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利刃出鞘》这部电影,简述就好,不用配图?
优质回答:
毫无疑问,《利刃出鞘》(Knives Out)成功了:票房暂时还不好下结论(走势不错),但优良口碑已证明其不愧是年度佳片之一。
这部主打“推理、侦破”的剧情片,最大卖点当然是故事中的疑案,在非常典型的卖相和足够扎实的剧本加持下,《利刃出鞘》十分有引人入胜的魔力:正如海报上所说的“谁都可能犯案,每个人都在说谎。”
推理类的作品我看得很少,对于“阿加莎情结”什么的也不懂,况且现在已经有挺多专业解读了……因此,本文不打算讲案情推理或故事细节,而只想单纯说说影片中各色人物形象。
《利刃出鞘》的实际成片质量给了我不少意外惊喜,全明星阵容贡献出丰富精彩的群戏,表演、服装、化妆、道具等主次要素全程在线,令影片更多了一份舞台剧式的质感和美感——对于影视创作来说,相比起难以“复制效果”的推理剧情,或许这才是更具借鉴意义的优点。
其他网友回答
利刃出鞘的故事背景发生在美国,但整体风格又特别英国老派侦探片的味道。富豪霍华德在家中离奇自杀留下了亿万遗产,大侦探布兰科、富豪的孙子兰森和各色人等齐聚于此。面对亿万遗产没有人能不动心,每个人都怀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和野心,这家人已经绝望到一定程度了,绝望到足以拔刀相向的地步。
故事讲得详略得当,既不啰嗦,又把人物、情节交代清楚了。比如开场介绍家庭成员的那一大段,先让他们自说自话,又立刻打一个镜头,让其他家庭成员反驳他们的话,快速展现出了一堆表里不一的孝子贤孙们:非常好看。以“烧脑”“反转”为卖点的侦探片儿,最容易故弄玄虚,把叙事杂乱无章当成卖点,反而把观众晃得头晕。这部电影没有这个问题。电影节奏踩得太准了,没有那种快得让你喘不过气来的炫技式高速剪辑,又能让观众时时刻刻保持兴趣。
007加美队,007加美队,007加美队,这屌炸天的合作不得说三遍吗?二人演技不用多说了吧,除了这两大王牌还有一堆实力名气兼具的明星,实力派男星迈克尔·珊农(《水形物语》)、“恐怖片女王”杰米·李·柯蒂斯(《月光心慌慌》)、安娜·德·阿玛斯词条(《银翼杀手2049》)、托妮·科莱特词条(《遗传厄运》)、勒凯斯·斯坦菲尔德词条(《逃出绝命镇》)、瑞琪·琳德赫姆(《生活大爆炸》)、克里斯托弗·普卢默(《金色池塘》)、杰登·马泰尔《小丑回魂》、唐·约翰逊(《被解救的姜戈》)也太期待了吧。这么多人在一起光是剧情和对话可能看字幕都很累吧。而且他们都演绎过相关悬疑、破案、侦探、这样的烧脑剧。
北美各大媒体给出的报道也是好评如潮,里面的喜剧幽默感也有相关重点好评,真的很期待,估计看一遍不够,要二刷三刷了。
其他网友回答
Slayer Rule 很简单,也很符合常理,如果继承人杀害了被继承人,则不能继承其遗产。其背后的道理很简单:不鼓励人们通过杀死家里老人来获得遗产。
本片的错误之处,在于片中的律师强调道,哪怕杀人者并未被定罪,而只是在民事审判中被认为应该对死亡负责,Slayer Rule 同样适用。电影还用辛普森案作出类比,解释道有时一个人并没有在刑事上被定罪,但在民事层面可被认为造成了死亡。
电影中律师说的,在大多数时候成立,但在电影故事设定的地点,马萨诸塞州,恰好有一个对于普通法一般原则的例外。根据 Massachusetts General Law Chapter 265 Section 46,在本州 Slayer Rule 只适用于一级谋杀、二级谋杀或者无预谋的杀人,而不适用于交通肇事致人死亡或者过失杀人(negligent manslaughter):
The bar to succession shall apply only to murder in the first degree, murder in the second degree or manslaughter; it shall not include vehicular homicide or negligent manslaughter in the death of the decedent.
如果严格按照法律的字面意思,不考虑普通法和本州成文法的冲突或者联邦法律的与其可能发生的冲突的情况,即便陪审团结合本人供述,认定 Marta 漠视了进行「吗啡」注射的风险导致被继承人死亡(假设真正的血液检测报告不复存在),判决过失杀人罪名成立,Marta 依然可以获得上千万美元的遗产。
不过,这样就削弱了证明 Marta 在民事层面也不存在过失的必要性,无助于推进剧情发展了,所以不要太在意这些技术细节==
其他网友回答
还没看过[捂脸]
其他网友回答
《利刃出鞘》也是如此。不仅案件写得严丝合缝,环环相扣;并且,在揭晓最终谜底之前,导演确实已经将所有的线索,都在影片中有所铺陈,都摆在了明处。
这一点,尤其是在二刷之后,特别明显。每一段剧情都是前后呼应的,所有的反转在前情中都有暗示。
所以,我们也尤其推荐大家去二刷:如果如果第一遍对于你是熟悉案情、头脑风暴的话;第二遍才是真正的恍然大悟啊。
当然,哪怕到了这一步,还有一个巨大的难题:以上这些优点,黄金时期的侦探片和侦探小说都早已具备,都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和埃勒里·奎因玩剩下的。
如何能在这个传统的、复古的类型里,体现出自己的创新呢?
在不对重要剧情进行剧透的前提下,我们也可以稍微聊一聊这个部分。
首先,导演并没有拘泥在侦探片的类型里,反而在此基础上,玩起了类型和结构的杂糅。
在最开始,这是一个很经典的古典推理片;但随后,又转变成了犯罪惊悚类型,既有喜剧元素,也有一部分动作戏。
也就是说,当故事的真相随之反转的时候,类型也改变了——影片的形式和内容始终高度统一。
或者,我们也可以将这个故事,看成是一种对古典推理片的“希区柯克式变革”。
众所周知,希区柯克虽然爱拍悬疑片,但是很讨厌古典推理片;因为他认为,后者的魅力仅仅在于最后真相揭晓的那一刻,而此前要花大半部电影的时间来铺垫线索,实在是太冗长、太枯燥了。
而希胖的魅力则在于,让处在上帝视角的你,通过对置身险境的主角产生同理心,而制造出强烈的悬疑感。因为,我们不知道主角能否脱险。
所以,如果说在本格推理里,读者的视角是随着侦探而走,读者=侦探;
那么,在这部电影里,观众拥有的是全知视角,就好像是狼人杀游戏的“上帝”角色。也就是说,读者>侦探。
但即使如此,信息量如此丰富的前提下,我们能否猜出最终的凶手呢?
答案是……
并不能!你爸爸还是你爸爸!
不仅猜不出谁是凶手,还会一直为主角的险境感到提心吊胆,越看越紧张,吓得手心冒汗。
换而言之,这部电影不只有一个最后的大谜底,而是有一百个小谜团;故事的悬念,也始终随着故事的进展而发生改变。
始终让你有坐过山车的快感唷!
最后,关于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政治讽刺。
虽然故事看似发生在一个七十年代的豪宅里,所有人都盛装出席,画风极度奢华复古;但是,随着调查展开,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现代故事。
导演提到,这个大豪宅的设定是致敬1972年的电影《足迹》
这个家庭里有ins网红、有川普拥趸,一家人喝大了聊起来的,也是拉美移民的问题。这是一个彻头彻尾发生在2019年的故事;这些人谈论的话题,正是这个时代最关注的问题。
隐喻无处不在:
主角之一的年轻女护工,是一名拉美裔移民。这些有钱人看似对她关怀备至,把她当做一家人,但始终带着高高在上的轻慢。
提起这名女护工时,这家人说她说来自“厄瓜多尔、巴拉圭、乌拉圭、巴西”;是的,每一次国籍都不一样;这说明他们根本不在乎,打心眼儿里歧视。
而同样可怕的是,女护工从来没有试图纠正过她们,也从没有提到过自己真正的国籍。看似温顺的外表下,谁也不知道藏着冷漠还是叛逆。
此外,片中有象征着权势的、无比浮夸的“铁王座”;也有明晃晃写着“我的房子,我的规则,我的咖啡”的马克杯。
(相信看过电影之后,你会对这个咖啡杯印象极其深刻)
为什么要这么夸张地宣誓主权?
这背后同样隐藏着对于美国政府与川普的暗讽。
当然,老实说,这样的细节和隐喻在片中无处不在。毕竟,导演就是个绝对的细节控,每个镜头都在埋梗、每个细节都隐藏深意。
不过,再说下去,就真的要剧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