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朱元璋为什么让朱允炆继位)

网友提问:

朱元璋明知朱允炆不堪大任,为什么硬要把皇位传给他?

优质回答:

众所周知: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可乞丐出身的皇帝对培养太子没有正确的方法,总是当朱标的面制造血淋淋的恐怖事件,把一个好好的太子活生生地吓死了,悲痛欲绝的朱元璋万般无奈,只好重新选择太子。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了这段故事:朱元璋说:燕王朱棣在某些方面很像我,他贤明仁慈、勇敢威武、雄才大略,想立朱棣为太子.而翰林院的书呆子刘三吾说:燕王确实如你所说,但是立了燕王,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朱标是老大,这二位分别为老二、老三)怎么办?

朱元璋无言以对,沉默半响,兀自伤心痛哭!历经艰辛,出生入死的朱元璋深深懂得以能力与自己的喜爱来拥立太子会麻烦一大把,而最为稳妥的办法就嫡长子继承制。

估计燕王抢了侄儿的江山后,篡改了史实,因为《明太祖实录》必须由朱棣钦定,这明显有为自己脸上抺粉的意思,说是不要脸没有人否认。但通过以上对话,我们能体味出朱元璋选择接班人的心路历程充满了艰辛与无奈。

忠厚的朱标死去的时候,朱樉和朱棡还健康地活在世上,作为皇子也有荣登宝座的意愿与机会,纵使朱元璋有意让燕子一飞冲天,这哥俩会俯首帖耳吗?退一步说,就算这二位宽厚仁慈,为息事宁人而善罢甘休,自己如何面对天下百姓与朝臣的质问和舆论呢?

所以:设身处地,你是朱元璋大概也会让朱标的儿子当接班人!

其他网友回答

不是朱允炆难堪大任,恰恰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是一个藩镇割据的局面,很难摆平

朱元璋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布衣出身最终建立大一统王朝的皇帝,在历史上唯一能够与其相提并论的,大概只有亭长出身的刘邦了。

刘邦在前,朱元璋在后,在建立王朝之后,两者有诸多相似之处,刘邦确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郡国并行的地方管理制度,即分封刘姓子孙为王,也推行郡县制。

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之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没有那么紧张,不用分封制也能够管理地方,但是朱元璋还是以巩固边疆的名义大肆分封自己的儿子,朱元璋的儿子在守卫边疆的时候有没有做出贡献咱就不讨论了,但是朱元璋一死,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必然形成。

朱元璋一共26个儿子,优秀的君主往往会有很多优秀的儿子,这些儿子中具有军事力量有很多,拥有战功的儿子也不再少数。

以朱棣来说,在其十岁的时候,朱元璋就封其为燕王,在其成年之后让其驻守北京,坐镇北方边境,在此期间,朱棣与明朝的开国有功将领在一起一块成长,朱元璋还让朱棣娶了徐达的女儿。

可以说,朱元璋对朱标继承皇位的决心是肯定的,但是对其他儿子也很重视,这就是典型的坑自己的儿子。

当然,对于朱标来说,也许不是问题,假如朱标登基,对付自己的弟弟还是绰绰有余的,但是这个隐患甩给了朱允炆就不得了了,压得年纪轻轻的朱允炆喘不过气来。

所以不是朱允炆难堪大任,而是压根就没有给朱允炆机会,表面上看朱允炆得位很容易,实际上这份容易的背后充满着诸多质疑。

朱允炆在登基一年之内,就连续搞掉了五个举足轻重的藩王,然而对于朱允炆来说,削藩之路还是很漫长的,尤其是年龄大的几位藩王更是棘手。

朱元璋看似给朱允炆留下一个好的班底,实际上在临死的时候将有能力的功臣一波带走了,造成朱允炆是新皇帝即位却没有厉害的人辅佐,而藩王却都是长期生活在军营,对作战这一块是相当在行的。

结果就是在靖难之役中,朱允炆的中央没有干过朱棣的地方,所以这种子孙相残的局面还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结局早就已经埋下,只不过过程有点反转。

朱允炆继承皇位到底符不符合古代皇位继承顺序?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标志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嫡庶之分一直是古代社会的根基所在,因为没有法律制度能够稳定社会秩序的时候,就依靠这种出身来建立秩序。

然而在皇位继承上,嫡长子继承制也只是参考,真正到了实行起来大多数都是扯淡,两汉时期33位皇位,只有7位是嫡长子,唐朝21位皇帝,只有2位是嫡长子,宋代18位皇帝,只有3位是嫡长子。

由此可以看出,嫡长子只是皇位继承的一种重要的标准,而不是绝对的,嫡长子继承制却在明朝时期发挥了巅峰作用,不得不说程朱理学对明朝统治秩序的影响还是很深刻的。明朝一共16位皇帝,有5位皇帝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的。

这里面最有争议的就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以皇太孙的身份继承皇位,到底符不符合礼法,符不符合古代的皇位继承。

正常来说,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下来择立储君。说具体点就是在正妻皇后所生诸子中,选立长子为继承人;如果嫡长子早殇而有子,则立其子;长子无子则由其嫡次子顺序继承;在皇后无子的情况下,选择庶子中的长子为继承人,如果嫡庶子皆无,则依照亲疏昭穆顺序选定继承人。

朱元璋的皇位继承就是其中的如果嫡长子早殇,就应该立嫡长子的儿子。

但是这个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在历史上皇帝死后直接由孙子继承皇位的太少,比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被逼自杀,汉武帝因此立刘弗陵为太子,在刘弗陵死后,因为刘弗陵没有子嗣,最终立了刘据的孙子为帝,如果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解释起来,刘弗陵的地位压根就不是合法的啊!在发现刘病已的时候,刘弗陵就应该退位让嫡啊!

还是那句话,嫡长子继承制压根就是参考,真正想要立谁为储君,还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在立朱允炆的问题上,并不是言之凿凿就一定是朱允炆,在这个问题上,朱标死后,朱元璋和大臣讨论了好几个月,最终才拍板定下了朱允炆,可以说这个安排也不是那么固定的,变数很多。

关于为啥最后选择了朱允炆,不是规矩定的,而是朱元璋的心路历程决定的,在朱标死之前,朱元璋重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一直都认为朱标是最适合的皇位人选,从来都没有质疑过,奈何自己太能活,没有给朱标继承皇帝的机会。

这个时候,让朱元璋再次选择显然也是对其内心的再次打击,因为朱标在世的时候很孝顺,而朱允炆的身上又有朱标的影子,所以为了保证朱标这一血脉,朱元璋选择了朱允炆为皇储。

从根本上来说,选择朱允炆并非明智之举,是朱元璋一生当中少有的以感性认知来做出的决定。

有些人解释朱元璋选择朱允炆,而没有选择朱棣,是因为朱元璋认为明朝需要仁治之君,这其实是TM的扯淡,朱元璋是对历史看的最透彻的人,所有的妇人之仁都不是皇帝的最佳人选,只有手段强硬的君主才能够带来稳定的统治,才是老百姓的福音,朱元璋假如认为仁治是治国之本,那不是哪芭蕉扇打自己的脸,啪啪啪啪啪啪的响!

所以,朱元璋选朱允炆还是感性大于理性的不明智之选。

其他网友回答

请问:朱元璋就能料到自己死后的儿孙相残吗?

答案当然是不能。他又不是全知全能的神,否则以朱元璋的控制欲,自然会全力阻止朱棣的谋权篡位。

其次,说朱允炆“难堪大任”,这判断言过其实。

朱允炆只是在权力争斗中败给了朱棣,这是因为他政治手腕稚嫩,和他能不能当好皇帝是两回事。

朱棣是武力窃国后当的皇帝,自然要全力攻击前任的合法性,这样才能增加自己的合法性。事实上,我觉得朱棣也谈不上有多能担大任,皇帝当的也很一般——

说他武功昌盛吧,五次御驾亲征漠北,只有一次有效果,其他几次都是白玩。蒙古诸部也没被他打趴下。

说他海运发达吧,这也是纯搞笑。郑和下西洋的同时,官方严禁民间出海,甚至最后还因为财政崩溃停止了下西洋的活动。

总而言之,如果仔细八一八,明成祖的个人政绩是乏善可陈的,谈不上有多少政治遗产可言。

朱允炆自然不是什么英主。事实上,整个明朝除了太祖朱元璋,都没有可以称为功业千古的帝王。

但是,在朱允炆当政的四年里,确实也采取一些能够证明他是体恤民间疾苦的皇帝的举措。例如——

他曾经试图减轻江浙赋税、严禁僧道占田,同时调整爷爷当政时的严苛法律实践,这些都让民间记忆深刻。

为什么在朱棣的后代,也就是万历恢复朱允炆的建文年号后,民间涌现出许多讴歌建文史事的著述呢?

原因就在于,明朝缺少这样的皇帝,所以大家都在利用建文这个旗号,来映射当下、映影射历史。

总而言之,朱允炆不是什么英主,但是你明朝本来就没什么英主。如果他都难堪大任,那么你朱棣的后代全应该去死。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