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对长孙皇后很好(唐玄宗和长孙皇后)

网友提问:

长孙皇后对唐太宗一生的影响有多大?

优质回答:

对唐太宗来说,长孙皇后可以说是生活上的好妻子、事业上的好助手、人生中的好伙伴。他们可谓琴瑟和鸣,珠联璧合,是帝王夫妻的楷模。

大业九年(613年),13岁的长孙皇后在豆蔻之年与时年十六岁的李世民完婚,从此开始了与李世民互爱互信,相知相伴的一生。

二人结婚不久,李世民的母亲病逝,抚养长孙皇后长大的舅舅高士廉被贬外放,新婚燕尔的小夫妻遭到了极大的打击,但二人在逆境中互相安慰,扶持激励彼此,关系也变得越来越融洽。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年仅十七岁左右的长孙氏自然而然地承担起唐国公府的当家主妇一职,这期间,不仅得到丈夫的爱护和包容,更赢得公公的信任支持,度过了幸福的太原时光。做秦王妃时,她依旧孝事李渊,深得皇帝公公的认可,为此,李渊还以过继早夭嫡子李玄霸为名,将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李泰直接晋封为卫王、上柱国。

李世民做秦王时,征伐四方,身兼数职,威望势力直逼太子李建成,难免被猜忌功高震主。长孙皇后常常在宫中出入,孝顺高祖李渊,同后宫妃嫔交往,用此来弥合丈夫与皇帝的嫌隙,为李世民赢得宽松的生存空间。

在玄武门之变时,长孙皇后出人意料地站在了丈夫身旁,并从容勉励将士。正是她的生死相随,更激励了李世民,在夺权斗争取得最终的胜利。正是由于长孙皇后的一路扶持,使得李世民顺利登上皇位,对他皇帝生涯产生影响,并协助他开创了贞观之治。

李世民做皇帝十三天,就封她为皇后之后。这时候,她经常与丈夫一起共执书卷,谈古论今,发表自己的见解,她独特的见解让丈夫与朝政大受裨益。在李世民遇到事情,出现偏差时,她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唐太宗总能正确解决,因此李世民对她是更加看中爱重。

一次李世民下朝回宫后,跟长孙皇后气愤地说起了魏徵,埋怨魏徵在朝堂之上的直率。长孙皇后则动之以情,用“朝服进谏”的方式解开了李世民的怨气。在房玄龄因过错被遣回家后,长孙皇后便对唐太宗说:“玄龄侍奉陛下时间最久,为人小心谨慎,颇有奇谋秘计,他知道的事情从无泄露,如果不是有大的过错,希望陛下不要放弃这么一位大臣”。太宗听了妻子的意见,觉得有理,之后便再次重用了他。

因为贤良仁慈、通晓大义,长孙皇后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好皇后。

其他网友回答

长孙皇后(公元601–636年),河南洛阳人。其祖上为北魏宗室,其父长孙晟,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大业九年(613年),时年13岁的长孙氏就嫁给了唐国公李渊的二子李世民,而李世民当时才16岁,二人可谓少年夫妻。李世民夺权登基后,长孙氏也被立为皇后。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享年36岁。

长孙皇后一直被后世视为“贤后”的典范,而大加推崇。司马光就评价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裨益弘多。”也就是说长孙皇后生性仁厚恭敬,勤俭朴素,喜好读书,常常与唐太宗一起探讨历史,趁机对唐太宗劝善规过,提出许多有益的意见。

自太原起兵之后,长孙皇后就积极协助夫君李世民。当时李世民带兵在外四处征战,长孙就在家里积极孝顺李渊公婆,为李世民在父母面前赢得好感。在玄武门之变,长孙皇后还亲自慰勉战士,为李世民赢得人心。掌管六宫后,长孙皇后身垂典范,把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时常规劝太宗李世民的错误,深得宫内宫外人们的敬重。

长孙皇后去世后,入葬昭陵。李世民经常想起自己的发妻,于是在宫里修建了一座高楼,便于自己登高北望昭陵,抒发思念之情。

其他网友回答

的皇后。

长孙皇后对太宗的影响可谓是由小及大,长孙皇后是一个有大智慧的女人,这不仅体现在对后宫的治理,对朝政之事也能有独到的见解,善于引史上谏,

当年魏徵直言上谏惹怒了太宗,长孙皇后便换朝服对太宗赞和,说只有贤明的君主才会让大臣毫无顾虑的上奏,正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太宗听后怒气也稍微降下来了。这就充分的说明了长孙皇后的智慧–她没有直接说太宗小心眼,而是引史并站在为太宗庆贺的立场上去为魏徵求情。

在关于外戚干政的问题上,长孙皇后立场分明,她坚决反对太宗认命长孙无忌为仆射(即宰相)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称:”顾内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

其对太宗的影响,可见一斑。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