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哪本更值得看(读史记和资治通鉴哪本好)

网友提问:

《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先读哪一本比较好呢?

优质回答:

二十四史推荐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上这四部就不少用时间了,特别感兴趣的可以再看资治通鉴,春秋三传。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大师兄邀请。

首先《二十四史》并不是一部书,而是得到统治者承认的“正统史书”,也就是所谓的“正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而且《史记》本就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

《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讲了什么内容呢?

由于《二十四史》太过庞杂,而《资治通鉴》是一部皇皇巨著,我只能重点讲一讲《资治通鉴》、《史记》、《汉书》这几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史书。

一、《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主要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司马光以年经月纬,贯穿古今,上继《春秋》惩恶罚善之意,始自三家分晋,论名分之坏,为国家崩坏之始,遂编纂一代巨著。《资治通鉴》上起周威武王二十二年(前404年),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凡十二代,1362年。共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五代纪29卷(梁6、唐8、晋6、汉4、周5),合计294卷,三百余万字,遂成编年体巨著。

阅读《资治通鉴》时,要注意《资治通鉴》在材料上分配的并不均匀,战国到三国共646年,78卷;晋到隋共353年,106卷;唐以及五代343年,110卷。唐和五代部分运用了大量史料,内容占的比重也最大,是书中最具价值,最精华的部分,极具阅读价值。

《资治通鉴》的宗旨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它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重在说明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春秋》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资治通鉴》极其重视政治和战争。对历朝历代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得失、战争艺术都有详尽的记载,并借此以向当代君主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资治通鉴》的议论部分沿袭了以前史书的形式,即所谓的“臣光曰”。全书186篇,沿用前人84篇,司马光自己写了102篇。内容主要是有关国家治乱和君臣之道的。总的来说,这些议论局限很大,大多数都表现了司马光保守的政治观点。而且《资治通鉴》对所有变革都持有保守态度。

读《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是最经典的,除此之外,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朱熹《通鉴纲目》、王夫之《读通鉴论》和毕沅《续资治通鉴》都是很好的辅助读物。

二、《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撰写,共五十多万字,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武帝元狩二年(前122年)约三千年的史事。《史记》全书共130卷,本纪12卷、表10卷、书8卷、世家30卷、列传70卷。中华书局繁体字竖排版大约有2351000字。

《史记》的宗旨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是一部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巨著。它全面讲述了中国上古时代到汉初三千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它记录的史实真实可靠,是汉武帝之前中国历史唯一完整的文字记录。《史记》以皇帝为本纪,诸侯为世家,以皇帝年号为全国共同纪年,以皇帝为中心,建立起了中国历史的天下一统观和正统观。

《史记》不仅是史书的最高成就,而且在塑造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人格、良知、为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古代历朝历代的散文主要以《春秋左传》和《史记》为标准。当之无愧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史书,也是阅读人数最多的史书,这个不需要详细说明《史记》对中国的巨大影响。

为了更好的阅读《史记》,选一本好的注解《史记》非常重要。南朝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唐朝张守节《史记正义》最为经典,对研读《史记》益处颇多。

三、《汉书》

《汉书》记载了汉高帝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230年的西汉王朝历史。它的作者包括班固、班彪、班昭、马续。《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120卷,八十多万字。其中帝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中华书局繁体字竖排版大约2700000字。

《汉书》最大的特点是纪传体断代史,断代为史始于班固,以后历朝历代的正史都是断代史,《汉书》为中国正史定下了基调,成为后世正史不祧之宗。

《汉书》推崇大一统思想,尊汉为正统,认为汉朝承袭了尧帝的天运,否定了秦朝和王莽政权的历史地位。《汉书》独尊儒家思想。《汉书》记述规模宏大,内容详备,对西汉一代的史事和人物无所不包。

读《汉书》,唐朝颜师古采集汉魏以来二十三家注解,汇成集注,是古代研究《汉书》最详备的注本。此外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和民国杨树达《汉书窥管》也不错。

至于后面的二十二部史书,都简略的介绍一下。史书由于在流传过程中会有遗漏,丢失,亡佚的现象出现,史书的字数基本按照中华书局版繁体字竖排版的版权页的分册字数来统计。

1、《后汉书》120卷,纪10卷、列传80卷、志30卷。大约2309000字。主要记载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到汉献帝刘协近200年的历史。《后汉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列女传》,范晔认为史书不为妇女立传是不对的,故选择了各种才能品德优秀的妇女立传,开创了史书专为妇女立传的先河。

2、《三国志》65卷、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大约1006000字。主要记载了东汉灵帝晚期到吴国灭亡的历史。陈寿置魏书为首,奉魏为正统,称曹操、曹丕、曹叡为帝。裴松之做的注最为经典。

3、《晋书》130卷,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大约1880000字。主要记载了从司马懿时代到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取代东晋为止的历史。值得注意的是载记记述的是不属于正统王朝的割据政权的事迹。

4、《宋书》100卷,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大约1400000字。主要记载了420年刘裕建国到479年宋顺帝刘准禅位为止的60年南朝刘宋王朝历史。

5、《南齐书》60卷,现存59卷,本纪8卷、志11卷、列传40卷。缺的那一卷是本书最后的自序。大约603000字。主要记载了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元年(479年)到齐和帝萧宝融中兴二年(502年)的南朝萧齐王朝的历史。

6、《梁书》56卷,本纪6卷、列传50卷,无表和志。大约530000字。主要记载了梁武帝萧衍建国(502年)到梁敬帝萧方智亡国(557年)共56年的历史。

7、《陈书》36卷,本纪6卷、列传30卷、无表和志。大约301000字。主要记载了陈武帝陈霸先即位(557年)到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589年)共33年的历史。

8、《魏书》124卷,帝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大约1140000字。《魏书》在流传过程中亡佚了很多,后来学者取其它史书补足。也是著名的“秽史”。

9、《北齐书》50卷,帝纪8卷,列传42卷。大约420000字。也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不全严重,只有17卷保留原貌。其余均为后人根据其他史书补全。

10、《周书》50卷,帝纪8卷、列传42卷。大约547000字。虽为周书,但是实际记述从534年北魏分为东魏、西魏到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为止的48年西魏北周历史。

11、《隋书》85卷,帝纪5卷、列传50卷、志30卷。大约108000字。

12、《南史》80卷,本纪10卷、列传70卷、无表和志。大约1160000字。本纪中宋占3卷、齐占2卷、梁占3卷、陈占2卷。主要记载了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到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亡国(589年)的南朝宋齐梁陈四朝170年的历史。

13、《北史》100卷,本纪12卷、列传88卷。大约1910000字。记载了从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到隋恭帝以宁二年(618年)北朝魏周齐隋四朝(西魏东魏都算入魏)233年历史。

14、《旧唐书》200卷,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大约3089000字。

15、《新唐书》225卷,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大约3696000字。《旧唐书》和《新唐书》各有优劣。

16、《旧五代史》也称之为《梁唐晋汉周书》,包括《梁书》24卷、《唐书》50卷、《晋书》24卷、《汉书》11卷、《周书》22卷。大约1173000字。记载了唐朝灭亡后50多年的历史。

17、《新五代史》也称之为《五代史记》,共74卷,本纪12卷、传45卷、考3卷、世家和年谱11卷、四夷附录3卷。大约532000字。

18、《宋史》496卷,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大约8137000字。记载了宋朝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到赵昺祥兴二年(1279年)共320年历史。《宋史》篇幅最长。志也占了全书三分之一,赵宋一代的典章制度被详细记载。

19、《辽史》116卷,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国语解1卷。大约900000字。系统记载了中国契丹族建立辽国200多年的历史,还记载了有关辽之前契丹的情况和辽灭亡以后西辽的情况,是研究契丹的重要史料。

20、《金史》135卷,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3卷。大约1650000字。是反映女真族兴衰始末的重要典籍。

21、《元史》210卷,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大约2667000字。《元史》修完一共只花了331天,编纂工作过于草率,前后重复,自相矛盾的地方特别多。

22、《明史》332卷,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大约6050000字。记载了明朝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到朱由检崇祯17年(1644年)276年的历史。《明史》虽以《明史稿》为蓝本,但是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有很多不同之处,可以互相参照的读。

简单来说,《二十四史》太过庞大了,而且质量良莠不齐,除了专门的研究,没有必要一本一本的去读,在所有这些史书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最值得一读。其他史书,自己对哪个朝代有兴趣,也可以去读一读。

也可以按照史书价值高低来读。《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最高;其次《旧唐书》《旧五代史》《元史》史料价值很高,文学价值不咋地;《新唐书》《新五代史》文学价值很高,史学价值稍微差点;然后还有《明史》这个文学价值很高,史学价值待定的,有专家说《明史》编纂时间长,参考文献多,史料价值很高,也有专家说《明史》被清朝大规模篡改,修史时期大搞文字狱,《明史》被篡改的面目全非了。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

但是不管怎样,《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是最值得一读的书。由于《资治通鉴》卷帙浩繁,建议大家先读《史记》,再读《汉书》,最后读《资治通鉴》。

其他网友回答

我个人认为先读《史记》,再读《二十四史》,再读《资治通鉴》。前两个属于纪传体史书,后面一个属于编年体史书。

01《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还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02《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二十四史》中的每一个朝代都有专门的作者负责,有些是写2个朝代,有些是写一个朝代,主要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二十四史》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共计3217卷。

03《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

《资治通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这三套书都是值得去拜读的,这是我们了解先辈的一扇窗户,我们可以在历经千年之后,依然看到先辈们的聪明智慧,战争的残酷,朝代更迭的血腥,和平的重要性。

其他网友回答

在某乎上回答过类似的问题。

一下,原答案:

《史记》读了三遍。

《资治通鉴》读到《晋纪》。

在回答哪一本更适合初学者之前,我得先说一下我认为的“初学者”是哪个群体。

在我看来有时间有想法有欲望读《史记》或《资治通鉴》的“初学者”应该具备一下条件,(1)至少高中毕业,有初高中6年的基础历史课程学习经验;(2)对我国历史大体框架、著名历史人物熟悉(限于历史课程);(3)平时喜欢看人物传记。

基于此,我建议可以读《资治通鉴》。

很多人都知道《史记》是纪传体史书,《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却少有人注意到《史记》的《本纪》相当于《资治通鉴》的《周纪》《汉纪》的一部分。

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这21本史书的《帝纪》单独拿出来,编成一本书,就成了一本缩减版本的《资治通鉴》。

在我看来《资治通鉴》是详细的历史大纲,就像一个人的骨架。以《史记》为首的纪传体史书则是着重了历史线上的某个点的描述,是一个人的血肉。

而不论是《资治通鉴》的《汉纪》还是《史记》的《纪》又是西汉历史的大纲。

读《史记》需要读《纪》这个大纲,读《资治通鉴》也是读大纲。且在我看来,从大纲着手,了解大体历史,然后再从细处入手看《史记》,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史记》应该算是历史文学作品,司马迁的文学素,对文字的把控能力在这本书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书,还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虽然《史记》没有《离骚》那么难以理解,但却是比《资治通鉴》要难一些。

不论是从方法,还是从难易程度上,我建议还是读《资治通鉴》比较好。

唯一的问题是《资治通鉴》有一部比《史记》还要大部头的史书,读起来比较慢,需要多一些耐心。

其他网友回答

世界那么美好,为啥非要跟书较劲?

要是真有兴趣,也不会纠结这个问题,早就拿起来读了;要是为了人生增量,建议别跟史书较劲。

史书里面确实有智慧,但那都是经验智慧,而且还是古代生活状态下的经验智慧,不仅不精确而且不合时宜。所以,人生增量就得奔向当前科学理解,史书帮不了太多的忙。

如果是为了情怀,如果是为了在既往的史实中探求意义,那么小编可以帮着分析一下。

1.不管是为兴趣还是为专业甚至为情怀,只读史记

读书得读名著,因为名著都是被历史检验过的。那么多史书里,能被普通人所熟知的也就《史记》了,而那么多著史立说的,能被立即想起的也就是司马迁了。

名人加名著,所以这是必须读的。

《资治通鉴》,也是名人加名著啊,司马光多有名,还砸过缸、多聪明。而且,还是编年体史书,今年干了啥、明年干了啥,多清楚。

首先,读历史的高境界是思考意义,而意义得在完整的人物和事件之中产生。所以,今年干啥、明年干啥,跟读者没关系,我们不是对账的。其次,司马光主要是记录历史,但是过于冷冰冰、毫无情怀。时不常冒出一段“臣光言”,然后就是一通道德说教,这个特别讨厌。所以,把《资治通鉴》当成一般历史爱好者的工具书就好,别去死命地啃,太耽误工夫。

二十四史呢?啥都有,《史记》也在里面了。读完一遍是不是会很牛?一点儿都不牛。你至少得用几年的时间才能啃下来?但是,却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啃下来,这是最蠢的事情。现在我都不知道那些啃下二十四史的人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没有好书可读了吗?非要跟一堆历史书较劲。读书首先是乐趣,其次才是增量,不能把读书当成苦差事,那是对自己的残忍。

还有,就是你有啃完二十四史的决心,我劝你把史记啃上二十遍,然后再去横扫其他历史。

所以,只读史记就好。

2.让读书更有效率,还是得读史记

史记50多万字,资治通鉴300多万字,二十四史4000多万字,而且都是古文,要是翻译成白话文,至少至少得翻一倍。

摆在这里让你选,你读哪个?

如果真有能力,那就把史记、资治通鉴以及二十四史里的精华摘录出来,然后读精华。这是最有效率的。

所以,直接读史记就可以了。因为史记就是精华。

后世的那些写史书的都写不过司马迁,也写不过史记。史记里面随便拿出一篇文章都能秒杀以后所写的那些。

为什么?因为司马迁是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立意去写史,而后世写历史的都是一帮翰林院里玩政治的小官僚。两相对比,你会选谁?

司马公是宁做寂寂无闻岩穴士、不做了无情怀真小人,而后世那些写历史的(当然不能一竿子都打死),却是了无情怀真小人、不做什么没名没利岩穴士。

格局差得很远,写出来的东西也就天壤之别了。那些写得毫无生命的东西,对读者就没什么造就。所以,为了让读书更有效率,更有收获,直接读史记。

3.史记真得这么好,好在了哪里?

中国是从哪里来的?从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以及秦皇汉武,这是一个文明萌芽和原生文明诞生的时代。

而这个时代,是需要我们认真了解的。那这段历史,谁写得最好。

不看考古资料的话,就是司马迁。

不是司马公有多牛,而是因为他生得早。他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去写三皇五帝、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事情,怎么也比那些晚出生的人能找到更多资料、能听到更多传说、能体察更深感情吧。

所以,司马迁,基本上就是一个笑傲江湖的存在。

史记更开放、更自由、更包容。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后世中国是一个儒家不断生长、发展和固化的过程,特别是到了宋以后。儒家进入思辨层面,所以意识形态什么的全都定型了。于是,只讲政治正确,而不讲独抒性灵。政治正确必须得是个中性词,甚至得偏褒义,因为这是必须要讲的,但是讲多了就会有副作用,这个副作用就是教条。

一旦进入到了教条,那人的思想就直接奔向了中世纪,封闭、保守、偏执,面相都带着凶恶,思想也就只能是毒瘤了。

但是,司马迁时代却不是这个样子。因为只有汉武帝独尊了儒术,但是儒家还不知道怎么长。

史记里的人物更鲜活,因为司马迁不僵化,史记里的人物也不教条,他们很人性。

当然会有残忍,动不动就灭三族、动不动就看脑袋,但是史记里面包含更多的是朴实的思考和人性的光辉。

伯夷列传,要读一百遍,而读完仍旧回味无穷。李将军列传,表面写得是李广而实际写得是司马迁。平准书,就是自由市场经济原理的通俗解释。礼书,不仅有礼还有古人对人性的思考。平津主父列传,公孙弘到70岁才跻身朝堂,主父偃是游学40多年的花甲老人,他们哪里来的雄心壮志。

要想读,就读史记,最好能直接上手古文。因为读古文才能感受到那种传递了两千年的历史厚重感。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