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对不对?
优质回答:
这句话的本意没错,但是二千多年来,我们在执行时走偏了,念歪了,错误地理解为“学习好了就可以做官”。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工作之后还有余力的就应该去学习、进修,不断提高自己;学习学好了还有余力,要多参与具体的工作与实践。强调的是一生不忘学习,时时刻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能力。
仕,出仕,仕途,做官。但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训仕为入官,此今义也。”《毛诗传》认为:“仕,事也。”也就是说孔子时代“仕”只能作“做事”或“实践”讲解,并不是指做官。仕解释为官、仕途是后来的意思。
二千多年来,社会解读此句时,只说半句“学而优则仕”,以此强调“学习好了可以做官,推行仁政”。从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是中国士人(读书人)考试制度,也是选官制度。科举获得功名就有了做官的资格。大量的读书人是用读书、考试实现自己的出仕梦想,一朝金榜题名就从平民进入官场,多少年,多少人都渴望鲤鱼跃龙门,出仕为官,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衣锦还乡。
因为科举得中,就进入官场,有了施展才能、抱负的平台。社会宣传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读书梦,最终是通过为官来实现,并体现价值。于是社会曲解孔夫子的语录,认为夫子倡导的就是读书做官。
孔夫子一生重视教育,尽管有短暂的仕途,并不是很成功。他的伟大是教育理念,为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强调的是“学而时习之”,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几千年来,中国最优秀的人才走向官场,前赴后继。而不是最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教书育人;不是从事科研,研究科学。收入最高的为政为商,最清贫的是教育从业者。教育是薪传,是讲究奉献的伟大红烛。国际社会,最优秀的人不在商不在官,而在科技、教育界。孔子“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说的没错,而是我们理解错误了,以致谬传很久。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同时也反映出了儒家学子毕生的追求就是出将入相,依附王权,所以这句话没有对和错之分,是融入在儒家学子的基因中的,一个儒生是要为国家做贡献了。
孔子他很看不起耕读传家,我们可以看到士农工商是排在第一,孔子一直强调自己入士,所以他是奔走,但四处碰壁。
但是到后来的时候耕读传家的现象,因为诸葛亮的出现,出现了变化。所以到诸葛亮的时期,就分成两派,一派提倡耕读传家,另一派就提倡积极入世。
这样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这也就是提问者提出的学而优则仕的困惑的来源。因为后世的儒生他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隐士,还有一种是入世。也就是说学而优则仕已经不再是儒生的唯一选择。
其他网友回答
只有真理才放之四海而皆准,古今中外都适用。而这句话并不是什么真理。是具有它的时代背景的。孔子一直主张复周礼。基于这个思想理念构建他的儒家学说。因为西周都是官学,官教不分,各个部门的官员同时也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后来诸侯并起,周王朝势微,礼崩乐坏。许多掌握知识的贵族官员流落民间,以自己所学为教谋生,私学兴起,进而形成儒,法,墨,道各家。
所以“学而优则仕”在官学不分的周朝是符合当时的制度的。而现代社会领域细分,行业分工更明确。政,商,学,工在各自的领域专心研究,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更利于社会的发展。
所以这句话不见得适合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