伙,康熙应当怎么办呢?下令逮捕吗?不成。因为这个人不仅大权在握,而且还有一大批党羽,弄不好要出大乱子。康熙六年(1667年),玄烨已经十四岁,依照规定,他可以开始亲政了。此时他虽然还是个少年,但他天资聪慧,机智过人,加上平素努力学习历代统治经验,已经开始向成熟的彼岸过渡了。于是,他不动声色,悄悄地开始准备铲除鳌拜。古人说:欲擒故纵。玄烨对鳌拜也是采用的这种麻痹战术。他曾给鳌拜父子分别加过“一等公”“二等公”的封号,以后又分别加了“太师”“少师”封号。至此,鳌拜父子也真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然而,加封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而且是一种假象。玄烨亲政后不甘做傀儡皇帝,他同鳌拜的矛盾无法掩饰地日益激化起来。到康熙八年(1669年),鳌拜自恃位高权重,经常借口有病不上朝。有一次玄烨去探望鳌拜,御前侍卫和托发现鳌拜神色反常,便迅速走到鳌拜床前,揭开席子发现一把匕首。鳌拜见此情景十分紧张。玄烨却出人意外地笑了,说:“刀不离身是满人的故俗,不足为怪!”当场稳住了鳌拜。回宫后,玄烨以下棋为名,立即召大学士索额图入宫,谋划铲除鳌拜之事。在此之前,他以演习摔跤为名,训练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少年,为擒拿鳌拜做准备。现在,终于到了实施他的计划的时刻了。一天,当鳌拜入宫去见玄烨时,便人不知鬼不觉地被一群演习摔跤的少年擒住,并立即被投入监狱。玄烨监禁了鳌拜后,公布了鳌拜的三十条大罪状,逮捕、惩办了鳌拜集团的首恶分子。后来,鳌拜死于狱中。玄烨解决了鳌拜之后,还为以前受鳌拜打击迫害的人平反昭雪,下令永远禁止圈占民地,限制奴仆制度,放宽逃人法,改革政府机构,恢复被鳌拜取消的内阁和翰林院。由于玄烨这些决定深得人心,因而进一步巩固了清朝的中央集权。铲除权臣鳌拜,使少年的康熙帝在政治上从此摆脱了充当傀儡的烦恼,为他日后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创造了条件。但是,少年时代的康熙帝还有第二个烦恼——科学的烦恼。这种烦恼在当时的具体事件就是清初的历法风潮。清朝定都北京后,曾经为明朝修改历法的一些西方传教士,又投靠了清政府。以汤若望为首的耶稣会士们,在顺治帝当政期间,受到极为优惠的待遇。由于修改历法取得成绩,汤若望被任命为钦天监的监正(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还被赐予“通玄法师”的称号。顺治帝死后,康熙年幼,鳌拜排斥一切进步事物。可巧有一个名叫杨光先的人,上书给清政府,说明末科学家徐光启借鉴西方科学是“贪其奇巧”“阴行邪教”,有阴谋;又说汤若望阴谋推翻清朝,在《时宪历》上印有“依西洋新法”五字,是向全世界宣示清朝屈服于西方,应将汤若望等人处死,恢复旧历法。在鳌拜操纵下,议政王会议、礼部、刑部决定废除新历法,并杀了一批主张用新历法的人。仅仅由于康熙祖母的庇护,汤若望才免于一死。汤若望下台后,杨光先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杨对天文历法并无新的研究,对中国古老的一套也不熟悉,所以推算的错误屡屡出现。这时,玄烨已经十五六岁,他一面酝酿着消灭鳌拜势力,一面思考着解决新旧历法争议的途径。当时,他还没有能力从科学上分清这场斗争的是非,因而十分苦恼。但他知道,只有抛弃偏见,并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新旧历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他派大学士李霨等人向杨光先和西方传教士南怀仁等宣读他的指示:不准心怀偏见,不许固执己见,“务须实心,将天文历法详定,以成至善之法”。后来经过多次测量、推算,杨光先等人的旧法总是不准,而南怀仁的新法则比较准确。但杨光先的理论很厉害,说:“皇上是尧、舜的继承人,应该用尧舜以来的老黄历,假如改用西洋历法,那么尧舜以来的诸书礼乐、文章制度就都完了!”所以,“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康熙帝对此非常反感。到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鳌拜集团倒台。七月,南怀仁等传教士控告杨光先“依附鳌拜”,要求将杨处死。康熙帝虽然支持新历法,但反对把这场科学上的公案引入政治斗争的邪路。所以,他决定宽大处理:“杨光先本当依议处死,但念其年老,姑从宽免,妻子亦免流徙(流放)。”清初的历法争议,对少年的康熙帝产生了极大的刺激。他后来回忆说:“新旧历法两派互相控告,死了不少人。在双方辩论时,王公大臣中竟没有一个人对历法有了解。朕目睹其事,心中痛恨。所以在日理万机之余,专心学习天文历法二十余年,终于略知其大概,不至混乱。”在科学的是非面前无所依从,虽然是他少年时代的一大烦恼,但却使他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康熙十五年(1676年),他下令钦天监的官员必须学习新法,对新法不掌握的人,不准升用。不过,康熙帝虽然学习西洋历法,但他并不迷信和死守这些成果。他认为,新法使用年月久了,也会出偏差,也必须不断修正。少年时代的康熙帝,在政治上铲除了鳌拜集团,在科学上分清了历法争议的是非。这两件事,显示了他的确具有卓越的智慧,有统治国家的巨大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