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灭亡后谁自封为西楚霸王(秦国统一后采用了分封制)

网友提问:

西楚霸王攻灭秦国后不称帝,而后又继续实行分封制,这是为什么?

优质回答:

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项羽灭秦之后没有称帝并且回复了周朝的分封制,大概包含一下几点原因:

第一、对秦兴勃亡忽的反思。

秦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诸侯国,其先祖筚路蓝缕,终于在秦孝公变法之后成为战国时期的超级强国之一。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可谓其兴也勃焉。但是强盛的秦朝只维持了十几年的统一,便在风起云涌的起义下灭亡,可谓其亡也忽焉。

自秦有灭国先兆之日起,全天下有识之士都在思考秦灭亡的原因,废除维持周朝八百年稳定的分封制,施行亘古未有的郡县制以及废除诸侯王而称帝,当然是首要被怀疑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为了维护新政权的稳固,项羽选择了最保险的制度。

第二、称帝轮不到项羽

刘邦、项羽灭秦是受楚怀王之命,作为当时最强盛的义军的首领,楚怀王相当于是天下共主。所以,秦灭之时有称帝资格的只能是这个顶头上司,而项羽虽然有实际的统治权,但也只能坐第二把交椅。

其他网友回答

项羽就是没有教育的可怕结果。

对于郡县制的质疑,说到底还是楚国世袭贵族的传统思维和刻板印象。由于六国变法的不彻底,对于封建制度理解有限。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曾与重臣商议国家政治制度,以山东大儒们为代表的六国集团推崇分封制,以李斯为代表的法家派推崇分封制。

其实,秦始皇也在犹豫,最终力排众议,郡县制得以实行。而项羽绝对不是法家的弟子,自然不会拥护这种制度。

一、项羽的教育背景

项羽幼时国破家亡,随着叔父项梁逃亡吴中,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项羽的教育大多传自项梁,项梁所学又是战国时代楚国那一套腐朽落后的贵族教育。楚国是战国七雄中变法最失败的国家,封建制度从来没有在这个国度真正实行过,统治权还是来自公室和旧贵族,甚至楚王的权力也被狠狠架空。

楚国最后对阵秦国,项燕的失败一定程度上来自于楚国内部贵族的压力,这与争权夺利的南明政权颇为相似。再加上项羽少年时代读书不精,自然无法懂得世间的大道理。从吴中起兵可以看出,项氏叔侄并不相信郡守起义,而是直接杀之取得控制权,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项氏叔侄对秦朝官员、秦朝制度的质疑。

第二,项氏叔侄在秦朝生活了十几年,并没有被同化,还在苦苦保持着他那自以为是的贵族风骨,对于天下统一大势不屑一顾。日益想的不是对秦国取而代之,而是以光复楚国故地以己任。在抗秦阶段,项氏叔侄领导的楚军确实光复了楚国故地,也实现了灭秦的诺言。

待到天下待定,故态复萌,分封十八路诸侯,把最大的、最好的地盘都给自己,把卖命的、忠于自己的封到重地,把不出力的、敌对的分化瓦解,或者是干脆不分。而这十八路诸侯,大多以六国贵族居多,草莽出身者还是受到来自项羽的鄙视。

二、对秦朝的仇恨

国破家亡是世间最大的仇恨,而这点无疑是项羽最真实的写照。随着秦朝统一天下十几载,怀有国恨的六国王室和贵族大多已经变成寻常百姓,也逐渐接受了秦朝人这身份。如果没有二世的残暴,陈胜等人的起义,这些六国的后代们将过着籍籍无名的生活,甚至子孙后代也终将入仕。

项氏家族成员大多在秦灭楚之战中丧生,曾经威赫一时的家族变成了丧家之犬,这是项羽幼时的国恨,尤其是家族的荣耀,这是项羽的第一恨。从小把自己拉扯大的叔父项梁在定陶之战中被秦军杀死,这是项羽丧失亲人的第二恨。

巨鹿之战后,项羽坑杀了25万秦军精锐。进入咸阳后,屠戮秦国皇室,火烧秦国宫殿,凡是对秦朝的种种皆大肆破坏,可见个人狭隘的心胸。对于秦国的政治制度,他自然不会接受。尤其是郡县制,这是对贵族统治毁灭性打击,他自然要开历史的倒车,重温那个楚国时代。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主要是仇秦问题。项羽的爷爷项燕曾在西楚(岳阳以西)黔中郡与司马错的10万秦军战斗过,也目睹秦将白起在郢都屠城的野蛮残忍,因而对西戎秦国怀有深仇大恨。《项羽传》中说项燕对项羽的影响颇大,“灭秦务尽”就是项燕的忠告。

项羽起义成功后,也是按爷爷吩咐进行的。他坑杀了秦将章邯的26万军队,坑杀了秦宫10余万官员和姬妾,并象白起一样焚毁所有宫殿,火烧三月不息。然后向世人宣布:“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吭嗆有力!

秦朝毀灭后,项羽将白起的后人全部驱赶到漠北沙漠之地,让他们自生自灭。当年白起是因为自家妹子与质押在秦的楚国太子熊橫私通,杀了丈夫王庭大臣而遭秦王处死,将家仇变成国仇。而项羽却始终保持着国仇,将“楚虽三户,灭秦必楚”八个大字铭刻在骊山顶峯,爱国之情跃然天地。

《项羽传》以饱满的笔墨盛称这位灭秦英雄“分封散财”的经过。项羽说,我只要灭秦务尽,其他的由后人处置。表现出楚人大义凜然,视死如归,无私爱国的情怀。读來令人悄然泪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