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把皇位传给赵匡胤儿子了吗(赵光义后代把皇位传给赵匡胤后代)

网友提问:

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把帝位传赵光义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

优质回答:

五代十国纷乱,朝代更迭频繁,皇位继承人选择不当是个重要原因。对此宋太祖耳闻目睹了许多这样的失败教训,他也亲身经历过陈桥兵变,因而在选择皇位继承人问题上偏于保守,更倾向于立一个政治成熟有一定统治经验的人来做皇储,赵光义无疑是一个最合适人选。这从他担任的开封府尹这一职务也能说明太祖皇帝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长久以来的刻意培养。

但是人总有自己的私心。随着自己儿子一天天的长大,赵匡胤似乎在皇位继承人上有了些许的犹豫。他和弟弟之间产生了更多的隔阂和猜忌,但是碍于赵光义势力的强大也不敢有更进一步的举动。在这种背景下,烛影斧声这样的诡异事件才会发生,不管当事人赵光义如何自我表白,甚至还搬出母亲杜太后的金匮之盟来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那都是一家之言。

太宗继位后,不但逼死了太祖的几个儿子,还逼死了自己的弟弟,又篡改史书,声称自己在陈桥兵变中立下大功,这无疑是在掩饰自己的心虚,堵天下人之嘴,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最佳写照。

所以,我的看法是,太祖起初的确想立太宗为接班人,但晚年后悔;太宗见机不妙,谋杀了太祖,抢班夺权成功。

其他网友回答

我来。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按照“先稳都城、后宁四方”的既定方针施政,新政权很快稳定下来。赵匡胤不愿意新王朝成为五代那样的短命政权,于是虚心纳谏、刷新吏治,孜孜求治。加上五季以来战乱频仍,人心思定,一时间朝野上下气象一新,颇有些新开茅厕三天香的意思。

就在赵匡胤日理万机,忙于国事焦头烂额之际,突然传来母亲杜太后病重的消息。尽管赵匡胤衣不解带侍奉,遣医尝药救治。可是杜太后天年已尽,眼见犹如傍晚的太阳,看不到几抹余晖了。

临咽气,杜太后突然提议要赵匡胤万岁之后,将帝位传给二儿子赵光义。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赵匡胤居然答应了。杜太后生恐赵匡胤出尔反尔,于是诅咒道:“有渝此盟,天必殛之!”白话之,拉钩上吊不许变,否则天打五雷轰。

这就是传说中的“金匮之盟”。《宋史·杜太后传》是这么写的:“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就是说,这封盟书是由赵普写了存档的。相当于刘皇叔托孤诸葛亮,身边是有赵云李严作证的。

杜太后意思,你赵大死得早,儿子没长大,要把位子传给赵二。要不留下孤儿寡母的,让别人也像你对付柴周一样来一出黄袍加身可咋整。

这就是赵匡胤传位赵光义的根本原因。

欢迎点赞。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宋太祖赵匡胤共有四子,他驾崩之际,尚在人间的还有二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均已成年。然而,他竟然舍弃亲生儿子,将皇位传给二弟赵光义,即后来的宋太宗。

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的母亲杜老太后弥留之际,告诫儿子赵匡胤,“国赖长君”,务必吸取柴家孤儿寡母、二世而亡的教训;将来百年之后,务必将皇位传给二弟赵光义,还让宰相赵普在旁作证写下,藏于金匮之内,这就是所谓“金匮之盟。

如此一来,皇位的继承顺序就由“父死子继”变更为“兄终弟及”:先由叔父先代替侄子继位,相约宋太宗百年之后,皇位再回归太祖一支,传给赵德芳,即“代侄守位”。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