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长城是真的么(孟姜女哭长城中孟姜女为何哭倒了长城)

网友提问:

孟姜女哭长城是真的吗,孟姜女真的哭倒长城了吗?

优质回答:

“孟姜女哭长城,千古绝唱有谁知。梁山伯祝英台,千古绝唱唱到今……”

一直很喜欢这首《千古绝唱》。

孟姜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小时候我妈就经常给我们讲这段故事:

有一对恩爱小夫妻范喜良和孟姜女,刚结完婚就遇到秦始皇征民兵修万里长城。夫妻二人依依惜别,不想范喜良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孟姜女千里寻夫,去给范喜良送冬天穿的衣服,结果没找到人。原来范喜良劳累过度已经倒在了工地上,尸体被砌进了城墙。

孟姜女知道后,沿着长城开始哭,哭了三天三夜,哭到埋范喜良的那片城墙,结果城墙瞬间倒塌了,范喜良的尸体露了出来。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事让监工很震惊,遂将她抓起来带到了秦始皇面前,本来很生气的秦始皇一见孟姜女清丽的面容,竟想占为己有。

孟姜女提出了三个条件,只要满足这三个条件,她就会嫁给秦始皇:一、给范喜良立碑、修坟;二、秦始皇亲自披麻戴孝给范喜良送葬;三、大海三日游。秦始皇一一做完,满心等着和孟姜女成婚,结果孟姜女跳了海。这个故事歌颂了孟姜女和范喜良忠贞不渝的爱情,发泄了对当权者劳民伤财修长城的不满。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有原型的,记载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齐庄公攻打莒国,第一战失败了,第二天又战,齐国让杞梁、华周担任先锋,本来莒人想贿赂两人休战,不听,莒人进攻,杞梁战死了。然后齐莒握手言和,齐庄公让人把杞梁尸体回临淄,在郊外遇见前来迎接杞梁尸体的杞梁妻,齐庄公便向她吊唁。杞梁妻不卑不亢的说:

“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

意思就是:我丈夫若有罪,国君不必吊唁,若无罪,家里尚有破地方,不应该在郊外吊唁。齐庄公自认考虑不周,就亲自到杞梁家里吊唁。故事到这里本来就讲完了,然而,它又一次次被演义,孟子在《礼记·檀弓》中将其演变为“杞梁妻哭夫”。

到了刘向的《列女传》中,进一步添加了“投淄水”的情节:

杞梁死后,杞梁妻成了无依无靠,抱着杞梁的尸体在城下哭了十天,城倒了,等葬了杞梁,杞梁妻投了淄水而死。

就这样一步步演化,故事从春秋时期到了秦朝时期,从临淄到了长城下,更是把秦始皇强行扯了进来,越来越夸张。等到明朝,征民兵修长城,百姓苦不堪言。杞梁妻的故事彻底变成了孟姜女哭长城。

而杞梁妻的故事逐渐不被人熟知,取而代之的是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

其他网友回答

撕心裂肺的爱情和相濡以沫的爱情一样,往往都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

历史上既有梁鸿妻子的“举案齐眉”和张敞为妻子“画眉”般平淡而幸福的爱情生活;也有纣王与妲己、周幽王与褒姒这样的骄奢隐逸;更有梁祝化蝶的凄美动人、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还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凤凰合鸣等经典爱情故事。

人们常常说起“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这些故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人们常说常新的话题。

所谓民间四大爱情故事,指的是董永和七仙女的天仙配(一说是牛郎织女)、白素贞与许仙的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以及孟姜女哭倒长城等四个神话传说。

为了表达对美好情感的追求,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人们想象出了仙女、蛇妖和化蝶的故事。那么,孟姜女哭长城是真的吗,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真的能够哭倒长城吗?

相传秦始皇帝下令修建长城,因为工程浩大,从全国征召了无数老百姓。而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便在被征发之列,他辞别妻子,前往北方边境,这一去便了无音讯。孟姜女心中思念、担忧、着急,久之如坐针毡。

从前柔美的爱情变成了一道冰冷的绳索,孟姜女的心被捆绑起来。她赶制了几件厚衣裳,孤身一人前去寻夫。

长城犹如铜墙铁壁,矗立在北地。一个弱小的女子,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来了。等待她的应该是久别重逢后的执手相望和泪水连连。然而,他没有找到丈夫的身影,范喜良早因劳累和饥饿死了。

期待重逢时的热血瞬间化成潸然热泪。孟姜女失声痛哭。她的哭声惊断飞雁,惊倒长城。长城突然崩裂,葬身于修筑工程中的百姓尸骨全部显露了出来。

山河无语,长城哽咽,一个弱女子惊天动地。

人们口口相传,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产生了很多版本。

普遍的说法是,孟姜女的哭声引来了秦始皇的注意。秦始皇一看,她长得漂亮动人,动了将其纳入后宫的心思。

然而,孟姜女提出要先安葬丈夫范喜良,然后让自己到海边游玩。为了得到孟姜女,秦始皇果断答应。可是,在安葬好丈夫之后,借口来海边游玩的孟姜女却纵身跳入大海之中,沉入水底。范喜良成为孟姜女的全部,成为她走不出去的梦。

用哭声震撼天地,将长城哭倒的剧情显然不符合常识。秦始皇骄奢无度,后宫佳丽无数,让人心里很是不爽,后人显然借孟姜女哭长城来丑化他。

传说历史上有孟姜女的原型,那就是《左传》中齐国将领杞梁之妻。

《左传》中,杞梁为国捐躯之后,齐侯只在城外祭奠,“杞梁妻”守着丈夫的棺材,在城外哭泣数日,表示了自己的不满和哀思。无奈之下,齐侯亲自到他的家中祭祀。到了汉朝,刘向在《说苑》中将故事发展为:“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好家伙,哭声居然震塌的城池。

东汉末年,曹植在《黄初六年令》慨叹:“杞妻哭梁,山为之崩”。

可见,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妻子因为哀悼丈夫而将城墙、大山哭到崩裂的传说了。

到了唐代末年,贯休写有一首《杞梁妻》。在其中,他将杞梁妻放到了秦始皇的年代,并让她哭倒的对象变成长城。

此后,人们渐渐将“杞梁”讹传为了“喜良”,而杞梁妻也变成了孟姜女。明代又修筑长城,老百姓很是不满,人们便借用孟姜女哭长城讽喻明朝皇帝。

孟姜女哭长城一事显然子虚乌有,通过这个故事,人们感叹孟姜女对爱情的忠贞,慨叹秦始皇残忍的苛政。

爱情的魅力就在于撕心裂肺,在于刻骨铭心,在于梦里寻他千百度。所以,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

其他网友回答

今天来嚼个大家伙耳熟能详,却又少有人深究的话题,孟姜女哭长城。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像孟姜女哭长城这种带着神话色彩的民间故事为什么会经久不衰?想来大概是因为中国人的骨子里不排斥天人感应,也愿意相信天人感应。

像孟姜女哭长城、窦娥冤这样的民间故事之所以充满了历史的生命力,原因就在于它来源于俗世又高于俗世的那点火候。它不是完全的杜撰,而是建立在某种巧合或者奇观基础上的真实放大。

就说孟姜女哭长城吧,在民间疾苦的千年历史长河中,草民因悲伤在城墙下痛哭的事总是有的,如果恰巧再遇到个狂风暴雨,城墙年久失修轰然倒塌,这不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雏形嘛。

窦娥冤也一样,含冤之人遇到一场盛夏冰雹,千古奇冤的雏形也就算是出来了。

咱们中国人有这样的内心诉求,所谓公道在天,无公道的时候,大家伙都乐于看见老天给俗世一些颜色看看。

具体来聊孟姜女哭长城这事,刻板地深究这是真是假没意思,有意思的是看看这个故事的历史演绎过程,因为这里有千古不变的人心和公道。

孟姜女哭长城最初的影子是哭夫,《左传》和《礼记》里有最古老的记载。

史载,齐国将领杞梁在莒国战死,杞梁之妻到路上去迎接丈夫的灵柩,哭得极其的悲伤。到了城郊,正好遇到齐侯回来,齐侯要进行吊唁,杞梁认为郊野不是吊丧的地方,回绝了他。齐侯无奈,只好到她家中进行吊唁。

细读这个故事,其中是隐藏着矛盾的。杞梁为国战死,齐侯没能给予足够的尊重,杞梁之妻的哭声里有为丈夫鸣不平,为丈夫争死后尊严的成分。

西汉后期,刘向在《说苑》、《列女传》中演绎出了孟姜女哭长城的雏形。

杞梁之妻伏在丈夫的尸体上,在城墙下痛哭了十天,城墙最后崩塌了。她把丈夫埋葬后,因不愿再嫁而又无依无靠,最终跳淄水自杀了。

天人感应的同时,贞洁牌坊就这么立起来了。

到了唐朝,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开始逐渐清晰。

燕国人杞良因无法忍受秦始皇筑长城的苦役,从长城上逃走后躲进了孟超家后园的树上。孟超的女儿仲姿正在池中洗澡,发现杞良,惊骇之余,遂请杞良娶她为妻。

杞良因为自己的身份低贱而加以推辞。

仲姿说:“女人之体不得再见丈夫。”

杞良只好恭敬不如从命。

之后,杞良怕逃跑一事牵连妻子,便想回到长城上,服完苦役后再回家过安生日子。孰料他刚回去,即被长城上的监官以私逃之罪处死了,完了还把他的尸骨筑进了长城。

仲姿听闻噩耗,千里寻夫。赶到长城脚下,她嚎啕大哭,悲恸之声最终让长城为之倒塌。累累白骨露出来后,仲姿根本无法分辨丈夫的遗骨,于是她刺破手指,血滴白骨说:“若是杞良骨者,血可流入。”

当滴到杞良遗骨上时,鲜血果然径直流进骨中,于是仲姿收起遗骨,带回家安葬去了。

唐时《同贤记》中的记载与后来流传开来的孟姜女哭长城基本吻合,只是没有直接称呼“孟姜女”。

“孟姜女”的名字最早见于敦煌曲子词中,词中不仅出现了孟姜女的名字,而且还增补了“送寒衣”的情节。这说明最迟在五代时期,孟姜女的故事已经基本定型,并已在民间广为流传。

录一首《捣练子》:“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为了考证孟姜女哭长城,自清以来,各种专家学者提出过不少看法,有说杞梁妻哭倒的是齐国的城墙;有说春秋时有孟姜女这么个人,她哭倒的是齐长城,不是秦长城;还有的说孟姜女的原型是筑城的汉将之妻范夫人,此女在丈夫死后继承遗志把城修完了,等等。

站在历史爱好者的角度,其实没必要深究,体会到孟姜女、长城都是符号就够了。

最后来点干货——山海关有处孟姜女庙,庙前有副奇联,百年来,这副奇联究竟该怎么断句,不同心境的人有不同的断法。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若是你,会怎么断?

版权声明