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什么意思,谈谈你对中庸的理解(中庸意味着什么)

网友提问:

何谓“中庸”,你觉得中庸的意义是什么?

优质回答:

中庸就是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恒久不变。中庸,就是叙述天下正直而不变的道理。所谓的,中,就是没有偏向的意思。而,诚,就是不虚伪的意思。两者是古代人们的行为|规范。中庸,就是阐述天下事物的一种高超的哲学概念。

天、性、道、中,天所赋予人的称为性,顺从,本性而活动的轨迹,即是那所谓的,道,将这个道提示出来,做为具体的规范,就是,教。

道是片刻也不能离开人类的,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君子对眼不能见、耳不能闻的道,要时时慎戒于心,努力不使他远离, 他人或许不知,而自己则是心里有数。做事别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违反正道,是君子就该时时反省,检讨自己。

天下之达道,诚,是天道,能实行天道,即是尽了人道(诚者天知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人伦道德与国家经纶的原则都是,自天而来,诚,是人性的本质,同时也是天道的本质。

致诚之道,行之不断,所谓天道,一言以蔽之,即是毫不虚伪。诚,是贯通时间、空间的根本原理。它能孕育天地万物的根源。唯有修得此至诚之道的,圣人,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性,如此才有助于天地造化,也唯有如此才能与天地并立。

中庸,据说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事实上很多人认为中庸是战国时代末期至秦汉时期之间完成的作品。

中庸之意(中=忠=诚)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意义,符合,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

其他网友回答

中庸是中国传统的哲学名词,其概念很简单,即不左不右刚好合适。但做起来很不容易,只有圣人才能完美做到。因此,凡人或多或少是痛苦的。

一、首先,中庸者需要睿智。如果您看不清形势,哪是中?你不知道,当然所有行动就偏了斜了邪了。中庸不是一般的善恶概念,而是至美至善,凭常人的心胸与眼光,是发现不了中庸境界的。因此,常人可做的就是“忠”,对睿智者忠,对君子“忠”,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中庸。

二、再者,中庸者需要勇敢又果断的行动力。中庸形态是动态的,必须勇敢又果断的行动来调整。否则,你再怎么睿智,如果没有高水平执行力,同样是做不到中庸效果,也是失败的。因此,君子必须“仁”,对常人必须因人而施,超过常人能力的任务要求是不“仁”,是害人之“恶”。

(蒋荣清,2019.11.4)

其他网友回答

中庸不是马马虎虎,不是适中;更不是做老好人,和稀泥。

要了解中庸,我们来看下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其实经典上下文都是结合的非常紧密的,只不过古人言简意赅,我们领悟能力有限,所以以为有跳跃。

中庸明显是针对人来讲的,事实上儒家阐述的重点都是人与自己,人与人应该怎样相处。

儒家也是以天道论人伦,中庸就是怎么样保证人始终处于“道”的位置。

那么,“道”在人际关系中又是指什么呢?和。

中庸就是中道的恒常应用,目的其实就是和,就是各得其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中没有显现的时候可以理解为王阳明说的良知,显现的时候就是致良知。

人不可能没有欲望,没有情绪,没有欲望和情绪也就不是人,但我们要让欲望和情绪回归到社会的最大公约数,由此达到“和”。

正如曾仕强教授的六字箴言:两难,兼顾,合理。

全世界只有我们国家叫做中国,中国不是地理方位而言,而是文化角度而言。我们注重整体,注重和谐,所以我们的文化才没有中断和分裂,这就是中庸之道的功劳!

阳明正传,传播阳明心学和儒家经典!欢迎关注和探讨!

其他网友回答

何为“中庸”,中庸的意义是什么?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合,天地位焉,万位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地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中庸。中庸之道的思想对人有益还是有害首先取决于人们对中庸的理解。若果认为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好好先生,那当然有害;认为它指的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有益也无大害;可是如果认为中庸指的是心之用、心之原则,那么中庸之道讲的就是修心养性之道,道德修养之道,修身之道,那中庸之道当然百益而无一害。

还得从中庸二字说起。“中庸”之“中”到底是指什么?郑玄指中和,中间。朱熹和他的老师程颐也都认为不偏之谓中。他们心中的“中”基本上是指空间上和事理上的中间。“庸”郑玄指的是用,所以,他的中庸意思是用中,去两端取中间。程朱认为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庸或为平常也。那么他们俩的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不变不易无过无不及之道。他们三尽管说法各有不同,但都是从认识论方法论来理解中庸之道。但是,如果我们客观全面地仔细阅读《中庸》原文,会发现中庸之道不只是方法论认识论,更是道德伦,本体论。

子思无疑是《中庸》这部经书作者的最正确的人选,他当然是《中庸》的作者。他继承祖父伟大的事业,阐述了、挖掘了、揭示了乃至可以说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给孔子一些未明未竟的理论一种精细地解说,为祖父的学说从本体论角度寻找哲学依据。

众所周知,孔子罕言性与命等。子贡曾有怨言:夫子的文章可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也。子路也曾问孔子鬼神和死,孔子也没有正面回答。罕言不等于不言,不正面回答不等于不回答。孔子为何如此,一方面固然是他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的坦诚务实精神,一方面应该是他的为学治政的理念:天道远人道迩,经世致用。对于自己不懂的就说不懂,对于一时搞不清的就阙疑待查,对于那些纯理论的东西,暂时可放一边,不语怪力乱神。

《中庸》说什么?说性,说天道,说天人合一。修身之道,齐家治国之道,天地之道,君子之道,圣贤之道……首句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天所赋予人的自然禀赋叫性,遵从本性自身发展叫道,按照道的规律而修养叫教!什么叫天道什么叫人道?诚者,天知道;诚之者,人之道!这是《中庸》最重要的句子,最核心的思想,最鲜明的主题。《中庸》的文眼不是“中”而是“诚”!“中”是什么? “喜怒哀乐之未发叫中。”这是《中庸》第一章对“中”的解释,应该说是对“中庸”中的“中”最贴切的解释。后面的执中、折衷、时中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它的解说和阐释。第一章的“中”是什么意思?显然它不是指空间和事理上的“中间”,而是指“心中”,相对于身外而言。具体到这一句,它指的是内心的情感,和“性”是相对的。那么中庸是什么意思?那只能是“心之用”“心之准则”。中庸就是修心养性之功用,修心养性之准则。或者说中庸就是“用中”,重视修心养性,重视道德修养,重视修身。

那什么叫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修心养性之道,道德修养之道,修身之道!这个道是什么?诚,真诚。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中庸之道乃真诚之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切,“诚”字当头,又贯彻始终。诚者,物之终始! 天性是至诚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而人的内心情感是变化万千好恶不均的,“性”和“情”是不一样的,化情为性就得修心养性,就得加强道德修养,就得诚意正心修身,这是“成己”,还得“成物”,成就别人,教化别人,一切贵在“诚”。故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天性本真诚,按真诚做人才是修身之道,让所有人都真诚,才是教化之道。

很多人都很看重“慎独”的作用。其实第一章三段,第一段明确提出修身,第二段强调的是时时修身处处修身,哪怕独处。第三段,为什么修身以及修身的功用。我们的内心情感不真诚,我们的言行举止不合真诚的道德规范,所以要“致中和”,使自己的内心情感符合社会通行的道德规范,也就是克己复礼。一旦我们修身养性加强道德修养,内心真诚,言行一致,那么“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从第二章到十九章,是从多角度说明修身的重要性普遍性困难性,艰巨性长期性。从第二十节后,才大谈特谈为什么修身为什么贵诚。“故君子不可不修身,修身则道立”。修道贵诚,“诚则明,明则诚”,“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谓天下至诚为能化”,“至诚如神”,“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天地之道,可一语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总之,中庸即用中,就是规范情感修心养性,加强道德修养,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中庸之道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原则:真诚!

创建于2018.3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